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藏品价值传承历史文明

2015-01-26郭智勇

文史月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藏品文物博物馆

郭智勇

自2008年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其公益性和社会性更加突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衡量博物馆是否能够发挥职能,并得到社会公众认可的重要标准。改进藏品使用状况,转变“重藏轻用”的观念,使藏品走出“深闺”,“透物见人”,充分彰显它的社会价值,成为新时期博物馆人实现博物馆基本目标和任务的追求。 博物馆藏品是指博物馆依据自身的性质、任务和社会需要,搜集、鉴选符合入藏标准、完成登记和编目等入藏手续的文物和自然标本,它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藏品是人类和人类环境的实物见证,全面认识和系统揭示博物馆藏品的社会及文化内涵,公众由此获得充分的相关信息和感官体验,博物馆藏品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从而使博物馆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

诚然,博物馆藏品价值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综合利用多种途径来达成。

一、建立藏品档案,提高藏品信息化水平,为藏品价值的发挥提供基础保障作用。藏品档案是藏品在征集、鉴定、登记、管理、保护、展览和研究等一系列业务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它如实记载和反映了藏品的历史面貌,全面揭示了藏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藏品的相关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档案信息,系统、准确和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有利于为本馆人员和公众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和输出等功能性服务。近年来,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逐步加强,藏品档案与计算机藏品管理系统共同组成了博物馆藏品资料体系,为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从观众的视角思考藏品的研究和利用。博物馆藏品的潜在价值,只有通过观众的鉴赏和认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观众是决定藏品价值最后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藏品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观众的生活积累、文化素养及个性心理特征。正如不同的人对达·芬奇所绘“蒙娜丽莎”会有不同的感官体验,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所感知到的“蒙娜丽莎”。因此,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实现藏品的潜在价值,博物馆人就必须认识、了解和研究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观众,把握他们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征,了解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职业习惯和年龄性别差异等,这些无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对藏品的鉴赏情趣和接受程度,从而影响藏品价值的实现程度。要让藏品为适应广大观众的需求而存在,让其本身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以不同的视角传送到广大观众的头脑中,经过他们的甄别挑选、同化吸收、再加工创造,最终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朱琳在《论博物馆的藏品价值》一文中指出,藏品的丰富程度和观众的素养差别是实现藏品价值大小的前提,而使藏品与观众达到有效的融合则是藏品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条件。一些国外的博物馆在做陈列展览时,会邀请部分观众参与到前期筹备工作中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展览创意尽量向公众靠拢,就是一个很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加强科学研究,挖掘藏品内涵。王宏均在《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一书中指出,“学术研究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表现,没有学术研究,博物馆也就不能称之博物馆,充其量只是一个文物的收藏所、陈列室,其职能不可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所藏文物的价值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各博物馆均应逐步加强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研究和保护,提高博物馆的科研能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充分挖掘文物资源价值,将文化内涵传达给公众;通过出版各种有关藏品的专著、论文、丛书、图录、资料等,向社会提供藏品资料的整理和研究成果,使文物博物馆事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彰显地域魅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支撑。

学术研究是博物馆展览的学术基础,能够起到揭示、深化和展览主题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在了解和研究藏品的基础上,才可能有高质量的陈列。对馆藏不熟悉,用藏品随意充塞展览内容,而不是通过藏品相互比较、排列,去引导公众体验和感受人类文明,将使陈列展览缺乏知识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博物馆也随之陷入门庭冷落的境地。

四、构建立体展览体系,多角度利用藏品。利用藏品的文化价值,开辟多种展览形式,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爱国热情和综合素质。通过在博物馆内设置基本陈列展览,主动引进临时展览,推出原创性展览,举办专题展览,形成多元化立体的展览格局,让公众走进博物馆“目不暇接、留恋往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素养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博物馆的关注和兴趣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多举办各种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的专题性展览,才能适应各阶层观众的观赏和求知的需要。对于一些博物馆藏品数量有限且难成体系,很多代表本地特色的文物因种种原因无法在本地博物馆展出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扩大馆际交流,利用借调和交换等交流方式,让藏品从深闺中走出来,优化藏品组合,让展览真正成为沟通藏品与公众的桥梁,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

五、积极发挥博物馆的宣教功能,使博物馆藏品的价值春风化雨式融入公众。博物馆通过举办流动展览走进社区、学校和军队等,直接进行宣传,不断占领和开拓公众服务的领域和深度。流动展览是博物馆为某一专题举办的拆装方便的小型化展览。如山西博物院在2008年举办“山西博物院珍品(文物图片)流动展”,曾17次进入社区,为2300余人提供讲解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1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晋城博物馆开展“送展览下基层”活动,向沁水县老百姓送去“民间民俗之剪纸与面塑展”。另外还可积极主动地利用新闻媒体和重要节假日进行宣传,如晋祠博物馆在山西省各级电视台的多个栏目播放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晋祠系列专题片《晋祠唐碑》、《晋祠之谜》等。

六、充分发挥藏品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藏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审美情趣、历史研究意义、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等,藏品保管人员最为熟悉。根据藏品管理的特点,藏品保管员能够提供藏品准确的时序演变规律,从而更直观地阐释哪个角度和方面更利于准确反映文物的内涵和外延,提高陈列展览的质量,更好地发挥藏品的应有价值。

七、加快藏品商品化开发进程。通过对藏品中所含文化元素的利用,形成新颖独特的博物馆商品,使博物馆的藏品价值得以拓展和延伸。如山西博物院依托本院的文物优势,开发了高仿品子乍弄鸟尊、汉式熏炉以及“娄睿墓鞍马游骑图”装饰画、晋式青铜纹饰系列装饰画等,逐步形成了多种类、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化产品体系;中国煤炭博物馆推出煤精工艺品、玻璃制品、煤炭伴生物琥珀系列工艺品以及书画、图书、化石等100余个品种,其中煤精工艺品“八骏马”曾在山西煤炭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则研发出一批具有八路军抗战文化特色、太行山自然、人文、民俗风情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武器弹壳、领袖纪念册、抗战将领系列图书、八路军纪念章、集邮册等18类;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的部分青铜器高仿品还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山西馆展览。

藏品所包含的全部内涵和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对于藏品价值的认识也必然会经历一个认知过程。因此,对于藏品价值的展示和发挥,需要靠博物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挖掘,才能不断采集到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更深入地把握民族历史和文化底蕴。

新的时期,我们应秉持国家文物局关于《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全面贯彻文物工作方针,引导有序的藏品利用制度,探索藏品利用的新形式、新途径,鼓励和支持藏品的信息、复制、展示、流通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树立藏品资源属于人民、藏品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充分释放资源潜能,挖掘藏品的资源价值,加大藏品资源整合利用与社会多元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传承历史文明做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藏品文物博物馆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博物馆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露天博物馆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