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bA1c免疫比浊法在生化检验及临床中的实际应用

2015-02-01杨利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浊法假性糖化

杨利红

HbA1c免疫比浊法在生化检验及临床中的实际应用

杨利红

目的 探讨免疫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生化检验及临床中的局限性及实际应用。方法 200份体检标本(A1组), 及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标本100份(B1组)均检测HbA1c, 将该项目标定后再次检测HbA1c分为A2组与B2组。均在HbA1c重新定标前、后分别检测并同时检测血糖。结果 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HbA1c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1、 B1组中分别有49%和37%的假性增高, 整体结果偏高;B2组中HbA1c增高者41例, 血糖增高者35例, 疑似糖尿病未控制或控制不良;A2组12例血糖增高而HbA1c正常, 其中9例疑似刚发现的糖尿病患者;7例HbA1c假性增高。结论 免疫比浊法查HbA1c的结果很不稳定, 不能较准确的反映患者8周前的血糖水平。提醒临床医生应将此结果仅作为参考, 对新发现的和未控制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做出正确评估。

免疫比浊法;糖化血红蛋白; 血糖 ; 糖尿病;假性增高

全球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 而中国占近1/6, 并以飞快的速度增长, 糖尿病及其诸多并发症给社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1,2]。糖尿病的监测和治疗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而对诊断或检测糖尿病病情, 及时发现新的或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及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 对预后和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意义的。作者发现免疫比浊法检测HbA1c时有一定局限性和弊端, 限制了其在检验及临床中的实际应用,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职工2014年7月5日体检标本200份(A1组), 及本院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标本100份(B1组)均检测HbA1c, 将该项目标定后再次检测HbA1c分为A2组与B2组。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的结果, 与血糖检测结果相联系, 对可疑结果定期跟踪随访。

1.2 方法及试剂 在奥林帕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 HbA1c和血糖均使用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质控物及校准物。HbA1c方法学为免疫浊度法, 标本为EDTA抗凝标本, 血糖检测为葡萄糖氧化酶法, 使用静脉血血清。

1.3 诊断标准 体检标本A组的血糖结果>6.1 mmol/L或(和)HbA1c>6.5%的跟踪随访, HbA1c为8周复查, 血糖为2周复查。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校准前后结果的比对 A1组(7.1±1.9)mmol/L与A2组(5.6±1.5)mmol/L、B1组(13.4±2.7)mmol/L与B2组(11.2±2.1)mmol/L, HbA1c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标定后结果相比:A1组与A2组相比有49%的假性增高, B1与B2组相比有37%的假性增高, 标定前整体结果偏高。

2.2 标定后结果的分析 校准物标定后, A、B两组300份标本中标定后B2组中HbA1c增高者41份, 血糖增高者35份, 疑似糖尿病未控制或控制不良患者;另外A2组12例血糖增高而HbA1c正常, 随访后发现, 3例假性血糖增高, 9例疑似刚发现的糖尿病患者, 7例HbA1c假性增高, 后多次检测HbA1c和血糖均为正常, 。

2.3 A组血糖(5.06±0.34)mmol/L, B组血糖(7.73±0.29)mmol/L,通过比对HbA1c结果, 怀疑HbA1c在整体上存在一定的假增高率, 结果很不稳定, 不能较准确的反映患者8周前的血糖水平。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诱发糖尿病肾病(DN)、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 同时也是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婴危害巨大, 不控制糖尿病可使先天异常的发生率由非糖尿病孕妇的2%~3%增加到7%~9%, 控制糖化血红蛋白<8%, 对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因此监测糖化血红蛋白不论对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情况, 还是糖尿病患者的筛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美国1型糖尿病控制及并发症试验(DCCT)和英国2型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UKPDS)均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都充分肯定了强化治疗在阻止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其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早期诊断有着重要意义[3-6]。而事实上,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非常不理想, 我国大城市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仅占25.9%。有调查表明51%的患者从未听说过糖化血红蛋白, 10%以上的医师对患者进行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1次/年。在我国, 只有1/4的医师认识到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的重要标准。

HbA1c的金标准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免疫比浊法所受影响因素较多, 试剂的稳定性、抗原的含量、抗原抗体及反映的比例性等都可以影响其检验结果[7-9], 方法学的局限性导致了HbA1c检测的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准确反应患者8周前的血糖水平, 应当用质控物每日监控、校准物有效标定来保障结果的准确性。其测定不仅仅受血糖浓度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还受血红蛋白的影响, 凡伴随着血红蛋白代谢异常的疾病均可造成HbA1c的异常。血红蛋白增加的疾病均可使HbA1c升高, 而伴随血红蛋白增加疾病的糖尿病患者HbA1c要比单纯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高。同样, 糖尿病伴红细胞更新率增加、红血病、贫血、慢性失血、尿毒症患者(红细胞寿命缩短)等均可引起HbA1c的减低。另外还有一些药物的影响(如心得安、吗啡、双氢克脲塞等)可使糖化血红蛋白下降, 而用大量阿司匹林、维生素C可使其增高。所以在检测HbA1c时还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综合情况加以具体分析。不能单纯的看HbA1c的高低就加以判断。

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每下降1%, 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 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 脑卒中发生率下降12%, 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 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 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10]。因此, 世界权威机构对糖化血红蛋白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7.0%,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6.5%, 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也建议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作者建议:糖尿病控制好的患者可以2~3个月检测1次, 控制欠佳者1~2个月检测1次, 对于妊娠糖尿病(特别是1型糖尿病),就要每月检测1次, 以便调整用药, 使病情得到最好的控制。如果HbA1c>10%, 胰岛素剂量就需要重新调整。对监护中的糖尿病患者, 其HbA1c浓度改变2%就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可以说明血糖控制的好坏。提醒临床医生应将此免疫比浊法的检测结果作为参考, 密切联系血糖及其他指征, 对新发现的和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做出正确评估。

[1] 文建新, 周继凯, 伍汉文, 等.HPLC系统测定人红细胞HbA1c的方法.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8, 23(3):317-319.

[2] 丁振若, 于文彬, 苏明权, 等.实用检验医学手册.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93-394.

[3] 庞岩, 王玉霞.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4(4):42-43.

[4] 潘长玉.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意义及实践.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 2003, 23(4):228-229.

[5] 马毅, 吴效科.糖代谢障碍与围生期母婴疾病的发生.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8(1):12-14.

[6] Yogev Y, Langer O.The use of anti-hyperglycaemic and hypoglycaemic agents in pregnancy.Fetal Matern Med Rev , 2004(15):133-143.

[7] 尚文章, 石宝刚, 郭斌, 等.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免疫放射分析方法的改进.医学研究杂志, 2009, 38(1):79-80.

[8] 彭小燕, 王英勇, 张世坤.47例尿微量清蛋白高值AMR的评价.医学研究杂志, 2010(10):106-107.

[9]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2版).慢性病学杂志, 2013, 4(5):321-330.

[10] Stefano Del Prato.糖尿病血糖正常的探索:控制餐后血糖.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 2003, 23(3):155-15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051

2015-01-20]

454000 焦煤(集团)中央医院检验科

猜你喜欢

浊法假性糖化
透射比浊法、散射比浊法与荧光酶免疫法检测血清总IgE多维效能分析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健脾化瘀泄浊法对尿酸性肾病患者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为何要做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应用安琪酿酒曲糖化工艺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几种ASO、RF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
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治疗假性囊肿切除后皮肤潜行剥脱伤7例
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