APP下载

站在学生背后的历史教师

2015-02-04耿冬梅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性知识程序性陈述

耿冬梅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课堂中,高一的课堂对教师最具吸引力,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成就感、使命感。初入高中的学生对知识好奇,求知欲强,教师授课轻松、愉快、效率高;而高三的学生则面临高考的压力,不愿在历史这样的学科中花费过多的精力。那么,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呢?如何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呢?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教师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采用程序性知识教学,做站在学生背后的历史教师。

一、由陈述性知识教学向程序性知识教学转变

陈述性知识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记忆知识的能力,而程序性知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依照程序完成某项活动的能力。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采用陈述性知识教学,一节课说教贯穿始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说教。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太枯燥、单调、呆板,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实,陈述性知识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学生只要认真看书就能基本掌握,遇到的问题通过练习和课堂讨论就能解决。这种教学模式长期被历史教师采用,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思想落后、专业素养不足之外,还在于它的易用性,学生将基本历史知识熟记于心,在考试时就能随时调用。

但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我们讲授某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授陈述性知识不应是历史教学的目的,教学历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背诵历史知识的机器,而是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就需要教师将陈述性知识教学转变为程序性知识教学,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组织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进去、讲得出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应用

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概括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程序性知识教学的内容。那么,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实施程序性知识教学,让历史课堂重新焕发魅力呢?

1.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问。

很多高三历史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包办了本应学生自己做的事,如制作包含高考考点的导学案,这就导致了学生只愿看学案,不愿看书,等待教师解答问题,等待教师告知答案,缺乏必要的思考,不会问问题,不会创新思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能适应社会的,所以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问。

首先,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学习、思考的内容可以是上节课学过的知识,也可以是这节课要学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储备知识,才会提出疑问。其次,教师要给与学生充分的肯定。每一个提出问题的学生都有勇气,这种勇气需要鼓励和肯定,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好是坏,教师都要充分肯定这种勇气。再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教师细心、耐心的引导,给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让他们产生疑问。

2.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积极的组织引导会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往教师的课堂组织仅仅局限于教导学生认真听,好好记,而程序性知识教学需要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有机组织教学。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合理地重组教材,真正地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在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3.做站在学生背后的教师。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于教师少讲,学生多做,但教师的少讲不等于不讲,学生的多做不等于全做。教师要创设教学情境,适时设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答案,乐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适时点拨、及时引导。无论是问题的设置、提出,还是问题的点拨、引导,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查阅资料,认认真真备教材、备考纲、备学生。

总之,我们要成为一名站在学生背后,默默关注、深情欣赏,并不断推动学生前进的教师,为课程改革、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F

猜你喜欢

性知识程序性陈述
虚假陈述重大性
复杂陈述性知识结构的程序化设计
中国本土性知识必须“再全球化”
陈述刘
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研究进展
程序性细胞坏死及其信号通路
原有陈述性知识和溯因推理对小学生科学假设形成的影响
浅析程序性知识教育游戏设计
关于程序性辩护
关于“福建当代艺术展”的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