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金亮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2015-01-23王秀娟

中医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莪术胃脘气滞

高 颖,王秀娟,张 滨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天津 300120)

·名师高徒·

高金亮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高 颖,王秀娟,张 滨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天津 300120)

高金亮教授从医50余载,在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建树,构建了极具中医特色的脾胃病证诊疗体系,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成为胃癌防治研究的重点。现代医学虽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临床仍缺乏理想的阻断或逆转这种病变的手段。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目前胃癌防治学研究的重点。

高金亮中医师;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

高金亮教授从医50余载,在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建树,构建了极具中医特色的脾胃病证诊疗体系,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的治疗有独到见解,并创立了系列中药制剂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现将高老临床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因滞致虚,因虚挟邪”的病机演变规律

高老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多种原因可导致本病,常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感受外邪等有关。高老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为因滞致虚、因虚挟邪,胃癌前病变的病机为脾损血瘀、精伤毒聚[1]。因滞致虚指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感受外邪,均可使胃腑损伤,日久成为导致脾胃虚损的主要原因。因虚夹邪指脾胃虚损的病证一般不会表现为单纯的虚证,因正虚则邪乘,邪聚日久必化热伤阴,久病入络,络瘀则血阻[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在浅表性胃炎的基础上经过几年或十几年的病理演变形成的。初起多为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或感受外邪等,导致胃腑损伤,胃气不行,胃失和降,脾虚不运,脾胃气机壅滞,如《景岳全书·心腹痛》曰:“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因虫、因火、因痰、因血者……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脾胃功能失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日久则致气滞、血瘀、湿阻、浊聚、食积、痰结、郁火,气滞血阻,胃络瘀滞,气不布津,血不养经,胃失滋润荣养,胃腑受损,胃液减少,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日久成萎。高老经过多年临床研究发现:本病的虚证以气虚为多见,阴虚次之,亦有阳虚或血虚;实证多以气滞血瘀为主。轻度异型增生者的虚证以气虚为主,随着病情发展,阴虚和气阴两虚逐渐增加;实证以气滞为主,随病情发展,则气滞血瘀并见。胃癌前期病变多属本虚标实证,早期以气虚夹气滞、血瘀为主;后期则出现气阴两虚,同时夹杂气滞血瘀、湿热等,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证型。

2 确立益气(养阴)化瘀行消的治疗原则

高老根据该病的病机演变,确立了益气(养阴)化瘀行消的治疗原则,并研制出胃转安系列方药治疗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

高老认为:本病初期多为气滞。《沈氏尊生书·胃痛》所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对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应以行气疏化为主要治法;病久多血瘀,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则主用活血化瘀剂。根据高老的经验,该病多见气血交结,治需两兼。气滞血瘀者,首选丹参饮合百合乌药汤;气虚血瘀者,益气化瘀行消,黄芪、莪术并用;阴虚夹瘀者,养阴化瘀行消;病后调补,需兼散气破血。此法对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久病难愈、正气被伤的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高老指出:一味甘温辛燥或一派滋腻呆补,反而倍伤中气,总宜化滞行血参用其间。

胃转安系列方药由3部分组成,其中一号方以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丹参、莪术、红花等活血化瘀,虎杖、山楂等行消;二号方以黄精、女贞子、鳖甲等滋阴益胃,丹参、莪术、桃仁等活血化瘀,虎杖、山楂等行消。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化瘀行消之效。动物实验[3]发现:胃转安基础方能减轻萎缩性胃炎及肠化、不典型增生程度。方药采用颗粒冲剂剂型,患者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多年来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高老认为:证包括中医四诊和现代医学检验所获取的资料,只有在证的基础上认识疾病的本质,包括西医学诊断,才能病证结合,进而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根据胃镜下所见和病理征象,以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指导临床遣方用药,诊治效果既要消除症状,又要改善病理,方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从辨证的角度论治,当辨胀痛、燥湿、升降、气血、寒热;从辨病、病理变化角度论治,一般可健脾疏肝。高老临证时,对于中、重度腺体萎缩,或伴不典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息肉者,常在上法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药,根据病情轻重情况,合理施用丹参、赤芍、红花等活血药,三棱、莪术等化瘀药,土鳖虫、蜇虫等破血药;对于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阳性者,采用黄连、石榴皮、地榆等具有抑杀该菌的药物;由于该病有癌变倾向,伴有大肠肠化、不典型增生属癌前期病变者,可在符合中医学辨证用药原则指导下,选用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女贞子、薏米等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4]。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42岁,2011年4月11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间断发作3a,加重10个月。现症:胃脘胀满,纳呆食少,嗳气,胃脘隐痛时作,时有反酸烧心,神疲乏力,寐欠安,大便溏稀、1~2次/d,舌淡暗,苔薄腻,脉弦缓。患者3a前生气后出现胃脘部隐隐作痛,伴纳差,无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虽于某医院住院治疗好转,但此后每因情志不畅或劳累即诱发胃脘疼痛,症状时轻时重;10个月前胃脘疼痛加重,伴有胃脘部胀满,食后堵塞感,周身乏力,消瘦,就诊于某医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胃炎,病理检查提示(胃窦)萎缩性胃炎、部分腺体肠化伴轻度非典型增生,给予中药汤剂口服治疗(具体不详),胃脘疼痛有所改善,但仍觉胃脘部胀满,嗳气频,时有反酸烧心,持续消瘦。再次胃镜检查示:胃窦黏膜病变性质待定;慢性胃炎。病理检查示:(胃窦)重度萎缩性胃炎,腺体中度肠化伴轻-中度非典型增生。西医诊断:重度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证属气虚夹瘀证。处方:白花蛇舌草40g,半枝莲20g,莪术10g,白豆蔻10g,白术10g,生黄芪30g,炒薏苡仁30g,丹参20g,木香10g,砂仁5g,泽泻30g,党参30g,炒麦芽20g,夜交藤20g,茜草20g,沉香5g。7剂。1d1剂,分2次服用。2011年4月18日二诊:患者诸症均有减轻,食欲略增,食后仍觉胀满,大便成形,舌红苔薄,脉沉细。前方加陈皮15g、鸡内金20g,理气行消。2011年4月25日三诊:患者诸症好转,进食增加,无明显不适。继服原方7剂后,改为胃转安一号颗粒,每次5g,1d3次,连服3个月。复查胃镜示:慢性胃炎。病理检查示:(胃窦)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萎缩,黏膜充血,HP(-),HID(-),AB(-),未见肠化。

按 患者长期情志不畅,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克脾犯胃,气机阻滞,胃气失和,不通则痛。病程日久脾胃损伤,纳运失常,故见纳呆食少、大便稀溏;脾胃居中焦、为升降之枢,脾胃升降失常,故见胃脘胀满;肝郁化热,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故见嗳气,烧心反酸;脾胃气虚,故见神疲乏力;胃气不和,则不得安寐;久病入络,瘀血内结,则舌质瘀暗。根据高老提出的本病“因滞致虚,因虚夹邪”的病机演变过程,本案患者初起因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横逆犯脾胃,日久脾胃受损,脾胃气虚,失于运化,产生食滞、湿浊、气滞、血瘀,属气虚夹瘀之证,治宜益气化瘀行消。中药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等补益脾胃,扶助正气;丹参、茜草、莪术化瘀行滞;砂仁、白豆蔻、炒薏苡仁、泽泻健脾化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抗癌;木香、沉香行气止痛。全方补而不滞,达到了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目的。

[1]高金亮.中医脾胃病研究断想[J].天津中医药,2004,21(6):445-446.

[2]高金亮,徐东琴,高玉德,等.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2,7(3):11-13.

[3]刘华一,高金亮,潘从清,等.胃转安冲剂对术后残胃炎的疗效观察及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1):11-13.

[4]高金亮.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示要[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2,(4):12-13.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04-0032-03

R573.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4.16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

2015-01-09;

2015-03-08

猜你喜欢

莪术胃脘气滞
莪术治疗卵巢癌研究进展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观察
UPLC法测定广西莪术、醋莪术及其水提药渣中莪术烯醇含量
采用中医辨证疗法对胃脘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观察
A Meta-analysis of Dachaihu Decoction combin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 with the TCM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 and 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七制香附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成分及药效差异的江苏省莪术临床应用调查分析Δ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