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衰老相关因子探讨活血化瘀法调控干细胞衰老的有效性

2015-01-31张阳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干细胞调控因子

张阳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08)

基于衰老相关因子探讨活血化瘀法调控干细胞衰老的有效性

张阳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08)

干细胞广泛分布于组织器官中,与机体衰老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肾虚血瘀是衰老的病理基础,而活血化瘀法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方法,其“化旧生新”层面与“干细胞理论”不谋而合。因此,从中医“化旧生新”理论出发,以干细胞研究及其衰老相关因子p16INK4a、p53、p21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干细胞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而明确活血化瘀法延缓干细胞衰老的有效性,为验证中医药抗衰老理论的科学性提供依据,同时对防治老年疾病有一定的价值。

活血化瘀法;干细胞衰老;衰老相关因子;老年科

机体的衰老与干细胞密切相关。活血化瘀法作为中医治疗大法,其“化旧生新”层面与“干细胞理论”不谋而合。大量研究证实,活血化瘀法可调控已衰老的干细胞功能修复并促进其再生分化,但对其作用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因此,本文拟以衰老相关因子p16INK4a、p53、p21为基点,对活血化瘀法调控干细胞衰老的有效性作如下综述。

1 活血化瘀法理论内涵

中医学对衰老有着深刻阐述和丰富实践,认为机体衰老的病理基础多是肾虚血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多种老年疾病,如中风、眩晕、痴呆、胸痹等。《内经》谓:“使道闭塞不通……以此养生则殃”,“使道”即血脉,明确指出血脉不通有碍养生长寿。《丹溪心法》亦提出:“气血和,一疾不生”及“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王阶等[1]认为,老年多瘀是老年病临床中常见的症侯表现,五脏功能衰退,气血多虚,血液运行不畅,是老年多瘀的病理基础;并进一步指出,活血化瘀法作为治疗血瘀的重要方法,临床应用中亦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多局限于“活血”与“祛瘀”等表象,缺乏延续性和深入探讨。张金生等[2-6]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基础上,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活血化瘀法进行论证,指出:血瘀如不除,只是一味求补,非但效果不佳,而且会造成愈补愈滞,愈补愈虚之弊;活血化瘀不仅要“祛瘀”,更应注重“生新”,“生新”层面包含“生新血、生新物、生新脉、化旧生新”四个方面,主要阐述“祛瘀血”之后疾病好转、痊愈的内在原因,揭示“生新”层面在“新物生,腐物消,机能复”的作用机制。这也正是活血化瘀法的理论内涵所在。

2 活血化瘀与干细胞衰老

干细胞衰老是机体组织器官衰老的细胞基础。干细胞不仅可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而且存在广泛迁移现象,可塑性极强,其通过机体的调控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分化,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参与多种组织的更新和修复,从而调控机体衰老,维持机体组织功能的稳定性。不难发现,干细胞的这种“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正与活血化瘀法的精髓——“化旧生新”不谋而合。

3 活血化瘀法调控衰老相关因子有效性

3.1 细胞衰老与衰老相关因子细胞衰老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细胞内在因素——端粒、端粒酶和基因表达等和细胞外的环境因素如细胞微环境的氧化应激、细胞外蛋白或某些化学分子等共同作用,可引起一系列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16INK4a、p53、p21被激活,进而促使其发生衰老相关性改变。例如,氧化应激引发细胞衰老的各种途径都涉及p16、p53和p21基因表达的改变,由此可见,p16、p53和p21在细胞衰老调控通路中的核心作用。

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由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其控制着细胞周期的启动。许多有关细胞健康的信号向p53蛋白发送,关于是否开始细胞分裂就由这个蛋白决定。如果细胞受损,又不能得到修复,p53蛋白将参与启动过程,使其衰老、凋亡。有学者认为,p53直接促进线粒体释放高毒性的氧自由基来诱导细胞凋亡[7]。

p21基因是p53基因下游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因子,作为Clp家族中的一员,与p53共同构成细胞周期G1检查站。美国最新研究发现[8],p21不仅对细胞有直接的影响,而且似乎控制着其他与衰变和疾病有关的若干基因。

p16INK4a作为CDK抑制因子,可以直接引起细胞周期的停滞并诱导细胞发生衰老变化。王福龙等[9]认为,p16INK4a基因启动子E2F-1结合位点的DNA超甲基化阻碍了E2F-1与p16INK4a启动子的结合,导致p16INK4a的下调,延长了细胞寿命。美国一项实验表明,抑制p16基因表达,不仅细胞衰老速度减慢,寿命延长,而且端粒长度缩短也减慢;反之,增加p16基因表达,不仅细胞衰老速度加快,寿命缩短,而且端粒长度缩短也加快。

3.2 活血化瘀法调控p16INK4a、p53、p21延缓干细胞衰老的研究进展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活血化瘀药物得到了深入的现代药理学实验和科学性的研究,中医药理论协同干细胞技术调控衰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宋剑涛等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在人体生理病理、生化免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免疫和调节作用;刘昌孝等[10]对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进行了思考总结,用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开展中药药性理论和科学内涵研究,提出以活血化瘀中药的五味药性为切入点,认识中药药味相关的化学物质-功效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的内在联系,阐述“性效关联”“药证相关”的重要性。

陈学忠等[11]认为活血化瘀药三七、当归能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随着增龄蛋白质合成能力低,DNA消耗,某些RNA成分合成能力下降,p53、p21的表达量增加,从而导致细胞衰老加速。

张金生等[12-13]对活血化瘀法“祛瘀血”与“生新”层面的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开展一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法不仅能协同西药干细胞动员剂动员BMSC,提高BMSC出髓效率,增加BMSC数量、并促进干细胞“归巢”到心肌梗死区、分化成新的心肌细胞,而且能降低细胞衰老相关因子p16INK4a、p53、 p21的表达(P<0.05),证实活血化瘀法具有促进AMI大鼠模型心肌血管新生、提高AMI大鼠模型心肌细胞VEGF、bFGF蛋白表达、降低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作用。

王铭等[14]从内皮细胞衰老的角度研究益气活血中药干预血管老化的机制,发现衰老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障碍主要源于p53、pl6基因的异常表达。

张梦思等[15]运用当归多糖(ASP)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结构与功能影响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发现,衰老模型组大鼠脾细胞p53、p21蛋白表达增加,推测可能原因是D-半乳糖使脾细胞DNA的损伤,进而上调p53、p21基因和蛋白表达,启动细胞衰老进程,证明ASP作为具有活血作用的当归中的重要成分,能延缓造血干细胞的衰老。

4 总结与展望

衰老的发生从机制上看是由于细胞的衰老导致的,p16INK4a、p53、p21作为关键效应物,是细胞老化的微观表达,而通过活血化瘀法对其调控可延缓细胞衰老。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干细胞研究找寻活血化瘀法激活干细胞和调控衰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防治老年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的科学价值。同时笔者认为,要借助于干细胞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充分挖掘中医药抗衰老的优势,加强抗衰老天然药物或其有效成分对延缓干细胞衰老的研究,从而推动中医药抗衰老理论的发展。

[1]王阶.老年多癖证专题笔谈[J].北京中医,1999(5):52.

[2]张金生.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研究探要[J].中医杂志,2009,50(10):871-873.

[3]张金生.“化旧生新”与干细胞衰老[J].中医学报,2014,29(7):996-998.

[4]张金生.活血化瘀与干细胞循环[J].中医杂志,2012,53(6):451-454.

[5]张金生.关于“干细胞循环”理论在中医基础研究中应用前景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2011,17(2):263-264.

[6]张金生.活血化瘀治法理论“祛瘀血”和“生新”层面的内涵探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4):230-232.

[7]赵思达,常春康.p53与细胞衰老关系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4,13(6):636-639.

[8]Calkoen FG,Vervat C,van Pel M,et al.Despite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pediatric MDS deriv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display functionality in vitro[J].StemCell Res.2015,28,14(2):198-210.

[9]刘俊平.衰老及相关疾病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4,41(3):215-230.

[10]刘昌孝,张铁军,何新,等.活血化瘀中药五味药性功效的化学及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思考[J].中草药,2015,46(5):615-624.

[11]陈学忠,尹芳,杨俐,等.活血化瘀延缓衰老的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9):592-594.

[12]张金生,张宝霞,朱慧芳,等.三七总皂苷对归巢到脑梗死边缘区CD105+-

BMSC增殖分化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11):777-785.

[13]张宝霞,张金生.活血化瘀方药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31例[J].中医研究,2009,22(3):29-30.

[14]王铭.血管老化相关内皮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与益气活血中药的干预作用[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5]张梦思,邹婷,叶渊文,等.当归多糖对衰老模型大鼠脾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J].解剖学报,2015,46(2):257-264.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Method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 the Regulation of Stem Cell Senescence based on the Senescence Related Factors

ZHANGYangyang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450008,China)

Stem cell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issues and organ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enescenc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lds that kidney deficiency and blood stasis is the pathological basis of senescence.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removing blood stas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blood stasis syndrome,and the"removing damaged tissue and generating new tissue"level and"stem cell theory"is consistent.Therefore,with the help of TCM"removing damaged tissue and generating new tissue"theory,stem cell research and senescence related factors of p16INK4a,p21 and p53 were the starting point,which determined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in delaying stem cells senescence and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validation of the senescence theory of TCM,at the same time,there were certain scientific value to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senile diseases.

method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stem cell aging;senescence related factors;geriatrics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4.004

1672-2779(2015)-14-0007-02

:苏玲本文校对:苏玲

2015-05-25)

猜你喜欢

干细胞调控因子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楼市调控是否放松
碘-125粒子调控微小RNA-193b-5p抑制胃癌的增殖和侵袭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老年衰弱研究进展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如何调控困意
影响因子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