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5-01-30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热点综述

戴 坤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20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综述

戴坤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201204)

[关键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研究热点;综述

[摘要]近十多年来,学界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果颇丰,特别是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以来,出现不少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笔者以CSSCI期刊为主要参考,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出了几大研究热点,以期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性因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抗日战争研究的热点之一,自2005年以来,学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成果已有一千余篇,这其中不乏一些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文章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文章为参考,从中归纳和梳理出近十多年来学界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的几大热点问题。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多维动因

抗战前期,国际、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纷繁交错,矛盾重重,同时它们之间的利益交织如结,既有纷争对立,又有互利空间,这就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必然是一个充满斗争、波折不断、最终各方求同存异的结果,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单方的行为。

1.中国共产党方面

《八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反蒋抗日”迅速转变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作者海雪从内、外两方面对《八一宣言》发表前后中共抗日政策快速转变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外因:国际局势和共产国际统一战线总策略的影响;国内民族危机加深,顺应国内抗战呼声高涨的潮流,以最大限度的争取民心;内因:独立自主的中共领导集体的确立;中央苏区和红军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急需停战修养。[1]

2.中国国民党方面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策的演变对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杨宗丽认为,蒋介石能够由“剿共”转变到“联共抗日”,有着主客观多种原因:客观上,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中华民族各阶级有共同抗日要求;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民族大义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给蒋介石造成强大的政治压力;日本侵华贪得无厌,极大地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也激化了英美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观上,作为国民党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本身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感情,这对国民党政策转变,也起到了重要作用。[2]

3.中间力量方面

当中日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之时,中间人士满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最先提出了国共合作、联合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及谋求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具体办法。[3]曾成贵以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为例,论述了中间政治力量对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缘由。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寻求与中共合作,首先,九一八事变发生他促使们就坚定了抗日的决心,他们都是国民党非主流派、民主派、抗战派,都因抗日、反蒋而被迫淡出国民党统治集团的中心,政治境遇相同;其次,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他们不满国民党当权派的消极政策,服膺中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革命同盟等中间力量积极响应中共号召,形成合力,共同逼蒋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后得以形成。[4]

4.国际因素方面

徐玉凤根据俄罗斯最近公布的档案史料,对抗战初期共产国际对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指导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全面抗战爆发前,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导策略,经过了一个从以中共领导的苏维埃力量为核心到把中国国民党看作谈判对象再到要求中共承认国民政府为全中国政府的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国际一直强调一定要保持共产党和红军的独立性并不断发展壮大。[5]

作为共产国际总书记并直接处理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影响:在共产国际七大上影响和推动中共政治路线转变,审定中共“抗日反蒋”的反帝统一战线方针;积极推动中共进一步修正统战策略,转向“逼蒋抗日”;不赞同西安事变之初中共“除蒋抗日”的主张,指导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动“联蒋抗日”方针的尽快实现。[6]最终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此外,在国际因素方面,还有研究者指出,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前,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在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的传播,主要是由《今日中国》完成的,该刊传播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争取了以美国为主的海外援华力量。[7]

二、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

抗战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均持肯定态度,各个维度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乏。

1.中共在宏观维度上的贡献

李燕奇教授从横向视角着眼,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功绩。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了中国政党政治的新局面,改变了尖锐对立的国共关系,国共两党重新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为中国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使民主党派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8]

学者廖心文从纵向发展角度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建立、发展和巩固的历史性贡献。他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模范实践者和坚定维护者。[9]

2.中共主要领导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

(1)毛泽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关于毛泽东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贡献,祝志男概述从如:方向上,拨乱反正,指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方向;概念上,正本清源,确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概念;理论上,高明远识,构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体系;策略上,审时度势,提出并实践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如“求同存异,最大可能团结同盟者策略”,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的策略,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策略,“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策略”,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策略。[10]

如何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董平对毛泽东在抗战爆发前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构成思想作了论述。“九一八”事变之后到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虽然未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构成作出说明,但实际上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从遵义会议之后到“五·五”通电之前,毛泽东明确论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指出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某些部分参加抗日的可能性。从“五·五”通电到1937年3月初,毛泽东明确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除汉奸之外的一切阶级。[11]

还有学者认为,毛泽东不仅从当时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来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还从当时我们党和红军的状况、从当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状况和国际形势来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12]

(2)刘少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林祥庚教授认为,在党的历史上,刘少奇是堪与毛泽东、周恩来比肩的又一位统战大师。刘少奇深刻批判党内“左”倾关门主义错误,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扫除思想障碍;刘少奇积极开展上层统一战线工作,极力争取国民党上层统治集团一致对外,团结抗日,直接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刘少奇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内部的冲突与摩擦,既挫败国民党顽固派消灭共产党的阴谋,又维护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3]持有此观点的还有湖南行政学院的戴安林教授,但他还指出了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贡献:刘少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关于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领导权的思想,比较完整地阐明了关于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14]

王双梅认为,刘少奇在出任中央驻北方代表期间,为在国统区广泛传播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少奇卓有成效地宣传和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了平津地区再次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和全国各阶级团结一致抗战工作;开展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在华北大刀阔斧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15]

(3)中共其他重要领导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梁罡论述了周恩来在领导长江局工作期间对统战工作做出的贡献。周恩来有效推动国共两党的统战工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积极领导对文化战线的统战工作,扩大在国统区的抗日宣传;努力打开对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坚持长期合作的方针;广泛开展海外统战工作,争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他认为,作为长江局的领导人,周恩来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圆满完成了抗战初期党在国统区的统战工作。[16]

朱德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和人民武装的重要指挥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完善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实践上,倡导和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指导和帮助友军改进政治工作、提高军事素养;批评和清除党内各种“左”、右倾错误思想,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扫清思想障碍;制定和执行侨务政策,发挥广大爱国华侨的抗战积极性。在理论上,坚持和完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如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八路军的独立自主地位等。[17]

有学者本着具体的历史的治学态度肯定了王明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他们指出王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并撰写了不少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文章和报告这些文章、文件和报告传到国内,对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形成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18]

3.中共中央南方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南方局团结带领国统区各阶层人民,紧密配合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把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中心任务,贯彻“既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方针,始终维护国共合作,不断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创造性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中间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了党的统战工作的新格局,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19]

在抗日战争中,中共中央南方局还建立新闻界统一战线,领导或影响进步媒体,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南方局领导和影响的媒体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报道的灵活性相结合,形成有利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的舆论氛围;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坚持人民群众在新闻报道中的主体地位,有力揭露和遏制破坏统一战线的行径;加强对外宣传报道,争取国际舆论支持,融入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0]

此外,作为中共中央的派出机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很大贡献。首先,贯彻落实共产国际七大路线,协助共产国际调整中国革命从苏维埃运动策略思想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思想的转变;其二,积极宣传和解释党的正确抗战路线,努力加强与共产国际的沟通,推动共产国际对中共的了解和支持,为党正确的抗战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反对党内错误倾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1]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关键性因素,研究者们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经验多数是从中共的角度进行总结的。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阶级利益服从民族利益;正确处理同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自觉地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贯彻共产国际的指示;在实际斗争中认清最主要的敌人和最主要的联合对手,实行策略转变;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并广泛联合各派各军的力量;抓住时局变化带来的有利时机,灵活变换策略,促使抗日统一战线取得进展;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合作,发扬党内民主,克服党内矛盾,纠正自身错误,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2]

有学者认为中共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中有如下几条原则:独立自主,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求同存异,坚持统一战线的根本原则;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相结合,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23]

还有学者是从国共合作和国家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国共两党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以民族利益为重,在抗日的前提下调整各自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日战争得以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笔者赞同该文最终的经验提炼:政党合作,民族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有力保证;国共两党;合则于两党本身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振兴有利;分则两党皆蒙受其害,造成民族之大不幸。[24]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他研究

近年来,学界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视域更加开阔,内容日益充实,拓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研究格局,主要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三民主义、传统文化、地方党组织工作策略、地方统一战线比较研究等。

与学界立足于高层的研究相比,有学者从县及以下基层社会,来探讨抗战时期广东党组织基层统一战线工作的策略:在坚持抗战的前提下保持组织独立性的工作的原则;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是其组织能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通过民主的原则和作风推进工作、树立形象,真诚帮助国民党当局解决困难,获得各方面认可;加强上下层统战工作的配合,坚持发展党组织基层统一战线,促使工作顺利进行;利用国民党派系矛盾以自存,尽量不介入国民党派系冲突而自损,成功发展壮大基层组织。[25]

有研究者探究了中国共产党重视三民主义在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既有中共适时转向科学对待孙中山三民主义正确轨道的前提条件,又有对中国民众普遍认同三民主义现实背景的考量,还有对国共两党各自占有三民主义政治历史资源的追溯。[26]还有学者从传统文化视角,剖析了中国共产党人利用传统文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宣传和巩固。重视宣传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重视利用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重视对历史上民族战争经验教训的研究,作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借鉴。[27]

山西与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之处有:同属中国共产党与地方实力派建立的统一战线;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都有共同的组织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它们的不同之处是:领导体制和原则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稳定性不同。[2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下建立的。它的特点是: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有政权、军队的合作;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这些特点,说明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着复杂性和艰巨性。[29]

纵观2005年以来学界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战争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有了建设性的研究进展,并呈现以下特点:首先,注重新史料的挖掘和论证。十多年中,有大量新的原始资料解密、公开出版,研究者们力求客观真实,还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是非曲直。其次,研究视角更加开放、多样。既有宏观叙述的研究,也有微观实证的研究,与以往相比,研究的视域更开阔,着眼点也不再局限于贡献、经验启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对比性、地域性和碎片化的新的研究思路。最后,研究者们的历史态度发生悄然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倾向在强调全民族团结抗战、突显中国共产党抗战功绩的同时,充分肯定国际因素、国民党、中间势力等力量在整个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国内学术界对毛泽东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主张普遍赞许,但对共产国际的相关主张关注得不够;第二,现有研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关注较少,未能突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己的特点,如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区别对待等问题。第三,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有些研究者观点过于狭隘、偏激,缺乏史实的细化实证论述,研究的创新性不足。第四,对有争议的问题研究还不够多,即便在某一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作者往往都是自证其说,缺乏学术交流的争论与批驳。这些都是今后学界开展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海雪. 《八一宣言》前后中共抗日政策快速转变的原因[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81-85.

[2] 杨宗丽. 抗战初期国民党政策的演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J]. 党的文献,2005,05:48-52.

[3 罗大正,袁素莲. 中间势力与第二次国共合作述评[J]. 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153-158.

[4] 曾成贵.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构中的作用[J]. 探索与争鸣,2009,07:68-71.

[5] 徐玉凤. 抗战初期共产国际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再研究[J]. 中共党史研究,2014,09:67-76.

[6] 张万杰. 季米特洛夫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围绕中共对蒋介石方针三次转变的考察[J]. 中共党史研究,2012,03:94-103.

[7] 刘小莉. 《今日中国》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海外传播[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01:64-70.

[8] 李燕奇.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性功绩[J]. 北京社会科学,2005,04:3-11.

[9] 廖心文.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贡献[J]. 党的文献,2005,05:39-40.

[10] 祝志男. 试论毛泽东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四大贡献[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1:17-19.

[11] 董平. 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阶级构成思想的形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208-209.

[12] 赫崇飞,阎治才. 毛泽东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能性探索[J]. 求索,2006,12:224-226.

[13] 林祥庚. 刘少奇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贡献[J].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05:28-34.

[14] 戴安林. 刘少奇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 重庆社会科学,2005,10:9-14.

[15] 王双梅. 刘少奇在华北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贡献[J]. 党的文献,2005,06:33-39.

[16] 梁罡. 试析长江局时期周恩来对统战工作的贡献[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100-102+127.

[17] 辜堪生,冯维东. 试论朱德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杰出贡献[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3:42-46.

[18] 金怡顺,刘海燕. 王明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形成[J]. 安徽史学,2005,06:118-120.

[19] 陈全. 中共中央南方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使命与贡献[J]. 重庆社会科学,2005,09:12-17.

[20] 王仕勇. 南方局的新闻工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J]. 重庆社会科学,2009,08:80-84.

[21] 黄一兵.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与中国抗日战争——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为线索[J]. 中共党史研究,2005,05:16-24.

[22] 程中原. 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J]. 抗日战争研究,2005,03:16-40.

[23] 王晓鸣,徐佩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及其现实意义[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05:19-21.

[24] 张志荣.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胜利[J]. 江西社会科学,2005,09:98-101.

[25] 沈成飞. 试论抗战时期中共广东党组织基层统一战线工作的策略[J]. 中共党史研究,2013,07:100-108.

[26] 房世刚. 中国共产党以三民主义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原因探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51-57.

[27] 黄延敏. 延安时期中共传统文化研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J]. 安徽史学,2008,04:72-77.

[28] 马小芳. 山西与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特点之比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109-114.

[29] 吴国衡. 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J]. 理论视野,2005,04:4-7.

(责任编辑:周建瑜)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5)03-007-05

[作者简介]戴坤,男,安徽芜湖人,上海海关学院思政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05

猜你喜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研究热点综述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教育干预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
《八路军军政杂志》对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
论毛泽东抗战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基本特征
持之以恒反“四风”——我省正风肃纪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