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方活用治疗疑难杂症举隅

2015-01-23曾泽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古方乌梅顽固性

曾泽生

中医中药

古方活用治疗疑难杂症举隅

曾泽生

作者临床活用古方治疗疑难杂症, 收效颇佳。文中列举乌梅丸加减治愈顽固性腹泻,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愈重症肌无力,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愈顽固性失眠, 大柴胡汤合一贯煎加减治愈病毒性肝炎诸案以佐证。

古方;疑难杂症;活用

作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深感中医古方组方严密, 用药精湛, 若苟领其旨, 则能法、方活用, 左右适宜, 一方多用, 而无不获效。作者在临床中活用古方治疗疑难杂症, 收效颇佳,举隅介绍如下。

1 乌梅丸加减治愈顽固性腹泻

患者, 女,60岁。因间断腹泻30余年, 加重15 d, 于2012年3月29日入院,30年来患者因“顽固性腹泻”曾多次在市内各大医院经中西医治疗但效果不佳。入院前2周因食羊肉而腹泻加重, 见稀水样便, 混有不清化食物残渣,5~6次/d, 甚则10余次, 伴小腹坠痛拒按, 乏力, 不思饮食, 口干不欲饮,舌略红, 苔白腻, 脉沉细。查:左下腹压痛明显, 肠鸣音活跃, 大便常规+潜血:红细胞(+), 脓细胞(+), 潜血(+++)。入院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为泄泻;证属阴阳两伤,脾肾虚衰。治以滋阴泄热, 温阳止痛。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8 g、细辛6 g、干姜6 g、黄连9 g、当归12 g、黄柏9 g、肉桂3 g、党参30 g、炒白术15 g、茯苓12 g、粟壳15 g、升麻6 g、地榆12 g、炙甘草6 g,1剂/d, 水煎分服。服20剂后大便成形,1~2次/d, 余症基本消失。查:左下腹压痛消失,肠鸣音如常。为巩固疗效, 避免复发, 继守前法不变, 调整处方:乌梅18 g、细辛6 g、干姜6 g、黄连6 g、当归12 g、黄柏6 g、肉桂3 g、党参30 g、炒白术15 g、茯苓10 g、升麻6 g、炙甘草6 g。继服30剂后患者大便恢复正常,1次/d,连续3 d复查大便常规均正常。

按:慢性结肠炎引起的腹泻在临床上多为顽固性, 病程较长, 少则数年, 多则几十年, 缠绵难愈, 而致阴阳俱伤、脾肾虚衰, 在治疗上相当棘手。乌梅丸见于《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本方能滋阴泄热, 温阳止痛, 以重用乌梅为特点。乌梅既能滋肝, 又能泄肝, 酸与甘合则滋阴, 酸与苦合则泄热, 用于久利而见寒热错杂之证。本患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可谓药证相符, 故获痊愈。

2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愈重症肌无力(眼型)

患者, 女,58岁。2013年5月18日因左上眼睑下垂2个月余入院, 患者2个月前劳累后感眼周围肌肉抽动, 经针灸、休息等治疗后无效。入院时见左上眼睑下垂, 局部有不适感, 伴乏力, 精神差, 不思饮食, 二便自调。舌淡红, 苔白腻,脉沉细。查:右上眼睑下垂, 眼珠各方向活动自如, 双瞳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疲劳试验阳性, 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入院西医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型)。中医诊断为上胞下垂;证属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治以健脾益气, 升阳举陷, 佐以理气和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60 g、当归12 g、升麻6 g、柴胡6 g、白术12 g、党参15 g、陈皮9 g、木香6 g、猪苓15 g、补骨脂12 g、炙甘草6 g、小茴香12 g,1剂/d, 水煎分服。15 d后左眼左上眼睑能抬起, 但局部有不适感。2个月后左眼局部不适感消失。查疲劳试验给阴性, 痊愈出院。

按:“结束”为肌肉之精, 脾主肌肉。今脾虚中气下陷,脾阳不升, 睑肌无力而上胞下垂。治当健脾益气, 升阳举陷。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补中;当归补血, 陈皮、木香健脾行气;补骨脂, 小茴香温肾助脾, 猪苓利湿而助健脾;升麻, 柴胡升阳举陷, 使中宫得补、中阳得运, 则睑肌自升, 启闭自如。

3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愈顽固性失眠

患者, 男,57岁。因失眠2个月余于2013年9月22日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何原因出现失眠、逐渐伴发心慌、气短、胸闷、烦躁易怒, 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来本院收住。入院时见失眠, 或入睡困难, 或睡后易醒, 伴心慌、气短、胸闷、烦躁不安、口苦咽干、口唇干裂, 不思饮食、精神差、小便短赤, 大便调、舌红、苔白而少津, 脉细数。查体无阳性体征。西医诊断为神经症症候群。中医诊断为不寐;辨证属心肝火旺。治以清肝泻火, 镇静安神。方用丹栀逍遥散合导赤散加减:丹皮9 g、栀子12 g、当归15 g、杭芍12 g、柴胡9 g、茯苓12 g、薄荷6 g(后下)、炒白术12 g、生地18 g、木通6 g、川芎12 g、酸枣仁30 g(打碎)、钩藤30 g(后下)、砂仁6 g (后下)、炙甘草6 g,1剂/d, 水煎分服。服上方1周后失眠稍好转, 每晚能睡3 h左右, 精神转佳, 仍口苦咽干, 口唇干燥, 小便转清。火旺津伤, 口干唇燥, 导赤散利下而伤阴, 故进一步治疗应顾护津液, 改用丹栀逍遥散合生脉饮加减:丹皮9 g、栀子10 g、当归15 g、杭芍12 g、柴胡9 g、茯苓12 g、薄荷6 g、炒白术12 g、生地18 g、太子参30 g、麦冬15 g、五味子9 g、夜交藤30 g、酸枣仁30 g (打碎)、炙甘草6 g。继服15 d而诸症尽除, 痊愈出院。

按:顽固性失眠在临床上治之极为棘手。本例先用丹栀逍遥散合导赤散化裁, 丹栀逍遥散源出《校注妇人良方》, 取其疏肝健脾、清肝泻炎之功, 合用导赤散, 使心火从小便而解。后因火旺津伤, 改用丹栀逍遥散合生脉饮化裁而获痊愈。

4 大柴胡汤、一贯煎加减治愈病毒性肝炎

患者, 男,24岁。因右胁下不适1年、加重2周入院。2年前开始无何原因觉右胁下不适, 当时未引起注意。以后逐渐出现乏力, 食欲不振, 右胁下疼痛, 未予全面检查、诊治。入院前2周因劳累生产而诸症加重。入院症见右胁下疼痛,乏力, 精神差, 不思饮食, 厌油腻, 失眠多梦, 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红, 苔白腻, 脉弦数。查:右胁下压痛明显。入院后查肝功中, 转氨酶182 U/L, 乙肝三系统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 抗-HBC阳性。西医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为胁痛;证属肝郁脾虚,热毒壅滞。治以疏肝健脾, 清热解毒, 佐以活血止痛。方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 g、黄芩10 g、清半夏12 g、枳实12 g、茯苓12 g、茵陈18 g、板蓝根30 g、炒白术15 g、丹参30 g、焦三仙各15 g、黄芪30 g、虎杖18 g、五味子12 g、炙甘草6 g,1剂/d, 水煎分服。上方治疗2个月后, 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右胁下疼痛消失, 精神转佳、纳食如常, 失眠多梦消失,二便调, 唯感乏力, 厌油腻, 舌质红, 苔白, 脉弦。查:右胁下压痛消失。考虑热毒渐清, 目前表现以本虚为主, 主要为肝肾阴虚、瘀热未清, 而又见脾胃虚弱、湿热留恋之证, 故治以滋肝补肾, 佐以清热活血, 健脾利湿。方用一贯煎加减:生地30 g、沙参18 g、当归15 g、枸杞子12 g、麦冬18 g、川楝子9 g、虎杖18 g、板蓝根30 g、赤芍12 g、茯苓15 g、茵陈18 g、炙甘草6 g,1剂/d, 水煎分服。上方继续治疗1个月后乏力消失, 能进食油腻。复查肝功:谷丙转氨酶(GPT)6 U、乙肝三系统中除抗-HBC阳性外, 余均转阴而出院善其后。

按: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常见、多发病, 患者是感受湿热疫毒之邪, 蕴结日久, 由气及血, 内着于肝, 加之正虚而发本病。首诊用大柴胡汤加减, 本方出自《伤寒论》第103条,原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 用于本病取其疏肝健脾之功。方中柴胡疏肝升阳, 解郁泄热, 配伍白芍补血养阴, 得丹参相助,祛瘀止痛, 软化肝脾, 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黄芩、茵陈、板蓝根、虎杖解毒化瘀助前药使机体气血调畅, 抑制体液免疫反应和肝炎病毒, 促其澳抗转阴;茯苓、炒白术、黄芪、炙甘草、焦三仙、清半夏、枳实益虚扶正, 补脾益气, 取其“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增强抗体或改善机体机能;五味子补肝养阴、柔肝降酶。后根据病情变化用一贯煎加减,取其滋补肝肾之阴, 方中生地、沙参、当归、枸杞、麦冬养肝肾之阴, 取其“体阴而用阳”;少佐川楝子泻肝气;茵陈、茯苓清热利湿;虎杖、板蓝根、赤芍解毒化瘀;甘草和中。合用之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促进本病的进一步康复。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178

2014-12-29]

401520 重庆市合川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猜你喜欢

古方乌梅顽固性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含杜仲古今方剂的对比研究
徐大椿《医学源流论》临证方药运用探讨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加大对中医经古方保护的建议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纪晓岚论拘方治病病必殆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
刘永业主任中医师治疗顽固性外感头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