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启示

2015-01-26坚德慧李毅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15年2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制造业

坚德慧,李毅

(1.天水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甘肃 天水741000;2.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运输分公司,甘肃 金昌 737104)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装备制造业的作用至关重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创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智造”才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则起着外部保障的作用。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的推行始于二战后, 目的在于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推进日本以汽车、钢铁等产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此后,日本随着技术进步的不同阶段对知识产权战略适时调整,加之配套的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措施的保障,使其在国内外获得大量知识产权,不仅有效防止了国外企业对本国市场的进攻,在国外市场上亦占有一席之地。可见,日本在二战后的超速发展与其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很大关系[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析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日本知识产权战略中装备制造业法律保障机制可供借鉴的经验

1.1 立足于本国知识产权战略不同时期的重点进行知识产权立法和修订

第一阶段:技术立国战略时期(20 世纪50-70 年代)。 其战略重点是引进和吸收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模仿创新以推动本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获取竞争优势。 围绕着这一核心,日本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特定电子工业及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产业政策法;1959 年制定了现行的工业产权法,具体包括专利法、实用新型法、外观设计法和商标法。 事实亦证明,日本的“技术立国”战略是相当成功的。 从1955 年至1970 年15 年间,日本引进了全世界半个世纪开发的主要先进技术成果,而付出的外汇不足60 亿美元,节省了2/3 的时间和9/10 的科研经费,缩短了与欧美国家的差距;到70 年代初,在钢铁、汽车、家用电器等工业部门的生产技术,日本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也相继涌现出了索尼、丰田、松下、日立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品牌和企业[2]。

第二阶段:自主创新、自主专利战略时期(20世纪70-90 年代末)。 随着日本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大大提高,日本由“技术立国”战略开始转向实施“自主创新、自主专利”战略。 正是从这一阶段开始, 日本进入技术的自主研发时期。除了采取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制定优惠政策、重视人才培养等措施外,着重在法律制度的构建上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主要体现在日本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立法与国际接轨, 积极加入了《TRPIS 协议》、《专利国际合作条约》等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并及时制定、修改和完善国内知识产权立法以保持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在法律方面,1985 年制定了《半导体集成电路保护法》;还对《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专利法、实用新型法、外观设计法、商标法等作出相应的修改。第三阶段: 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时期 (21 世纪至今)。 2002 年2 月,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在施政方针演说中首次提出 “知识产权立国”战略,其重点是以国家利益优先为原则,强调知识产权的创造循环,即创造、保护、活用、人才培养,促进知识产权的不断产生并形成螺旋上升的创新趋势[3]。 同年7 月又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 以推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值得关注的是, 大纲中除了对制造业知识产权的关注外,还将无形资产的创造提高到产业基础的地位。2003年3 月1 日,《知识产权基本法》正式实施。 其主旨在于通过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创造,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谋求国家的持续发展[4]。为了加快专利审查周期,制定了《专利审查速化法》。此外,还对专利法、外观设计法、工业所有权手续特例等进行了修改。 2004 年6 月,国会通过了《高等知识产权法院设置法》,为知识产权提供了司法保障。

综上所述,日本的知识产权立法是随着不同时期知识产权战略的侧重点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而形成了目前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推动了本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的提高。这些知识产权立法大致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第一,内容详尽,注重可操作性。第二,体系严谨,有利于执法的统一性。第三,修改频繁。随着不同时期知识产权战略的变化和本国国情进行修改,使之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需要。 第四,制定和修改法律时注重与国际接轨,使其与国际标准相一致和协调。

1.2 设立知识产权高等法院,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司法保障

再健全的法律如果没有得以实际实施也是一纸空文, 因此日本相当重视司法制度的配合,对其知识产权审判制度也在进行不断改革。主要表现在:第一,根据《知识产权高等法院设置法》在东京高等法院内设立知识产权高等法院,专门审理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权方面的案件。第二,改革了知识产权案件的管辖制度。对于不涉及专门技术问题的案件全部或部分移送到其他法院管辖;而涉及专门技术的专利等案件的控诉审则由东京高等法院专属管辖。 第三,建立健全专门委员会制度和调查官制度,以解决审判过程中出现的专业问题。 这是因为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与制造业相关的案件专业性极强,法官相关知识难免不足。 通过设立专门委员会,引入相关专家直接介入法院的审判过程(如证据的调查、认定等)并有权当庭提问,以协助法官的审判活动。而调查官则属于法院内部人员,主要职责是对专利权案件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法官报告结果。 与专门委员会相比,调查官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难度较低。

1.3 重视政府在执法过程中的作用

在不断完善立法和司法制度的同时,日本政府也认识到知识产权执法在协调和配合方面的重要性。 2003 年2 月,日本政府在内阁设立知识产权战略本部,由首相小泉纯一郎亲任部长。 该部门由全体内阁成员和10 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组成,制定了大量鼓励发明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具体法规和政策。其他重要的知识产权执法机构还有:1、日本特许厅。 其前身是设立于1885 年4 月的专卖特许所, 主要负责日本的知识产权事务,包括制定、修改和解释相关知识产权立法, 受理和审批专利和商标申请以及制定、实施工业产权政策等。 2、特许厅设立的执法事务局。 其职责主要是实施反假冒和反侵权措施,同时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和援助。 3、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该机构主要负责境外发生的侵犯日本企业知识产权的咨询、协调与维权事宜。 上述机构各司其职,不断提高执法效率,在强化本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4 注重政府参与下的产研结合

日本政府认识到知识产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除了有政府的参与外,在企业界和学术界应当形成三联机制,才能实现技术的发明、创新、应用和保护。因此在《知识产权战略大纲》中非常注重促进和鼓励对大学等单位的技术转让,同时还鼓励企业积极利用知识产权。 2002 年10 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加速改革综合对策》,更是明确提出促进“产学官”合作研发及成果转化的政策。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推进计划2006》中,积极推动大学成为科研中心,提出组建更多的科研成果转让中介机构,政府对这些机构给予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鼓励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市场化[5]。围绕着上述目标, 日本对其大学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有关知识产权转让的合同制度,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加以重点保护,促进了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技术的市场化。

2 日本经验对于完善我国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法律保障机制的启示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这一思路,日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 知识产权法素有“产业之法”之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尤其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推动。对比日本在制造业方面的知识产权法律保障制度,结合自身不足,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2.1 健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从法的渊源角度看,当今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政府部门规章和司法解释。其中,法律和行政法规是主体,主要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反不正当竞争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商业等领域。除此,我国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 整体而言,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起步较早,与国际规则基本接轨,也得到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的认可。主要的几部法律也历经几次修改,以符合形势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但其中仍有需要完善之处:第一,《反不正当竞争法》亟需修改。 该法于1993 年颁布实施,距今已有22 年的历史。 《反不正当竞争法》被称之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兜底法”,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作用巨大。这22 年的时间,中国在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变化很大,“兜底法”显然过时了。反观日本的《不正当竞争防治法》,随着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不断进行修改, 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因此,必须针对当今中国技术创新领域的新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需要修改。该法于1996 年公布施行,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一般而言,科技成果转化得越快,越有利于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本国才能掌握过硬的技术。但是,该法内容现已难以适应实践需要。 面对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还比较低的现实,修改现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十分必要和迫切, 主要目的是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效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行为[6]。

2.2 注重产研结合,快速有效实现专利技术的转化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 专利转化率只有25%, 专利推广率在10%-15%之间浮动[7]。 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当前专利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转化率低下。 这其中,固然有专利技术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因素, 但在当今专利数量大增的背景下,如此低的转化率显然是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的。除了前述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加以修改,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机制外,可以结合本国国情借鉴日本促进“产学官”合作研发及成果转化的政策。一方面,通过产研结合,以实践为基础研发出真正满足市场需求的专利技术,为转化提供可能条件;另一方面,组建专业的专利技术转让中介机构,搭建一个规范的转让平台。此外,对于相关利用专利技术的企业,政府也可考虑给予适当的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支持,以鼓励和带动专利的利用率,避免只研不产。

2.3 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水平

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重视有形资产胜于无形资产。即使在有了自己的技术创新申请专利时,往往因为缺乏专业人才,不掌握专利申请方面的知识,容易造成申请不当。 实践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将自己的产品配方、工艺流程等属于商业秘密的内容通过专利公开化,进而泄漏了本企业的核心技术;第二,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不当,对技术的创新点描述不准确,为日后维权带来障碍。第三,维权积极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对自己的技术创新未能及时申请专利而被仿造难以维权,或者是对于带走本单位技术的跳槽员工怠于主张权利,甚至由于维权费用和成本的问题而放弃维权,从而纵容了侵权行为。 这些行为对于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极为不利,这就要求除了通过建立健全外部知识产权法律保障机制外,还应提高加强装备制造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如可以借鉴日本政府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营造全社会了解、重视知识产权的外部环境;由政府及时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知识产权法律和相关政策;企业也应当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等。

2.4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院制度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于2014 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了知识产权法院,这是我国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障方面迈出的一大步。 法院成立半年多来,受理了很多知识产权方面的案件。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 月17 日,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270 多件, 目前仅有13 名法官,平均每人要受理案件90 多宗[8]。加大人才的选拔成为现今知识产权法的首要任务。这一点, 也可以借鉴日本知识产权法院的做法,除了引入法律人才之外, 针对知识产权案件,特别是专业性极强的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案件,还需要引入一批专业人才,以配合和协调法院案件的审理。 从长远目标来看,我国也应当加强对既懂法律业务知识,又懂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

3 结语

完善的知识产权立法、执法和司法制度对于知识产权起着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日本在这一方面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全球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放眼世界,考察其他国家和世界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只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智造”,才能真正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1]冯晓青.美、日、韩知识产权战略之探讨[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159.

[2]王承云.日本入世后采取的产业、贸易和资本自由化政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1(10):61.

[3]于空军.日本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关情况及启示[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0(11):57.

[4]周洁.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研究-以中日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为研究对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5]王绍媛.日本知识产权战略特点与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9(6):43.

[6]汪俞佳.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的修订建言献策[EB/OL].http://www.rmzxb.com.cn/zxxs/zzx/2015/03/24/470485.shtml.2015-03-24.

[7]刘期家,冯晓青,胡梦云.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5.

[8]陈捷生.人均90 多宗案,广州知识产权法院案多人少矛盾突出[EB/OL].http://cnews.chinadaily.com.cn/2015-04/21/content_20492267.htm.2015-04-21.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