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5-02-01戴汉冬石伟平

职教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专业

□戴汉冬 石伟平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戴汉冬石伟平

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能提升其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而且能为企业、学校和学生带来诸多益处。但由于相关机制尚不健全,校企合作尚不深入,以致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实际操作上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与问题。鉴于此,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企业、教师均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实践事项做出进一步的协调与改进,为教师到企业实践取得实效创造有利条件,以实现多方共赢。

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问题;建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均要求建立和落实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高度重视。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深入了解行业动态、企业文化及其人才需求,掌握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沟通专业理论与实践,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搭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意义重大。据调查显示,通过到企业实践,许多教师不仅深切感受到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得到拓展,专业理论与相关实践操作有效融合,而且发现从企业带回的知识、技能和素材在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实用。但另一方面则是很多教师未能到企业实践或到企业后并未获得如此大的改善,即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在实际运作上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的问题

1.相关法律机制尚不健全。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实践结果的考核与评优,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后的经济补偿及相关优惠等缺乏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以至于,从教师层面来讲,不仅较难激发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即使进入企业,也可能盲目被动、不知所措。从企业层面来讲,出于自身利益诉求,部分企业不愿接纳到企业实践的教师,即使部分企业接受了少数教师到其企业实践,也较多依赖于学校或个人的人情、面子等。

2.缺乏独立化的运行机构。当前,教师到企业实践遇到的一个较大问题,就是较难找到对口的企业,企业亦难寻求到满足其需求的教师,而其根源就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能够促进其相互沟通的独立化运行机构,由此为企业、学校、教师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对接造成了诸多不便。

3.缺乏对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的解读、宣传以及政策实施后的反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后,在层层下达的过程中,其原始涵义较易出现偏差。此外,区域的差异性、政策实施的复杂性等原因,也造成了不同地区对后续信息反馈的重视和认识程度不一。如笔者在宁波调研过程中,就有反映说,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并不是非常明确地知道或理解国家对校企合作补助等相关事宜,致使相关合作见效缓慢。

(二)学校层面的问题

1.缺乏详细的实践方案。部分职业院校在教师下企业前未能做好相关调研,缺乏与企业和教师的有效沟通,未能充分了解企业和教师的需求等,对实践的内容、形式、评价、组织和管理等也缺乏详细的统筹规划。由此,导致一些教师不能进入对口的企业,或进入企业后主观行事,实践过程流于形式,不能达到企业实践的应有目的和成效。

2.缺乏完整的轮训计划。部分学校未能对所有教师下企业轮流实践和每隔几年轮一遍做出明确规定,许多教师到企业实践间隔时间太长,知识和技能等更新缓慢。此外,由于职业院校教师数量上也相对匮乏,所以,在既没有完整的轮训计划,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又较为繁重的条件下,到企业实践将使教师们“压力山大”[1]。一方面,平时脱产实践,就得寻求其他教师代课,为其他教师带来额外负担,对其日常的备课、学业辅导等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平时半脱产或于双休日、寒暑假期间实践,将较大程度上侵占教师个人休息时间,持续性地耗费教师个人精力,影响其正常教学。

3.监管和评价机制流于形式。虽然许多职业院校已认识到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重要性,也配套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与协调机制,但少数学校相关监管与考核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如对教师实践后的要求达成、任务实现、能力提升等缺乏程度性、效果性的评价,惯于以“有”“无”参与实践作为最终考核标准。此外,碍于情面等,来自于企业、指导师傅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亦较难反映真实情况。部分学校对教师取得的实践成果与薪酬奖金、职称晋级等之间的关联及关联程度未做出明确规定,教师们也就较易形成“吃大锅饭”的心理。

4.部分职业院校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期较短。通过调研发现,少数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周期不满1个月,中职教师尤为明显。由于实践周期较短,教师们很难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不足以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更无法独立完成有意义的实践项目,必然导致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困难,在实践过程中实际掌握的技能与知识有限。

(三)企业层面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乐意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方面,少数企业将发展职业教育视为政府行为,与企业无关;认为教师到企业实践仅仅是走形式而已,毋需认真对待。另一方面,部分企业较少体会到教师到企业实践对自身带来的益处,主要原因:一是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要给教师们提供工作岗位及相关培训,又要为其安排指导师傅,有时还要为其解决食宿问题,给其增添了不少麻烦;二是专业教师虽然理论水平很高,但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薄弱,上手较慢,况且,在放不下身架的情况下可能与企业员工格格不入,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干扰企业的正常生产,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担心泄露机密,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缺乏完整的实践规划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指南。部分企业虽然愿意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但是对教师实践的目标、内容、任务等并不明晰,也缺乏对整个践习周期明确合理的安排,实践活动过程安排的随意性较大。同时,在缺少职业教育课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许多企业较难形成科学有效的教师企业实践操作指南,导致企业师傅对专业教师的指导没有既定的系统化方案,教师不问,师傅也不会讲,这也使惯于拿教案上课的教师颇不习惯[2]。

(四)教师层面的问题

1.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许多教师之所以进入职业院校是因为教育行业的稳定性,因此,在不影响职称评审、薪金待遇等条件下,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二是职业院校教师相对缺乏,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到企业实践将使教学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增加额外负担。三是一些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津贴较少,甚至有许多教师到企业实践所发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大部分需要自己承担。这些均在较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们的懈怠与反感。

2.放不下身架,角色转换较慢。职业院校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既没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训练,又缺乏生产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较弱。由于未能及时地将自身从教室、课堂等解放出来,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的顺利转变,很可能造成自己与企业内部的员工、文化氛围等格格不入,相互之间难以达成应有的默契。

3.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服务企业的意识薄弱。一方面把到企业实践视为走过场,缺乏利用企业丰富的资源来锻炼自己的意识,亦不能明确认识到实践给自身带来的益处,以致实践效果欠佳。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才华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为企业带来技术支持和其他方面的实际利益,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企业接纳教师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建议

1.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系统机制。(1)激励机制。一方面,从经济角度,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或按贡献程度采取一定比例的返税政策;从社会角度,给企业颁发一定的社会荣誉,让企业心甘情愿地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另一方面,对教师给予一定的津贴和补助,对其双师认定、职称评审、教学工作量转换等采取一定的绩效积分,充分调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监管和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基于实际情况对教师、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效的督察与考核,避免走过场、走形式,实事求是,把实践工作落到实处。(3)保障机制。就企业层面而言,要明确实践期间教师给企业可能造成的各种损失由谁承担;就教师和学校而言,企业不能履行相应的职责与义务,消极对待到企业实践的教师,以致教师荒废时间,未学真知,校企合作难得实效应承担的责任等。

2.建立独立化的运行机构,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企业、学校、教师三者之间有效沟通与对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宁波市“校企通”合作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借鉴,可以应用于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具体操作之中。通过建立类似于“校企通”的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化、共享校企合作中的人员、技术、设施等各种资源,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校企共育、合作开发、共同发展,实现企业找人才、找服务、找技术、找设备,教师找工作、找实习、找培训等对接服务,为企业和学校、教师之间搭建一座自由畅通的桥梁[3]。

3.加强对相关政策及规章制度的解读和宣传,及时回收和处理反馈信息。由于一项政策或规章制度的出炉,需要经过前期的调研、草案的拟定、试点等一系列艰难的过程,而这整个过程的意义又在于政策或规章制度成文后的实施。所以,如果一项政策或规章制度发布后没有做好相关的解读和宣传,那么形成这项政策或规章制度的整个过程将失去它应有的价值,而失去了政策或规章制度执行后的反馈,将很难收获一个比较理想的实施效果。

(二)学校层面的建议

1.做好调研,制定实践规划,建立轮训和回炉再教育制度。充分了解企业的制度、文化与需求,遵循教师的意愿,结合专业师资培养和教学任务安排,对在校教师进行整体规划。按适当比例选取参加实践人员,编制实践任务书,明确人员、挂靠单位、实践任务、时间、内容和要求等。规定实践结束后,教师应上交实践情况鉴定表、实践日记、实践总结、实践调研报告、相关实践成果等材料。同时,规定每年到企业实践的教师人数及每名教师每隔几年轮训一次等相关事宜[4]。

2.校企联动,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监管与考核。校企双方应根据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学校、教师和企业实际,加大对专业教师实践过程的质量监管,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质量监管的相关制度基础,与教师签订《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协议书》,明确相关规定和要求,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动态管理信息库,搭建教师企业实践前、中、后各不同时期的质量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注重对专业教师进行较为系统的考评,通过平时观察、调查问卷、日常座谈、教师自评、员工评价等方式,学校、企业和指导师傅要对专业教师的学习态度、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任务完成情况、能力达成等进行全方位、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以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取得实效[5]。

3.与企业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将沟通领域从领导层拓展到一线员工。领导层决定合作的成与否,而同其他员工之间的熟悉与磨合程度则决定了合作的实效性。教师到企业实践,必然与其他员工频繁接触,在这个相互影响、相互摩擦的过程中,若沟通不好、关系紧张,必将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给其造成一定的损失,也会使教师到企业实践收效甚微,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后继者到该企业实践。

(三)企业层面的建议

1.树立长远目标,强化人才意识,将对职业教育的投资转化为有利于自身的生产性投资。专业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到企业实践,不仅对学校和自身有利,更重要的是对企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这一切则取决于企业是否充分开发来自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利用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才能为其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服务。因此,为实现多方共赢这一预期目标,企业有必要认真对待实践教师,在增强对专业教师锻炼与塑造的同时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2.校企联合,制定完整的实践规划,采用师傅制,开发实践指导手册。企业需要与学校、教师相互沟通与交流,与其共同制定符合三方需求且能够实现实践目标的实践规划方案。另外,采用师傅制,到企业实践的每一名教师,根据其专业及意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安排至少一名以上的指导师傅,专业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同时,约合学校,在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开发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指导手册,明确指导师傅和专业教师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实践的目标、内容、时间安排、操作流程等,让指导师傅有章可循,让专业教师有事可做。

(四)教师层面的建议

1.根据自身专业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实践方案,提高实践的目的性和有效性。根据所在院校的课程设置及专业教学内容,针对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企业的文化与需求,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实践方案。明确规定具体的工作日程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任务、取得的成果等,避免徒劳行事。

2.放下身架,快速实现角色转换。到企业实践,专业教师要视自身为企业一员,与企业员工同作同息。同时,将自身从学校的教室转移到企业的生产现场,将向学生的知识传授转换为与企业师傅的经验交流,带着问题脚踏实地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充分掌握企业内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理念、运作模式、制度与规范、文化和需求,了解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3.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提升服务企业的意识,实现多方共赢。教师到企业实践,一方面,是为了了解企业的新工艺、新方法等,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应是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生产和技术等方面的帮助。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专业教师应从思想和行动上实现与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接轨,让自身、学校和企业都能从实践中受益[6]。

4.勤于记录,及时总结,时刻反思和自我评价,提高实践的实效性。到企业实践就是为了提升自己,机会难得,教师们应当始终保持对诸如“如何将从企业中学到的内容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如何使课程教学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等问题的思考,时刻记录对自己、学生和学校有用的东西,时刻反省自己在生产实践中所表现出的好与坏,做中学。进而在实践结束后,能做到面向企业和生产,开发适应企业需要的校本教材,变换传统的教学模式,既能为企业培养一批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比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又能提升所在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促进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地不断提升。

[1]王启龙.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困难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9(13):12-14.

[2]胡业华,卢建平.中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机制的分析与完善[J].职教论坛,2013(28):68-73.

[3]刘红委.高职企业教师流动站管理模式探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9-81.

[4]关锦文.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6):36-37.

[5]武俊梅.高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3(2):51-53.

[6]徐春燕,王平安.破解“瓶颈”提高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有效性[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7):52-54,57.

责任编辑秦红梅

戴汉冬(1989-),男,湖北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1957-),男,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10JZ0040),主持人:石伟平。

G715

A

1001-7518(2015)02-0004-04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专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