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研究

2015-02-03肖沙浪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南宁530008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省份

■ 肖沙浪(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南宁 530008)

引言

商贸流通业是指商品流通和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仓储业,并涉及交通运输业等。它是反映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程度的窗口,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反映。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商贸的发展需要与流通服务达到完美契合,充分利用流配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为商贸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活力,从而推动商贸流通业的协调统一发展。

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性。本文主要以重庆、云南、广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六个省市的数据为主要样本基数进行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目前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社零额和人均社零额基数较小,人均社零额增加值也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零售市场总体增长较快,但不同业态的发展表现出显著不平衡,表明西部地区的市场体系仍存在漏洞风险、商贸流通业城乡发展差异显著等问题。

(二)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趋势

由表1及图1数据可知,商贸流通业在西部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良好的增长势头,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消费品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在对地区商贸流通行业经济的推动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零售业态发展表现出百货商店、超级市场、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等占优势地位,新兴零售业态也呈现迎头赶上的趋势;住宿餐饮业主要依托当地的旅游环境资源。西部地区具有较好的发展资源和潜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开发方式,不断创新,充分利用优势特色资源。

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评价

由表2数据可知,西部地区各省份在第三产业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具有显著差异,并且呈现阶梯状态势,反映出西部各省在商贸流通业方面的投资规模层次不齐,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大差异。从横向比较,第一,西部各省在商贸流通行业上的投资均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居多,在第三产业总投资额中所占比重较大,这也说明了西部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的首决因素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与运输能力的提高,这是取决于当地的自然地势以及环境因素;第二,除青海省外,其它各省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的投资额最少,有些省份在第三产业总投资额中所占的比重甚至未达1%。反映西部地区商贸活动的繁荣度欠缺,由于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集中地,在当地还保留着各式各样的文化氛围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意识,在传承与俱进之间人们还未找到一个更合理的开发方式。在行业总体均衡协调发展方面来看,以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广西六省份展现良好态势,商贸流通业中各分支行业均占有一定的投资比重,主要是因为铁路的建设运行、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和特色产品,从而人们可以利用自有优势发展旅游经济,把产物转换成商品发展特色经济。而四川、陕西、新疆三省份的统计口径限额不一致,因此不可横向比较。从纵向分析,第一,西部各省第三产业的投资额各有差异,尤以四川省居多,高达13370.3亿元,以西藏最低,为583.57亿元,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优势产业发展贡献力相关。第二,各省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的投入以内蒙古居高,达到1347.06亿元,其次为贵州、云南、广西。这主要是受到当地地势条件的限制约束。第三,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投资额占据优势的主要为云南和广西,这主要是因为当地较好的气候条件、旅游资源以及产业特色,为拉动当地商贸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总体上西部各省份商贸经济发展呈现两方差异,主要以西南、陕西及内蒙古、广西发展程度较高,而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和宁夏以及西藏处于发展低势,内部的差异化不仅体现在资源优势、地域优势上,还包括当地的经济繁荣程度和市场化水平等方面。

表1 2013年西部省份部分商贸流通业销售增加值及第三产业增长额(单位:亿元)

表2 2013年西部各省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

表3 2013年西部各省份行业市场潜力指标分析(单位:%)

图1 2013年西部省份部分商贸流通业的第三产业占比

图2 2013年西部各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图3 2013年西部各省劳动生产率

(二)市场化指数差异评价

由表3、图2中数据可知,除了新疆和宁夏潜力偏低外,总体上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市场潜力基本持平,市场消费活跃度基本一致。从横向比较,西部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较快的主要集中于批发业和零售业,居民在住宿和餐饮业上消费水平基本处于同一线上。从纵向分析,西部各省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总体处于10%—15%之间,增长速度较快的主要为西南区,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率较快的主要是云南、贵州、青海三省,这主要是受西南地区的经济环境与交通条件影响,西南地区地势较低,交通便捷,经济发展较快,商贸经济较为活跃,加上西南区人口密集,消费需求大。另外,西藏自治区各商贸流通行业的市场潜力偏高于重庆,主要是因为西藏人口比重较大,而四川省居民消费主要集中于零售业,结合图2数据分析就可以发现这是受当地居民的保守消费习惯影响,四处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最高位,这说明当地人消费支出低于储蓄存款,人们具有的是保守的消费观念。从这表中的数据也可以知道,当地商贸流通业的市场发展程度受到自然环境、交通条件、经济基础以及生活消费习惯的影响制约。总体上看,西部地区市场潜力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的陕西、青海、甘肃以及内蒙古和广西,这些省份具备商贸流通所需的外在环境与经济条件,加上人口密集度高,市场份额比重较大,活跃度高。

(三)劳动生产率差异评价

由图3数据可知,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西藏除外)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其中以重庆市居高,其次为四川省、陕西省、云南省及贵州省,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省份工业基础较好,人口密集度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是西藏和广西,主要是因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以及其它特色产业,而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四个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基本相一致。总体上,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劳动生产率内部差异较大,高峰值与低峰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值,高峰值偏向于西南区,而低峰值则偏向于西北区,反映了当地的工业经济发展优势与人口密集度,有些省份人口外入,劳动力资源丰富,而有些省份则是人口外迁,缩减了当地的劳动力资源。

(四)城市化水平差异评价

由图4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基本处于20%-60%之间,除了西藏和贵州省数值偏低,其它各省基本维稳于40%-50%之间,总体上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性较小,但是处于高峰值的省份也少,偏高值的只有内蒙古和重庆市,这与当地省份的地理版图和外来人口数量相关联,更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进程和水平。大部分省份城市化水平处于40%左右,说明西部省份城市化进程步伐大体相一致,而西藏和贵州两个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当地经济发展进程较慢,外来人口较少,乡村居民还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观念。

(五)商贸流通业利润率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分析

图4 西部各省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图5 2013年西部各省份人均财政支出

图6 西部各省份商贸流通利润率

由图5数据可知,西部各省份人均财政支出主要分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差异,西南地区以西藏为界左右持平(包括西北陕西和甘肃),西北地区以青海偏高,反映西部地区政府的支持度主要集中于经济条件稍弱的省份,促进其经济发展。

由图6数据可知,西部各省中商贸流通利润率较高的为西藏和贵州,最低为新疆,其余各省基本一致。反映了该区域商贸流通业获利能力较高的主要集中于西南区,西北地区偏低,这与当地商贸活动的繁荣度相关,西藏占据高位主要取决于获得政府的扶持以及特色产业的发展。

西部商贸流通业内部差异的化解对策

(一)完善西部地区市场体系

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独立创新外,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和政策扶持,通过政策倾斜和财政专项支持有效促进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通过项目带动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落后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分层次制定商贸流通业短、中、长期发展计划,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市场、提高居民收入等措施,完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并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合理引导,商贸繁荣发展的良好机制。另外,要加快建设产品重点产区产地批发市场,结合农产品不易保存的特点和属性,建设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系统,扩大鲜活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体系,提高当地供应商应对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改造和升级传统贸易市场,增加市场消费渠道,改善消费者的购物环境。

(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在前述的分析中,可以知道西部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内部差异显著,这主要是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可以针对每个省份的自然、经济、历史等特点制定适合本区域的特色发展战略,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盲目从众。例如,西南区地势较低,交通较为便捷,气候条件较好,可以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批发零售业,并加以带动住宿餐饮业的消费增长,而在西北地区则可以利用当地的气候优势,加强流配网络体系建设,推广当地特色产品的零售与批发。

(三)提高西部劳动率与城市化水平

西部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与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中部,因此需要改进当地生产习惯,弃劣从良,积极创新生产模式,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完善城市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生活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开发与保护两者间权衡,不能盲目眼前,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优质的城市服务系统。

(四)提高西部地区流配体系与服务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可带动农村的工业消费品流通体系,实施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快城市流通设施改造建设,组织新的流通组织、业态,覆盖城乡的大商圈、服务网络;建设标准化、冷链化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电子商务为引领进行交易方式创新,以连锁经营为先导进行物流业态创新,以商品配送为重点的物流服务创新,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商贸体系下的流配系统与服务水平。

(五)大数据背景下创新商贸流通模式

在当今的大数据背景下,当地企业应该转变经营理念,努力提升服务意识,真正关注顾客需求,充分利用时下的020电子商务模式加强营销、流配网点的建设和完善,另外根据自身特色创新商贸流通模式,可以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结论

文章从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市场化指数差异、劳动生产率差异、城市化水平差异、商贸流通业利润率和人均财政支出的差异六个方面对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内部差异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主要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历史文化的制约,因此需要完善当地的市场体系,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战略,同时提高西部地区劳动生产水平与服务水平,加强流配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云服务信息化平台创新商贸模式,从而带动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

1.曹振纲,金涛,马小勇.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商业时代,2011(11)2.刘建颖.商贸流通业发展国际观察[J].商业时代,2013(10)3.陈姗,王勇,曾庆均.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4.杨芳,刘晓荣.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特征分析—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3(11)5.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省份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商贸信息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