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管机制及效益

2015-01-26王成强李天虎

治淮 2015年9期
关键词:坡耕地项目区工程

王成强 李天虎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管机制及效益

王成强 李天虎

坡耕地是我国主要水土流失策源地,2010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在全国部分省区市开展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旨在摸索经验、创新机制、树立样板,为下一步大规模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做好先导、奠定基础。山东省新泰市光明库区于2012年被列入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为了切实做好试点惠及民生,探索有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十分必要。

一、项目及项目区情况

山东省新泰市光明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总建设规模733.49hm2,其中岳家庄乡项目区224.84hm2,刘杜镇508.65hm2。综合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新建土坎坡改梯618.35hm2,土坎坡改梯工程护坡115.14hm2,蓄水池18个,拦沙谷坊65道,蓄水谷坊52道,沉砂池44个,排水沟106.58km,田间道路25.7km,植物护埂53km,过路管涵27个。

工程位于新泰市南部山区的光明水库上游,项目区涉及刘杜镇和岳家庄乡2个乡镇,13个行政村,人口2.21万人,属黄河流域柴汶河上游,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195天,年均降雨量720mm。

项目区是我国泰山沂蒙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总面积120.7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3.90km2,占幅员面积的77.8%,地面类型为低山丘陵,境内人为扰动频繁,加之长期不合理的耕作,耕地土层逐年变薄,土壤水分养分大量流失,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500t/(km2·a),严重的水土流失,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影响了流域内群众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也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制约因素。

二、工程建设管理机制

按照“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结构调整、发展社会经济”的总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工程、植物、耕作等措施科学配套,积极探索有效的建设管理,找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与群众生产需求的切入点,把治理水土流失与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相结合,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

1.加强领导,明确建设责任

山东省新泰市高度重视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坚持把坡耕地治理工程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抓手,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明确市水利和渔业局为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项目所在地乡镇为工程的承建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市政府与项目区乡镇街道签订坡耕地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对工程的任务目标、质量要求和进度时限进行细化分解,对所需的配套资金市政府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了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

2.理清思路,科学编制规划

把解决群众生计和发展问题作为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把规划工作放在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首要位置来抓,在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理清工程建设思路,科学编制了工程建设规划。把坡耕地治理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突出坡改梯、坡面水系、水源工程和生产道路建设,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农艺措施优化配置,构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走出了一条“坡改梯、保水土,调结构、增效益”的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新路子。

3.因地制宜,灵活组织施工

积极采取“工程四制”和村民自主建设相结合的建设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工程招投标与村民自建分类进行,有效推进了项目实施。对工程所需的片乱石、六棱体预制砖块、管材等主要材料由市水利和渔业局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确定,工程监理采取全部内容捆绑式公开招标产生;对需要动用大型机械的土地整理、需要技工的石堰砖堰垒砌、水利工程、生产路等项目施工,在市纪委、市财政统一监督下,由乡镇街道自行组织公开招投标;对机械整理后的人工整理、土埂和耕地内侧横向排水沟等需要人工较多的施工项目,按照村民自建的原则,有序组织农户开展施工,市里和乡镇街道给予人工补助,调动了项目所在乡镇、村民的参与积极性,营造了工程共建的良好氛围。

4.严格把关,确保施工质量

坚持统一施工标准,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施工。

突出重点,严格施工放线。土地平整重点把握放线关口,每块图斑梯田放线都沿等高线、分片控制,关键部位定桩定位,线型因地制宜,大弯顺向,小弯取直,做到平顺美观。

抓住关键,制定施工要诀。针对施工群体和实际情况,抓住施工细节,科学制定了一套通俗易懂要诀,以点带面保障了工程质量。

树立样板,坚持典型引路。工程建设初期,在每一标段建成一片1hm2坡改梯样板,作为施工参照标准,使各施工队有样可学、有标可循。

5.加强管理,确保工程安全

严格合同约束。落实了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四制”,所有工程项目全部签定施工合同,按合同施工、按合同监理、按合同验收、按验收单结算资金。

严格资金管理。建立严格和完善的工程计量、支付等规章制度,工程资金的拨付都根据合同要求和监理签证,经财政局有关科室审核后,由市财政集中支付中心通过网上支付,确保了资金效益和安全。

实行公开制度。实行建前、建中、建后“三公开”制度,在建设之初,将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等进行公示;工程建设中,将工程规模、责任人、建设范围、施工进度等进行公示;工程完工后,将工程治理、资金使用、审计验收等情况进行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了工程、资金和干部的安全。

6.加大宣传,抓好后续维护

为推动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结合新泰市“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印发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与群众座谈等形式加大对项目建设的宣传力度,让项目区群众充分认识到坡耕地治理工程是一个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好项目,给坡耕地治理工程制造强大的舆论氛围,为治理工作做好前期铺垫。工程“三分建设、七分管护”,工程完工后,及时把治理成果移交给受益农民或村集体,通过明晰产权、签订合同,落实管护责任主体、责任人,重点做好小型水保工程、工程护坡、田间道路、排灌沟渠等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群众长久受益。

三、工程的建设效益

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学合理地开展坡改梯,配置截排水沟、蓄水池、沉砂池、田间道路等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33.49hm2,有效减少项目区原坡耕地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了保水、保土、保肥的能力,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控制了水土流失

通过以整修高标准梯田为主体的基本农田建设、坡面水系、沟道拦蓄等工程建设,大大降低了土壤侵蚀模数,有效减少了项目区产沙量和河川水库泥沙含量,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项目区年蓄水总量达到36.14万m3,年保土总量2.4万t,减轻了泥沙淤积河道、水库和其他水利工程的危害,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

2.修复了当地生态

通过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区坡耕地的涵养水源能力得到极大地增强,土壤理化性质得到很好地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矿质营养循环趋于平衡,土壤含水率相对提高。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88.25%,林草植被覆盖率较治理前提高9.61%,坡耕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3.改善了生产条件

坡改梯项目的实施,项目区耕地小块变成大块,坡地变成梯田,人均新增基本农田0.69亩;田间道路得到规整,截排水沟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水利化、机械化程度,提高了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增加了群众收入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为发展特色产业、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在堰埂上栽植金银花8万多株,发展核桃种植3500亩,每年可增产粮食4000t,经济效益378万元,农民经济收入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人口、粮食、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光明库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立足区域实际,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由过去“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治理的转变,从单一治理向规模治理的转变,提高了项目区坡耕地涵养水源能力,涵养水土,有效减少了项目区产沙量及河道水库泥沙含量,减轻了山洪、泥石流灾害;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市水利和渔业局271200)

(专栏编辑:张婷)

猜你喜欢

坡耕地项目区工程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喀斯特坡耕地块石出露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子午工程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