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米莉·勃朗特藏在人物身后的性格

2015-01-31余小蕊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克里夫希斯勃朗特

余小蕊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艾米莉·勃朗特藏在人物身后的性格

余小蕊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艾米莉·勃朗特将自己隐藏在小说《呼啸山庄》的深处,通过研究小说的女性人物可以找出艾米莉藏在人物身后的性格。凯瑟琳代表了艾米莉的“本我”,小凯西代表了“自我”,奈莉代表了“超我”。但是没有“他者”的存在自我意识是无法单独出现的。所以凯瑟琳的“异化”和伊莎贝拉作为“他者”的存在才能完整地揭示出艾米莉地性格。

呼啸山庄;本我;自我;超我;他者

1847年艾米莉·勃朗特出版了小说 《呼啸山庄》。由于艾米莉的写作天才领先于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超出了当时人们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呼啸山庄》在初出版时受到了许多浅见的责难,直到1930年代小说的价值才渐渐被人发现与肯定。但有趣的是,随着肯定小说价值的大量评论的涌现,人们对《呼啸山庄》的看法却越发地众说纷纭、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其一,《呼啸山庄》的主题如同司芬克斯之迷一般令人迷惑——以小说中的爱情为例,小说既颂扬了暴风雨般令人窒息的超人间之爱(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也肯定了温暖平静的人间之爱(小凯西和哈里顿);其二,艾米莉在小说中采取了多重叙事的故事叙述方式——顺叙部分由外来的房客洛克伍担当,倒叙部分由女管家奈莉向洛克伍讲述,情节线中断处由其他当事人(如伊莎贝拉、山庄女仆希拉等)向奈莉交代——读者乍读之下如入迷雾之中;其三,与同时代的那些爱在作品里发表自己议论的男作家不同,整部小说中艾米莉自始至终没有以写作者的身份跳出来说过一句话——艾米莉“要把她本人隐蔽起来”,她“隐藏到人物后面去了”(方平,1984,P6)。 但是艾米莉的作品来源于她“激情、哀婉、剽悍”的内心世界,所以即使她深藏在作品,她所创造的角色、尤其是女性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她内心的映射。

《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充分体现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内心最深层、最原始、最炙热的欲望,凯瑟琳是艾米莉的“本我”。艾米莉在《呼啸山庄》中的观点“不是不道德的,而是前道德的。它关心的不是道德标准,而是作为我们称之为道德标准的人类思想的朴素建筑的基础的那些生活的决定性力量”(杨静远,1983)。在精神结构学说中,弗洛伊德将精神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阶层。“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源泉,并供给“自我”和“超我”以能量。“本我”包括人的各种本能,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唯一的行为标准是追求快乐;“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和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受欲望支配,不管任何外在条件和社会道德。(何伋等,1998)《呼啸山庄》可以被看作一部社会生态寓言,自然和文明在其中被具体化为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夏文静、徐志卿,2014,)凯瑟琳一直都充满着野性的原始生命力,只有在原始的自然里才会快乐:她深深地爱着狂风肆虐的荒原和阴暗冷寂的呼啸山庄;阳光明媚、文明雅致的画眉田庄在她看来是天堂,但在这天堂里她却觉得格格不入;直到梦中从天堂掉落到呼啸山庄的尖顶上,她才快乐地哭醒了。凯瑟琳对希斯克里夫的爱也是原始的,她对希斯克里夫的爱与相貌、金钱、地位都无关,她爱希斯克里夫因为他们俩的灵魂“是一个料子的”。她嫁给林顿看似是对社会标准的妥协,但认真看看她的自白,她选择这一门婚姻的目的是让自己成为“镇上最尊贵的女人”、并以此帮助希斯克里夫——完全是按照“本我”的欲望在行动。所以,凯瑟琳的很多表现都是疯狂的,无论是她的爱、她的病、还是她的死,因为“本我”不受任何拘束。《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最独特的气质就来自于作者艾米莉这种“本我”的体现,“爱”,这个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在这里如此炙热、如此不顾一切,像烙铁一样给读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凯瑟琳的女儿小凯西身上则体现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自我”的那部分。“自我”指人格的执行部分,调节“本我”与外部世界及“超我”之间的关系。“自我”根据现实原则办事,以替代享乐的片刻满足,等待获得一种更理想的对象或更好的方式来达到满足。“自我”的思维是客观的、合乎逻辑的,是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如果“本我”的各种需求在现实环境中无法立即获得满足,“自我”会迁就现实的限制,在自身欲望和个体外部环境中进行调节,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进行调节以获得需求到满足。小凯西身上有活泼的原始生命力、丰盛的爱,她愿意并可以同时照顾生病的爸爸、保姆奈莉和表弟小林顿,但她的爱是温暖平和的,不像她母亲的爱那样汹涌激烈。象征“本我”的凯瑟琳来到画眉田庄这样与她格格不入的 “天堂”,结果只能发生剧烈的冲突、最后疯狂逝去。而代表“自我”的小凯西来到希斯克里夫统治下地狱一般的呼啸山庄,却能调节并改变内心的看法和外部的世界。虽然在被迫来到呼啸山庄、倍受各种打击与折磨的一开始,小凯西也消沉了一段时间,成为女仆希拉和外来房客洛克伍眼中虽然美若天仙、但是冷漠傲慢、不近人情的少妇;但是伴随着奈莉的安慰和哈里顿的爱慕,小凯西改造了呼啸山庄的小花园、改变了愚昧的哈里顿,最后得到了令读者倍感安慰的人间的爱情。小说的结尾,正是代表“自我”的小凯西的温暖爱情让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的读者松了一口气。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是从压抑本能要求而进化来的,指的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的部分,包含有道德标准、价值观念、远大抱负和完美典型。“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到教养而逐渐形成的。如果说“本我”是“原始的人”,“自我”是“现实的人”,那么“超我”就是“道德的人”。在《呼啸山庄》的人物中道德感最强的是山庄的女管家奈莉。奈莉在小说中呈现的性格特征是:理智、冷静、心中有坚定的对错标准、同情并关爱所有弱小的人和受苦的人。凯瑟琳做出嫁给林顿的决定但又放不下对希斯克里夫的爱时,她向奈莉倾诉,奈莉劝她冷静想清楚。亨得利因为妻子的死而堕落颓废时,奈莉对他抱以同情。小哈里顿无人照顾教养时,奈莉的关爱成为了孩子的全部。希斯克里夫闯入画眉田庄为凯瑟琳的离世而痛苦时,奈莉因为他的痛苦而几乎要原谅他的恶行。对温和的主人林顿,奈莉给予了尊敬。对活泼的小主人凯西,奈莉全心喜爱。伊莎贝拉逃离希斯克里夫时,找奈莉泣诉苦难。就连山庄的女仆希拉也会找奈莉发发牢骚。外来的房客洛克伍先生病倒时,也是奈莉照顾并为他解闷。甚至对小暴君小林顿和伪善老头约瑟夫,奈莉对他们的批评和厌恶里也含着一丝同情。奈莉作为保姆和女管家,身份既不高贵也不低贱,这恰好与艾米莉自己的家庭阶层完全相符。奈莉这样一个外表普通、道德完美的女性角色,恰恰是作者艾米莉在潜意识中给自己和自己的姐妹们描绘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最为理想完美的形象。

弗洛伊德的理论从毛姆开始就应用于《呼啸山庄》的分析了,但是这一理论一直无法完美地解说小说与作者。《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小凯西、奈莉这三个人物反映了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精神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但是艾米莉的性格并没有完全清晰地显现出来。因为黑格尔和萨特都曾经强调指出,主体的自我意识是无法单独出现的,“他者”的存在对于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本体论的意义。“他者”,指与自我相对的对象。拉康指出,主体、身体和客体三者构成复杂的关系,主体不是孤立的点的,而是处在复杂结构中;一个人把他者作为对象,才能更好地观照自己。要了解艾米莉完整的性格,还要在《呼啸山庄》中找出她意识里的“他者”。

凯瑟琳在确认自身身份时离不开“他者”。少年时期的希斯克里夫是一个弱势、边缘、卑贱、野蛮的“他者”(胡素情,2013)。希斯克里夫的名字本就是个“他者”的名字,是老欧肖一个死去的儿子的名字。把希斯克里夫捡回来后,这个“他者”的名字从永恒的沉默中象征性地重新回到人间,被归附到一个外来的“他者”身上。(马坤,2003)凯瑟琳在狂野地爱上这位“他者”后找到了自己。凯瑟琳的病重是因为没有了“他者”。凯瑟琳在病重时面对自己在镜中的映像无法辨认、万分惊恐;这就是拉康所说的“异化”。画眉田庄的社会性让凯瑟琳背离了自己的本性,所以镜中的她对她自己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形象。歇斯底里发作让凯瑟琳成为一个“神智不清、胡言乱语”的他者,使她的语言和行为变得危险和不可靠。(胡素情,2013)而伊莎贝拉也是一个“他者”,她的形象源自哥特传统,幼稚、浅薄、软弱、被动,受到恶棍英雄的追求和引诱,又受到追求者的迫害和囚禁。伊莎贝拉所代表的贵族小姐阶层对艾米莉·勃朗特所在的贫穷教师阶层进行了经济支配和压迫,但这种权力关系在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对比被颠倒了——贫穷的女教师可以在道德上藐视贵族小姐。而权力支配关系的变化、贵族小姐作为“他者”的存在,使作者艾米莉的主体意识得以确立;她的性格也通过这些小说女性人物的性格得以呈现。

艾米莉·勃朗特为世人奉献了《呼啸山庄》这部百读不厌的好书,但艾米莉隐藏自己的习惯又让这部小说隐入了神秘的迷雾之中。细细研究小说的各个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位喜爱孤独地徘徊在英国北方约克郡偏僻原野上的单身姑娘,更好地体会到她在小说中呈现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1]方平.《呼啸山庄》译本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1.

[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方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11.

[3]何伋,陆英智,成义仁等编.神经精神病学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

[4]胡素情.两种生成观:兼论《呼啸山庄》中女性歇斯底里[J]. 外国文学,2013,(4):119-126.

[5]黄颂杰等编.现代西方哲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4.

[6]马坤.自我到认同与回归——再读《呼啸山庄》[J].外国文学研究.2003,(3):34-37.

[7]蒲若茜.《呼啸山庄》与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2002,(1):47-54.

[8]夏文静,徐志卿.《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潜生态伦理意识的三分法[J]. 文艺争鸣,2014,(7):174-178.

[9]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

【责任编辑:黄素华】

Emily Bronte’s Hidden Character

YU Xiao-rui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Emily Bronte makes the most of Wuthering Heights to display himself in that we can find her hidden character by studying many heroines in it.Catherine represents her “ID”and Cathy represents her “ego” while Nily shows her “superego”.Catherine’s “foreignization” and “the other” image of Isabella together contributes her complete character.

Wuthering Heights; ID; Ego; Superego; the other

I207

A

1671-9565(2015)03-033-03

2015-08-23

余小蕊(1981-),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至诚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克里夫希斯勃朗特
跑步人生
英已故前首相遭40余起性侵男童指控
艾米莉?勃朗特的贡达尔诗歌初探
Gothic Elements in Wuthering Heights
恐怖蜡像馆(下)
布拉格天空飞过荆棘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