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与对策

2015-01-23许国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草食草畜牧区

许国成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730010)

甘肃省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与对策

许国成

(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兰州 730010)

甘肃省天然草地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各具特色的草食家畜种质资源。通过对甘肃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草原生态重要功能和作用的认识;落实好强牧惠牧各项“三牧”政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地和牲畜生产水平;完善落实草地保护法规,加强草畜平衡管理;积极培育草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走合作经营、利益共享的转型发展之路;落实草原绿色畜牧产业的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与对策。

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对策

1 甘肃省草地畜牧业资源概况

甘肃省天然草地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天然草地1 790.42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 607.16万hm2[1]。天然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9.4%,占全国草地面积的4.56%。草地面积仅次于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川,居全国第6位。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甘南高原、祁连山地及省境北部的荒漠、半荒漠沿线一带。这里不仅是全省少数民族居聚地区,也是甘肃的传统畜牧业生产基地。2013年全省累计种草保留面积282.87万hm2,其中:人工种草159.2万hm2,改良种草122.47万hm2,飞播牧草1.2万hm2[2]。农作物秸秆等饲草料资源量超过2 000万t[3]。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较为坚实的饲草资源基础。

甘肃省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食草家畜种质资源,如位居我国五大良种黄牛之首的秦川牛及遗传性状丰富的高原牦牛、天祝白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欧拉羊等。近年来,在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的带动下,通过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扶持,加大了早胜牛、甘南牦牛、兰州大尾羊、滩羊、陇东白绒山羊、绒山羊、藏羊等优良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快了“河西肉牛”、“陇东肉牛”和“中部肉羊”新品种选育的步伐[4]。从澳大利亚进口肉用西门塔尔种公牛,丰富了种公牛群;培育高山型美利奴羊新类群,引进陶赛特羊、萨福克羊、特克塞尔羊等肉羊品种,初步建立了肉羊杂交生产体系,更加丰富了遗传资源。牛、羊良种化程度大幅度提高,至2012年牛、羊良种化程度由2008年的56%、57%提高到64%、67%[5]。这些优良品种和特色品种为甘肃草地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2 甘肃省草地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2.1.1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2013年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159.2万hm2,其中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135.2万hm2,苜蓿留床面积65万hm2,已形成自产自用型、生态功能型、商品生产型等3类饲草种植加工业。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多家,草产品加工能力160多万t,标准化苜蓿商品草生产基地4万hm2。全省以河西永昌为核心的优质高档苜蓿草捆、中部以会宁为核心的草粉草颗粒、以安定区为核心的苜蓿全株玉米裹包青贮草等专业化基地格局基本形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市场占有量达80%左右,有力地支撑了甘肃省乃至全国奶业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6]。

2.1.2草原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全面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甘肃省自2011年以来划定基本草原面积1 780万hm2,落实草原承包面积1 600万hm2,实施禁牧草原面积667万hm2,草畜平衡940万hm2,累计完成减畜225万个羊单位,核实牧草良种补贴面积96万hm2,人工种草更新改造30.8万hm2,兑现到户补助奖励资金34亿元。二是稳步推进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甘肃省从2003年起落实国家实施的退牧还草工程,在全省23个县(市、场)累计完成退牧还草围栏建设任务702万hm2,其中禁牧245万hm2、休牧430万hm2、划区轮牧27万hm2;完成补播改良草地176万hm2,建设人工饲草地1.93万hm2,舍饲棚圈9 000户[6]。有效地改善了牧区基础设施条件,为草原牧区畜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

2.1.3草原管理方式加快转变甘肃不断加快草原管理方式转变,加大推行依法治牧力度,完善草原法律法规体系,相继出台《草原禁牧管理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修订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绩效考评办法》等多项制度,为落实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原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加强村级草原管护员队伍建设,开展巡查,实行动态监管。

2.1.4项目助推草食畜持续增长2003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2008年又实施促农增收“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进入了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新时期,草食畜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立,全省牛产业居全国第11位,羊产业居全国第6位[5]。通过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肉牛和肉羊生产,2012年全省牛、羊存栏分别达488.89万头和1 932.79万只,分别比2004年增长25.3%和37.2%;牛、羊出栏分别为172.67万头和1 087.16万只,分别比2004年增长52.3%和46.5%[7-8]。

2.1.5养殖方式加快转变甘南牧区积极实施农牧互补战略,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技能化培训,舍饲和半舍饲养殖比重逐年提高,牛羊出栏周期普遍缩短,畜牧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牛、羊出栏率分别达28.8%和45.9%,比2008年分别提高了7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12个半牧业县大力推广秸秆养畜、牛羊杂交改良、标准化舍饲养殖等配套生产技术,畜牧业开始由传统分散养殖向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方向转变。2012年全省20个牧区县牛、羊规模养殖场(小区、联户)发展到1 258个,规模养殖数量达到166万头(只),占牧区牛、羊总量的9.3%,占牛、羊规模养殖的13.2%,规模化生产迅速发展[9]。

2.1.6草原畜牧业效益不断提升近年来,甘肃省草原牧区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适时出栏、加快周转”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培育和改良,采取农牧互补和异地育肥等方式,提升了产业效益。2012年,20个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牛存栏164.6万头,占全省牛存栏量的33.4%;出栏45.7万头,占全省牛出栏量的26.7%;牛肉产量4.2万t,占全省牛肉产量的23.2%;羊存栏830.7万只,占全省羊存栏量的43.7%,羊出栏401.7万只,占全省羊出栏量的36.7%;羊肉产量6.3万t,占全省羊肉产量的36.7%[9]。牧区草原畜牧业稳步发展,为增加优质畜产品市场供给,满足牧区乃至全省和周边省区畜产品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2.2存在的问题

2.2.1对草原生态功能的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全社会对草原的认识偏重于畜牧业生产功能而忽视了草原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对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碳汇功能等重要生态功能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多索取、少投入的现象比较突出。超载过牧对草地掠夺式利用,使优良牧草不能正常生长,加剧了由于气候暖干化造成的草地退化、沙化和干旱化趋势。同时又为鼠害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害鼠啃草掘洞,严重破坏草地土壤和植被,进一步加剧了草地退化、沙化,使草畜矛盾更为突出,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导致草原退化严重,生态功能减弱。

2.2.2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甘肃省地理位置特殊,西北部干旱少雨,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河西荒漠化与风沙危害并存,高山草原低温寒冷,草原是自然环境条件最差、最脆弱的生态系统。玛曲县95%以上的草原出现了退化,在黄河沿岸有八十多万亩草原出现了沙化。肃南县85%以上的草原生态恶化,水源涵养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干旱、沙尘暴、泥石流、鼠虫害等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通过一系列草原保护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使甘肃省草原生态整体恶化的势头有所减弱,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9]。

2.2.3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落后 草原牧区是甘肃省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落后,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以后,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发展方式仍以追求养殖数量为主,人工饲草地、舍饲棚圈、良种推广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尚未建立,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的矛盾日显突出。

2.2.4产业链发展不健全草原牧区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发展不健全。在生产环节,特色畜种如白牦牛、藏羊、高山细毛羊等,不同程度地存在近亲繁殖现象,导致种群退化,个体矮小,生产性能下降,饲养效益低。在销售环节,缺乏专业的畜禽交易市场,销售方式仍以畜贩子在出栏时集中收购活畜为主,广大散户在交易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议价能力不强,只能“以量获利”,利润微薄。在加工环节,畜产品加工业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发展严重滞后,加工能力不强,冷藏环节薄弱,特色品牌不亮,产品附加值低,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实现优质优价[10]。

2.2.5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慢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作用发挥不够,畜牧科技人员短缺,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地畜牧业生产能力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单项的、局部的多,常规的、一般性的多,高新的、具有重大开发意义的、系列配套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少,从而影响了草地畜牧业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2.2.6基层乡站服务技能不健全,家畜疫病防治漏洞大从总体上来看,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还达不到生产的需要,部分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治力量薄弱,更无从谈起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每年的防疫工作、防疫密度达不到要求,有些农民不接受防疫注射,造成发放的药品浪费,畜疫防治漏洞大,每年牲畜的各种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引起死亡。

3 甘肃省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战略与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草原生态重要功能和作用的认识

我国草原每年固碳5.2亿t,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通过宣传教育,使畜牧业生产者和生产组织者充分认识防止草地退化,维护草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落实好强牧惠牧各项“三牧”政策

2011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制定了18项强牧惠牧政策,涉及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区民生改善。从当前看,草原生态补奖、退牧还草工程、无鼠害示范区建设、畜牧良种工程等项目和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草原补奖政策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草原牧区实施的覆盖范围最广、投入资金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大政策,实施以来给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和牧民增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涉及民生的水、电、路、气、房等政策和涉及牧区金融服务和小额贷款有待落实,真正让牧民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建设成果[11]。近几年,草原的投入增加幅度很大,深受牧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但与大草原的面积相比,每公顷投入还不足60元,远低于耕地、林地的投入。目前草原生态还没有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草原畜牧业还不强,牧民的收入还不高,这些都需要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搞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和强化草原牧区政策。

3.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草地和牲畜生产水平

指导和帮助牧民在当地及临近低海拔地区大力发展人工种草,有计划地扩大草地建设和保护面积,积极建设高产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开展围栏草地划区轮牧,推广青贮和打储草技术,引进饲草料加工处理设备,提升饲草料的储备能力和利用效率,增加饲草有效供给;引进优良品种,落实牛、羊能繁母畜补贴,优化畜种和畜群结构,重视家畜个体生产性能的提高,推广季节畜牧业和异地育肥,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暖棚建设,推广育肥技术,形成优质肉牛、肉羊多出栏,快周转,商品化的发展格局[12]。

3.4完善落实草地保护法规,加强草畜平衡管理

要实现草畜平衡,促进草原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完善和落实草原家庭承包政策,通过不断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管理,进一步调动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二是要对牧民开展草畜平衡的宣传和教育,改变牧民片面追求牲畜数量和以畜为财的观念,认识超载过牧对草原、对他们自身可能产生的危害,甚至危及他们生存的后果;三是积极对牧民开展草原围栏、划区轮牧、舍饲圈养、人工草地和饲草饲料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培训,提高牧民实行以草定畜的技术水平;四是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和队伍建设,加大草畜平衡的管理力度[13]。

3.5积极培育草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走合作经营、利益共享的转型发展之路

大力发展养殖大户、生态家庭牧场,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划区轮牧、舍饲半舍饲圈养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推动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型[9]。加大经营机制创新力度,积极鼓励引导牧民通过联户制、股份制、代牧制等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水平,提升经营效益,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专业合作组织“为牧民服务、教牧民学技、带牧民入市、助牧民增收”的定位,积极构建以联户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为特征的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探索建立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收购、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构建稳定购销关系,带动牧民共同走上合作经营、利益共享的转型发展之路[10]。

3.6对草食畜牧业实行全产业链管理,发展草原绿色畜牧产业

产业链是指从初级产品到终端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各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主体环节和产品生产阶段所构成的链条状产业结构[14]。依托全产业链基本思路,积极培育主体、补齐产业链缺失环节、加强培育社会化服务民营企业、发挥好公共服务机构的作用。充分依托当地特色畜种资源,充分发挥“高原”、“绿色”和“优质”优势,全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高效畜牧业转变。发挥牧区特有的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区域性特色品牌建设,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品牌建设,引导支持规模企业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畜产品附加值,扩规模、提档次、升水平,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加快牦牛、藏羊、藏猪、藏鸡等特色畜牧“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的组织申报和认证认定。将把草原特色畜牧业做大规模、做强产品、做亮品牌[9]。

[1] 甘肃省草原总站.甘肃草地资源[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全国畜牧总站.中国草业统计2013[M].北京:全国畜牧总站,2014:8.

[3] 刘伟平.着力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推进全省农业跨越式发展[N].甘肃日报,2012-09-15.

[4] 王自科.中央现代农业资金助推甘肃省牛羊产业向纵深发展[J].甘肃农业,2014(8):83-86.

[5] 王朝霞,万占全.甘肃省草食畜牧业迈向转型跨越[N].甘肃日报,2012-09-13.

[6] 王朝霞.大美草原生机无限[N].甘肃日报,2014-10-28.

[7] 樊怀玉.2005年甘肃农村年鉴[M].兰州:甘肃农村年鉴,2005.

[8] 彭国强.2013年甘肃农村年鉴[M].兰州:甘肃农村年鉴,2013.

[9] 张贞民.甘肃省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发展情况调研报告[J].甘肃农业,2014(8):14-15.

[10]杨振海,张金鹏,时彦民.草食畜牧业转型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畜牧杂志,2014,14:29-32.

[11]杨振海,马金星,张金鹏.牧民的企盼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J].农村工作通讯,2013,19:56-58.

[12]许国成.甘肃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J].草业科学,2006,23(9):106-108.

[13]贾幼陵.加强草畜平衡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N].农民日报,2003-03-06.

[14]贺春贵.全产业链—草食畜牧业管理特点[N].甘肃日报,2014-11-13.

S812.5

B

2095-3887(2015)03-0064-04

10.3969/j.issn.2095-3887.2015.03.021

2015-03-09

许国成(1971-),男,高级畜牧师,大学本科,从事草原保护工作。

猜你喜欢

草食草畜牧区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 推动草畜产业化发展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思考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粮改饲与草食畜牧业发展初探
辽宁绒山羊春季放牧植物中毒防治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西藏牧区习惯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
牧区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