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势视角理论对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探讨

2015-02-01马巧娜陈丽君

职教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个性化个体优势

□马巧娜 陈丽君

优势视角理论对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探讨

□马巧娜陈丽君

谋求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其精神成长,从而使职业学校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领域内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新模式,针对中职生已成弱势群体的发展现状,以其独特的核心理念为促进中职生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视角与路径。

优势视角;中职生;个性化发展

当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已然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但要满足谋生需要,还要发展人的个性。姜大源研究员也指出,教育要关注个性长远发展的诉求,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则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1]因此,谋求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中职生的精神成长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的今天显得越发重要。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内的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其实践模式服务的对象多是相对弱势人群。周正、李健对中职生进行现状调查后发现,目前的职业学校已经成为弱势群体的无奈选择。[2]因此,从优势视角重新审视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个中职生铺就个性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成为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继而实现真正的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优势视角内涵分析

“优势视角”(StrengthPerspective)是一种优势实践理念,是指作为社会工作者所要做的在某种程度上立足于发掘、寻求和运用案主的优势、能力和资源,以协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并面对他们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3]。从优势视角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去引导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着重于挖掘个人的优势,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是优势视角的核心内核。每个人都有优势和潜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优势和资源并不容易被发现,只是作为一种潜在优势或者隐性化优势而存在,其原因一是个体会对自身所拥有潜能的无意识性,二是由于个体的某些消极因素如消极的认知模式、情绪或周围带有压迫感的情境使之成为被屏障的潜能。因此,优势视角所探索的优势是个体被人们一直认为是问题和缺陷所掩盖下的“沙漠中的绿洲”。

优势视角是基于对传统问题视角的反思而提出来的,淡化问题但不忽视问题。其核心内容为:(1)优势视角肯定优势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强调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及其所处环境的优势和资源,而不是问题和缺陷。它认为专注问题只会增强个体的无助感和悲观情绪,使个体更加被边缘化。(2)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案主是助人关系中的指导者,在助人实践中应凸显个体的主体地位并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3)优势视角相信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个体所具有的优势和无限潜能不仅使他有能力向进步的方向发展,还能赋予个体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个体能否相信自身拥有这样的能力是改变困境的关键因素。

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秉承四个基本信条以协助解决个体面临的困境,即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对话与合作。赋权即将个体视为积极的能动主体,协助个体在其内部或周围探求和扩展资源以开发潜能、赋予个体权力感的过程;成员资格是指避免个体身份被边缘化和异化,承认个体与其他同种类成员一样身份的平等以及享有与之相应的自尊、尊严和责任;抗逆力是指个体面临不利挑战和困境时自己努力抗争负面效应的能力;对话与合作即整合所有对个体有利的资源,形成社会支持网络的过程,强调资源的外展性,以合作促进个体的发展。

二、优势视角在促进中职生个性化发展上的特色与功能

中职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处在一个人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中职生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占有量上都处于相对弱势;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良以及学习动机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使中职生饱尝失败,在学生群体中也处于弱势;再加上社会舆论等负面影响造成的心理弱势,加重了中职生的自卑心理[4]。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体弱势群体的现实状况不利于中职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无独有偶,目前在促进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的问题关注过多,而对优势和潜能关注不足。DennisSaleebey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中指出,这种无形贴上问题标签的做法具有蚕食效应,重复的次数多了以后,甚至有可能改变案主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周围人对他们的看法。孟宪平也指出,中职生虽然大多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但是他们当中不乏有升学潜力者,也不乏颇具创造性的潜力者。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同学之所以会成为所谓的失败者是因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过度统一而没有机会发掘自己的性格特征和天赋特长[5]。

因此,优势视角强调平衡的学生观,通过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每个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关注每个中职生的生命成长。这是一种视角的转换,即由着眼于修正中职生的问题转变为挖掘每个中职生的优势,由着眼于中职生的均衡发展转换为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优势视角蕴含的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对话与合作等核心信念,其对推动中职生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优势视角嵌入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全程

优势视角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优势和潜能,如果关注个人已经拥有的积极品格和能力,个体就能运用这些优势继续成长。目前中职教育沿袭传统教育模式,只片面关注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和弱点。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谈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时也指出,要尽力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达到在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越成绩”。因此,中职教育应以发现学生优势、开发学生潜能为己任,让中职生“有重点”地发展,以点带面、以优带弱地为中职生铺就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明确成员资格,强调中职生的主体地位和归属感的获得

优势视角强调的成员资格即指个体的身份、权利、需求和参与,每个人都有成为团体中有价值、受尊重成员的需求,同时享有随成员身份而来的自尊、尊严和责任,从而使其不被边缘化。段安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态进行调查后发现,中职生普遍有一种无所是从的心态,相当数量学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中职生活没有感觉、缺少归属感[6]。因此,中职教育工作者应与中职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充分尊重中职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注重中职生个体潜能的发挥,让中职生从优势资源的确认和自身优势能力的发展中获得一种归属感,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健康成长。

(三)赋权增能,增强中职生的权力感和自我认知的觉醒

优势视角中的赋权是指个体拥有的权力和能力,它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还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即权力感。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增进个体的自我概念、自尊、重要感等。中职生作为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存在实际权能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无权感。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不正确认识导致的负向自我评价;二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互动中的负向经验,如受到不公平对待、歧视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赋权时,首先要通过对其自我认知和评价的改变实现增能的目的,让学生对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潜能有清醒的认识;其次采取多方面行动帮助中职生获得权力感以及体验成就。

(四)激发和释放抗逆力,注重对中职生保护性因素的发掘

抗逆力强调个体在面对压力、逆境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按照优势理论的观点,尽管中职生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在个性化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像自律意识较差、学习风气不浓、心理承受能力弱、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等各种各样的问题[7],但所有学生身上都存在由于某些外在干扰和自我认知不足而被暂时抑制的抗逆力。因此,要促进中职生乐观向上、自主自为、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挖掘其内外部优势因素,如积极的自我期望、情绪管理、目标制定、关怀与支持的环境等,从而激发和释放其抗逆力,使学生主动承担自我成长的责任。

(五)建立对话与合作关系,构筑有效社会资源系统

优势视角下的对话与合作强调通过与个体对话发现其需求,并整合所有对个体有利的资源以满足需求进而促进个体发展。优势视角强调资源的外展性,它指出只要愿意且能够提供指导和帮助的人、机构、社团、家庭等都可作为教育资源。徐静鏐对中职生的需求进行的调查中表明,在中职生对教师的希望中,渴望沟通成为新的关注点[8]。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距离也许就是学生渴望与教师沟通的原因所在。同时,调查还显示,中职生最希望学校提供多元发展机会,但目前学生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与学校给予满足之间存在距离。因此,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通过与学生真诚的对话与合作,在现实情境中促进中职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就业服务机构等要构建一个合理、紧密、有效的内外资源系统,为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共筑支持网络。

三、优势视角下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实践操作模式建构

优势视角理论对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核心在于对学生优势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其终极目标是有效挖掘学生潜能、赋予学生更加积极的自我评价,从而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资源,更加乐观自信、积极有效地应对面临的挑战。基于优势视角,可以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个层面,建构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路径。

(一)中职生要调整认知,发展基于自身特色的职业方向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而个体是否相信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是改变困境的决定性因素。孙玉石指出,由于学业不良而带着无奈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的中职生普遍存在习得性的无助感,这种消极情绪导致自我认知出现偏差,低自我评价、普遍性的自卑感以及自我否定,这对个人学习和人格成长尤为不利[9]。因此,中职生应正确认识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避免在自我认知上以偏概全,从而认清自我,悦纳自我,相信改变的能力在于自己。

优势视角强调赋权,认为每个人都有优势和潜能,同时个体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无力感。中职生长期的负向自我评价使其一直处在失权状态中。因此,中职生应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当自己处于困境时,应将注意力转而关注最能体现自己长处的地方,引导中职生采用自卑补偿法,认识到某一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完善和丰富进行补偿和纠正。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比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低,但雷正光指出教学实践表明,中职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结构等个性特长呈现多种类型,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也形成了学生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10]。因此,中职生应基于自身认知特长或兴趣爱好,找准自己的优势,并发展出体现自身特色的职业方向。

(二)中职教师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善于识别和培养学生的优势

优势视角强调对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尊重,认为如果关注个体身上存在的特有优势和潜能,个体就会利用这些优势继续成长。陈小英调查显示,受传统应试教育以及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当前中职教师普遍认为中职生是“差生”,这种看法和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11]。亨利·海涅说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面,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因此,中职教师要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用积极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角度关注学生,让每一个中职生都受到关注、找到自信继而获得发展。

优势视角下个体的优势和资源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容易被发现,而只是作为潜在的优势或隐性化了的优势。因此,中职教师要当好学生的潜能导师,提供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将学生的隐性优势引导转化为显性优势。教师首先要把观察学生纳入自己的职务范畴,可以通过专业测试、与学生交谈、资料收集、学生日志等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基于优势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强项实施针对性教学并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同时,教师之间有针对性地开展优势教育的学习、培训及研究活动,分享优势教学经验,提高开展优势教学的能力和自信。学生优势的发掘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三)中职学校构建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活动舞台

优势视角下抗逆力的激发和释放要特别注重对个体保护性因素的挖掘,如有一定自主性、支持性的环境、参与机会等。因此,中职学校首先要培养和树立个性化发展的观念,关注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倾向、气质类型和兴趣爱好设定个性化的发展方向,把发展优势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进而突出优势,使优势更优而弱势不弱,真正地使学生全面发展。中职学校确立对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对挖掘中职生的成长优势,建立抗逆力的外在支持因素,促进中职生自信、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优势视角理论要求中职学校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多元、轻松的交流平台,引导个体发现自身的闪光点而不是发觉自己的弱点,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特长,在展示特长的心理体验中增强信心。郝利敏指出积极情绪具有扩建功能,我们应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让他们更多的体验到成功。中职学校尤其要开展课外活动,结合专业特色,建立各种专业兴趣活动小组,建立各种社团[12]。学校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和资金上的支持,营造积极的活动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造各种机会和平台,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和实践价值的平台,从而充分发挥和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实现个性全面发展。

(四)注重发挥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优势视角非常强调“人在情境中”,认为个人的问题都是一定社会情境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从社会背景的角度看待个人的问题,同时也需要从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挖掘解决问题的优势资源为个体服务。因此,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置于整个大的生态系统的框架内,一方面要分析不利于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深层次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

中职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努力,社会舆论应为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和就业服务机构应在营造优势教育观念,提供诸如学生优势的发现和评价、个性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学生发展方面的咨询、家长培训等相关服务。各方力量的协同作用不仅有助于改善教育对象当下的心理状态,能够使中职生获得自我满足感和促进自信心的提升,也可以对中职生形成一种持续的作用,促进中职生的成长发展。

总之,优势视角提倡一种优势和问题相结合的平衡服务,它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强调个体主体性的、鼓励内源式发展的视角。优势视角不是关注学生的不足,而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中职生个性化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优势视角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领域也存在着些许不足,但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以及积极主义倾向等必然使其在未来的中职教育中得到更普遍的认可和应用。

[1]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1.

[2]周正,李健.谁在念职校——中职生现状调查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0(4):50-53.

[3](美)Dennis 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杨光.增强自信 体验成功 促进成才——中职学生自卑心理的危害及防治[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44-46.

[5]孟宪平,李宾.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J].职教论坛,2003(8):22-23.

[6]段安蜀.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态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9):36-38.

[7]刘小青.论中职学生自我塑造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0(36):71-73.

[8]徐静鏐,冯国伟,乔刚.90后中职生需求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0):149-151.

[9]孙玉石.中职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与教育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51-252.

[10]雷正光.坚持以学生为本,实施个性化教学[J].职教论坛,2005(17):1.

[11]陈小英.学生观偏差及其对中职教师教育教学的影响与纠正[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71-74.

[12]郝利敏.增强积极体验,提高90后中职生认知内驱力[J].职教论坛,2011(12):67-69.

责任编辑宋庆梅

马巧娜(1990-),女,山西晋城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职业教育管理;陈丽君(1977-),女,四川宜宾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职教类师范生隐性知识结构及管理研究”(编号:2012JK050),主持人:陈丽君。

G715

A

1001-7518(2015)02-0040-04

猜你喜欢

个性化个体优势
矮的优势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画与话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同桌宝贝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