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鲜活素材,成就高分佳作

2015-01-31李仰臣

中学语文 2015年26期
关键词:大树

李仰臣

清人赵翼曾说:“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诗句原是针对诗歌创作而言的,提倡创新。高考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只有选用鲜活的材料,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有可能让阅卷老师兴致大增,进而打出高分。如果老是选用一些老掉牙的素材,肯定会让人大跌眼镜、大倒胃口。所谓“鲜活”,指所选材料就是发生在当下现实中的人物、事件或者现象。这类素材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是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新景象、新理念、新风尚,能够反映社会热点与焦点。考试时,对积累的鲜活素材作进一步概括和取舍,使之成为作文的有机部分,往往因反映社会新貌,唱响时代乐章,更易给阅卷老师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从而引起他们对你的文章的重视和青睐,大大方方地给你一个高分。

【运用策略】

那么,如何提高驾驭和运用鲜活素材的能力呢?

一、联想拓展,借鲜活素材来挖掘深刻的立意

高考作文题有实也有虚,所谓“实题”是指以某种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为材料的试题,比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以材料 “有一棵大树”为作文试题: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面对这段材料,一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但把握住材料的内涵及大树与飞禽走兽的内在联系之后,就会灵机一动,由此及彼,将材料中的现象具化到、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巧妙地借助鲜活素材来挖掘题意,联系现实来思考作文主旨、诠释题意,从而得出更加新颖、真实的立意,为作文夺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有不少考生抓住“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这个句子进行思考:大树想出了什么办法呢?原来它是想靠飞禽、走兽们吃了种子后把它带到世界各地去。考生进而联想到当下热点人物马云的事例,于是用生花妙笔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没有人相信曾经的马云,没有人质疑现在的马云。被肯德基老总嘲笑了的马云继续修炼自己,借助市场经济大潮与快速发展的网络开创了个人的王国。反观他的成功,他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恰如国父孙中山所言:吾心之所向纵困难重重,仍再接再厉勇往直前。再者,他把握好了时代带来的机遇,掌控了时代的脉搏。人之智,不在于智商高于常人,在题目争辩中脱颖而出,而在于清晰地认识自己,把握条件。进而内修己身,外借他力,以及自己坚持不懈的精神方可成人之志。

文段通过列举马云通过自己的努力借助市场经济大潮与快速发展的网络开创了个人王国的鲜活事例,进而深入地分析说理,从而确立了“内修己身,外借他力,方可成人之志”的深刻立意,极具现实性和说服力。

二、化事为理,把鲜活素材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

运用事实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考生们要学会引述平时积累的鲜活素材,将其作为典型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议论文写作实践中,最基本的做法是化事为理,就是根据论证的需要处理典型素材,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具体而言,引述鲜活素材作为事实论据时要善于围绕观点,从中抓住要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把要用的精华部分准确地概括出来,让材料为论点服务,让二者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从而发挥更好的效用,让文章具有征服读者的力量。同时,考生还要讲究叙议结合的方式,或先议后叙,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再议,而且叙述时要融观点于叙事之中,使自己的叙述与论点紧紧相扣;议时,要自然点出叙中所含的深刻意义,使自己的议论与叙述紧紧相连。这样,所叙之事与自己的议论就会完全契合,融为一体,说理才有艺术性。例如,2015年高考山东卷佳作《价值观念决定选择》精彩片段: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所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无尽的物欲,逼迫人们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王锦思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的快乐,为了快速地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

语段化事为理,列举了个别贪官与社会生活中的不良行径,为证明中心论点 “价值观念决定选择”服务。语言简洁,概括准确,叙议结合,相得益彰,使得文章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三、融入情感,用鲜活素材来撼动读者心魄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使情感更动人,考生们在高考写作中,在鲜活素材的运用中,应该尽量避免冷冰冰的泛泛而谈,而要把自己摆进去,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字带有自己体温和热度,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渲染感性的叙述或描写,借助催人泪下的感人细节,唤醒读者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愫,进而以饱满的情绪带动读者,以真挚的情感感动读者。此基础上,还要学会取舍素材,以适合表达不同的思想主题,进而获得高分。例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佳作《台前幕后,共筑人生》精彩片段:

当我们看到可可·香奈儿如今的辉煌,更不应忘记的,是她早年在一家服装店默默付出的日子,正是她甘愿在服装店内任老板指挥,为服装设计奔波劳碌的奉献,才赢得了如今台前的卓越。

还有这样一群人,救助他人后悄然离开,帮助别人不求索取,以奉献的精神,温暖社会。反观高调行善的“首善”陈光标,不甘幕后,只愿做那股夺目的喷泉,结果捐款21亿仍备受诟病,我们不必时时急于登上台去,做一个在幕后付出的人,有时反而更好。

这个文段,从正反两方面选用了可可·香奈儿长期默默的付出而最终赢得如今的辉煌,以及陈光标高调行善捐款却落骂名的鲜活素材,对比鲜明,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台前幕后,相辅相成,方能共筑多彩的人生!”写作时,作者将自己摆进文章中,很好地渲染了对这个素材的体悟,情感真挚饱满,见解独到深刻。这里还要建议考生们平时多翻看、研究自己整理的鲜活素材,并要养成从不同角度写随感、短评的习惯。这样既能训练自己以情驭文的能力,还能够提高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精心刻画,用鲜活素材扮靓文章首尾

对于文章开头和结尾,虽然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没有将其优劣明确定为评分点,但在实际评卷过程中,开头与结尾对评卷老师的巨大影响却是公认的。有经验的阅卷老师常常在细读开头后,就会细读文章结尾,然后再浏览正文。他需要根据文章首尾确定你行文是否切合题意、主旨质量高下、语言基本功如何……为此,考生们可以引用鲜活素材来开头,或引出话题、引出论点;或点明题旨、亮明态度,让阅卷老师尽享新鲜之美,获得一种审美快感,直接为作文加分。但要注意,不能拖泥带水、长篇累牍,而应简洁明快,新颖别致。

如果在开头运用了鲜活素材,那么在尾段中可以再用这一素材来照应开头,深化观点;如果在中间部分使用了鲜活素材,也完全可以在结尾部分做结构上的归结、观点上的点化,以凸显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如果整篇作文运用了同一则素材,就要整体安排结构,开头怎么引,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结,巧妙行文。例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孰是孰非》:

开头:正当我们形成共识,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放飞自己青春梦想的时候,黄洋却匆匆地走了,留给我们的是锥心的痛楚和是与非的思考。

结尾:黄洋匆匆地走了,留给我们的除了锥心的痛楚,还有什么呢?我想,那就是启示我们要重树人生的道德高标。只有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社会,才能走出狠毒、嫉妒、逃避的阴霾,做到胸怀开阔,豁达大度,同学之间互相尊重、理解与包容,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放飞自己的青春梦想。

这篇文章在开头与结尾处对鲜活素材的运用,恰到好处:开头引用 “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投毒”这个事例,材料鲜活,引题巧妙;结尾重复这一事件,首尾呼应,深化观点,“结”得实在,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自然会获得高分。

【高考佳作】

积聚力量,完美喷涌

一考生

冰心奶奶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正是花儿在黑暗中的努力萌发,才迎接来了清晨第一缕阳光,正是因为花蕾的持续绽放,才触摸到了人们赞许的目光。

泉水默默积蓄力量,最终才有了那不停喷涌的骄傲和荣光。

烈烈骄阳下,是他酸疼躬曲的脊梁,闷热枯燥的杂交实验室里,是他紧锁的眉头和沉思的目光。袁隆平教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实验室与试验田里穿梭,紧咬牙关,默默坚忍地在失败与汗水的河流里奋游。终于,在温暖阳光的亲吻下,杂交水稻绽放了它饱满的微笑,中国沸腾了,世界沸腾了,正是袁教授的默默坚持与不懈聚积力量,才迎来中国的荣光。而我心中的女神,发明抗疟药青蒿素类的屠呦呦女士,亦是如此,默默耕耘,才能拥抱最甜美的花香,坚持积蓄,才能轻吻最耀眼的太阳。

泉水默默积蓄力量,最终才有了那清凉甘甜的美好和芬芳。

阴暗幽深的集中营里,他用坚定的眼神鼓励他人决不放弃,硝烟弥漫的谩骂声中,他用勇敢的双臂告诉他人他永不退缩。曼德拉总统从年轻到年老,始终为争取自由平等积蓄力量,从青丝到白发,不忘为坚持造福人民而坚持奋斗。终于白人黑人平等了,这正是曼德拉总统的默默坚持与不懈奋斗,才喷涌出全体黑人的幸福之源。而我心中的男神,无手无脚无烦恼的尼克·胡哲亦是如此,默默学习,才征服咆哮的海浪,奔腾的骏马,乐观坚定,才抚摸到生命的柔弱!

然而,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值得被历史铭记的才华。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默默积蓄力量,喷涌出青春的活力与芬芳。若是在春天的早晨邂逅一只受伤的雏鸟,我会包扎它的伤口然后放飞它;若是在夏日的正午遇到中暑倒地的老爷爷,我会扶起他然后送他去医院;若是在冬天的大雪中看到迷路的孩童,我会牵着他的手送他回家。可能我只是渺小的一滴地下水,但只要像我一样的普通人汇聚起来,便会涌出充满正能量的清泉。

默默积蓄力量吧,少男少女们,待喷涌的那刻,你会看到,周遭花木葳蕤,佳木繁阴,你会听到,天空中群鸟飞翔,百啭千声。你会被清风推着,荡入世界这幅完美的大画卷。

[点评]这是一篇考场标杆佳作,因构思巧妙、素材丰富、富有文采而被评为一类卷。其具体特点如下:

1.首尾出彩,精于构思。开篇借助冰心老人的诗句,引出作者对成功与奋斗的思考,启发读者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点示标题的内蕴。结尾发出号召,呼告少男少女们去积聚力量,等待完美喷涌,加强了文章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2.素材鲜活,剪裁得当。作者为了论证观点,列举了一些鲜活的事例,涵盖中外各个阶层,丰富多样,并且精于剪裁,详略得当。比较详细地叙写袁隆平和曼德拉的事例,而略述屠呦呦和尼克·胡哲的事例,以排比句形式概述了呵护雏鸟、扶起老人、送孩童回家等等。既有重点阐述,也有概括分析,使议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显得深刻全面,丰满充实。

3.富有文采,表达得体。本文恰当地使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以及整散结合的句式,比如开头引用冰心诗句后,用对偶句进行形象的阐释,拟人生动。主体部分巧设“泉水默默积蓄力量,最终才有了那……”的句式,既深化了主题,又增添了文采。倒数第二段用“若是……我会……”句式,构造排比句,气势强烈,描摹畅达。

猜你喜欢

大树
大树的过冬妙招
爱上写信的大树
起死回生的大树
在大树的脚下
大树的日常
大树的日常
大树
大树
大树
大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