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试探

2015-01-28韦红清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问题对策

韦红清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西部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队伍,对促进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三农”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欠缺、培养保障不到位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229-02

师资队伍培养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师资到位,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保证。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的初级中学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师资力量薄弱是其主要成因之一。因此,抓好师资队伍培养就抓住了西部农村初级中学教育工作的“牛鼻子”。本文对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调查研究:“四大问题”制约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

实践证明,优质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关键。纵观珠三角、长三角等教育发达地区,城乡初级中学教育比较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统筹城乡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初级中学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西部农村是欠发达地区,初级中学教育滞后,成为了城乡共生发展的“瓶颈”,师资薄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力量培养尤为迫切。笔者在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同乐乡初级中学为个例,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了当前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四大问题:

1、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教师学历仅为中专毕业,这几年通过函授、自考、电大等途径,教师合格率得到较大幅度提升,但高学历仍然偏低。以同乐乡初级中学为例,专科以上学历(含进修)占比为52%,与柳州市城区(85%)相比差距甚远。二是职称结构不合理。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初级职称教师多,中级职称教师少,高级职称教师很缺。目前,同乐乡初级中学教师初级职称33 人,占比为45 %;中级职称36 人,占比为49 %;高级职称4 人,占比为5 %。

2、综合素质尚欠缺。一是知识综合化能力低。除教材、教参外,不读书、不看报,很少涉猎其他专业知识,缺乏广博的跨学科文化背景,视野比较狭窄,造成各学科的相互渗透水平低,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地方财政困难限制了教师培训经费的开支;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应付的多;培训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获得专业指导。这些导致了教师知识更新速度缓慢,影响了教学的与时俱进。

3、培养保障不到位。一是待遇较低。经济收入低,多数教师工资徘徊在1600元左右,属于清贫的一类;住房条件艰苦,没有专门的宿舍,多数教师自己租房。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也是造成优秀教师外流的根本原因。二是编制不足。编制的配备本来就少,加上年老体弱、长期病休的教师不能正常上班,以及政府部门和城区学校经常借调借用教师,占了岗位和编制,而编制管理机制不活,学校很难补充新教师,学校正常运转的压力大。

4、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是用人机制不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落实不到位,用人机制和人事管理制度尚未健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渠道不畅,致使一些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看不到希望和前途,丧失了奋斗目标,敬业精神不足。二是教师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比如,年度考核只是“形式一下”,仅凭学校少数领导主观对教师进行鉴定,真才实学和工作实绩难以得到有效衡量与评价。这样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二、理性思索:“四项对策”助力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

没有广大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一项长效之举、根本之策。因此,要在加强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上下狠功夫。基于上述西部农村初级中学师资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理论和实际状况,提出了以下四项对策。

1、多措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一要实施学历学位层次提升工程。加强与高校(本科)远程教育合作,鼓励学员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学位考试;实施农村初级中学骨干教师免试进修专科学历,提升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二要积极实施“特岗”计划。“特岗”教师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用好用足这一有利政策,力争多申请“特岗”岗位,“特岗”教师可以给农村初级中学带来新知识、新技术、新视野,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注入新鲜血液。三要完善职称评定标准。实行城乡统一的初级中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优化、完善符合农村初级中学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职称晋升向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倾斜。

2、标本齐抓,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一要抓好培训工作。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针对教学实际问题,分层次有重点地选择培训策略;把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结合起来,创新方式,增强吸引力;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加强培训者培训力度,抓好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服务质量。二要积极开展城乡互动。采取城区教师“支教”、“送教”等模式,通过对口支援、对口交流等形式,把城区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传播到农村初级中学,提升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业务能力。建立学校对口支援、交流专项资金,做通勤费和补助费使用。三要健全学习机制。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读1本有关教育书籍,同时做好读书笔记;提供教育教学理论或其他学习资料供教师学习,拓展专业知识。学校定期不定期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3、改善条件,保障教师队伍稳定。一要提高待遇水平。统筹城乡教师待遇,依法保障并逐步提高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工资待遇,努力将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与城市初级中学教师相当的水平,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培训经费和评优评先等政策适当向农村初级中学倾斜。加快解决农村初级中学教师住房问题。二要加强编制配备。实行城乡同等的编制标准。农村初级中学按照班级数量核定编制数量。适度增加农村初级中学教职工数量,以县为单位增加3%附加编制,用于县内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调剂使用。加大清理在编不在岗人员力度。三要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村初级中学学龄人口的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教师自然减员等状况,科学制定合理的教师补充方案,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建立农村初级中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严禁有编不补教师或新增代课教师。

4、创新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一要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教师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德、能、勤、绩等方面赋予适当的权重,按照考核得分的高低来排序,评出一、二、三等绩效,与工资挂钩起来,最大化地体现多劳多得、优老优酬,并以此来确定“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级别。二要建立充分的激励机制。要确实把考核结果与工资挂钩起来。在农村初级中学设立一定比例的骨干教师岗位,每月发放一定数额的特殊津贴,所需资金列入相应级别的政府财政预算,并实行“专户”管理。提高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对长期扎根在农村初级中学任教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优秀教师评选、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三要深入推行教师聘任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个人签订聘用合同,确定聘用关系,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实现学校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打破用人制度上的终身制,构建“能进能出”的人事格局。

参考文献:

[1] 郑妍.教师培养策略探析[J].文学教育(下),2013(6).

[2] 刘珊珊.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对策浅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3] 李建平.《农村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中国教育出版社,2012.9

猜你喜欢

问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