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学生主体,打开语文教学的心灵通道
——一道语言鉴赏题引发的思考

2015-01-31刘晓春

中学语文 2015年36期
关键词:美和阿里山树木

刘晓春

尊重学生主体,打开语文教学的心灵通道
——一道语言鉴赏题引发的思考

刘晓春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课后有一道“探究·练习”,题目是这样的:

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反复诵读课文,并仔细品位下列句子,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人少树多,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在备课时我就感到头疼:命题隐含强迫性,无论你有无体会,有什么体会,你都得证明“我”的结论是正确的。果然课堂鸦雀无声,被点名的几个也是读点参考资料应付。于是我修改了提问:有人认为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课堂气氛这才慢慢回暖,学生们投入讨论,出现了不少见解独到、思考深刻的发言。

稍稍修改了题目,课堂状态就逆转了,为什么?一是因为原题不够科学,令学生不知所云,思路闭塞、无从下手。本题提问逻辑不够严密:既然要求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怎么能下定论说它就一定“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出题人显然忽视了那些不欣赏或者不认可本文语言艺术的读者,而作为读者的学生是有权拒绝别人代替自己的感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篇课文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感受。课文本质上只是一个教学案例,可以为学生提供示范、参考,当然也可以是学生解剖的材料,批评的对象。

二是因为命题缺乏平等意识。题目隐含着这样的思维:我是正确的,你要做的就是证明我的正确——这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此类语文命题不科学的背后是平等、尊重的缺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轻忽。这在阅读分析、阅读鉴赏类命题中更容易出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文学鉴赏则更应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思想像爱和死一样,别人不能代替!”教师的分析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相反,在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可能卸下思想包袱,激活思维激发热情,畅所欲思,畅所欲言。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题提问为何因果倒置、结论先行?为什么会把一己之见强加于众?归根究底是忽略了学生(也包括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利、情感体验。漠视学生的主体性,自然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遑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勇于创新精神”了。

第三,我以为文本与结论有所冲突,附和命题者不免违心,所以学生宁可沉默。从提供的三段文字来看,“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结论很值得推敲。文段1中“潭无鱼鳖,林无鸟兽”渲染出死寂的、了无生机的氛围,有“静”无“谧”,与下文“静谧”呼应不严密。“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由于使用了蚊子、苍蝇做联想,美感顿消丑感扑面。同样是对声音的描写,《老山界》中夜宿山腰听到的是:“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声音忽近忽远,忽大忽小,忽清晰忽模糊,山谷的空旷、深夜的寂静、听着如梦如醒的状态贴切地表达出来。

文段2中的比喻排比句更有争议:“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我认为这几个比喻绘形却不能传神:阿里山的树木若像“幢顶”“伞盖”“古寺宝塔”“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那亚热带的原始森林就成了简笔勾勒的图案,整齐划一,失去了自然生长的活泼自由动感之美。其中“幢顶”是一种刻着佛号或经咒的石柱,这个比喻远离一般人的生活体验,而且除非是光秃秃的树干,枝繁叶茂的树木也不太可能呈圆柱状,此比喻既不确切又化形象为抽象,违背了修辞的本意。而“秦皇之兵马”则让人油然联想到威武杀气,甚至是秦始皇兵马俑,虽然表达了森林树木的整齐高大,但也失去了游览美景的欢快愉悦。语段3的三句话衔接很不自然,因为内容本来就似连非连,尤其是最后一个“只觉得”很突兀,明明语意和前句顺承,怎么用个表达转折的“只觉得”读着拗口,看着费解。

课堂讨论快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回忆自认为称得上“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等妙句脱口而出。可见,对此题的批判性思考并未降低学生的感悟美、鉴赏美的水准,反而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升了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强调文本和课堂的开放性。把思考权和话语权还给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心灵通道,让学生真正地获得人文素养,真正地热爱语文,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辟这条路的不仅仅是广大的语文教师,还有我们的各种教科书、教参资料的编撰者,各类考试的命题者——而且,由于他们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更需要俯下身来,倾听来自课堂的声音。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湾头中学。

猜你喜欢

美和阿里山树木
树木之最
论“掩耳盗铃”紫砂壶的创意美和文化意义
Teacher dedicates herself to educating kids in mountainous town 90后“孩子王”用美和青春谱写出大山的回音
“大陆阿里山”春正浓
阿里山
辨认树木
美和温暖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