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媒花》中镰原文雄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2-04-22孙美莉

今古文创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重性人物形象

【摘要】 战后派代表作家武田泰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风媒花》是一部反省侵略战争的作品,小说以镰原文雄的病危到去世为主线,将文雄置于人物关系网中除主人公以外的第二中心位置。小说中展现的文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性,文雄既是传统汉学传承者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爱好者,同时既是战争被害者也是战争加害者。文雄的双重人物形象中揭示出了其对传统汉学和中国文学研究之间对立的苦恼和对中国侵害事实的忏悔。武田泰淳借由文雄的双重形象表达出对中国文学接受问题和对侵略中国的战争责任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 《风媒花》;镰原文雄;人物形象;双重性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6-002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08

武田泰淳是日本第一战后派代表作家,同时也是积极进行战争反思知识分子中的先行者。武田与中国渊源匪浅,曾在战争时期和战后多次前往中国,回国开始战后文学创作。武田战后文学中的大部分作品与他的中国经历有关,具有鲜明的战争反思色彩。《风媒花》是战后派作家武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日美安保条约的缔结和朝鲜战争为背景,利用独特的时间空间叙述方式讲述缔结条约三日内日本知识分子们的战后活动。

该作品取材于武田的中国文学研究会时期生活,包含着武田追忆研究会生活的美好愿景。该作品是一部群像式小说,出场人物角色众多,镰原文雄是除主人公峰外的另一位中心人物。文雄是主人公的妹夫,并与研究会成员、秘密组织成员和其他人物都有紧密联系。文雄的人物时间线是小说的13个故事之中的主线,小说以主人公峰收到文雄重伤的电报为开头,以最后一章文雄的去世为结尾。尽管文雄在整个故事中呈昏迷状态,但文雄可以看作是处于第二中心位置的人物。川西政明的《武田泰淳传》中记载,镰原文雄以武田泰淳的妹夫藤田宽雅为原型的,文雄的父亲镰原智雄的原型是宽雅的父亲宽随,智雄的遗孀安江的原型是其母亲浪,文雄的女儿露子的原型则是妹妹麻由里的二女儿由佳。①武田在妹夫藤原宽雅去世不久后就开始了《风媒花》的创作,可以说武田将文雄原型的去世当作《风媒花》创作的启发点,并在小说中以宽雅和其家人为原型创造了文雄、智雄等角色。“由于藤田宽雅的突然去世,武田开辟了一条进入《风媒花》世界的道路,他以宽雅的死为核心,不断锤炼着《风媒花》的构想。” ②《风媒花》以峰接到文雄病危的电报为开端,随着他的死亡逐渐走向结尾。文雄的形象一方面是武田依照现实中的妹夫藤田宽雅为原型创作,另一方面是借由文雄展现关于中国问题的诸多思考。

一、文雄的双重人物形象

文雄在小说中呈现昏迷状态,是一个存在于其他人物口中的形象,文雄的人物性格和相关故事描写多采用间接描述。例如,第一章中星期二研究会活动结束时,在峰告诉中井文雄病危的对话中得知文雄和中井两人是高中同学,两人都在战争时期丧失爱妻后一蹶不振。第七章中峰在工厂演讲时,横河的对话中透露出横河和文雄曾经是战友,两人是F町事件的亲历者等。虽然对文雄形象多采用间接描述,但在他人的转述中仍然阐明了文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人物故事。武田塑造的文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性,即在一种表面形象下隐藏着另一种相对立的形象。

(一)传统汉学传承者和现代中国文学爱好者

受父亲和家学的影响,文雄饱读经子史集,是传统汉学的继承人。文雄的父亲镰原智雄是有名的汉学者,受人尊敬的权威学者。智雄一生致力于“仁”的研究,将其归纳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战乱的苦恼中产生的东洋式人道主义”。智雄的学术追求没有受到本國发动侵略战争的影响,被派往中国担任北京大学部长期间反而为许多中国知识人提供庇护。战后他为出版《仁的研究》奔走,最后郁郁而终。老教授晚年病中精神恍惚之际不记得孙女的名字,却仍对“中国”等词语反应激烈,将一生奉献给古典汉学研究。严苛的母亲安江为了保住家族的体面必须让文雄继承家学,对峰等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青年抱有敌意。文雄作为儿子,被母亲逼迫继承父亲的汉学遗志。

同时文雄被新中国的文学吸引。父亲死后,文雄放弃了常年用朱笔钻研考证典籍的习惯,书架上反而不断出现与中国文化研究会和现代中国有关的书籍。女儿露子发现文雄书桌上有两本有时常翻阅痕迹的书籍,一本是关于F町事件的《F町事件纪念文集》,另一本是关于战后新中国情况的《给祖国的各位》。两本书代表了文雄对战争的忏悔和对被伤害人民放不下的关心。这也是文雄不能拒绝新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母亲安江发现后认为其是抛弃家学的不孝子,在接受中国现代文学问题方面与文雄发生激烈的对峙。在加入中国文化研究会就是对父亲的背叛这种胁迫下,文雄与母亲的关系僵硬,自己也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

传统汉学传承者和现代中国文学爱好者两种形象展现的是对待中国文学的两种态度。日本20世纪的中国研究,尤其以东大和京都大学两所大学为代表,将研究范围只局限于中国传统汉学。竹内好曾激烈地批判了日本汉学不将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迂腐行为,于是与武田泰淳、冈崎俊夫一同建立了中国文学研究会。中国文学研究会是以中国新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团体,是当时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织。文雄因为父亲研究汉学,在母亲的逼迫下也不得不继承汉学,传统汉学和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间的矛盾使得他不能毅然加入中国文化研究会。但是谁都没留意到文雄的苦恼,只有横河和三田村理解文雄的纠结,这也是三人能够成为同一秘密组织的原因。最终文雄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没有做出明确的选择,至死将这个秘密藏进日记里。

(二)战争的被害者和中国的加害者

与其他被迫参战的知识分子一样,文雄在战争中留下极深的创伤,是战争中被害者的一员。战争对文雄的伤害表现在对镰原家族的打击,使得家族荣光不再。战争阻碍镰原文雄的父亲推广“仁学”的学术理想,战败后汉学者们尴尬的处境使得父亲在两年前郁郁而终。文雄的妻子也就是峰的妹妹患有心源性哮喘,并且战时怀有身孕的妻子也要按照婆婆的指令在潮湿的防空洞中辛苦劳作。文雄退伍后妻子去世,亲戚朋友间传闻其母亲是导致妻子去世罪魁祸首,文雄也变得一蹶不振。病弱的女儿露子患有结核病,露子注射药品和看专业医生都需要朋友介绍帮忙,医疗费也在朋友的担保下才能借款。战争使得文雄失去家人,从大地主家庭变得一贫如洗,“镰原家现在仍只用萝卜咸菜对付吃饭并不稀奇” ③,镰原家的顶梁柱相继去世后只留下孤苦的祖孙二人。“为了照亮脚下而擦过的火柴在橙色圆周光圈的上方,映照出满列高挂的提灯。黑色花纹、画有家纹的灯笼,不知家运衰颓地向三田村的头上伸出了沾满尘埃的躯干。(以前,露子的母亲嫁入镰原家的夜晚,这些提灯把脚步踉跄的客人们华丽地从料亭送到镰原家。峰也作为新娘的哥哥,和老博士的高徒日野原并肩,在樱花纷飞的季节里,在这些提灯的引导下穿过正门。)” ④ 如同前后对比之下的提灯一样,镰原家的风光不再,露子的祖母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家族的体面。

同时文雄也是中国的加害者,在军队服役期间曾经参与加害中国俘虏。峰在东方友好协会的出版刊物中得知终战前F町的俘虏收容所射杀中国俘虏,将F町事件称为“可悲的事实”。F町事件取材于花岗事件,实为1945年被拘禁在日本秋田县花岗中山寮的中国劳工不堪忍受重劳动和折磨,策划暴动被残酷镇压,造成400多人死亡的真实事件。花岗事件是日本在战争期间强征中国劳工和虐待致死的直接例证。后在与文雄的战友横河的对话中得知文雄和横河都在当时的F町军队服役,峰将两条信息整合后确认文雄和横河曾直接参与加害中国俘虏的事实。这段经历给两人也留下沉重的心理创伤,横河退伍后不再敢看中国的书籍等与中国相关的事物。“我从败战后每时每刻都在等待死亡的机会……镰原也和我的心情一样,不应该是就这样死了的人。” ⑤两人都做好为自己的行为忏悔和赎罪的准备,所以横河不相信文雄会自杀的猜测。而文雄对中国人民的忏悔表现在露子发现的两本书上,《F町事件纪念文集》和《给祖国各位的信》有被反复阅读的痕迹。一本记载着F町虐杀中国俘虏事件的事实,一本代表着对现在中国的关心。两本书一直放在文雄的桌子上,代表着直至文雄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对此释怀。

文雄在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双重身份,提起了对中国的加害问题。“峰的脑海里终于开始遗忘的问题也就是日本人对中国的问题再一次像底部沉没在暗黑海水中的冰山一样闪起危险的光。” ⑥在濒死到死亡状态之间,武田将文雄从战争的受害者身份下挖掘出他曾是加害者的真相。文雄被害者和加害者的形象代表的是对中国的忏悔和战争的责任问题。

二、双重人物形象的意义

文雄从病危到濒死、死亡的过程是小说中一条明确的主线,文雄是小说中的第二个中心人物,同于主人公一样处于小说人物关系网中的中间位置。文雄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性,文雄表面上是汉学的传承人,实际上对中国现代文学持有莫大的关心。关于战争经历的描写中,文雄因为战争家破人亡,但实际上也是直接加害俘虏的士兵。文雄双重形象中展现的问题是武田泰淳脑海中关于中国问题的缩影,从侧面反映了日本对于中国问题态度之间的矛盾。

文雄的形象中包含传统汉学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对立。身处矛盾中心的文雄成为两派的交汇点,他的父亲一生致力于汉学研究,他妻子的哥哥曾是中国文化研究会的主干,受到两种思想冲击的文雄内心纠结、陷入两难的困境。与文雄和父亲等汉学者在中日之间架构的旧桥相对应,峰等人企图构建中日间的新桥梁。传统汉学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对立是中国文学研究会能够被创立的原因之一。武田与竹内好在大学一年级的RS小组⑦上相识,拥有共同中国文学梦想的竹内好和武田决定建立一个带有“中国”字样的新文学研究组织。《风媒花》的“中国文化研究会”以中国文学研究会为原型,武田在小说中回忆为中日架桥的梦想。武田不是对传统汉学进行彻底抵抗,“汉学不应该是被胡乱打倒的东西,应该看到其中优秀的东洋学的萌芽”⑧,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会初期也仍旧注重中国古代古典文学的研究。但是当时日本文学界对中国的研究依旧是陈腐的,缺乏接受现代中国文学的新风气。

在被害者形象之下隐藏的加害者形象直接指明对中国的加害问题,“半物体”状态的文雄象征着日本的战争责任。“文雄”原型的死亡是武田构思风媒花的契机,尽管他以一个“半物体”状态出现,但是他的存在反映其所处的压抑状态,引导出关于战争责任、中国文学接受等问题的浮现。文雄的故事中连接着真实的战争記忆,追究文雄的过去是重新提起日本人对中国的战争责任问题的契机。被迫参加战争产生的战争责任问题是武田文学中永恒的课题,武田表达出了站在中国立场上阐发的战争反省。

三、结语

文雄作为一个具有双重人物形象的角色,其人物形象的设定中体现出武田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传统汉学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对立是武田等创立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原因之一,武田利用文雄传统汉学继承者和现代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双重身份表达当代日本知识分子对两者对问题的苦恼。对中国的加害问题则一直是武田战后文学的永恒话题,武田借助文雄加害者和被害者的双重形象,再一次唤醒对中国的加害问题的思考。文雄的双重人物形象中聚焦了与中国相关的两大问题,文雄的经历证实了战争时期日本的对外侵略和加害于中国的事实。武田从中国立场出发,将关于中国的两点思考浓缩与镰原文雄的形象之中。文雄是战争责任的象征,指明了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加害者的身份。作为一名喜爱中国文学却被迫参与战争的作家,武田始终从中国人民角度出发,反省日本对中国的加害事实,同时在日本逐渐忘却战争责任时敲响战争责任的警钟。战后文学家武田是有良知有道德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始终努力为中日之间架起新的桥梁。

注释:

①川西政明:《武田泰淳传》,讲谈社2005年版,第327页。

②沈雪艳:《通向自由之路——武田泰淳小说中的越界书写》,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学位论文,第15页。

③武田泰淳:《日本の文学67武田泰淳风媒花》,日本中央公论社1967年版,第133页。

④武田泰淳:《日本の文学67武田泰淳风媒花》,日本中央公论社1967年版,第143页。

⑤武田泰淳:《日本の文学67武田泰淳风媒花》,日本中央公论社1967年版,第141页。

⑥武田泰淳:《日本の文学67武田泰淳风媒花》,日本中央公论社1967年版,第90页。

⑦RS小组:Reading Society小组,研究唯物辩证法等的读书会。

⑧马场公彦著,苑崇利、胡亮、杨青淞译:《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5年版,第85页。

参考文献:

[1]武田泰淳.日本の文学67武田泰淳 风媒花[M].东京:中央公论社,1967.

[2]川西政明.武田泰淳传[M].东京:讲谈社,2005.

[3]马场公彦.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M].苑崇利,胡亮,杨青淞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4]沈雪艳.通向自由之路——武田泰淳小说中的越界书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作者简介:

孙美莉,女,汉族,辽宁抚顺人,南京工业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猜你喜欢

双重性人物形象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辩证法双重性在实战中的运用和思考
浅议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行为”的特点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特征与有效引导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21世纪以来被拐卖女性文学中的典型形象
齿轮副双重性的分析研究
浅谈贾宝玉性格的双重性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