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死亡率的调整与校正

2015-01-27李鸿斌顾建明丁晓莉

中国卫生统计 2015年3期
关键词:漏报曲线拟合校正

李鸿斌 顾建明 丁晓莉 丁 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死亡率的调整与校正

李鸿斌1顾建明1丁晓莉2丁 燕1

目的 调整、校正20世纪80年代中国婴儿死亡率。方法 运用阶段性分析比较和文献考据的方法论证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漏报的事实,根据婴儿死亡漏报率补全调整婴儿死亡率,按照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规律对调整后婴儿死亡率进一步校正。结果 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率漏报严重,漏报率在40%以上。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呈线性模型变化规律。经调整校正后1981-1990年各年度婴儿死亡率分别为60.05‰、58.45‰、56.85‰、55.25‰、53.65‰、52.05‰、50.45‰、48.85‰、47.25‰、45.65‰。结论 调整校正后婴儿死亡率更加接近当时实际水平。

婴儿死亡率 死亡漏报 调整 校正

婴儿死亡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经济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经济与婴儿死亡率呈明显负相关[1-2]。掌握准确的婴儿死亡率水平,对于正确认识婴儿死亡率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把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儿童健康的投入机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于1991年在全国范围建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2]。在这之前婴儿死亡资料主要来源于第三、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收集的资料,由于漏报严重,并没有得到国内外的公认[3],很多研究者进行了重新估计和调整[4],仅是单一年度的调整,缺乏整体系统的调整与校正。为准确地掌握我国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率,更好地代表当时的实际水平,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本文通过阶段对照比较和文献考据的方法论证该阶段婴儿死亡率漏报的事实,并通过漏报率调整婴儿死亡率,运用动态数列分析法[5]选择最佳预测模型适度校正这一时期的婴儿死亡率。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1981-1987年婴儿死亡率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9年)》[6]。1989年[7]、1990年[4]婴儿死亡率来源于文献资料。1991-2010年间年度婴儿死亡率、1981-2010年人均GDP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年)》[8]。缺失1988年婴儿死亡率,采取缺失值处理的均值插补法,取1987年与1989年平均数。详见表1。

2.方法

(1)考证方法 将1981-1985年、1986-199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与1991-1995年婴儿死亡率进行对照比较,并对同期人均GDP进行对照比较,根据婴儿死亡率的变化规律及与经济增长的反常现象,综合文献考据的结果进一步论证1981-1990年间婴儿死亡漏报的事实。

(2)调整方法 达德利·鲍士顿采用了三种方法调整1981年婴儿死亡率[9],调整的实质是排除和补全,第一种方法是排除婴儿死亡率低于15‰的县(市),第二种方法是排除低于15‰的市和低于28‰的县(当时国家示范县如东县的水平),第三种方法根据补漏率调高。本文参照第三种方法,根据漏报率补全调整,调整后婴儿死亡率=调整前婴儿死亡率×(1+漏报率)。

(3)校正方法 运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分析我国建立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体系以来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变化规律,筛选最佳模型。根据婴儿死亡率下降历程[5],在快速下降阶段婴儿死亡率下降遵循基本相近的变化规律,若调整后的婴儿死亡率不符合该规律,说明调整后结果还不够理想,进而使用该规律进行校正。按时间顺序,将1981-1990年调整后婴儿死亡率与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建立相对数时间数列,根据筛选的最佳模型,追溯性预测1981-1990年婴儿死亡率。

3.最佳模型确定方法

(1)初筛 根据婴儿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散点图可以拟合多种曲线模型,对于每一个曲线模型,先根据回归显著性检验的方差分析初步筛选有意义的回归方程。

(3)判断 对复筛合格的多个曲线模型,综合分析判定系数R2和Sy·t、估计值标准误等,进一步选择最佳曲线模型。R2越接近1表示曲线拟合越好,Sy·t越小表示婴儿死亡率的剩余变异越小、模型的拟合精度越好,估计值标准误越小表示抽样误差越小、估计值代表总体可靠性越好。

4.统计方法

结 果

1.婴儿死亡率及人均GDP阶段性对照比较

1991-1995年婴儿死亡率均值为43.36‰,1981-1985年婴儿死亡率均值为38.18‰,尽管从数值上低于1991-1995年,但无统计学意义(t=1.92,P=0.127),从1981年到1995年,时间跨度15年,1991-1995年较1981-1985年婴儿死亡率没有下降。而1986-1990年婴儿死亡率均值为36.27‰,低于1991-1995年水平(t=-4.424,P=0.011),1991-1995年婴儿死亡率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1991-1995年人均GDP均值为3258.4元,1981-1985年为631.2元,1986-1990年为1320.8元,1991-1995年人均GDP明显高于1981-1985年(t=-5.143,P=0.007)、1986-1990年(t=-4.257,P=0.013)水平,同期人均GDP见表2。阶段性比较表明,1991-1995年婴儿死亡率、人均GDP与前两个阶段呈同步增长现象。

2.按漏报率调整婴儿死亡率

1981年全国农村婴儿死亡漏报率为43.7%[7],1989年全国婴儿死亡漏报率男性43.44%、女性44.85%[10],1991年全国监测地区抽样调查总补漏率40%以上[11],在调整时采用40%的幅度进行调高补全。1981-1990年调整后婴儿死亡率分别为:52.26‰、50.99‰、57.92‰、53.77‰、52.33‰、 52.00‰、55.75‰、51.95‰、48.15‰、46.05‰。

3.根据1991-2010年婴儿死亡变化规律校正

(1)初筛 将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以时间序列建立动态数列,分别用SPSS软件自带的11种曲线拟合模型进行曲线拟合,从单一模型分析,11个曲线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复筛 经不同曲线回归方程拟合优度的方差分析表明,线性方程式模型优于S曲线(F=25.770,P<0.05)、逆运算(F=16.078,P<0.05)和幂函数(F=12.674,P<0.05)等三种模型,与对数形式(F=4.136,P>0.05)、指数形式、复合函数式、增长函数式及logistic方程式(F=1.868,P>0.05)、二次多项式(F=1.041,P>0.05)、三次多项式(F=1.108,P>0.05)等七种模型比较无差异。

(3)判断 线性方程式、二次多项式与三次多项式等三种模型的曲线拟合度R2、剩余方差相近,优于其他五种模型,而线性模型估计值的标准误略小于二次与三次多项式,结合婴儿死亡率下降历程[5],二次、三次多项式模型的波动无法解释这一时期婴儿死亡率的下降规律,综合分析选择线性回归方程为最佳模型。

(4)校正 1981-1990年调整后婴儿死亡率并不符合线性模型(R2=0.293,F=3.312,P=0.106),也不符合其他模型,表明调整后的婴儿死亡率仍低于实际水平。假定1981-1990年婴儿死亡率符合线性模型的变化规律,利用1981-1990年调整后婴儿死亡率与1991-2010年婴儿死亡率建立时间数列,线性方程y=-1.61x+ 61.654(R2=0.953,F=567.194,P=0.000),由线性方程式追溯性预测1981-1990年婴儿死亡率,从而对调整后结果进一步校正。校正后婴儿死亡率及95%的置信区间详见表4。

讨 论

1.20世纪80年代我国婴儿死亡漏报的证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婴儿死亡率呈明显负相关[1],阶段比较结果表明,人均GDP明显增长,这三个阶段婴儿死亡率变化却是一个反常现象,不符合一般规律。复习文献资料发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到的婴儿死亡率的准确性,未得到国内外的公认[3]。第三次人口普查大多数省份的婴儿死亡数字偏低,间接估计方法得出的婴儿死亡率高于普查结果,普查数据经内部核实表明有漏报存在,与其他调查结果存在较大差距[12]。1982-1987年间我国在生育率调查收集的婴儿死亡资料[13],北京、上海、辽宁、甘肃、贵州等省(市)婴儿死亡率明显高于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表明1989年婴儿死亡漏报率男43.44%、女44.85%[10]。1990年全国婴儿死亡人数为3.6万人左右[14],平均每县仅有十几个死亡婴儿,令人生疑。阶段性比较与文献考据证实了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存在严重漏报。

2.婴儿死亡漏报原因

婴儿出生和死亡的登记制度的建立健全与运行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婴儿死亡率的准确性。20世纪80年代我国尚未建立严格的出生和死亡登记制度,婴儿死亡率资料主要来源于回顾性调查,由于时间久远,因遗忘导致漏报是主要原因,刚出生儿童(早期新出生儿)死亡漏报比较突出,有意瞒报[15]及流动人口[16]也是造成死亡漏报的重要原因。国家三网监测工作规定婴儿死亡漏报率城市≤10%、农村≤20%,婴儿死亡漏报率高,婴儿死亡率就不能反映实际水平。目前我国尚缺乏能够反映80年代婴儿死亡率真实水平的数据资料,基于此进行的研究不够严谨,说服力不强。

3.尚缺乏20世纪80年代婴儿死亡率的整体调整与校正

达德利·鲍士顿采用三种方法调整了1981年婴儿死亡率[9],结果分别为42.4‰、51.5‰、55.2‰。郝虹生等利用布拉斯方法间接估计1981-1982年全国婴儿死亡率达61‰[12]。周有尚等分析了1986年全国62个调查点的婴儿死亡资料,以1981年全国婴儿死亡率为基础,考虑可能的漏报率,估计1986 年全国婴儿死亡率水平在51.1‰左右[7]。翟振武假定1990年婴儿死亡率与1981年模式相同,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了调整[14],先通过logistic公式转换,调整后1990年婴儿死亡率男性44.7‰、女性39.6‰,再利用漏报率上调,调整后婴儿死亡率男性为53.82‰、女性为50.99‰。对80年代婴儿死亡率的准确性都达成了共识,很多人进行了调整,但都是对单一年度婴儿死亡率的调整,缺乏阶段性婴儿死亡率的整体调整。

4.关于调整与校正的思考

婴儿死亡率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曲线拟合是用连续曲线近似地刻画或比拟平面上离散点所表示的坐标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寻找离散数据规律的数学解析式,对零散的、缺失的、不准确的数据进行弥补。各年度婴儿死亡率为时空转换变化的离散数据,可以通过曲线拟合的方法分析婴儿死亡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婴儿死亡率的下降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从下降历程看,可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与低水平持续状态。研究表明,我国婴儿死亡率将在“十三五”后期进入到缓慢下降阶段[5],1981-1990年处于婴儿死亡率的快速下降阶段。我国从1991年实施5岁以下儿童出生、死亡监测以来[2],以国家级监测点平均数据代表全国婴儿死亡率水平,可信度高,为筛选最佳拟合模型奠定了基础。在最佳模型的选择时,从曲线变动规律分析,二次、三次多项式的波动及趋势走向与婴儿死亡率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差别,在婴儿死亡率快速下降阶段,缺乏足够的影响因素解释出现这种波动的可能性,且在二次、三次多项式校正后,部分年度的校正结果与前人单一年度的研究结果相距较大,从而选择了线性模型为最佳模型。假定在快速下降阶段婴儿死亡率的下降规律基本不变,在按漏报率调高的基础上,再按实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后婴儿死亡率最佳模型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校正,调整校正后的婴儿死亡率有大幅提高,相关年度的校正结果与前人的间接估计或调整结果十分接近。

5.本文的局限性

由于回顾性调查的局限性及出生死亡监测的滞后性,导致历史文献资料的婴儿死亡率不能代表实际水平,现在通过漏报率进行调整、曲线拟合进一步校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的不足,调整校正后婴儿死亡率更加接近1981-1990年的实际水平,但不能完全代替当时的实际水平。理想化模型把低于实际水平的婴儿死亡率进一步抬高修匀,可能会掩盖年度婴儿死亡率的波动。曲线拟合及筛选的最佳模型未必就是最优的,是否存在更优的模型值得深入探究。

[1]梁伯衡,李晓松,陈建生,等.我国婴儿死亡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0):1883-1886.

[2]刘霞,齐建红,周凤荣.我国婴儿死亡状况监测与干预.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0):2889-2891.

[3]黄荣清.中国80年代死亡水平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4,14(3):1-11.

[4]明艳.我国婴儿死亡率的变动趋势及区域差异研究.人口研究,2009,33(5):77-87.

[5]李鸿斌.中国婴儿死亡率发展趋势研究——动态数列分析法的应用.中国人口科学,2013,33(6):39-49.

[6]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9.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141.

[7]周有尚,饶克勤,张德英.中国婴儿死亡率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89,9(3):35-4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1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849.

[9]达德利·鲍思顿.中国婴儿死亡率模式.人口研究,1991,15(3):29-35.

[10]孙福滨,李树茁,李南.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及部分省区死亡漏报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3,13(2):20-25.

[11]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调查协作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抽样调查.中华儿科杂志,1994,32(3):149-152.

[12]郝虹生,E·阿瑞葛,J·班尼斯特.中国分省死亡率分析.人口研究,1988,12(4):1-10.

[13]顾杏元.中国八省市婴幼儿死亡率.中国卫生统计,1992,9(3):7-11.

[14]翟振武.1990年婴儿死亡率的调整及生命表估计.人口研究,1993,17(2):9-16.

[15]李树茁.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动分析.人口研究,1994,18(2):37-44.

[16]徐玲,蒋烽.常规报告系统与抽样调查所获婴儿死亡率之间的比较.中国妇幼保健,1994,9(4):15-16.

(责任编辑:郭海强)

1.如皋市妇幼保健所(226500)

2.南通市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漏报曲线拟合校正
不同阶曲线拟合扰动场对下平流层重力波气候特征影响研究*
基于MATLAB 和1stOpt 的非线性曲线拟合比较
劉光第《南旋記》校正
应用综合管理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
浅谈Lingo 软件求解非线性曲线拟合
基于MR衰减校正出现的PET/MR常见伪影类型
曲线拟合的方法
在Lightroom中校正镜头与透视畸变
某市死因监测漏报的调查报告
机内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