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零部件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含量:结构与演变研究

2015-02-02谢建国李梦月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年6期
关键词:技术含量比较优势

谢建国 李梦月

摘 要:基于中国5位数分类349种零部件产品的比较优势与技术含量指数,考量中国零部件产品出口与技术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零部件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出口技术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高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尤为显著。结论表明,中国零部件贸易正在经历从低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出口到高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出口的出口转化阶段。中国零部件的出口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 零部件贸易,比较优势,技术含量

中图分类号: F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6-0089-07

一、引 言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出现快速增长,从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到2013年4.16万亿美元,增长了约201倍。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13年的12%。到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贸易国和世界第二大进口贸易国。伴随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了中国出口的50.3 %,到2013年,这一比重下降到4.9 %,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95.1 %,中国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相当多的研究认为,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得益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使得传统的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可以分割成不同的阶段由不同国家的企业单独完成,生产价值链的分割导致了世界零部件贸易(中间产品贸易)以及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并使得各国以更深的程度融入到国际化分工体系中[1,2]。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加工贸易就占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大部分比重,1992年,中国的零部件加工与组装出口已经占到了中国出口贸易的46%,1995年,这一比重上升到了55%[2]。加入WTO以后,中国加工贸易总额已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80%左右,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入到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中。

在中国的组装与加工贸易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零部件贸易与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加入WTO以来,中国的零部件进出口从2001年的1 424.3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4 560.2亿美元,增加了将近10倍。零部件贸易已经构成了中国商品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近年来中国参与零部件贸易过程中,主要集中于哪些零部件生产,出口零部件的范围是否在扩大?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何处,中国零部件的出口竞争力在国际分工网络体系中是否得到提升?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地位如何,是否仍然局限于生产链的低端环节?中国出口零部件的技术含量的分布如何,呈现什么样的长期发展趋势?中国的出口技术含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是否还存在差距,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的技术含量位于什么层次,有没有发展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的出口竞争力?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中国的未来贸易战略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发展概况

1.零部件分类选择及数据说明。为了最大限度避免数据搜集阶段产生的估计偏差,本文研究采取SITC 5位数细分产品来统计零部件贸易情况。在对零部件进行分类的时候,多数研究采取主观判断的方法,然而,并非所有SITC7、8类产品都是零部件,因此,一些学者把带有“parts、articals、accessories”单词的产品认定为零部件,但是,事实上很多零部件的名称中并不带有这些标志性的单词,从而使得这些研究可能遗漏了一部分零部件统计。对此,我们使用HS 6位数产品分类标准对SITC 5位数分类产品进行调整,以找出可能遗漏的零部件统计。具体方法是:使用HS 6位数产品分类标准把所有的商品代码和名称列出,然后根据HS分类的产品名称对照SITC 5位数分类名称,当HS分类名称与SITC 5位数分类名称完全对应时,就定义此SITC 5位数产品为零部件。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4年第6期2014年第6期(总第192期)谢建国,李梦月:中国零部件贸易比较优势与技术含量:结构与演变研究

本文中国零部件进出口数据以及世界进出口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SITC REV3)。而关于世界零部件进出口总值则是采用每个国家的加总计算得来。考虑到产品内分工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即SITC分类的5、6、7、8类商品,集中表现为第7(机电运输产品)与第8类(杂项制品)商品,所以,本文参照Athukorala(2006)[3]的方法,对照HS分类及SITC分类统计,最后确定为SITC7、8类商品里面的349个产品为零部件产品,其中,7类商品零部件产品有257个,8类商品零部件产品有92个。

2.中国零部件贸易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最近10年来,中国的零部件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重基本维持在30%左右,零部件出口贸易构成了制成品出口贸易的重要部分。从零部件进口角度看,在2001年和2006年零部件进口占制成品进口比重都在60%左右,而2011年这一比例降低到30.71%,这说明中国在零部件贸易中的角色在发生转变,中国对国外零部件进口的依赖在快速下降,而以零部件国内生产与制成品进口替代了零部件进口。表1同时显示,零部件进出口贸易值占制成品进出口贸易值比重从2001年的45.18%增长到2006年的48.26%,零部件进出口贸易值占所有产品进出口

表1 零部件贸易占相关类别产品贸易的比重(%)

零部件出口

额占制成品

出口额比重

零部件进口

额占制成品

进口额比重

零部件进出

口额占制成

品进出口

额比重

零部件进出

口额占所有

产品进出口

额比重

2001

34.89

60.52

45.18

26.96

2006

39.07

63.16

48.26

30.78

2011

30.27

30.71

30.43

17.71 注:零部件进出口数据以及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发数据库,7类以及8类的零部件数据是加总所有7类、8类零部件数据得来。

贸易值的比例从2001年的26.96%增长到2006年的30.78%,2008年到2010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零部件中间产品贸易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2011年零部件贸易的进出口仍然占到制成品进出口的30%左右,零部件贸易仍然是中国商品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 零部件贸易内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机电运输产

品(SITC7)零

部件进出口

额占零部件

贸易进出口

总额比重

杂项制品

(SITC8)零部

件进出口总

额占零部件

进出口总额

比重

机电运输产

品(SITC7)

零部件进口

额占SITC7

类制成品进

口额比重

机电运输产

品(SITC7)零

部件出口额

占SITC7类

制成品出口

额比重

2001

92.43

7.56

65.13

60.38

2006

95.05

4.95

72.80

55.90

2011

89.71

10.31

34.03

40.32 注:零部件进出口数据以及制成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均来源于联合国贸发数据库,7类以及8类的零部件数据是加总所有7类、8类零部件数据得来。上表是把零部件按照大类加总,研究贸易内部结构情况。表2显示了2001~2011年中国零部件内部贸易结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中国的零部件贸易主要是机电运输产品的零部件贸易,中国机电运输产品 ( SITC7 ) 零部件进口值、出口值、进出口贸易总值均超过杂项制品(SITC8)的进口值、出口值、进出口贸易总值。同时,2011年7类零部件进出口占所有零部件进出口比例为89%,而8类零部件进出口占所有零部件进出口比例只有10%。从机电运输产品(SITC7)出口来看,2001年,机电运输产品( SITC7 )零部件出口额占SITC7类制成品出口额比重高达60.38%,2011年这一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仍然高达40.32%。从机电运输产品零部件产品进口看, 2001年中国第7类零部件进口占同类制成品进口的比例是65.13%,2006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上升到72.8%,到了2011年,机电运输产品零部件进口比例快速下降,但占机电运输产品进口比例仍然高达34.03%。这一结果表明中国正逐渐以零部件国内生产与制成品进口替代相关类别的零部件进口,零部件贸易的内部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

综合来看,近十年来,中国大多数零部件出口总额都是处于上升阶段,而零部件进口无论是绝对额还是相对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国零部件的出口竞争优势在逐步加强。十年来中国除了保持自己在某些产业的优势以外,也在积极发展其他零部件的出口优势,零部件出口的比例大多数都是在上升,零部

件进口的比例大多数都是在下降,总体趋势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中国的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零部件贸易的比较优势测算

Balassa(1965)曾提出以显示比较优势指标测算来对于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进行测算[4]。如果用Xij(Xiw)表示国家j(世界)出口商品i的出口值,用Xtj(Xtw)表示国家j(世界)的总出口值,则Balassa显示比较优势指标(RCA)指数构建为:

RCAij=(Xij/Xtj)/(Xiw/Xtw)(1)

研究中显示比较优势指标主要应用于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优势。如果RCA指数的值小于1,即商品i在国家j中的出口比重是小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我们定义这种情况是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劣势;若该指标大于1,即商品i在国家j中的出口比重是大于在世界的出口比重,则表示该国家在此种产品上具有显示比较优势。

Ng and Yeats(2003)对传统显示比较优势的涵义进行了补充,使用零部件的进口数据测算该国在某种产品的组装工序上的比较优势[5]。传统的RCA(又称PRCA,Producing RCA )计算公式为:

PRCAij=(Xijp/Xtjp)/(Xiwp/Xtwp)(2)

组装RCA(ARCA,Assembling RCA),计算公式为:

ARCAij=(Mija/Mtja)/(Miwa/Mtwa)(3)

(二)中国零部件贸易的比较优势状况

本文按照公式PRCA与ARCA,利用每个零部件的出口值或者进口值,分别计算349种零部件的PRCA指数和ARCA指数,然后按照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的标准①,将指数进行区间分类统计,统计分析结果见表3、表4。

表3反映的是中国零部件产品出口比较优势的发展状况。表中比例所代表的含义是个数所占据的比重。第一行的比例是产品个数占零部件总数的比例,第二、三、四行的比例是产品个数占PRCA>1的产品个数的比例。从表中可以看出,2001~2011年间,2001年、2006年、2011年PRCA>1的产品个数依次是121、130、141,说明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国的零部件个数呈现递增状态,从比例上看占零部件总数比例从34.67%上升到40.40%,上升了6%。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具有极强竞争优势的零部件产品数则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产品的种类从2001年的65种逐步上升到2011年的80种,而具有中等竞争优势零部件产品从2001年的38种上升到2011年的51种,近10年来,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与具有中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在稳步上升。

表3 中国零部件出口的分布状况

2001

2006

2011

产品

个数

比例

(%)

产品

个数

比例

(%)

产品

个数

比例

(%)

PRCA>1

121

34.67

130

37.25

141

40.40

0.8

38

31.40

48

36.92

51

36.17

1.25

65

53.72

69

53.08

80

56.74

PRCA>2.5

37

30.58

36

27.69

41

29.08 注:在计算PRCA时要用到中国的零部件出口值,因为有些零部件数据可能是当年没有贸易,或者数据库没有更新的原因是缺失的。缺失零部件如下:2001年,71489、89121;2006年,77848、77871;2011年,75910、76481、76491、77314、77317、77318、77641、77643、77645、77649、77848、84841、88112、89121、89423、89865、89867、89879,一共18个。

表4 中国零部件进口的分布状况

2001

2006

2011

产品

个数

比例

(%)

产品

个数

比例

(%)

产品

个数

比例

(%)

ARCA>1

144

57.83

132

53.01

97

38.96

0.8A

43

29.86

55

41.67

51

52.58

1.25

71

49.31

63

47.73

59

60.82

ARCA>2.5

51

35.42

45

34.09

20

20.62 注:在计算ARCA时要用到中国的零部件进口值,因为有些零部件数据可能是当年没有贸易,或者数据库没有更新的原因是缺失的。缺失零部件如下:2001年没有缺失;2006年,77848;2011年,75910、76481、76491、77314、77315、77641、77643、77645、77649、77848、78436、84841、88112、89121、89423、89865、89867、89879,一共18个。

表4反映的是中国在零部件组装产品方面的优势。由表4可以看出,从2001年到2011年,具有组装比较优势的产品个数在逐步下降,从2001年的144种下降到2011年的97种,占零部件总数的比重从2001年的57.83%下降到2011年的38.96%,具有组装比较优势的零部件比例下降了近10%。其中,具有极强比较优势的产品个数下降最多,由2001年的51种产品下降到2011年的20种产品。这说明了中国正在转变比较优势,一些在组装上有优势的产品渐渐由国内生产来取代。

表3与表4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的零部件产品组装比较优势程度在下降,范围在缩小,而替代的是中国零部件产品生产性的比较优势在加强。

四、中国零部件出口品技术含量研究

1.产品技术含量指标的测算。

传统的产品分类已经难以满足研究的需要,很难细致的研究一国贸易结构在产品内的特性,故而产业结构的比较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分类。关志雄(2002)和Lall等(2004)引入了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指数,指数有一个权数,即以各出口国每个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份额,然后将权数与出口国人均GDP相乘加权得出平均数,但是这一方法会产生误差,原因是由于各国的出口规模不同[6,7]。为避免误差,Rodrik (2006) 、杜修立(2007)以一国该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为权数,也就是传统的出口RCA指数,这个方法可以充分考虑到一些贫穷的小国,因为如果产品出口额太小,则经过人均GDP加权得出的指数数值很小[8,9]。综上所述,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指数跟各个产品的出口额、国家的总出口值、世界该种产品的出口额、世界的总出口额,以及人均GDP,除了国家的总出口值、世界该种产品的出口额和出口附加值指数是负相关的关系之外,其他因素都是与出口附加值指数是正相关的。

Hwang和Hausmann(2007)首次提出产品复杂度的概念[10],公式如下:

PRODYi=∑c(Xci∑kXckyi)(4)

其中,PRODYi是出口产品i的复杂度,y是C国人均创造的实际GDP,分子是C国第i种产品占该国总出口额的比重,分母是所有国家出口产品i出口份额的总和,所以加和的值为1,因此,PRODYi是出口产品i所有的国家人均实际GDP贸易权重平均值的和。

比较优势可以分析哪些产品具有生产与出口优势,但是它无法回答这些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技术含量与技术水平如何。所以本文综合以上关于技术含量的研究现状,对产品国内技术含量(DTC,Domestic Technological Contents)的长期发展趋势加以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借鉴了国际上测算产品技术含量的最新成果,针对Hausmann等和Rodrik的方法进行修改,即使用一种商品一国总出口中占据世界每个国家此商品出口值总和的比重作为权数,乘以各国人均GDP水平得到一些值,然后将这些值进行加总。这个总值作为该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指标。用j表示国家,k表示商品,X表示出口额,Y表示人均GDP,则产品复杂度指数可以定义为:

DTCk=∑jxjk∑jxjkYj(5)

而定义该国或者地区出口的综合技术复杂度指数TSI(technologicalsophistication index)。

TSIc=∑ixci∑jxcjDTCi(6)

其中xci表示c国或地区零部件i的出口值,分母是c国或地区所有零部件的出口总值。

2.中国与世界零部件出口的技术含量演变趋势。

通过计算中国零部件贸易的技术含量以及该国或者地区出口的综合技术复杂度指数,我们想研究三个问题:近10年来,中国出口品的加权国内技术含量在三个时间节点上是否有所上升;中国零部件产品国内技术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构趋势如何,是否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区间分布状况,以及中国竞争力增强的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分布情况如何。本文所有国家零部件进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人均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WDI)。

我们首先按照公式DTC分别计算349个零部件的技术含量指数,然后,按照公式TSI以该零部件出口值占零部件总出口值的比重作为权重,乘以每个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得出2001、2006、2011年三年的中国零部件加权技术含量。为了剔除单纯由于世界整体收入水平上升而导致零部件技术含量上升的影响,我们作为对比,计算了同期世界零部件出口的加权技术含量水平,主要将数据换成世界层面的。对349个零部件的技术含量按照该类零部件产品的世界出口值占世界零部件总出口值比重作为权重,乘以每个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得出2001、2006、2011年三年的世界层面零部件加权技术含量。

根据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最近的10年来,中国与世界零部件出口的技术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其中2001年零部件技术含量指标为17 256.04,2006年上升到21 895.6,2011年进一步上升至26 342.54。2001年世界零部件技术含量指标为21 819.87,2006年上升到27 281.32,2011年进一步上升至30 746.12;(2)中国零部件技术含量增长率高于世界零部件技术含量增长率。2001~2006年,中国零部件产品出口技术含量值增长了4 639.56,增长率是26.89%,2006~2011年,技术含量值增长了4 446.94,增长率是20.31%。而同期2001年到2006年,世界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值增加了5 461.45,增长率是25.03%,2006~2011年,世界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值增加了3 464.8,增长率是12.7%。这一结果表明,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相对于世界的出口技术平均水平增长更快。

2001年中国出口的零部件技术含量仅相当于世界零部件技术含量的79.08%,2006年这一比例是80.26%,而2011年,中国零部件技术含量上升到了世界平均水平的85.68%。这一结果表明,中国出口零部件的技术含量不仅仅是绝对值的增加,而且其相对出口技术含量也在增加。中国出口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处于上升趋势的结果表明,中国零部件出口整体上逐步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环节过渡到高技术含量零部件的生产与出口环节。此外,尽管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与世界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仍然低于世界同期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这一结果表明,中国零部件的出口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3.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区间分布情况。

为了研究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区间分布,我们对中国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行逐一筛选排序,表5描述了2001年、2006年、2011年中国零部件产品出口的技术水平分布情况。

表5 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区间分布

技术含量指标

零部件产品总数

2001年

2006年

2011年

10000~20000

90

30

23

20000~30000

253

178

95

30000~40000

2

136

179

40000~50000

0

1

31

产品数总计

345

345

328

从表5中可以看出,2001~2011年间,中国出口的高技术含量零部件个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以及具有相对比较劣势零部件产品的技术含量分布情况。本文分三个时间节点,将产品分为两类,出口竞争力指数大于0的产品代表具有比较优势,出口竞争力指数小于0的产品代表具有比较劣势。表6显示了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区间分组分布状况。

表6 中国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区间分组分布②

技术含量指标

出口竞争力指数大于0

出口竞争力指数小于0

2001年

2006年

2011年

2001年

2006年

2011年

10000~20000

53

25

22

37

5

1

20000~30000

82

102

80

171

76

15

30000~40000

0

48

96

2

88

83

40000~50000

0

1

12

0

0

19

产品数总计

135

176

210

210

169

118 注: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SITC)数据计算而得。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技术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中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零部件产品种类逐步上升,而具有竞争劣势的零部件产品种类逐年下降。2001年,中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数位135种,2006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76种,到2011年,中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种类进一步上升到210种。与此同时,中国具有竞争劣势的零部件产品种类不断下降,由2001年的210种下降到2011年的118种;其次,中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逐步由低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向具有高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转移。2001年,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多为中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其中,技术含量在10000~20000之间的产品种类数为53种,位于20000~30000之间具有出口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有82种,而技术含量在30000以上的零部件产品为0。2006年,技术含量在10000~20000之间的产品种类下降为25种,技术含量20000~30000之间产品增加到102种,技术含量位于30000~40000之间产品种类增加到48种,2011年,有108种产品技术含量增长到30000以上。

表5与表6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出现了结构性的升级,中国从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发展到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对未来中国政府而言,保持现有零部件出口的结构升级趋势,继续提高高技术含量零部件出口竞争优势以提升中国未来的国际分工地位是未来中国产业升级的重点内容。

4.中国竞争力增强的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区间分布情况。

为了测算中国零部件出口竞争力的相对变化,我们还进一步计算了中国零部件出口竞争力相对变化指数。先对NEB做一个简单变换,主要的目的是使得指数值在0以上,具体方法是:令NEBkt=NEBkt+1,故而NEB的取值范围为0到2。则t1到t2的中国出口比较优势的相对变化可以表示为:ΔNEBkt1-kt2=NEBkt2NEBkt1,经过变换后,ΔNEBkt1kt2的取值范围为0到无穷大,为了便于研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SΔNEBkt1kt2=ΔNEBkt1kt2-1ΔNEBkt1kt2+1,这样处理过的指数所处的区间是-1到1,更便于在区间内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初期出口竞争力指数大于0的零部件产品,如果其竞争力指数相对变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SΔNEBkt1→kt2大于0,则表示该类零部件产品显示优势增加;而初期出口竞争力指数小于0的零部件,如果其竞争力指数相对变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值SΔNEBkt1→kt2大于0,则表示该类零部件产品显示劣势在减小。表7显示了中国2001~2011年竞争力增强的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分布情况。

表7 中国2001~2011年竞争力增强的

零部件的技术含量分布

技术含量指标

显性优势增加

显性劣势减少

2001~

2006

2006~

2011

2001~

2006

2006~

2011

10000~20000

20000~30000

30000~40000

40000~50000

38

46

0

0

24

97

46

1

31

135

1

0

3

71

85

0

总计

85

168

167

159 注: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SITC)数据计算而得。

整体上来看,2001~2006年零部件技术含量水平比较发散,2006~2011年相对于2001~2006年,发展了很多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显性优势增强的产品有47种产品超过了30000,相比2001~2006年,突破了0,综上说明中国在高技术含量产品的生产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而且一直在增加,尤其是近五年实现了产业升级,不再依赖进口。由表7可以看出,2001~2006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显性优势增加的产品一共有85种,技术含量均低于30000;2006~2011年,中国零部件出口显性优势增加的产品有168种,相对于2001~2006年增加了83种。相对于2001~2006年,2006~2011年有47种技术含量指标大于30000的零部件产品的显性优势得到了增强,而2001~2006年这一区间的产品数为0。表7同时显示,在中国具有相对劣势的零部件出口产品中,多数产品的显示劣势在减少,技术含量指标30000以上的零部件产品,2001~2006年只有1种产品的显示劣势在减少,而在2006~2011年,处于这一区间的产品数上升到85种,而在显性劣势减少产品方面,2006~2011年相比2001~2006年,从只有1种增加到85种。单从显性劣势上看,2001~2006年间,有135种零部件集中20000~30000之间,而2006~2011年间,只有71种零部件位于20000~30000,而替代的是有85种零部件位于30000~40000,这表明,中国在具有相对劣势的较高技术水平的零部件产品生产与出口中,近几年,这种相对劣势在逐步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近十年来,中国一方面强化了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含量零部件出口,另一方面,原来不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含量零部件出口的也在迎头赶上,中国的零部件出口正在转向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出口加速转移。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1~2011年中国零部件进出口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借助RCA、NEB、DTC三大指数,对中国零部件出口竞争力的转变以及出口零部件技术含量的发展趋势做定量定性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零部件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在加深,领域在扩大;(2)中国零部件产品生产与出口的比较优势在增强;(3)中国零部件出口的技术含量处于上升趋势,但仍然低于世界零部件出口技术水平;(4)中国零部件正在经历从生产的低端环节上升到高端环节,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发展到高技术含量的高端环节零部件的出口转化阶段。

当前,生产的国际化与生产的碎片化导致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分工模式发生重大的改变,对所在地的出口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由这种出口型生产催生出的国际分工体系使得零部件与中间产品贸易成为了世界商品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11,12]。零部件贸易对在我国快速提高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的零部件贸易而言,在未来发展中要注意突破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的束缚,由注重出口规模向注重技术含量转变。本文结果显示,尽管中国的零部件出口技术含量近年来提高快速,但仍然低于世界平均出口技术水平,倘若我国一直固守于原有的静态比较优势,不仅不可能达到高水平产业分工层次,而且也不利于长远的产业结构战略转型。因此,对未来中国政府而言,采取何种政策以促进本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摆脱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被动地位,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分工层次,从世界分工网络中分享更多收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注释: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JETRO)的标准:当RCA数值大于2.50时,该产品或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当RCA位在1.25-2.50之间,说明该产品或产业具有次强比较优势;当RCA位于0.80-1.25之间,则该产品或产业有中等比较优势。

②出口竞争力指数计算公式为:NEBik=(Xik-Mik)(Xik+Mik) 。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表明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称为显示优势;反之,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则意味着出口竞争力较弱,称为显示劣势。

参考文献:

[1]Lardy, Nicholas R. Integrating China into the global economy[J].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2002,(2):29-62,186-98.

[2]Franoise Lemoine Deniz UnalKesenci.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segmentation of production processes[R].Working Papers from CEPII Research Center,2002,(3):2.

[3]Athukorala, Premachandra, Yamashita, Nobuaki. Production fragmentation and trade integration:east asia in a global context[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6,(17):233-256.

[4]Balassa,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99-123.

[5]Ng, Francis, Yeats, Alexander. 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what are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growth[R].The World Bank Trade,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3,3084.

[6]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中心[J].国际经济评论,2002,(4):5-12.

[7]Lall, Sanjaya, Albaladejo, Manuel, Zhang, Jin kang. Mapping fragmentation:electronics and automobiles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 2004,(32):407-432.

[8]Rodrik, D.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Chinas exports[J].China & World Economy, 2006,(14):1-19.

[9]杜修立,王国维.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产业变迁1980- 2003[J].经济研究,2007,(7):137-151.

[10]Ricardo Hausmann, Jason Hwang, Dani Rodrik.What you export matters?[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7,(12):1-25.

[11]祝树金,涂志敏.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动态变迁及驱动因素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4):105-109.

[12]谢涓,廖进中.进口贸易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5):105-108.

(责任编辑:姚德权)

猜你喜欢

技术含量比较优势
高校图书馆药物核磁共振技术含量测定文献信息化研究
有技术含量的欺骗
包装机械技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应对
大数据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研究
美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中美服务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比较优势的江西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大通高科: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不走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