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理论现象探析*

2015-01-25李素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针灸学经穴经络

李素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理论现象探析*

李素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受西方文化和西医学影响,民国针灸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民国《针灸杂志》则是记录这一转型和演变的重要载体。故通过对这一珍贵史料的全面考察,重点阐述其中“以西释中”论述针灸医理的现象,认为择其要者可归纳为6个方面:以神经分布说明经络腧穴实质;以神经活动解释经气、气化概念;以神经生理功能说明针灸作用机理;以对机体功能的双向调节说明针灸补泻;人体解剖器官与奇经八脉的直接比附;用西医医理阐释针灸验案效应。文中以第一手原始资料为佐证,客观地反映了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及其演变趋势。

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针灸理论

民国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1933年创刊的《针灸杂志》,是我国最早的针灸专业期刊,也是民国公开发行的惟一的针灸学术刊物,它能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当时我国针灸学者的学术思想和学科进展动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西医学在我国国内的传播日益广泛,对中医的影响也逐步加深。为应对西医的严峻挑战以及中西医论争的不断加剧,针灸学在因袭传统发展路径的同时,也开始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一些针灸医家接纳和学习西医生理、病理、解剖等知识,并运用它们剖析和阐发针灸医理,即“以西释中”、“以西证中”。这种现象在民国《针灸杂志》中已有颇多印证。夏有兵亦曾概括为:“《针灸杂志》在内容上从以验案报道和阐释古意为主到关注从西医生理学、病理学角度研究针刺效果的进展情况。[1]”

笔者对《针灸杂志》解放前 35期(1933.10-1937.8)内容进行了全面考察,共收集、整理了采用西医知识阐述针灸医理的论文40余篇。经研究发现,其论述多围绕经络腧穴实质、神经与针灸作用、补泻关系和奇经八脉新解等主题。今择其要者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1 以神经分布说明经络腧穴实质

“‘神经’一词最早于1774年杉田玄白翻译荷兰医著‘zenuw’一词时被创用。但在我国明清西方译著中,多将‘nerve’译为‘细筋’‘脑气筋’‘脑筋’等词,‘神经’一词在清末民初以前我国一直未见采用……直到20世纪初,张锡纯、杨如侯、承淡安等一些中医名家陆续对神经与经络理论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这些名家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明显示范作用。[2]”1933年创刊之初,《针灸杂志》即有篇文献对“神经”的含义详细求解,并将其“神”与“经”二字拆开分析,认为“神”即“气化”,“经”即12对脑神经32对脊神经:“夫经得神而为用,神依经而为变。盖经者有形之物质,神乃无形之气化,经失神而不能用,神无经而不能存也。人身有脑,为经之总枢,有经十二对,散布于五官孔窍,深达于胸腹脏腑。背脊有经三十二对,敷布于四肢、筋骨、百骸、皮肤、毫窍。举凡言语视听,消化传导,趋翔技巧,无不各尽其用极其变者,即经之为用也,亦即神依之为变也,故中西各书,俱称此经曰神经。[3]”1933年,承淡安在《针灸杂志》发表论文认为经络、腧穴包含于人体神经组织中:“就今日解剖学上观察,所谓手足三阳三阴经络者,乃人身之动物性神经与植物性神经之干支。所谓孔穴者,乃神经之末梢部分,或适在神经之干支部分。所谓神经,即我中医之所谓气道,其神经之作用,即称之为气……用科学观察来整理人身之十二经络,已知为神经之干支,夫脑神经有十二对,脊椎神经有三十二对,人身十二经络,实已包括此四十四对神经中。[4]”上述观点还见于承淡安1933年《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第4版)一书。

此外,王聚璠、郭心翔等学者皆从神经解剖阐述经穴实质。王聚璠认为:“经穴者,即十二经络之穴道也。十二经络据今解剖家言并无此物,惟其穴处有神经、血管之分布耳。然则,谓经穴即神经血管可乎?曰‘单指神经则可,牵言血管则不可。盖血管内有血液,管壁破裂则血外溢,为害不胜言’。[5]”郭心翔亦持经穴为神经分支的观点:“盖所谓经脉者,实即神经血管所组织……则经穴为神经分支之关节无疑。因分支处之神经丛较密,则感应力较强,而即成为经穴也。[6]”上述用脑神经、脊神经对应经络实质,用神经末梢或分支说明腧穴结构的一些论述,虽然观点不一定正确,但客观反映了当时医家们的认识水平。

2 以神经活动解释经气、气化概念

据笔者考察,1931年缪召予所译日本《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针治学各论·补泻迎随之说”已将神经与中医“气”联系到一起:“以上所言之‘气’,自今日言之,盖指神经云。[7]”1933年承淡安“针灸医话”一文也用神经解释中医之气:“所谓神经,即我中医之所谓气道,其神经之作用,即称之为气。[8]”王静盦则曰:“中医生理学旧分人体为十二经,由经而络,而孙络,而腠理皮毛,亦即新生理学上之分人体为若干神经、血管、细胞。盖中医学所谓气,即新医学所谓神经也。中医学所谓血,即新医学所谓血管细胞,中西参互,理无二致也。不过中医学偏重于气化上立论,而新医学则偏重于形质上立论。[9]”费季康也发表“经气论”一文,认为经脉是神经,气化则为神经活动力:“中医所谓气也,显非解剖范围内,气为一种无形之活动力……吾谓针下之酸重得气,亦即神经所营之活动力也。该部神经之活动力强,则针下得气亦强,该部神经之活动力弱,则针下得气亦弱。故经脉者,指神经乃可,得气指活动力为是。[10]”1936年彭祖寿“经穴之研究”一文与费季康的上述观点类似:“即我中医界且以神经即为经气,其理以神所循行之经,即气循行之经……只以刺入经穴,觉针下麻胀酸痛言之得气,乃神经所发之一种无形新生活力,神经活动力强,则针下得气亦强;神经活动力弱,则针下得气亦弱。[11]”上述用神经活动解释经气、气化概念是完全有别于传统中医理论的一种新认识。

3 以神经生理功能说明针灸作用机理

1934年,曾益群发表了“针灸术之价值”和“由神经生理说明针灸治疗万病之理”两篇论文,前者援引承淡安对针灸治病原理的解释:“承师云:‘以针刺者,刺激神经、兴奋神经、促进或减缓血液之运行、亢进或制止内脏之分泌与蠕动及排除神经之障碍。以艾灸者,因温热而用有鼓舞神经之功能,促进血液之循环及增加白血球杀灭细菌,促进淋巴发挥新陈代谢、营养等功用’。吾再依承师之说,归纳而详论之,针灸作用,可分3种说明,第一兴奋作用,第二制止作用(镇静或镇痛作用),第三诱导作用。[12]”第二篇论文在对神经系统的中枢器、传导器、末梢器构成及其生理作用阐述后得出结论:“针灸者,乃刺激神经使其兴奋、恢复正调固有之作用,而病得已。斯一针一艾,能疗万病之理,更可明矣。[13]”

萧雷则进一步说明神经系统通过感觉、运动两种神经原的化学作用传达刺激,从而起到治疗作用:“关于神经系的构成,考察生理学家研究得到:神经系统的构成可分三部:一是脑髓,二是脊髓,三是神经……神经系统的单位,称为神经原……神经原有两种:一种传达感觉,称为感觉神经原;一种管理运动,称为运动神经原……人有这两种神经原,可由神经而传导刺激,由刺激而发生气化作用。针灸疗病,实附这两个神经原生理气化的缘故……数十年前学术不甚发达,有些学者以为神经传达刺激是电气的作用使然。现在学术发达,神经生理的研究也很进步,知道神经传达刺激是身体特有的化学作用使然。[14]”上述这些观点的核心是,针灸治病原理是通过刺激神经而调节机体功能发挥作用。

4 以双向调节作用说明针灸补泻

历代医家对针灸补泻有过许多论述,且多数没有脱离迎随、捻转、提插等解释之藩篱,而《针灸杂志》中一些医家结合西医生理、病理对补泻含义的阐发与以往的认识截然不同。1931年译入我国的日本著作《高等针灸学讲义》已将针刺作用归纳为:“针以治愈疾病,其作用有三:第一兴奋作用、第二制止作用(镇静或镇痛作用),第三诱导作用。[15]”这与曾益群“针灸术之价值”一文的观点相类似。1936年赵懮轩“针灸补泻之研究”一文认为“‘振起衰退’之‘兴奋作用’,即补也;其‘抑制亢盛’之镇静作用,即泻也;诱导之作用,则所谓‘平补平泻’也。”“补泻者,自然之效果也。非医者之手技使之然也。质言之,施术于进行性-机能亢盛-疾患所得之结果,必为泻;施治于退行性-机能衰减-疾患所收之效果必为补。[16]”1937年袁介亭“针灸补泻之我见”一文亦提到“其‘振起衰退’之兴奋作用即补也;其‘抑制亢盛’之镇静作用是泻也;诱导法之作用,是为平补平泻也。[17]”可见,赵氏、袁氏皆认为针灸补泻是基于患者当时所处衰退或亢盛的不同机能状态而产生的双向调节作用,这与《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相吻合,对今人仍有启发性。

5 人体解剖器官与奇经八脉的直接比附

陶渭东发表的“奇经八脉新解”一文引用了民国医师刘伯楷对奇经八脉的论述:“督脉……合之于近世生理解剖,确为脑脊髓神经系统;任脉者……适合于动静二脉管,盖即循环系统也;冲脉起于气街……恰为人体之淋巴系统;带脉为人体之板油,亦即肋膜、腹膜及肾上腺,肾旁腺也……带脉可另易以新名词,曰人身之油膜系统;跷脉者……有×形物之处,为目能见之源;阴阳二维……考之近世生理,适与甲状腺之功能相符……始知奇经八脉即人身之六大系统,并无不合科学处。[18]”考刘野樵1937年《奇经直指》一书,其所述奇经八脉的解剖实质与刘伯楷的说法基本一致,笔者由此质疑刘伯楷与刘野樵同为一人?抑或两者有学术渊源?待考。另涂振文发表的“奇经八脉之研究”一文称:“督脉即西医所称脑脊髓神经系统……冲任二脉,即子宫与卵巢无疑。带脉当肾十四椎,命门之处,环腰贯脐,围身一遍,如人束带故名……故称带脉,在男子为睾丸,与女子输卵管相当……跷脉者,起于跟中,故曰少阴之别……一跷、二维与人体各经脉皆互相沟通,贯彻全身,考生理解剖,适于淋巴系统相合。[19]”说明还有其他医家也对奇经八脉实质各抒己见,这可能是当时针灸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医家们对此持不同观点,惟独一致认同督脉为脑脊髓神经系统。

6 用西医医理阐释针灸验案效应

《针灸杂志》“以西释中”现象还体现在采用西医生理、病理学知识阐释针灸验案机理。如从刺激神经末梢、促进或制止神经兴奋,疏导血液、促进血液循环等说明针灸治愈“产妇无乳”、“痛症”、“卒倒”、“中风”、“发汗”等病证。如1935年刘振邦说明“任脉(膻中)、小肠(少泽)各取一穴能治愈产妇无乳”的机理为:“膻中非以其近者,是以其有通乳中之神经、动脉、淋巴管也。少泽正以其远者,以其位于通小肠神经之末梢也……膻中既施灸,乳中动脉血行增进。少泽又针刺,则小肠之机能兴奋,其吸收之养分定由肠壁血管偏向乳中动脉输送。既有造乳之原料供给,当即不难化乳矣。[20]”1937年袁介亭发表的“针能救治中风之原理论”认为:“针刺本含有兴奋神经及诱导诸作用,而神经末梢则又为感觉最敏锐之部分,故救此种病症,必先刺分布神经末梢之十二井穴,使由反射作用,疏导血液,向四末流还,恢复其心脏之搏动力,故往往一针刺下,沉疴立起。[21]”民国《针灸杂志》中类似内容很多,其中有些阐释有可取之处,有些则属于牵强发挥或作者臆想。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枚举,也不对具体观点做深入探究。

以上6个方面是笔者归纳民国《针灸杂志》“以西释中”主要论述类型,遗漏之处在所难免。综观这些参合西医医理的针灸论述,将神经解剖和生理功能与经络腧穴实质、针灸治病机理相联系最为多见,客观反映了当时学术认识的一种主流倾向。任何学术见解都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认识水平,基于民国时期西医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西医的理解也不深入,所以医理论述上仍比较简单,也不免有错误,但亦不乏可借鉴之处。

因为近代中西两种医学碰撞、交会的特殊时代背景引发了民国针灸学的显著变化,这一时期已成为考察针灸学术发展史无法绕过的关键一环。民国《针灸杂志》是针灸学近代转型与演变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以管窥豹,可见一斑”,这些难得一见的第一手资料能够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当时针灸学的发展状况和演变趋势。笔者不揣浅陋,仅以此抛砖引玉。

[1]夏有兵.承淡安与《针灸杂志》[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3):176.

[2]李素云,赵京生.西方“nerve”的译入及其对经络研究的影响探源[J].中国针灸,2011,31(5):466.

[3]潘春霆.神经解[J].针灸杂志,1933,1(1):1.

[4]承淡安.针灸医话[J].针灸杂志,1933,1(1):5-11.

[5]王聚璠.经穴之研究[J].针灸杂志,1936,4(1):35-36.

[6]郭心翔.经穴之研究[J].针灸杂志,1936,4(3):61-62.

[7]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M].缪召予,译述.北京:东方医学书局,1941:44.

[8]承淡安.针灸医话[J].针灸杂志,1933,1(1):5-11.

[9]王静盦.各经俞穴治病发微引端[J].针灸杂志,1935,2(3): 106-107.

[10]费季康.经气论[J].针灸杂志,1935,3(3):192.

[11]彭祖寿.经穴之研究[J].针灸杂志,1936,4(3):16-17.

[12]曾益群.针灸术之价值[J].针灸杂志,1934,1(4):52-53.

[13]曾益群.由神经生理说明针灸治疗万病之理[J].针灸杂志,1934,1(5):87-88.

[14]萧雷.论神经系的组织和针灸的关系[J].针灸杂志,1934,1 (3):37-38.

[15]高等针灸学讲义·针治学灸治学[M].缪召予,译述.上海:东方医学书局,1941:28.

[16]赵懮轩.针灸补泻之研究[J].针灸杂志,1936,4(1):37-38.

[17]袁介亭.针灸补泻之我见[J].针灸杂志,1937,4(9):14-16.

[18]陶渭东.奇经八脉新解[J].针灸杂志,1937,4(8):29-32.

[19]涂振文.奇经八脉之研究[J].针灸杂志,1937,4(11):34-35.

[20]刘振邦.治愈产妇无乳后之研究[J].针灸杂志,1935,3(3): 321.

[21]袁介亭.针能救治中风之原理论[J].针灸杂志,1937,4(5): 26-29.

R222.15

A

1006-3250(2015) 02-0209-03

2014-11-0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课题) (2013CB532006)

李素云(1977-),女,江西人,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针灸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针灸学经穴经络
针灸学教材中行针手法来历考证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重庆市针灸学会刮痧、推拿、耳穴专委会举行2019年学术年会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课堂学习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