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鹅业新型经营联合体,加快发展现代鹅业

2015-01-23夏伦志程玉冰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联合体安徽省农户

夏伦志,程玉冰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肥 230031;2.合肥华仁农牧集团有限公司)

研究简报

构建鹅业新型经营联合体,加快发展现代鹅业

夏伦志1,程玉冰2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肥 230031;2.合肥华仁农牧集团有限公司)

通过实际调研分析了安徽省目前鹅产业经营体系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新形势下构建“公司+农户+金融+协会”联合体对应付产业重大危机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合作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必要性;强调加快建设生态种养型家庭农场与鹅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发展安徽现代鹅业的重要意义。

鹅业;经营联合体;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

当前,安徽省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鹅产业也不例外,其经营主体随着农民进城、土地流转与新生代农民数量锐减,鹅产业正从过去小农式的传统农户向养鹅专业户、专业大户、养殖公司以及关联集团公司并存的规模化、产业化多元模式转变,安徽现代鹅产业雏形业已形成。近期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工作等新时期农业重点任务,笔者对安徽省鹅产业经营体系进行了深入调研,面对发现的突出矛盾与问题,在对其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粗浅建议,以供国内同行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考。

1 安徽鹅产业经营体系现状

目前安徽省鹅规模化养殖出栏量约占省内肉鹅总出栏量的80%,围绕规模养殖,新的养鹅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以及鹅蛋代孵的孵化场、打疫苗组、活鹅拔绒组、商品鹅销售经纪人,鹅粪有机肥生产、补充精料加工及活鹅屠宰点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因时而生。其中“公司+农户”联合体在整个肉禽养殖经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1]。

现有的鹅产业经营主体,较传统小农户养殖模式,首先是其养殖规模变大,经营主体全身心投入,养殖技能与对市场关注显著提高,养殖设施、设备更加现代化;单个养殖单元投入的员工较多并且专业素质较高、分工明确,部分实行产、加、销一条龙式的产业化模式,因此劳动效率与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虽规模小、区域性强,没有工商注册与技能考核等级证书,但其所提供的高效优质服务已被当地养殖户认可。

在全省众多的养鹅专业合作社中,位于六安市裕安区固镇军明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寿县板桥镇皖西白鹅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规模较大,工作成效明显。围绕有机、绿色饲料种植的家庭农场正在兴起,但有影响力的范例较少,更未见与鹅肉风味密切相关的青粗饲料加工的商业化经营主体。

在众多“公司+农户”联合体的公司中,从事鹅全价颗粒饲料加工的公司发展较快,代表性企业有合肥华仁农牧集团下辖的凤阳百信等4个分公司、新希望安徽公司等规模企业,但此类公司与本地农户直接联系较少。从事鹅产品加工的公司也有发展,但鹅肉精深加工相对肉鸡、肉鸭一直是短板,平时仅有简单的卤制作坊(如生产吴山贡鹅、肖氏贡鹅的众多经营店)参与,不像安徽“老乡鸡”那样的规模餐饮连锁店,此类公司与本地养殖大户常建立固定联系;腊鹅加工企业是每年冬季集中消化原料鹅较多的实体代表,但主要集中在皖西地区,公司与农户合作松弛;鹅肥肝生产以出售原料肝为主,像六安龙翔美食王禽业有限公司那样从事肥肝酱、肥肝切片等的生产企业较少,这类公司与农户合作紧密。经营主体从事鹅羽绒加工及其制品研发的代表性企业如安徽鸿润集团、霞珍集团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产品出口创汇在国内同业中处于前列水平,但公司很少直接与农户打交道,往往通过合作社或羽绒收购经纪人间接与养殖户发生联系。

2 健全安徽鹅产业经营体系的对策

2.1构建新型“公司+农户+金融+协会”联合体

安徽省家禽产业中最具分量的经营主体“公司+农户”联合体,自2013年4月初的甲型H7N9流感爆发以来,因消费者恐慌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对禽产品消费骤减,一度使多数处在艰难处境之中。一些联合体随着龙头公司资金周转困难而运营停滞,甚至倒闭解体;一些联合体因当初是建立在松散关系之上,牵头公司为了自身生存,置合作农户利益于不顾,拒收活禽,致使养殖农户损失惨重,此类联合体已形同解体;也有一些联合体中的公司选择牺牲眼前利益,用尽融资办法坚持保护合作农户利益,按合同价足额回收活禽,通过屠宰入冻库或耐储加工转化,消化合同内的上市活鹅,既保护了合作农户,自身也得到了壮大发展[2],使建立起来的联合体更加坚固,也能够收到市场洗牌后的第一桶金。

“公司+农户”联合体是目前安徽省家禽产业中最具活力的经营主体,也是最具生命力的经营单元,其诞生与茁壮发展对突破传统低层次的小农户养殖、专业户及专业大户的单打独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要素优化、效益提升等经营优势。尽管具有诸多先进性,但面对超强的市场或疫情冲击,大多数联合体脆弱性凸显。如何稳固这种代表安徽省家禽产业,特别是肉鹅产业(肉鹅相对肉鸡、肉鸭更难以单点规模养殖,必须分散养殖才便于降低群体应激与对牧草资源的最大利用)主流经营模式的龙头地位,不仅是保障安徽省鹅产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丰富居民菜篮子的需要,也是关系到现代鹅产业的生存需要。

在此,建议构建新型的“公司+农户+金融+协会”联合体,它是应急产业危机的必然产物。此“金融”是指除了现有的从事农业政策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外,还必须包括有政策性信贷投放任务的银行,所谓政策是指由政府制定的保障产业最低生存环境需求的应急策略。通过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在正常生产环境下可抵抗一定市场或生产风险,但目前多地保险覆盖面及力度不足,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如类似H7N9疫情,救灾力量十分有限;而银行支撑资金雄厚,其投放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政策贷款必将是规模养鹅企业渡过特殊困境、维持鹅产业正常生存的唯一稻草。目前安徽省“公司+农户”联合体中养鹅企业仍处于流动资金十分匮乏的境界,因为前期H7N9的负面影响所引起的消费者对食用禽产品的恐慌心理仍然存在,其给整个鹅产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冲击。

加强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是规避市场风险的另一重要措施。由于家禽生产的强周期性以及市场的常波动性,鹅产业生产必须加大计划性,这就需要发挥省级、县(区)级二级养鹅协会的功能,加强调研增强信息沟通。省级养鹅协会(省家禽协会)重点跟踪国际、国内家禽疫情动态,饲料主原料生产供给趋势,本区域新投资的特大型项目的投资强度,以及当年关联养殖如鸡、鸭、猪及肉牛、水产等行业重大事件对动物蛋白食品供给能力影响评估等;县区级养禽协会重点协调会员与公司、政府间关系,组织会员加强行业自律、原料统购及产品统销、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会员(公司、农户等)应加强自律,积极配合协会工作,顾小家的同时,更要顾大家,切不可违规使用一些非法农业投入品而影响行业整体形象。

2.2专业合作社亟待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目前安徽省与家禽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数以千计,但真正发挥因“合作”而产生增值效益者并不多见。合作社形式上有章程、有组织,但做出特色并正常运行者少。在正常运行的合作社中工作重点是禽苗、饲料、药物等统一采购以及成禽出栏后集中组织上市销售,创办人发挥其信息优势作用,于是社员省心,共同获利;但部分社成立当初不是自发的,多为申报项目争取财政资金或政府相关优惠政策而立,因此成员联系不紧密,缺乏相互信任与帮扶,工作开展有限;还有很多合作社是由某一农业公司牵头创办,合作社与社员关系实际是“公司+农户”关系。

为此,建议压缩合作社数量。针对家禽产业特征,目前安徽省多数养殖合作社可归入“公司+农户”联合体,因为公司对资金、技术及市场信息的占有较普通农户型的个人“社长”更具实力;对于那些工作开展松垮,社长威望与诚信不良的合作社应及时清理。通过逐步压缩合作社数量,留下的合作社应该把保证下游公司全额收购社员生产的禽产品、社员技术培训与技能提升、社员合法权利维护与信息通道构建等作为工作重点。

建议以县(区)为单位在鹅产业内公开评选2~3家有成就、有特色的合作社,加以示范、宣传,让其做到自身没有盈利目标,它的存在是为保障全体社员的经济利益。社长由社员投票选举产生。社员入社自愿,行为符合入社准则,相互监督,自觉执行安全生产规范等。如此条件下,政府把引导资金与相关奖励政策向其倾斜,将可真正发挥其积极的“合作效益”作用。

笔者认为,在肉鹅养殖重点县市,合作社与协会可以同时并存在新型联合体中,其区别在于前者重点组织商品鹅养殖等一线生产管理的微观活动,而后者应强调鹅产品加工、流通贸易与政策把控等宏观活动。

2.3鹅业内的家庭农场建设亟待加强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融合科技信息、农业机械、金融等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经营理念,实行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微观经济组织[3]。过去国内对“家庭农场”狭义的理解是具有一定耕地面积、从事种植业的农业经营主体;但如要从广义角度认识,具有一定耕地面积、从事养殖业或种养加一体的农业经营主体均应纳入这个范畴。

符合狭义定义与家禽业相关的是从事牧草、有机或绿色饲料原料种植的农场。由于当今有机、绿色禽产品正成为富裕阶层的消费追求,对有机、绿色饲料原料需求已成必然,而生产有机、绿色饲料原料如牧草种植,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有几百亩甚至几千亩耕地才能保证必要的植保条件、农机运营条件、新技术与新产品高效应用环境需求等,也只有适度规模才能取得合理回报,从而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这类家庭农场的发展空间巨大,因在安徽省才刚刚起步,所以亟待引导发展。

符合广义定义与肉鹅业相关的农场主要是从事生态立体种养的肉鹅养殖场,在安徽省大别山区、江淮丘陵低山区、皖南山区以及沿江(湖、河)滩涂地都可发展相应的家庭农场。目前安徽省从事肉鹅生态立体种养的养殖场数近千家,尽管还存在规模偏小、资源循环利用不足等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地方,但其中很多已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本次调研发现的在六安市裕安区内,围绕“水稻+黑麦草+皖西白鹅”生态种养结合建设的“成兵家庭农场”,近年来效益显著,值得当地政府引导与总结推广。

最后,建议对以牧草、有机或绿色饲料原料种植的农场,政府在耕地流转、良种与收贮加工农机补贴、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其尽快壮大发展;对从事生态立体种养的肉鹅养殖场,应主攻粪污就地循环利用、“林—草—鹅”与“谷物—草—鹅”立体种养[4]、特色功能鹅产品研发,围绕这三个方向政府进行配套资金扶持,以引导产业变革,实现追求最大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总目标。

2.4鹅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亟待完善

在安徽省鹅产业内,完善现有的鹅蛋代孵的孵化场、鹅病预防的打疫苗组、活鹅拔绒组、商品鹅集中销售经纪人、鹅粪有机肥生产、补充精料加工、活鹅屠宰点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此外,还应加强规模鹅场的沼气池建设、小规模鹅场的粪污清运机构建设等,因为上述每项生产活动都包含较多的技术或设备投入,交由专门机构或人员管理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

再者,更应值得关注的是,安徽省鹅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专家级高精技术服务严重缺失,亟待加强建设。笔者曾于2006年参加安徽省赴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农业科技考察团,通过实地考察至今留下深刻印象: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轻松经营着存栏超400头奶牛的农场,并且每年可以外出休假旅游1个月。其挤奶与粪污清理完全自动化、机械化;原奶收购、精饲料生产分别由牛奶加工与饲料生产企业按计划定时完成;关键的技术如配种与防疫、各期饲料配方制定,可通过电话联系该州奶协聘请的为全州众多牛场服务的2名高级兽医与1名动物营养专家分别完成;最紧张季节是加工青贮饲料季节,通过聘请季节性零工与合作农户帮助完成[5]。由此可知,其社会化服务程度之高,特别是该州奶协聘请的技术专家之精干,值得借鉴与学习。

安徽省曾于2010年启动包括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在内的如水稻、生猪等16个农产品技术体系建设,围绕安徽省主要农产品建立了由产学研多家单位知名专家教授、技术骨干参加的公益性技术研发与技术示范服务组织。

在此建议,在深入消化先进国家如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农场社会化服务经验的基础上,各市县政府应引导本地鹅(禽)业协会,通过聘用等方式发挥好家禽产业技术体系的团队力量,为当地鹅产业技术支撑与鹅产品市场竞争力献计献策。

3 结语

现代鹅业的健康发展像其他农产业一样,除了具备先进的技术、装备、市场等要素外,健全与现代鹅业相适应的经营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安徽鹅业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建议在鹅业经营体系中,除了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农户与从事立体生态种养的养鹅农场外,在产业应急时期应加强金融与行业协会的参与,通过构建“公司+农户+金融+协会”联合体应对产业危机;为减少公共财政资源分散,应加大压缩现有合作社数量,培养示范合作社,以真正发挥其积极的“合作”效益。最后,在完善鹅业内现有社会化服务基础上,重点强化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对鹅产业技术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1] 程玉冰,夏伦志,吴东,等.立华公司“雪山草鸡”养殖之路及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9):166-168.

[2] 程玉冰,夏伦志.H7N9禽流感对家禽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8):339-343.

[3] 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4] 夏伦志,徐义流,张长青,等.沿淮洼地农业结构优化理论探讨及其对秸秆饲用、牧草生产与粮食安全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0,19(2):218-226.

[5] 夏伦志.对德国畜牧业运作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家禽,2009,31(21):49-51.

S835

B

2095-3887(2015)03-0055-03

10.3969/j.issn.2095-3887.2015.03.018

2015-03-31

肉鹅健康养殖及其产业化建设(12A0404);安徽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AHCYTX-10);大别山区地方畜禽品种繁育及健康养殖技术(2-041)

夏伦志(1964-),男,研究员,从事动物营养与畜禽健康养殖研究。

猜你喜欢

联合体安徽省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成长相册
EPC总承包模式下联合体合作体系构建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成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粮食日 访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