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二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构建与实施

2015-01-31曹艳丽朱晓冬杨昕宇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规格医学

曹艳丽,朱晓冬,杨昕宇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基于“二为”特色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构建与实施

曹艳丽,朱晓冬,杨昕宇*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人才规格是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具体化,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牡丹江医学院为更好地体现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二为”特色办学理念,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构建与实施。人才规格的制订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在内容上科学严谨,有前瞻性,符合学校的目标定位。在实施上突出“二为”特色,突出经济效益原则,突出自主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基层;农村;规格;内容;实施

人才规格从属于学校的层次定位和培养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具体化,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管理、监控和评估的质量标准,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工作。

在社区健康促进和全科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牡丹江医学院为更好地体现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二为”特色办学理念,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构建与实施。

一、人才规格制订的依据和原则

首先,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要求,尊重国际国内医学教育专家、学校各级管理干部、教师、学生代表和政府主管部门、用人单位、毕业后教育研究与继续医学教育机构等意见,多方调研,充分论证,然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使全校师生周知。

其次,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培养规格、调研结果,研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参照《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依据《牡丹江医学院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方案》等文件,确定人才标准。

第三,人才规格反映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体现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与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统一;国家办学标准的一致性与人才需求多样性的统一;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人才培养质量的统一;体现医学模式转变与对专业人才要求的统一;医学科学进步与医学人才发展性的统一。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修订

(一)以特色和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规格。

人才规格是对毕业生将达到何种标准的明确描述,是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是师生共同努力要达到的目标。

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的人才,既不同于学理型人才,强调知识基础深厚宽博,学术能力强;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强调具体岗位的技能。特色应用型人才,要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基础知识比高职高专学生深厚、实践能力比传统本科生强[1]。

根据学校定位和“二为”办学特色,我们不要求学生“掌握疑难杂症症诊断处理的临床技能”,不要求“能够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机构胜任医疗、疾病预防及医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教育目标应该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即表述简洁,易操作,可检测。一般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表示程度的词语。如:“掌握祖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

该病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叶片染病,病斑初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10mm~20mm,其上微具轮纹。蔓枯病病斑椭圆形至长梭形,灰褐色,边缘褐色,有时溢出琥珀色的树脂状胶质物,严重时形成蔓枯,致使果实不生长。果实染病,轻则形成近圆形灰白色斑,大小5mm~10mm,具褐色边缘,发病重的开始时形成不规则褪绿或黄色圆斑,后变灰色至褐色或黑色,最后病菌进入果皮引起干腐,一些腐生菌乘机侵入引致湿腐,为害整个果实。

(二)以科学严谨为宗旨,确定人才规格的内容。

人才规格是引领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应体现科学、严谨、客观的特点,需要准确表达其内涵,简明扼要。

我们按人才规格三要素法,确定为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三个方面共28项内容,可以包括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七大要素。不使其互相重复、包含或交叉。如“信息处理能力”属于学习能力。不写“遵纪守法”“有健全的体魄”等泛性要求;不写“有创业精神”“现代意识”“国际视野”等特异性不强的内容;不重复“在职业活动中”这样的字句,也不体现“能判读血液及生化检查结果”“能动、静脉穿刺”这样过于具体的内容。

此外,素质、知识和技能是相互渗透,协调发展,有机互动的整体结构。要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有关概念和提法应该科学、准确。还要注意人才规格的内隐性与外显性,收敛性与开放性的,概括性与具体性的关系。

(三)以高标准医学人才为参照,提高人才规格的要求。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社区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重视,对医疗卫生要求日趋提高。医学的社会性、公平性、整合性,健康需求的广泛性、医学的国际化都在加速发展。各高校必须回应竞争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进行人才规格定位。在综合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人才标准向高层次延伸、向多层次扩展,不因有“5+3”模式的毕业后教育而降低标准,不因面向基层和农村而放松要求。既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标准红线”,又参照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一)突出特色。

根据“二为”办学理念,确立“价值观念趋向农村、思想感情融入农村、专业技能满足农村、医学素养适应农村”的人才培养特色。价值观念趋向农村,就是使学生安心农村,形成爱岗敬业、献身使命的价值观念,明确只有农村才是干事业、展才华、谋发展的最佳选择,筑牢事业留人的根基;思想感情融入农村,就是培养学生的农村情感,在熟悉农村的基础上,热爱农村,甘于奉献;专业技能满足农村、就是针对农村基层环境特点和医疗需求,优化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方式、强化技能培养。如使学员熟悉农村卫生法规,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等;医学素养适应农村,就是针对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医疗设备有限、学习资源不够丰富等特点,增强适应能力,重视人文关怀,具有运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医学实践,完善诊治方法的能力,学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医学文献检索,利用网络与专家及卫生管理部门沟通。

鉴于基层农村的条件,奉行经济的原则,增强节俭意识。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有针对性的增设部分课程,加大部分课程学时比重[2]。在普通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增设全科医学概论、老年病学、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医患交流技能等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预防医学课程至72学时、临床实习至56周,强化面向基层进行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服务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基本技能培养。增加中医学课程至72学时,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拾起一些好的教学传统,如心脏叩诊、穴位按摩与保健等,既弘扬中医国粹,又减轻农民经济负担。2013年10月,我校中枢神经药理学科团队参加世界针刺和经络科学研究学术大会,并获大会最高奖。

(三)突出自主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通过教学过程由传统、封闭、单向向现代、开放、互动转变,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特点、不足和潜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掌握工具性知识、长期起作用的基础知识、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能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具有判断、选择、整合和使用信息的能力[3]。如通过中医内、儿科学与文献检索课相结合,通过综述论文或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能独立利用图书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另外,在专业课程中渗入发展动态、让学生参与科研等,引导学生持续跟踪专业发展,深入探讨,为就业后继续走在医学探索的前沿打下良好基础。

(四)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教师在理论教学中渗透医学思维,在问题设计中启发培养医学思维,在实验实训中体现和评价医学思维。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达到1:1.6。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办法合理安排学时,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同时,制定明确的实践教学要求和能力评价标准,完善评价与导向机制。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树立榜样,营造氛围,强化其解决实际问题与实践能力的考核。

(五)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课程应包括“学校所提供的所有学习机会”[4]。隐性课程具有弥散性、普遍性、持久性的特点。在课内,是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比如对某疾病病因的分析,要考虑病人的器质、环境、精神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农村环境的影响;在治疗疾病时,能考虑患者尤其是农村患者的需求和利益,换位思考;在大学人文素质课中渗透对农村的人文关怀;在医学伦理学和医患交流技能课中选取农村医疗案例等。在课外,举办农村专题的手抄报、讲座;在宣传栏内展示农村医疗法规、农村医疗案例及漫画等;引导课外阅读倾向及网络关注点;假期开展“农村医疗问题调查”等,引导学生关注农村、了解农村。这种附带学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潜意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独特作用。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是需要我们去建设的。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应关注隐性课程主体的多员参与和客体的多元化;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应重视教师的作用及教师观念的更新;从课程评价的角度看,应重视过程评价与定性评价的作用。

[1]陈国发.新办本科院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85.

[2]辛 颖,李 冲,杨蔚利,等.综合性大学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临床医学本科生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2):1-2.

[3]杨昕宇,朱晓冬.刘俊峰.突出“二为”办学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3):15-16.

[4][美]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上)[M].张 华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5.

G642.0

A

1002-1701(2015)06-0021-02

2014-05

曹艳丽,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 GJE201301090)。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6.011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规格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闭月羞花
千里求师
医学的进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