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报的意义

2015-02-02梁衡

采写编 2014年6期
关键词:都市报报业经济体制

梁衡

都市报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报纸新品种,不觉间已经20年了,而且已成为报业中的一个支柱,如果写报史不该忘记这一段历史。

“都市报”这个名字现在听起来当当响,其实当初是无奈之选择。上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市民文化大发展,许多城市纷纷要求增办晚报。但当时思想还不很解放,规定一个城市不能办两张晚报。于是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名字,其实还是晚报的内容。不想口子一开,倒出现了一个新报种,给报业带来新的繁荣。

都市报产生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是报纸走向市场的标志。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十四大报告中关于市场经济有两段著名的论述,一段是讲市场经济的作用:“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另一段是讲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和方法:“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要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健康进行。”都市报就是适应当时“供求关系的变化”,是“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是“大胆探索,敢于实验,及时总结经验,促进体制转换”的结果。

二是突破了报纸的机关报体制。我国的报业结构在文化大革命前是单一的各级党委机关报体制,全国只有186种报纸。新闻出版署成立后,上世纪90年代初批准出版了一批新报,但主要是各部委、行业所办,仍然是机关报,一方面是公款办,公款订,浪费公共资源,一方面是没人看,自费市场形不成,公费市场却在继续萎缩,当时叫“机关报危机”。据1996年1月的发行量统计,各省机关报与历史最高量相比普遍下滑40%左右,如《河南日报》51.4%、《四川日报》44.4%、《陕西日报》33%、《广西日报》57.4%等。形势要求党报转型,更灵活地适应市场,服务群众。实际上是实行“一报两制”,仍然是党报的政治管理,但走自费市场的路子。在这种背景下批准一些省报办了都市报,当年就见到成效,无论是内容宣传,还是经济收入都让人大吃一惊。《河南日报》办的《大河报》最为明显,几年即起了一座大楼。后来,中央级大报也办了都市报,如人民日报的《京华时报》,光明的《新京报》。它们从内容、市场占有到经济收入都对主报有重要的“反哺”作用,这也为后来办报业集团打下了基础。由于都市报的崛起,我国的报业结构从根本上改变了,由单一的党委机关报结构变为以机关报为主的多元多层的报业结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根本性的结构改变,其意义不可小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在报业,在新闻界的体现。

回望这20年值得欣慰。

(作者系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本刊顾问)

猜你喜欢

都市报报业经济体制
增强资本运作促进报业经济发展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都市报读者调查与发展对策
数字报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喻华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二审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