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破冰之旅

2015-02-02本刊编辑部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优质学校教育

本刊编辑部

2014首都基础教育大扫描

搜狐网教育频道曾与某民办机构合作开展“2013年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活动,结果显示:根据来自全国各地的50801位网友的答案,这次调查的12项内容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幼儿园升小学过程中公办学校的择校/考试现象”“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小学升初中过程中公办学校的择校现象”“公办小学和初中学校的办学水平差距”几项,公众满意度分别排在第五、八、十、十一、十二位(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可见,减负、择校、均衡,在全国范围内依然是最难破解的三大教育难题。

针对教育难题和百姓呼声,北京市教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增加教育资源和新教育服务为切入点,统筹解决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增长。以此为基础,初步破解了择校难题。以中高考命题改革为切入点,关注学生成长和未来的需求,促进科学系统减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有尊严成长的绿色环境。两个切入点,推动资源的横向衔接、纵向流动、立体融通,丰富了广义教育产品的供给,促进了基础教育公平、均衡、优质发展,让老百姓切实受益。连续20年招收贫困家庭学生的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已经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影响力的教育品牌。2014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对“宏志教育”做出重要批示:“北京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经验应多推广。贫困家庭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精心培育,成才率高,不仅对形成好的校风有益,更重要的是推动社会纵向流动,实现社会公平。”

2014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派员调研北京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综合改革情况。调研组负责人认为,北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难度大、困难多,但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到社会广泛支持,特别是得到百姓的充分认可。民间机构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就2014年北京义务教育入学满意度对家长进行了调查,其调查方式包括常规监测、实地走访以及网络民意调查等。结果是,家长们的反映较好,参与调查的学者用“打了一个翻身仗”评价新的入学措施整体实施情况。这个结果无论对于北京基础教育改革的策划者和执行者,还是对普通百姓,都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

那么,2014年的首都基础教育是如何打赢了这场“翻身仗”的?

第一篇

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增长

老百姓家门口有了好学校

2014年春节假期刚过,春寒料峭中,一股暖风悄然吹来——“北京新教育地图”这个崭新的词汇,第一次赫然出现在《现代教育报》的头版。经过大量的调研座谈和反复论证,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市教委初步形成了市级层面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方案。针对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打出了一套力促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组合拳”。

加强统筹,扩大增量

1.市级:科学决策,全盘设计

北京市教委为了进一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在改革中坚持遵循“双增”的原则:一方面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高等学校和社会力量参与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的方式,整体提升北京市中小学的发展水平。通过“优质均衡组合拳”打造更多的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加强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北京市建设65所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新增学位4万多个。以西城区政府和房山区政府联合举办的北京四中房山分校为例,该校教育教学将与北京四中本部实施一体化管理,即课程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评价与考试管理、教研科研管理、教师培训等业务管理由北京四中负责,行政管理由房山区教委负责。

鼓励高校支持基础教育发展。一种方式是高校直接办附中、附小。海淀、朝阳、昌平、丰台四区教委与23所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商定办好39所附中、附小。30所中小学已与高校签署了举办附中、附小的合作协议。另一种方式是高校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20所高校与全市141所中小学签约,助力体育、美育特色发展。

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中小学发展。一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二是让民办教育机构参与远郊区县中小学办学,参与学科教学改革工作;三是协调教科研部门与中小学联动发展,138名骨干教研员和管理人员到17所项目试验学校,让近1万名中小学生受益。

2.区县:“教育新地图”以北京城市布局为重要坐标

按照北京市城市布局,16区县被划分四类区域: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各区县以此作为绘制教育地图的重要坐标系,或名校办分校、整合薄弱校,或以本区优质资源为龙头组成发展共同体,或地域相邻的几所学校建学校联合发展共同体,大胆创新,盘活存量。

核心区:东城、西城。这两个区集中体现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也是落实“四个服务”(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最主要载体。两区共同的特点是名校、老校资源丰厚。为此,在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上,两区主要选择了内部盘活促均衡的方式。东城在10年学区化改革基础上,将学区制升级改版,全区所有教育机构统一纳入8个学区,构建“入盟(深度联盟)、入带(优质资源带)、一贯制(对口升学)”的资源大通道,学区内贯通优质资源;西城区有序扩大教育集团规模,通过新增和调整,使教育集团总数达到15个。

拓展区: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这四个区担负着拓展外向经济服务、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的区域功能,对优质教育布局的需求迫切。朝阳区根据10大功能区定位优质教育分布,其中CBD功能区所布设的优质校达37所,占比近40%。海淀区以中部、南部地区布局调整为重点,南北同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丰台、石景山与西城、海淀相邻,两区着力在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把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发展新区: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这五个区承接中心城区疏散的人口和功能。在这五个区的教育地图中,改扩建学校的项目远远多于其他三类功能区。顺义三年内学校改扩建项目达到61个,大兴有54个,昌平2014年有12所新建名校。通州区抓住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契机,将引进城区五所示范高中校区,如此体制性突破标志着副中心教育的跨越发展。可以预见,新城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将牵引人口疏解、产业转移,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奠基。

生态涵养区: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这五个区县依据城区、川区、山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需要,有所侧重分类布设资源点,引进名校,快速提升本土教育质量。其中,门头沟力度最大,针对山区、城区、小城镇三类布局,引进优质校达10个,占全区学校数量近四分之一,使门头沟地区优质资源点达34个,或将成为京西优质教育新高地。

在优质资源重组扩大的过程中,区县探索创新,体现出三种模式。

一是外部引进。除了东城、西城、海淀三区是内部优化、少有引进之外,其他所有区县都采用了“外引模式”。这包括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引进高校资源办分校等。

二是本土整合。这种模式包括东城的“学区制”,西城的“教育集团”,海淀的“一校多址”,丰台、房山的“教育集群”,大兴、延庆的“协作区”,顺义的“联盟组团”等,核心是一条主线——打开每所学校大门,在区域统筹下建立共享共研的新平台。通过软性的研修一体,为硬性的教师县管校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奠基,实现硬措施软着陆。

三是跨区合作。石景山与北师大合作继续研发“绿色教育”理念和模式;通州与东城、北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师生交流、跨区选课和战略研究、质量监测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怀柔、延庆继续与城区优质校“手拉手”,怀柔所有学校与西城优质校对接。

上述三种模式的结合打出了区域扩大优质供给的“组合拳”,不仅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辐射面,也生成了新的研训资源,教师专业发展从本校到跨校乃至跨区,成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增长点。

更新理念,以更加开放的新资源观盘活资源

北京市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广聚高校和社会优质资源,在资源单位和中小学之间搭起一座桥。各资源单位签约后都在紧锣密鼓地设计实施方案,为对口学校量身定制特色课程和教学方案。这种做法穿越了资源边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体现了开放的胸怀和视野,也体现了这个时代应有的新资源观。

1.穿越领域:不同学段、不同领域结成“统一战线”

高校和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体美教育。随着长辛店中心小学、展览路一小、白云路小学、二里沟中心小学和首师大附小正式挂牌成为“首都师范大学艺术教育基地”,2014年9月1日以后,这些小学的学生得到了包括首师大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在内的多位名师的言传身教。2014年,20所高校及社会机构与北京市140所小学签约,助力体育、美育特色发展。新学年,来自北京舞蹈学院、国家大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京剧院、中国合唱协会、驻京部队等高校和国家一流艺术院团的教师、艺术家们,将成为对口学校的“编外教师”,并确保体育与艺术课程每周总课时量达到10课时以上……

推进高等院校参与北京市中小学发展工作。从2014年9月起,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23所高校将对接海淀、朝阳、丰台、昌平4个人口聚集区的39所中小学,包括继续加强发展已有的14所附小、附中,并以高校附小、附中的名义创办25所学校,从英语、语文等学科建设方面全面给予支持,届时每所相关中小学将至少配一名外教。重点发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学科优势,支持部分中小学英语学科建设,帮助培训英语学科教师,改进英语课程教学。此外,还将调动高校的学科力量,参与包括中学语文、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等各学科建设,内容有师资培训以及课程开发、教学改进、人才培养,以促进初中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科研部门与普通初中校结盟。从市级层面整体带动,首批组织11个市区级教科研部门数百名“副教授级”以上的优秀教科研人员,在新学年以一线教师身份走进17所普通初中校,为学生们送去名师课堂,以优秀师资为突破,带动普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在教师交流、流动机制创新上迈出新一步。目前这17所普通初中也成为了家长们关注的学校。如东城区建立了教师研修中心与54中学、教育研修学院与50中分校两个研修合作办学项目。研修员到一线教师岗位教课,并深入了解教学水平与学习需要,进一步增加培训与指导的针对性。如今,东城区研修员站讲台已经成为常态。

2.穿越时空:“云课堂”实现“私人定制”

现在的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按国际上流行的说法,是“数字原住民”或“数字土著”。由于北京城市信息化的高度发达和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相对于其他城市和地区,北京的青少年“数字土著”的特征更明显。他们擅长同时多任务地学习和做事,擅长接收大量信息,擅长寻求快速反应和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甚至有些学生相对课本而言更熟悉智能手机和iPad等平板电脑设备。

基于学生这样的特点,依托北京数字学校,2014年,北京市教委组织全市教科研、教育传媒、信息技术等多个专业部门近千名优秀教师,为孩子们开辟了全新的学习空间,首次推出了一系列在线服务新平台。

“一对一”在线作文辅导。这项服务针对初三学生。学生将期末考试和暑期作文上传到北京数字学校在线作文辅导平台,很快就能收到语文名师的批阅和点评。北京数字学校在线作文辅导平台将面向全市485所一般初中校的7.7万名新初三学生,提供写作在线辅导服务,并对其中59所学校的1万多名学生提供作文在线批阅服务,先期试点的6所学校包含在59所之列。

“名师在线答疑”。学生通过“北京教育一点通”或电子信箱、微博、微信订阅号等提出问题,管理员接收问题并分类,之后将问题转给答疑老师,答疑老师做出解释交回管理员,管理员在复核之后,将解答回复给学生。学生还可以在“北京教育一点通”上参加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和诊断。每名参加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都将得到一份在线即时生成的学科学业水平诊断报告。“北京教育一点通”将根据对学生的诊断结果,为每个学科处在不同薄弱知识点上的学生专门订制、定期推送其所需要的个性化学习辅导信息,包括学法指导、知识点解析、练习题和微课资源等内容。

“学习营养餐”。每年新学期开学之际,总有部分新初一学生及他们的家长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2014年9月1日起,依托北京数字学校平台,专家团队将为这部分学生精心烹制“学习营养餐”,通过与课堂同步的信息推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法指导。信息推送涵盖语文、数学和英语三个学科,全市约485所一般初中校的7.7万名初一新生将在新学年抢先“尝鲜”。

3.穿越围墙:走进社会大课堂

2014年,北京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2014年开始,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优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大中小学德育课教育教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秋高气爽的10月,东直门中学组织了部分初二学生奔赴延安和西安两地进行“学、访、悟”综合实践活动。回来后,学生们将所见所闻制作成海报展板,把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分享给未能前去亲身感受的小伙伴们。

自1996年建校以来,京源学校每年组织初一学生远足20公里(往返),走进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雕塑园和卢沟桥,举行少先队建队仪式暨参观活动;每届初二年级的离队仪式都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引发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之际,育才学校开展了“六一红色体验营”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绣鞋垫、剪纸、推独轮车、挑扁担、纺线织布、参观窑洞和校史馆等综合互动体验,再现“保小”课堂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党史,了解校史,体验“延安精神”的具体含义。

161中学的成人仪式每年在3月1日举行,当天高三年级师生要参加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隆重的升旗仪式,激发起师生昂扬豪迈的爱国情怀。升旗仪式结束之后,全体学生还会登上天安门城楼,然后步行到中山公园参加仪式大会,瞻仰中山先生的塑像,感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

有走出去,还有请进来。近日,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将“反扒精英”——北京便衣反扒总队警察山峰(化名),“阳光憨警司”——朝阳公安分局刑警张超,“最美消防员”——密云县消防支队消防员郑建成,“胡同交警”——东四交通队交警任永杰4名北京市公安局杰出青年卫士请进校园,零距离讲述自己的故事。

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发展中的中小学生而言,亲眼见证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徐徐升起,亲手触摸那些带有历史斑驳记忆的物件,亲眼看到身边的英雄,显然比单纯说教更具有鲜活感和真实感,更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价值生成和情感体验。像上述学校这样,带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让学生来到教育现场,在体验中接受触及内心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学校的常规做法。

效果凸显,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实质性扩大

1.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地图已经初步形成

2013-2014年,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单位181个,优质教育学位10.5万个。2014年比2013年,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单位增加145%,优质教育学位增加38%。

2.“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

合作办学、城乡一体化建设、学区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有效提升了学校的育人环境和办学水平,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初步满足了学生在家门口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全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93.7%,全市初中就近入学比例76.82%。“择校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人民群众对区域教育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目前,全市名校办分校(含一校多址)输出校共计99所,承办或整合了全市217所相对薄弱学校。

3.教育薄弱地区有了优质教育资源

比如,普通小学原海淀区群英小学和原北京市第206中学合并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后,更名为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由北京十一学校承办,校长由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兼任。这样一来,本来就近进入群英小学的小雷和电脑派位进入206中学的小东都享受到了十一学校分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比如,东城区以“盟、贯、带”组团发展的方式促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域内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大幅提升,有力缓解了择校矛盾。在2014年的教育改革中,遂安伯小学成为史家小学优质资源带的史家小学低年级部,资源带上所有学校的一年级新生都将在这里就读。

比如,家住延庆的小亮在延庆县十一学校读初中,进入市区高中名校的希望渺茫。而育英学校和延庆十一学校签署深化城乡一体化办学协议让小亮看到了希望——根据协议,育英学校高中部每年将从分校招收20名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初中毕业生。

……

种种举措和效果可以看出,首都基础教育从大教育的高度站位,开放教育心态,打开育人视野,穿越资源边界,综合施策,建立上下沟通、前后呼应、内外融通的非线性合作系统,以及跨界的新治理结构,营造了基础教育改革良好的社会生态。

第二篇

“透明”+“严令”封堵漏洞

择校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年年都说限制择校,年年都不能控制择校,这种现象在全国各个大中城市都是普遍现象。择校,已经不单体现在学区房、关系、权力、金钱的竞争上,还演变为一种焦虑的心情——不上好的小学就不能上好中学,不上好中学就不能上好大学,不上好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生活,没有好生活,孩子就不能上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

如此焦虑,为什么?究其根本,还是因现有社会资源不足或不均衡引发的不安全感。而择校的焦虑,就是因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或不均衡引起的不安。所以,北京市一方面布局“教育新地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就近入学的趋势——这是“疏”。另一方面,在全市推行新的小学、初中入学办法,让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升初实行划片入学,同时取消“共建生”。通过这些有的放矢的制度和措施,让想择校者无计可施——这是“堵”。“疏”是顺势而为,顺应百姓愿望;“堵”是不得不为,同样为了百姓利益——让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接受真正优质的教育,从而享受有质量的公平。

“最透明”招生过程

1.摸清学生情况,让生源状况变得透明

北京市要求各区县加强入学需求前瞻预测,按照学龄人口数量、小学毕业生数量和中小学校办学规模等制定小学、初中招生计划并报市教委备案,还要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各学校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招生计划。

按往年的经验,特长生的招生环节容易出现漏洞。2014年,北京市对于特长生的比例和具体的特长测试要求更严格,同时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除市教委批准的可招收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的学校以外,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招生学校要向社会公布特长生招生计划。今后将逐步减少特长生招生学校和招生比例,并且能够让特长生跟入学逐步脱钩,让特长生真正成为素质教育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入学当中的一个砝码。

2.使用专业系统,让招生过程变得透明

2014年幼升小和小升初,北京16个区县联网,统一使用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旨在推进义务教育入学信息化、透明化。

按照规定,适龄儿童必须在网上参加全市统一的先期信息采集,否则不论哪所学校都无法看到学生信息、无法进行录取。对小学入学新生提前进行信息采集后,市教委统一进行学生建档工作,学校不再拥有“建档权”,只能在教委的网上学生信息系统对学生登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录取。这一变化基本上杜绝了学校以“自主录取”之名行“暗箱操作”之实的可能。

新的信息化平台将每一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所有操作都将通过不可更改的后台程序进行详细记录。入学服务系统中的学生信息和电子学籍系统中的学生信息保持一致,从根本上杜绝学校私下为学生建学籍或入学后的“二次流动”等现象。市教委选取20所热点小学、31所热点初中,进行重点监控,形成热力图。从相关数据图表看,就近入学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3.取消共建,让招生渠道变得透明

7岁的小娜和6岁的小萍都住在昌平区,两个孩子的爸爸在同一个单位工作,这个单位和西城区一所响当当的学校保持了多年共建关系。2013年,小娜就是凭借共建上了父母心仪的那所名校。但到了2014年,小萍却只能在家门口就近入学了。因为按照北京市教委颁布的新规则,共建取消了。

以共建的方式择校,并非北京独有,全国很多企事业单位都有共建学校,只是北京因为特殊的位置,问题更为突出。自2006年起,北京就一直在努力控制和压缩共建比例,但是直到2013年,以共建方式择校的问题依然没有突破性的解决。

取消择校的阻力很大,却并没有阻止北京市的决心。2014年,北京宣布小学入学、小升初取消“共建生”;高中招生实行统一考试,全面取消借读生、择校生。为了新政的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在推进工作中,既有战略上的总体考虑,又有战术上的分步实施,勇于进行利益格局调整,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本着服务的宗旨,北京市教委从2013年12月开始进行了四轮新闻发布,宣传新的政策,让准备“共建”的家长放弃幻想,留出给孩子找学校的时间。

由于取消共建,与2013年相比,2014年城六区小学其他入学方式比例由6.26%下降为1.29%,其中,重点监控的20所热点小学其他入学方式比例由36.78%下降为6.44%;城六区初中其他入学方式比例由10.24%下降为2.36%,其中,重点监控的31所热点初中其他入学方式比例由20.82%下降为7.40%。

“最严”择校禁令

1.政策最严

2014年5月,北京市《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正式发布,因其严格且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网友称其为“史上最严择校禁令”。

“规定”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可能违规招生的各个层面,防范了招生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如针对以往的“以钱择校”现象提出:严禁区县、有关单位和学校以任何名义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费用;针对以往学校办“占坑班”“掐尖”“以分择生”等行为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学校均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生源;针对以往“以权入学”的现象提出:要抵制入学过程中打招呼、递条子等不正之风,坚决杜绝说情请托、权学交易等。“规定”还提出全面取消“共建生”,让这个在中国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词语,在权力聚集的首都北京成为历史。

2.执行最严

《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中严明纪律的若干规定》明确要求,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严格遵守本规定,切实做到令行禁止,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出表率”。各区县、各学校要健全责任落实和倒查追责的有效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起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入学工作责任体系。“规定”还明确要求,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责令整改,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关人员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构成违纪的,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同时追究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史上最透明”加上“史上最严”一实行,就让小萌的爸爸碰了一鼻子灰。小萌住在朝阳区,萌爸一心想让小萌去西城上中学。从年初开始,萌爸就开始张罗给小萌择校。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号称“朋友遍天下”“能量无穷大”的萌爸不惜血本,不仅托人找了学校的校长,还找了据说很有能量的其他行业的“各路神仙”。结果各方都把他“拒之门外”,告诉他:“择校根本没有可能。”

小萌的故事是个案,但并不是个别现象。2014年入学季,类似的故事俯拾皆是。相关数据也证实,就近入学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小学阶段,城六区就近入学比例分别为:东城区94.96%,西城区96.95%,朝阳区85.87%,海淀区91.27%,丰台区95.48%,石景山区96.65%。整体达到92.8%,比2013年提高了4.05个百分点。

初中阶段,城六区就近入学比例分别为:东城区75.88%,西城区82.7%,朝阳区72.74%,海淀区65.99%,丰台区86.3%,石景山区74.38%。整体达到74.01%,比2013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

“最亲民”中招新政

1.名额分配“推优”变“分配”

2014年2月18日,北京市教委宣布,从2014年起,优质高中名额分配不再“推优”,完全按成绩录取。同时全面取消择校生,并逐年减少各类特长生的招生比例。另外,全市83所优质高中将拿出统招计划30%的名额分配到区域内所有初中校,“名额分配志愿”与统招志愿同时填写,这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将多一次进入优质高中的机会。

2.分配名额比例增一倍

北京市自2006年开始实行将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5%~10%分配到本区县相对困难初中校的试验。2013年,按照中央要求提高到12%~15%。而从2014年开始,名额分配的比例由15%提高到30%,增长了一倍。此次优质高中拿出分配的30%招生计划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原有12%的名额分配计划,共3021人;第二是原有10%的择校生计划,共1426人;第三是新增计划2937人。据初步测算,2014年“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为7384人。

3.名额分配“扶贫”变“普惠”

以往参与名额分配的均为示范高中,而今年除示范高中外,还增加了一些区县内优质高中。另外,过去名额分配只针对薄弱初中,而现在是针对所有初中。这意味着名额分配已从过去的点对点“扶贫式”,转变为“普惠制”投放。名额分配工作的深化,将发挥中考、中招政策向下学段的传导作用,缓解择校难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落实,减轻“小升初”择校压力,让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有机会享受优质高中教育。

实际录取结果显示,指标分配批次的录取率达到了99%。从数据上看,优质高中的指标分配名额,切实落实在一般初中的招生计划当中,达到了政策的牵引目的。

2014年的教育新政策对教育均衡布局导向性明显。从录取的初中校数看,名额分配录取的普通初中校数远多于统招录取的普通初中校数;从录取分数看,优质高中有67所录取优质高中所属初中最低分高于录取普通初中最低分。无论从校数还是分数看,生源结构多元化明显。同时,北京市在入学招生过程中从源头上管住权力、管住资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严肃工作纪律、规范入学秩序、建立社会公信起到了显著作用。

第三篇

探索全新的学生培养模式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课业负担过重在全国中小学是一个共性问题。学生的感受也是共同的“四多”“三少”:学习时间多、家庭作业多、考试排名多、课外补习多;睡眠时间少、体育课和体育锻炼少、自主支配时间少。多年来,特别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北京市教委把减负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通过多措并举,北京市减负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已初步形成共识,重视减负的工作氛围也初步形成。继2013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以后,2014年,北京市又推出一系列举措,采取科学的方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以中高考命题改革促课程改革

先改课程再改考试,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在2014年改变了。

以人人都能懂的语文试题为例。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突出的变化真不少。基础知识部分: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力度;以往8分死记硬背式的默写基本消失了;虚词淡出文言文试题;要求考生谈感想、谈观点的比重明显增加了。总体来看难度降低了,更注重运用了。作文部分:首次出现的微作文的三段材料内容分别是:语文老师让你给学弟学妹分享语文学习的感受与经验;谈谈对高考家长送考问题的看法;以抒情的文字或诗歌纪念自己的十八岁。这样“接地气”的内容远离了“高大上”,充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有话可说;写作形式上放开限制,也能让学生自由地抒发真情实感。

这样的变化得到高等院校积极反馈:这样的考试,有助于选拔出我们想要的人才。类似的变化让民办教学机构的专家惊呼:新高考来了,你还在用旧思路学习吗?

当然不能。之所以先改革高考,是要让高考这个指挥棒,变成音乐家手中的指挥棒,指挥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按照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价值观立意转变的主旋律,演奏出一场和谐优美的音乐会。

制定学科改进意见

2014年10月,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明确指出,北京市下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就是要将新的教育理念变成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自觉行为,围绕学生“实际获得”这个目标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按照改进意见,今后,小学阶段将禁止统考、统测;学生初中三年参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成绩纳入物理、化学中考考试评价体系;中、高考语文试卷将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同时,意见强调依据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特别是小学阶段语文、英语学科要严格坚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教学”,强调学业基础、扩大知识面,不得赶进度、增难度,从而切实防止教学“抢跑”,不培养“超学儿童”。

1.禁止统考、统测

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中小学语文、英语以及初中科学类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文件规定,今后本市小学阶段禁止举行统考、统测,只记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参与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等学生成长情况。

针对有些人的误解,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此政策并非要对小学考试进行“一刀切”。所谓“统考、统测”指的是区级以上以考试结果为高利害应用的考试,包括用于升学考试评价排序的五、六年级统测,用于学校和班级排序的区级统测等。过去,市教委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测区县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国家课程标准,在三、五、八年级进行统测。这样的统测结果也曾经被视为“小升初”推优的依据。按照新政策的要求,这些测试项目都将从2015年起全部停止。其他以检验学生学习情况为目的的测试,例如小学期中期末考试、单元随堂考查等仍都可以照常进行。

取消这样的“高利害应用”也在另一方面发出信号:北京市将进一步强化小升初入学电脑排位,从而间接表达了把“禁止择校”进行到底的决心。

2.初一开设科学课

以往初二才开设物理、化学课的传统将从2015年开始改变。各中学将在初一年级开设相关校本课程,每周1课时开展科学活动,渗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初二年级每月设置一至两课时开放实验指导课,指导学生开展小实验、小制作等具体科学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化学、地理、生物活动课采用校内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选择综合性主题,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内容,采用观察、实验、制作、参观、调查等活动方式,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方法的应用。

今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课时将至少占科学类学科教学的10%,覆盖义务教育各阶段。依托CMIS系统和信息技术手段,学生参加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情况,将被全面记录、评价、反馈,并列入中考评价体系。

3.明确语文与外语教学的定位

学科改进意见首次对提升学生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全面说明,提倡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文,并提出将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重视汉字书写、书法、楹联等内容的学习。今后,北京市将支持设立学生读书俱乐部、辩论俱乐部、写作俱乐部等各类语文社团,还将推动各类语文主题俱乐部开展网上交流,记录俱乐部活动过程,积累活动成果。中学生活动成果将记入学业评价档案,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学科改进意见设置的英语教学目标显示,今后的英语教学侧重听、说、读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通知、邀请函等应用文,不再过分强调对语法知识的考查。

中专、高职、本科一体化培养,打通成才的“快速通道”

2014年,北京市首次采取大学与中专联合培养模式,设立“护理专门人才一体化培养实验班”。该实验班由首都医科大学与首都铁路卫生学校共同拟订一体化培养方案,学制按照“3+3+2”模式,首招70人,初中毕业生参加中招考试录取,实行8年本科一体化培养。

这个“护理实验班”实际上为一些优秀初中毕业生开辟了一条新的成才通道。根据目前医疗机构的现状,专业技能扎实,具有一定管理素养的高级护理人才、护理管理人才十分稀缺。北京市将首都医科大学和首都铁路卫生学校的护理专业进行无缝对接,创造性地推出“护理实验班”,并在招生考试和人才一体化培养等方面总体设计,从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上,为培养未来的护士长“量身定制”。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各大医院,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等工作,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护理实验班”是推进本科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也是推进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实现有机融合,探索现有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调整的新思路。作为北京市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的新探索,这次改革的亮点就在于:通过中考中招,提前选拔一批具有鲜明职业取向、较高文化素养的初三毕业生,为学生们直接进入职业教育、本科高等教育打通“快速通道”,形成中专、高职、本科的一体化培养。打通教育类别、层次的体制壁垒,是北京市在大资源观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又一创举。

小学“零起点”教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多数家长心里都有了一个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幼儿园的小家伙一到周末就跑各种学习班,孩子不堪其苦,家长苦不堪言。学习的负担,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基于这样的现状,北京市教委推行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所谓“零起点”,在于教师从零开始了解自己的学生,让孩子从零开始适应新环境的学习生活,稳稳地站在学校生活的起跑线上。

对“零起点”教学的关注,其本质应该是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关注。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就是儿童在进入学校时应当达到的发展水平或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状态。因此,市教委强调,“零起点”教学必须严守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除此之外,还要聚焦每个学生生命的新起点,不断提升教育者发现和服务学生成长的水平,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每一个学习阶段的过渡。不追求“抢跑”,而是信心满满地从起跑线出发,扎扎实实地迈好成长中的每一步。

新学年的第一个月,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们深入全市多所小学,聚焦学校起始年级,除了关注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和学生活动等之外,“打哈欠”也是专家们关注的一个形象指标。专家认为,哈欠数能否降下来,既与学校的减负举措和实施力度密切相关,也与上学距离和家庭生活安排有很大关系。学校和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教学,是减少甚至消除课上哈欠的关键。

三点半后的快乐活动

2014年1月,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明确要求各中小学在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的3点半至5点这段时间,开展体育、文艺、科普等课外活动,每周不少于3天。这是落实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的举措之一,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2014年3月开始,各项文体、科普活动在首都中小学校园内纷纷开展起来。

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美术沙龙、十字绣、饮食文化、我爱汉字……每个教室门口都有一块醒目的班牌,上面写着不同兴趣科目的名称,每天下午放学后,这些教室就摇身一变成了“兴趣班”。

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武术、京剧、航模、合唱、篮球、生态种植等项目也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热情参与。

门头沟区京师实验小学,相声、山东快书、围棋、折纸、科技类活动同样让学生乐此不疲。

看着这么多眼花缭乱的课程,家长会不会担心孩子们玩疯了?这样的担心真的没必要,因为,学校都是充分利用放学后的1个多小时,把学校每学期的主题活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以及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化活动融为一体。

百姓的满意度、学生的成长和笑脸足以证明:2014年,北京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一手抓资源均衡配置——分好“蛋糕”,一手大力加强市级统筹引导,切实抓好扩大优质资源——做大“蛋糕”,基本破解了当前基础教育中的三大难题,实现了取消择校、均衡教育资源、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三大目标。如今,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首都基础教育的一举一动都牵动首都千万百姓的心。2015年,首都基础教育将继续在深水中突破阻碍,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优质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题解教育『三问』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