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实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探讨

2015-01-31李翠兰邓依凡宋丽萍刘凯杰廖一名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院校本科生

李翠兰,汤 曦,邓依凡,宋丽萍,刘凯杰,廖一名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150; 2.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3.香港教育学院,香港 999077)

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实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探讨

李翠兰1,汤 曦2,邓依凡3,宋丽萍2,刘凯杰2,廖一名2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150; 2.广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3.香港教育学院,香港 999077)

我国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的基础与临床知识长期处于相互分离和备用状态。“早期接触临床”作为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将基础课程、桥梁课程和临床课程整合,在本科生理论与临床知识同期进行的完整体系下掌握疾病诊疗的各个环节,提高本科生的综合能力。以下将探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早期接触临床”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临床本科生;早期接触临床;教学改革

21世纪是医学和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由医疗技术服务扩大到预防保健社区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因此,当今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我国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五年制,一至三年级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四、五年级学习临床专业课,只有三年级见习和四、五年级实习才有机会接触病人,接触临床时间少,对临床病种、多发病和典型病例接触少导致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不扎实,这是基础知识与临床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的表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要求。上个世纪始,“早期接触临床(以下简称早临床)”已成为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低年级临床本科生“早临床”,能实现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顺利对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临床操作、科研能力[1]。对于临床医学生来说“早临床”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提高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早临床”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对医学生“早临床”进行探讨。其中,中山大学医学院对临床医学本科生实行“早临床”医学教育新模式,并取得显著成就。但其他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北京大学医学院,清华协和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学院以及同济医学院,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中开展“早临床”教育,在临床医学本科五年制的学生中实行“早临床”医学教育模式非常少。

二、临床医学本科生“早临床”的意义

不少研究认为实施“早临床”可以改善“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育下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的情况[2-3]。“早临床”是我国根据国情,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整顿教育资源所提出的医学“三早(包括早临床,早科研,早社会实践)”教育中最基本的环节,也是我国医学教育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是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的模板。美国医学学制为四年,第1、2年学习临床前医学基础理论,第3、4年的时间都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社区门诊。美国学生在带教医生指导下进入各科室实习、观察并参与患者的治疗。与我国的医学学制相比,美国的“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我国的临床本科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

在“早临床”过程中,学生跟随带教老师查房、问诊、为病人检查、观看手术过程与临床基本技术操作,有疑问即提出。此过程可刺激学生在学习中寻求答案,发现新问题,从而深刻理解临床与基础医学知识的联系。在医院见习过程中可提前熟悉医院的运作,为自己的实习打下基础。另外,在“早临床”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所制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沟通技能是基本核心之一[4]。在西方国家,沟通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医学教育中的医学教育本身。因此,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医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学生与病人接触的过程能对病人受疾病的折磨有感性认识,这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特别是近年来患者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空前高涨,医务界正在面对全社会对医疗活动近乎严酷的审视和要求,良好的沟通技能越来越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

三、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早临床”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一)高等医学院校“早临床”制度的推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都认识到当今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而我国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造成的基础与临床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医务人员。近年来,许多高等医学院校推行的临床本科生“早临床”教育,仍停留在学生自愿进行临床见习的阶段,学生不够重视,其成效不显著。因此,推行临床本科生“早临床”制度,将在学习基础课的低年级学生推向临床是必不可少的举措。

(二)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实践平台的打造。

医学高等院校应与附属医院达成共识为医学生提供最直接的实践基地。附属医院也借助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更好地开展医疗服务与科研工作,双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院校附属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则附属医院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临床实践基地教师队伍带教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早临床”的培养质量[5]。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要让临床教师明确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临床教学职称的聘任制度要严格把关,建立临床教师评价体系,评价教师的理念,临床操作标准化,临床能力,讲解能力。有些教师在带教过程中,由于学生处于低年级的学习,未学习专业课,不熟悉临床工作,教师更愿意将机会给高年级的学生或选择自己完成工作。因此,临床教师的理念和责任义务的明确,决定带教质量和学生临床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带教时对于教学内容的讲解方式决定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接受程度。在此问题上,可采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师资培训制,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选派学校经验丰富的教授或讲师到附属医院进行示范教学,与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师队伍互动交流,让临床教师充分了解低年级医学生与高年级医学生对知识接受方式的不同,便于教师带教时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式。

(四)“早临床”教学过程中PBL教学模式的采用。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采用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次提出[6]。PBL以非教授讲授为主,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合作和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临床教学中,PBL以病例衍生的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临床教师为导向,启发学生以问题为指导,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临床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学医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现从理论到临床知识的过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独立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7]。

总之,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以“早期接触临床”为核心进行教学改革,明显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解决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基础医学与临床严重脱节的问题,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的结合。

[1]孙 珏,牟道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2):114.

[2]姜琦霞,姚定康,梁 春,等.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2):255-256.

[3]张 凤,乔宇琪,邵 莉,等.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79-80.

[4]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J].医学教育,2002(4):23-25.

[5]王 燕,李 敏.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加快卓越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河学刊,2013,1(1):135-137.

[6]Barrows HS.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learning methods[J].Medical Education,1986(20):481-486.

[7]肖海鹏,韩建民,陈琼珠,等.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85-86.

The‘Clinical Experience at an Early Stage’initiative for Undergrads in Clinical Medicine

Li Cuilan1,Tang Xi1,Deng Yifan2,et al
(1.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for Major Obstetric Diseases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150; 2.The Third Clinical College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3.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999077)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deems subjects as the center of study.Very often students learn fragmented medical knowledge.The‘Clinical Experience at an Early Stage’initiative integrates foundation courses,bridge courses,and clinical courses.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learned in the scope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linical knowledge.

clinical medical undergraduates;early contact with clinical work;teaching reform

G642.45

A

1002-1701(2015)06-0084-02

2014-06

李翠兰,女,博士,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14年广州医科大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4年广东省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JDA028)。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6.043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院校本科生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