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约伯性格的双重性

2015-02-02朱丽珍杨雪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双重性公义犹太人

朱丽珍 杨雪梅

内容摘要:关于《希伯来圣经》中的《约伯记》中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约伯,历来的研究者说法不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约伯性格的双重性,揭示约伯性格表现出的“忍耐”和“探索”的双重特征背后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约伯

双重性 犹太民族 象征

一.前言

《约伯记》出自《希伯来圣经》,是古希伯来人创作的智慧文学。它借助义人约伯无辜受难又苦尽甘来的故事,表达了希伯来人的双重哲理探索:其一,人类悲剧的根源;其二,上帝的本性和意志。主人公约伯的性格表现出“忍耐”和“探索”的双重特征。作为古希伯来人展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民族文学,约伯性格的双重性与犹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有很深刻的联系。因此,关于约伯性格的双重性的研究不仅是对古希伯来文学的学习,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犹太民族也有很大的帮助。

《约伯记》表现出的内涵十分丰富,对于约伯这个人物形象,正面、反面都有研究评价。在研究方法上,不能单独从文本来看,还应该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结合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去理解。

二.双重性格:忍耐与探索

主人公约伯的性格表现出“忍耐”和“探索”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在散文体的开端和结局,约伯忠义、虔诚,具有异乎寻常的吃苦耐劳精神。他突然遭遇残酷的考验,散失全部家产和儿女,自己周身长疮,苦不堪言,但却恪守对上帝的信仰,而不以口犯罪。上帝嘉许其虔诚而再施恩德,使他以美满的结局告终。另一方面,在诗章的主干部分,约伯又无视传统,怀疑权威,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理,弄清楚义人受苦的真正原因,他不怕皮肉之苦、心灵之痛、亲人疏远、朋友围攻,甚至至高者的敌视,显示出不屈不挠、孜孜求索的精神探险家品质。

在《约伯记》的开头,完全正直的约伯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上帝因此赐福于他,让他拥有巨大的财富和众多的儿女。但是,因为撒旦的质疑和挑唆,上帝放任他对约伯进行考验。先是失去了全部的家产和儿女,接着自己也周身长疮,苦不堪言。如果说家产和儿女是身外之物,可以放弃,长疮也只是皮肉之苦,那么妻子的疏远和讥讽则是对约伯心灵上的打击。但是,约伯仍然恪守对上帝的信仰,而不以口犯罪,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忍耐。

然而,在约伯的友人们来看望他之后,约伯开始诅咒自己,渴望死去。随后,又与三友展开了对话,在对话中,约伯向神询问其降灾的原因,并且非常执着的寻求答案。友人们指责约伯有罪,控诉他自以为义。约伯从开始的希望自己的冤情得以昭雪到无从向神诉冤,却坚持要求神为义人受苦给出一个答案。约伯这时表现出的执着抗争追求精神与之前的忍耐大相径庭,他与友人辩论的勇气,对权威的挑战都让人敬佩。他的辩论其实是为了给犹太民族的悲剧命运一个合理的解释,让犹太人能够在苦难中勇敢地活下去。

三.象征:说不尽的民族苦难

我觉得,约伯的苦难经历正是象征了犹太民族的苦难经历。《约伯记》作为希伯来人的民族文学,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内容、民族气质,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形象地展示出古希伯来民族的文化精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犹太民族像约伯一样,遭受着各种苦难,肉体的、精神的:宗教的迫害,种族的歧视,人身的伤害,心灵的打击。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民族大流散,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和故土,也失去了无数的同胞亲人。正如约伯的妻子所说,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怀疑上帝,放弃犹太教恒久的信仰。可是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如约伯一样,选择了忍耐,依然对上帝充满了敬畏和虔诚,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上帝。那么,他们为什么忍耐呢?

首先,在《约伯记》卷首就给出了一个解释:义人也需受难。“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祸福是相依的,上帝既然可以赐予我们福,那么也可以降于我们灾祸,人不能因此抱怨上帝的公义。而且,有的时候,上帝会以苦难来考验和磨砺义人的虔诚之心。犹太人始终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上帝让那些有非凡能力的人去承受一些特殊的负担,把能力与责任巧妙的连接起来”。这也凸显了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担负着拯救全人类的责任。

其次,犹太人相信因果报应,正如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一样。“无罪便不会受罚”,相应的,罪恶必然招致苦难。约伯三友从传统的神义论出发,觉得约伯一定是因为他或者他的亲人犯了罪,才招致苦难。“神岂能偏离公平?全能者岂能偏离公义?”上帝是全能者,他不会偏离公平公义。说明他们相信神不会让义人无故受苦。所以,即使如约伯一样无端受苦,但是,也如约伯一样,上帝最后一定会补偿他,让他重获幸福。

除此之外,犹太民族是一个饱经磨难的民族,苦难造就了他们坚毅刚强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人若死了岂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争战的日子,等我被释放的时候来到。”苦难已经降临,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只有更加勇敢坚强地面对,更加辛勤地工作、努力和奋斗。同时,经受住苦难也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步骤,如同中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们认为,乐观向上是先辈们留给他们战胜困难和迫害的信条,悲观失望则是弱者的表现。因此,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从根本上来说,犹太人对上帝的信仰是不求回报的,如他们所言,追求信仰本身就是不纯洁的。所以,犹太人对苦难的忍受力如同对上帝的信仰一般强大。面对民族的悲剧命运,对上帝的信仰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我们说是苦难造就了宗教。如果没有了这种精神寄托,犹太民族恐怕会难以在如此坎坷的命途中幸存下来。所以,他们不会放弃这唯一能从精神上给他们无限支持的信仰力量,帮助他们经受住苦难的命运。

四.辩论:坚定信仰

既然如此,约伯又为什么要“与上帝辩论”呢?我们知道,能够忍耐是一回事,然而不是说忍耐就意味着人不会有怨言和不甘。在我看来,不管是约伯自己对于受难的理解,还是约伯三友对于受难的解释都是犹太民族自身内部对于本民族悲剧命运根源的探索,他们更希望从上帝那里得到回答与解释。或者说是,因为本民族内部的意见得不到统一,观点很多,却不能说服每一个人。就像约伯说自己知道友人们给出的那些解释,然而就是不甘心,想求个心服口服。所以,希望在上帝这里得到一个能使所有人信服的答案。他的这种思想是可以理解的。任何人在无端受到苦难的时候都会心有不平。正是通过这种辩论,使犹太人更加敬畏上帝,相信上帝,从而给他们勇气去勇敢地面对苦难。

可以看到,约伯“与上帝辩论”的焦点始终是“义人受难”这个主题。约伯在他自己所遭受的苦难的态度上是绝对坚强的,他索求的不过是神对这一切做出解释。约伯认为,他可以受难,可以接受死亡,可是上帝必须回答他“为什么义人要无端受苦,而恶人反享平康呢?”。如果善恶无分,都是一样,那么上帝的公义在哪里?人们对于上帝的信仰也将受到挑战。一旦上帝的权威受到挑战,人们没有了统一的精神信仰,那么,犹太民族就极有可能无法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坚持下来,还保持着统一的民族。所以,解决了这个问题,犹太人不管流散到哪里,也会坚持着,忍耐着,直到光明到来的那一天。

上帝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呢?当他显现在约伯和他的友人面前时,上帝并没有直接回答约伯所问的问题,而是叙述了他创造天地、开辟洪荒的始末。这表明,上帝的意志和计划太深奥、太复杂,远非卑微渺小的人类所能理解把握。约伯终于低下了头,承认直接的智慧不足以理解上帝。因为他从上帝的回答里体会到:神给他的子民的是他的一切,而不是他计划中的每一个细节。故而,义人受难的问题根本不必探究,上帝的公义是不可怀疑的。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痛苦的。约伯在身陷绝境中仍然坚持信仰不变的行为,也是在鼓励和告诫身受苦难的犹太人,让他们相信,不管过程多么痛苦,代价多么残酷,只要始终相信上帝,把一切交给上帝,上帝终将会赐福给他。《约伯记》最后的结局表明,唯有善恶相报才与神的全能和公义相一致。对约伯追求真理、坚持信仰的肯定说明,上帝终将会赐福给义人。这也是《约伯。记》要传达告诉犹太人的:只要他们做一个义人,相信上帝,幸福终将会到来。

综上所述,约伯的苦难象征着犹太民族的苦难,他的忍耐既是出于对现状的无奈,也是由于对上帝的信仰。探索则是为了让人们更加坚信上帝,从而在面对苦难时,更加坚忍、坚强。

参考文献:

[1]《新旧约全书·旧约·约伯记》。

[2]聂珍钊:《外国文学史(一)》.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都龙余,蠡昭毅:《东方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梁立基、陶德臻:《亚非文学作品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邓双琴:《东方文学50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双重性公义犹太人
《风媒花》中镰原文雄的人物形象分析
辛公义爱民如子
自尊
公平正义视野下对洞穴奇案法学思想的探究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特征与有效引导
齿轮副双重性的分析研究
论荀子的“德育哲学”
犹太人的生意经
逃票的方法
犹太人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