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角度的选取
——从襄阳人捐髓的报道说开去

2015-01-30张丽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7期
关键词:捐献者晚报襄阳

□张丽

(襄阳晚报,湖北襄阳441021)

浅谈新闻角度的选取
——从襄阳人捐髓的报道说开去

□张丽

(襄阳晚报,湖北襄阳441021)

湖北襄阳是一座爱心城市,经过几年的发展,襄阳目前已有5500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入库人数在全国同级城市中位居前列,其中,已有近20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有人配型成功了,即将捐献造血干细胞。”作为一名跑卫生战线的记者,每当得到这样的线索,我就要考虑从哪个角度报道更吸引人,这就涉及到新闻角度的选取。

什么是新闻角度?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

如今,一个城市拥有多家媒体,同质化、浅层化现象突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刘保全在他编著的《新闻精品是这样采写成的》中说:“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采写深度报道、通过巧妙运用背景材料等手段来加以解决。而同质化,实践证明则可以通过选择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可见,新闻角度的选取非常重要。

从事实的特殊性中选取角度

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各个新闻事实都毫不例外地具有自己特殊的个性。紧紧抓住和围绕这些特殊的个性去报道,可以更鲜明地反映出新闻事实。

2012年3月,襄阳一中高三学生张文驰选择赴北京捐髓,拯救一名福建4岁白血病男孩的生命。张文驰说,救生命比高考复习更重要。他是全国首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高中生,也是当时年龄最小的捐献者。

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年龄最小和他“救生命比高考复习更重要”的话语,在这位“90后”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襄阳晚报》记者意识到了它的重大新闻价值,在捐髓前率先对张文驰进行了采访,挖掘出了“直到请假老师才知他要捐髓”等细节,采写出了人物通讯《高三学生捐髓救人》,新华社等媒体纷纷转载。之后,《襄阳晚报》又派两名记者赴北京跟踪采访张文驰的捐髓全过程、高考及高考录取等。而该报的报道也引起了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并纷纷派出记者采访张文驰。中央电视台除了在新闻频道的《新闻直播间》、《新闻周刊》进行报道,张越主持的《夜线》、撒贝宁主持的《看见》等节目还对张文驰进行了深度报道。当年,《襄阳晚报》采写的关于张文驰的报道有幸获得了湖北省市州报新闻奖一等奖、湖北省新闻奖三等奖。

再如襄阳“大爱的哥”杜前委,按照规定,在捐献骨髓时,供者和捐者都不能知道对方的情况。这也可以避免在患者病情复发时“纠缠”供者。但是,在面对自己所救助的白血病患者病情复发时,当年的骨髓捐献者杜前委再次挺身相救。《湖北日报》紧紧抓住这个特殊的事实,以《受捐者两年后病情复发告急襄阳“大爱的哥”二次捐髓》为题进行了报道,读者从这篇报道中感受到了杜前委的大爱。

从背后的故事中选取角度

新闻是在对比中产生的。面对较多的捐髓者,如果老是千篇一律地报道“谁捐了多少毫升造血干细胞”,读者会觉得很枯燥、索然无味,而这样的新闻一多,新闻价值也就小了。这时,如果挖掘一下捐髓者背后的故事,打开一个小切口,反映捐髓者更感人的一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015年4月,襄阳37岁的唐文栋到武汉捐献造血干细胞。一般情况下,造血干细胞一次采集成功后,不会进行第二次采集。但是,唐文栋却接受了两次采集。原来,唐文栋考虑到患者的治疗效果,主动要求再采集一次。而这在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中还是首次。各媒体从这个角度入手,以小见大,纷纷以《襄阳男子唐文栋两次捐髓救人》、《襄阳男子捐髓后又主动捐献给北京患者上双保险》、《襄阳男子两度捐髓给患者上双保险》等来报道。尽管在唐文栋看来这只是“举手之劳”,但他折射出的善良的品性,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作为一名地方晚报的卫生战线记者,在选择新闻角度时,可以从背后某一件“小事”、某一句朴实的话语入手,“小事”也能表现大人物。

5月,邢天强要到武汉捐髓。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细节:邢天强因捐髓需要请假,但他刚开始请假时没被他所在的教育培训机构批准。他当即表示:“宁愿丢掉工作也要捐髓。”一边是急需救治的白血病儿童,一边是辛辛苦苦得来的工作,但邢天强毅然选择捐髓救人。5月14日,《襄阳晚报》以《襄阳好司机宁丢工作也要捐髓》等进行了报道。襄阳好司机宁丢工作也要捐髓,让人读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次日,《楚天都市报》、湖北卫视等纷纷到武汉市中心医院采访他。

独辟蹊径从侧面选取角度

新闻事实就像个多面体,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反映它。而在报道时,作者也可以独辟蹊径,选取其中的一个比较好的侧面去观察它、表现它。

还是以张文驰捐髓的事为例。2013年3月,全国年龄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张文驰到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从3月21日下午进入武汉天河机场候机厅以来,张文驰便成了媒体追逐的目标。3月22日入住海军总医院后,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从襄阳到武汉,再到北京,他接受了众多媒体记者的采访,他一遍一遍地回答记者的提问“为什么要捐髓”、“家人支持吗”、“捐髓影响了高考,怎么办”......有些话他都说了几十遍。面对记者的“追逐”,3月23日,在张文驰注射“动员剂”的第二天,海军总医院决定召开新闻发布会。可是,在发布会上,主角张文驰却缺席了。事后记者得知,张文驰之所以没出席,是因为他确实是太累了。

新闻发布会主角突然缺席,有的记者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写稿,有的只能写写造血干细胞捐献常识之类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襄阳晚报》记者独辟蹊径,以《不堪过度采访,缺席新闻发布会张文驰有点累》如实进行了报道。

善于观察,从事物的侧面选取新闻角度,从一个侧面也可挖掘出“人无我有”的鲜活事实。

近几年来,各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对襄阳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进行了报道,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宣扬了真善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市民被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善心善举打动,纷纷主动加入中华骨髓库。■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捐献者晚报襄阳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圣诞夜》晚报
哥伦比亚默认公民都为器官捐献者
精耕本土新闻:地市晚报自强的法宝——《上饶晚报》探索与实践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保留措施探讨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