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2015-01-28张垚磊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张垚磊

摘 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审美教育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提高小学生的精神境界。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77-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小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现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审美意识。

一、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课文的美,要从品析词语、句子,体会意境入手

要想让学生学会鉴赏课文的美,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让学生从课文中每句话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境,进而学会鉴赏课文的美。如《海上日出》文中对日出过程的描写,对不同情况下,太阳的形状、光亮、色彩、动态及周围事物的状态描写都十分准确、生动、传神,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展开描写。把日出的过程写得细,仪态万象。语言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借代、映衬等多种修辞手法。词语选择运用都十分恰当,耐人寻味,无限情态尽在眼前。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美,继而使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课文美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可以通过播放钱江潮的电视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三、重视课文朗读,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教学课文中,教师应当对课文朗读加以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用,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四、重视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美

如果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那么其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更加强烈。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老师要在言传身教中时刻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辨美与丑、判断善与恶、识别真与伪,陶冶儿童的情操,进而追求美。例如:《田忌赛马》,故事简单,但孙膑、田忌、齐威王三人形象生动鲜明,栩栩如生,而同样的马给不同人物运用对比中产生不同的结果,其中蕴涵着深深的做人哲理。因此,美的事物、人物、景物,不完全在表层,尤其是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美,其美的实质,往往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美。

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情境再现,教会学生表达美和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感受、品味、鉴赏美之外,还要教会学生表达和创造美。例如学习《火烧云》一课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和感情朗读,了解了火烧云颜色美,样子多,变化快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火烧云?它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结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通过想象,再现情境,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在乐趣中教学的,靠潜移默化的训导能力,在感性形式上吸引学生,以情动人,理在其中。

又如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会表达美、创造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老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交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一边听音乐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深深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特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会鉴赏课文的美,学会感受课文的美,学会利用想象表达美和创造美,逐渐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唤起小学生对美的向外和追求,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 夏 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初探[J].文教资料,2007:11.

[2] 杨 铭.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