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病名与三部六病学说的对应关系※

2015-01-31武德卿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麻黄汤病性病位

武德卿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医院脾胃科,榆次030600)

《伤寒论》病名与三部六病学说的对应关系※

武德卿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中医院脾胃科,榆次030600)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的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六病的对应关系。方法用三部六病学说的病时、病位、病性对《伤寒论》中条文及《伤寒论》中的六病进行分析。结果结合六病欲解时即六病病时提出标准六病与非标准六病。结论典型性六病与三部六病学说中的六病相对应都有对应方剂治疗,而非典型性六病的治疗则应观其脉证,以法治之。

伤寒论;三部六病;病名

《伤寒论》以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脉证并治为题。除此之外,另有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及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两篇,在《伤寒论》396条条文中除以“伤寒”开头外,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开头者最多。并在第16条指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267条“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据此分析,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名在《伤寒论》中所指并非相同的一个病的特指,而其内涵会更大,不然仲景先师不会示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下面以太阳病为例进行分析。

1 分析

《素问·热论》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两热字皆指发热,盖自其主要证候而言,则曰病热,曰热病。自古人心目中之病因而言,则曰伤寒,其实一也[1]。故《伤寒论》中所言伤寒均内含发热。太阳病即是对发热而言,内含“发热”,汉代仲景先师为了节省文字而将发热省略未写。第1条“太阳病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在发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样,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与发热形成了标准太阳病[2],而这标准太阳病在太阳病时[3]发作的概率相对为多,或在太阳病时则症状明显加重,太阳病时即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所指上午9点至下午3点,发热是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必备条件。太阳时发热与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同时具备则形成标准太阳病,这个标准太阳病病时在太阳时,病位在表部,病性为实热,病时、病位、病性相一致,属于三部六病学说中的表阳病,其治疗可用大青龙汤,而用刘绍武先生所创葛根麻黄汤则更为稳妥。葛根麻黄汤是我常用的一张方,退热效果很好。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此条所指也为太阳病,其证虽有发热,但有汗出,恶风,非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与第一条在病性上则完全相反,虽然也在太阳时发热但非标准太阳病,治疗只可用桂枝汤而不能用大青龙汤之类方剂,病时、病位相同,脉证不同,病性不同,故治则不同,这就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意义。本条所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桂枝汤证归属三部六病学说之表阴病。临床观察,桂枝汤以时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大为运用指证,其发热可以在太阳时,也可不在太阳时,或在太阳时发热加重,发热一般不是持续性24小时发热,配合腹诊见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压痛则运用更为准确。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本条所述之麻黄汤证归属三部六病学说之表实证。是由于病邪侵袭表部,表部收缩而无汗,病邪与大量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堆集于表部,表部的肌肉甚至全身的肌肉痉挛而致,故需用麻黄汤发汗,通过发汗可使病邪及代谢产物一并排出体外,热也随之而解。

《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本条也冠以太阳病,太阳时发热,经过十日,脉浮细而嗜卧,但没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仅见胸满胁痛,故属于三部六病学说之枢实证而用小柴胡汤治疗。2015年3月,一中年男性患者,朱某,因发热住院治疗一周,发热持续不退而求治于我,患者除精神欠佳外无明显不适,饮食二便如常,舌淡红、苔薄黄,脉浮弦,腹诊见胸胁苦满,故予小柴胡汤原方,因仍住院而用配方颗粒,四剂体温降至正常。《伤寒论》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一证即指“胸胁苦满”,临床观察,腹诊只要有胸胁苦满就可以用小柴胡汤。

《伤寒论》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本条也冠以太阳病,也许开始是属于标准太阳病,但因发汗太过而大汗出,损伤气血津液故出现口渴、烦躁不得眠,此时由于气血的大量损伤,全身的生理机能都低下,里部的功能也很弱,若慢慢地少量多次饮水,让胃慢慢的吸收,待损伤的气血津液恢复则不药而愈,若一次饮入大量的水,抑制了里部的功能,使里部功能更弱,吸水功能极低而致水停胃中而出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此时治疗应用五苓散。五苓散证的发热也以太阳时为重,临床所见不一定都有发热,但必以消渴,口渴不欲饮或饮入则吐,小便不利为特点,而更重要的是腹诊时在胃部甚至升结肠部可触及泛水波、振水音,应归于三部六病学说里阴病。2007年8月,一位老年男性患者,87岁,因食用变质食物而致急性胃肠胃炎住晋中市中医院,经治疗腹泄虽止,但发热持续不退,后转太原某大医院并请北京专家会诊,认为是抗生素使用过量,菌群失调,霉菌滋生,改用抗真菌药仍未退烧,历时已一月有余,无奈之下其女儿找到我,刻诊:口干舌燥,舌红少苔,但给水只漱口而不下咽,时欲小便而不便,体温持续在38~39度之间,但以中午12点左右最高,腹诊时上腹部触及明显振水音,故给予五苓散原方加西洋参15 g,三剂而愈。此案即太阳时发热的里阴病。

《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本条虽言太阳病,但只是太阳时发热,应属于里阴病,而不是标准太阳病之表阳病,故发汗而汗出不解,仍发热,同时汗出进一步损伤气血而使里部更虚更寒并且牵连枢部也寒,故见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阳虚水泛之证。真武汤证属于三部六病学说之里阴病合枢寒证,其发热为真寒假热,表部的温度虽然很高,但里部温度不高,虽发热但病人不感觉难受,腹诊可见腹主动脉搏动亢进、压痛,并可触及振水音。

《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以上三条虽均冠以“太阳病”,但只是太阳时发热,并没有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故其治疗分别用桃核承气汤与抵当汤,应归三部六病学说之枢实证。

2 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太阳病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病,应该是太阳时发热,或太阳时病情加重的病,临床必须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太阳时发热伴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病时、病位、病性一致则形成标准太阳病也即三部六病之表阳病,用大青龙汤或葛根麻黄汤治疗;太阳时发热伴见汗出,恶风,脉缓的太阳中风,属三部六病学说之表阴病,用桂枝汤治疗;太阳病时发热,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三部六病学说之表实证,用麻黄汤治疗;太阳时发热伴见消渴,小便不利,属三部六病学说之里阴病,用五苓散治疗;太阳时发热,伴见胸胁苦满,属三部六病学说之枢实证,用小柴胡汤治疗;太阳时发热脉微而沉,其人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属三部六病学说之枢实证,用抵当汤治疗。

同样《伤寒论》中还有234条“阳明病……宜桂枝汤。”235条“阳明病……宜麻黄汤。”229条“阳明病……与小柴胡汤。”237条“阳明病……宜抵当汤下之。”同样的方证,为什么既是太阳病,又是阳明病,方证肯定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方证出现的时间是可能变化的,可能出现在太阳时或在太阳时加重,也可能出现在阳明时或在阳明时加重,这足以说明“太阳病”不是一个病的特指,而其内涵更大。

3 结论

《伤寒论》中之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阴病,应该是分别在六病病时出现的发热性疾病或在六病病时加重的病的总称,而不是特指六个病,病时与病位、病性一致者为标准六病。标准太阳病属三部六病学说中的表阳病;标准阳明病属三部六病学说中的里阳病;标准少阳病属三部六病学说中的枢阳病;标准太阴病属三部六病学说中的里阴病;标准少阴病属三部六病学说中的枢阴病;病时与病位、病性不一致者为非标准六病,临床治疗必须观其脉证,以法治之,根据不同的方证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剂治疗。以三部六病学说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框架对《伤寒论》中的条文及方证进行归类分析,可以使方证客观化、具体化,可操作性强,这既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优势,更是我们应该下功夫深入研究的。

[1]陆渊雷.伤寒论今释[M].鲍艳举,花宝金,候炜(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康守义.三部六病翼·试习伤寒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

[3]臧东来.试论六病时位是《伤寒论》的证治程序[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3):5.

Names of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Theory of Three Spaces and Six Syndromes

WU Deq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Yuci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Jinzhong,Shanxi Province,Yuci030600,China)

Objective To discus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x diseases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nd the six syndromes in theory of three spaces and six syndromes.The names of six diseases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 are Taiyang disease,Yangming disease,Shaoyang disease,Taiyin disease,Shaoyin disease,and Jueyin disease.Methods We used onset phase,loca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six syndrome theory to analyze the articles and six diseases in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Results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six syndromes were put forwar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onset phase in six diseases.Conclusion Six typical diseases and three six syndromes theory in six disease has a corresponding prescription treatment.Atypical six diseases should watch patients' symptom and treat in right way.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three spaces and six syndromes;name of diseas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4.005

1672-2779(2015)-14-0009-03

:张文娟本文校对:董梅林

2015-06-09)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首届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项目

猜你喜欢

麻黄汤病性病位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和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