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检查在小儿腹痛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2015-01-23魏秀华王兆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8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蛔虫肠套叠

魏秀华 王兆富

超声检查在小儿腹痛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魏秀华 王兆富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小儿腹痛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超声检查360例腹痛患儿的病例资料, 并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结果本组360例腹痛小儿超声诊断阳性326例(90.6%), 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258例, 肠套叠26例, 急性阑尾炎15例, 肠道蛔虫10例, 腹股沟斜疝15例, 肠扭转2例。经临床诊断证实阑尾炎而超声漏诊2例。结论超声检查具有简便、无辐射及可重复性等优点, 对小儿腹痛病因诊断准确性高, 可作为小儿腹痛首选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小儿;腹痛

腹痛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病因复杂多变, 多为消化系统疾病引起。可分功能性及器质性腹痛, 也可涉及全身多个系统病变[1]。因多数小儿未能准确表达腹痛部位和性质,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 以往采用X线检查, 但存在辐射性及诊断价值有限, 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提供诊断信息, 以便采取有效治疗, 并可重复多次检查评价疗效, 所以超声检查已成为小儿腹痛的首先检查项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腹痛患儿360例, 其中男206例, 女154例, 年龄2个月~12岁, 病程0.5~7.0 d。均经临床治疗证实腹痛原因。主要表现为患儿哭闹、腹痛, 以脐周痛多见。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德国Siemens sequoia51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5 MHz凸阵探头和7.5 MHz线阵高频探头联合应用检查。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腹部, 先常规检查肝、胆、胰、脾、肾等脏器, 然后扫查肠管、肠系膜血管及淋巴结, 注意有无肠管扩张、肠腔积液及腹部包块、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等情况, 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肠壁及血管血流信号情况。

2 结果

360例小儿腹痛中超声诊断阳性326例(90.6%), 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258例, 肠套叠26例, 急性阑尾炎15例(其中阑尾周围脓肿2例), 肠道蛔虫10例, 腹股沟斜疝15例(其中嵌顿4例), 肠扭转2例。经临床诊断证实阑尾炎而超声漏诊2例。

3 讨论

小儿腹痛是儿科常见疾病, 其发病因素复杂, 症状表现多样, 小儿多不能准确表达腹痛部位及性质, 给临床医生诊断造成困难, 特别是小儿急腹症, 漏诊、误诊会导致患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由于小儿腹壁薄、脂肪组织少, 超声检查对于小儿腹痛原因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

文献报道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2]。由于小儿淋巴系统发育不成熟, 屏障作用差, 呼吸道和胃肠道的细菌及病毒感染常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临床表现以发热、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 以阵发性脐周痛多见。本组腹痛患儿中以肠系膜淋巴结炎最多见, 占71.7%。采用高频超声检查能发现腹腔内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肿大淋巴结,纵径多>10 mm或短轴直径>5 mm, 纵横比>2, 可散在或成簇状分布, 但无钙化及融合征象, 肿大淋巴结皮质多为低回声,髓质为高回声, 淋巴门结构清楚,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淋巴结血流信号为淋巴门型或无血流型[3]。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等, 多数患儿经抗炎治疗后腹痛症状消失。

小儿肠套叠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是部分肠管及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导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 小儿肠套叠95%为原发性, 因回盲部系膜发育尚未完全固定, 肠功能紊乱导致, 继发性多由肠重复畸形、息肉等引起。该病如能早期诊断可行X线空气灌肠或超声监视生理盐水灌肠复位, 能避免手术治疗。临床表现为患儿阵发性哭闹不安、腹痛、呕吐及果酱样血便等症状, 触诊可发现腹部包块。超声对肠套叠的诊断率几乎达到100%, 典型声像图表现为:纵切面呈葱皮样改变的“套筒征”, 横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其远端肠管可瘪陷, 近端肠管扩张[4]。本组资料检出肠套叠26例, 均经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成功, 其中5例复发行数次灌肠复位。

急性阑尾炎具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征, 多伴有恶心及呕吐等症状, 发热症状多晚于腹痛。高频超声对阑尾炎的检出率较高, 诊断标准:阑尾增粗≥6 mm, 壁增厚≥2 mm, 长轴呈腊肠样低回声, 短轴呈靶征, 管腔不可压缩, 阑尾周围网膜脂肪及系膜组织包绕, 阑尾腔内积液, 可检出粪石, 阑尾周围脓肿由脓液、粘连肠管及网膜包裹构成。但部分小儿肥胖及肠内气体干扰, 可采用逐渐加压方式扫查, 仔细寻找阑尾炎间接阳性征象, 如回盲部肠壁增厚、大网膜移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等。本组360例腹痛患儿中, 超声诊断15例急性阑尾炎(包括阑尾周围脓肿2例), 均经手术确诊。临床诊断证实阑尾炎而超声未检出2例, 术前仅提示少量腹腔积液。

肠道蛔虫可引起小儿腹痛, 严重者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等, 既往本病的诊断依靠临床症状, 粪便检查蛔虫卵确诊。超声检查时肠腔内显示蛔虫特征性声像图, 长轴切面蛔虫体壁呈两条平行线状高回声, 直径约2~5 mm, 体腔为低回声, 短轴呈“空心面征”, 实时扫查可见蛔虫蠕动。本组超声诊断肠道蛔虫10例, 经驱虫治疗后,8例可见蛔虫残体排出, 腹痛症状均缓解或消失。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腹腔内容物经腹股沟区薄弱处向体表突出, 可进入阴囊, 表现为可复性包块, 少数可造成绞窄性肠梗阻而导致肠坏死。多见于男孩, 男女比例约10:1。腹股沟斜疝应于鞘膜积液、睾丸肿瘤及腹股沟区淋巴结炎等疾病鉴别, 高频超声能直观、清晰的显示疝囊结构、疝内容物及血流信号, 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本组诊断腹股沟斜疝15例均为男孩, 其中嵌顿4例均经手术证实。

肠旋转不良指胚胎期肠管以肠系膜上动脉(SMA)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发生障碍, 导致肠管位置异常, 易引起肠梗阻。肠旋转不良大多在新生儿期出现症状, 表现为胆汁性呕吐,婴幼儿表现为间歇性腹痛、呕吐等, 易误诊为肠功能紊乱。本组诊断2例患儿均经手术证实, 彩色多普勒超声(CDU)显示肠系膜根部环状或螺旋状低回声包块, 为肠系膜上静脉围绕肠系膜上动脉旋转, 即漩涡征。但应注意仅根据肠系膜上静脉(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异常不足以诊断肠扭转, 正常人也可见两者关系倒置[5]。

综上所述, 超声检查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肠套叠、急性阑尾炎等小儿腹痛性疾病有较高准确性, 且具有无创性、无辐射、可反复检查等优点, 因此, 超声检查可作为小儿腹痛时的首选检查方法。

[1]贾萍, 吴曙粤.腹痛儿童400例临床分析.中国社区医师,2010,16(12):101.

[2]李灿霞, 李丽. 高频彩超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价值.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4):291.

[3]姜纬.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中华全科医学,2008,9(6):972.

[4]郭万学. 超声医学.第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36:1495.

[5]胡烈榛, 夏焙, 林洲, 等.儿童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超声诊断价值.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6):2429-243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36

2014-12-22]

262600 潍坊市临朐县海浮山医院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蛔虫肠套叠
马副蛔虫的中草药防治试验研究
湖南省长沙市野猪源蛔虫分子鉴定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临床分析
肠套叠如何辨别一定要记住这几点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肠系膜淋巴结炎”要治吗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
儿童小肠套叠治疗经验
淋巴结炎的ICD—10编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