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与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

2015-01-22孙世明杨大兴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磁共振脑出血脑梗死

孙世明 杨大兴

1)四川攀钢集团总医院放射科 攀枝花 617063 2)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 成都 611130

缺血性脑梗死是临床神经内科多发病之一,由于发病急且病情危重,常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在常规溶栓、抗凝及扩血管治疗中,部分患者往往出现脑内出血现象,即脑梗死后继发出血(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这种自然发生或由药物治疗所引发的出血常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1]。研究表明,HT不仅可出现于脑梗死治疗后,同时也被视为脑梗死的自然转归,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矛盾,直接关系患者的病情进展和预后,因此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据统计,HT的发生率高达20%~43%[2]。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磁共振(MRI)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先进的检查手段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通过对45例脑梗死继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MRI在脑梗死继发出血性转变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1-01—2014-04我院收治的45例HT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9例,女16例;年龄43~75岁,平均(59.8±10.7)岁。临床表现:语言功能障16例,一侧肢体感觉及活动障碍23例,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5例,意识障碍2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22例,房颤5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同时经颅脑CT及MRI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重要脏器如肝肾功能不全者;精神系统疾病患者。

1.2 方法 脑梗死诊断在发病7d内确诊,5~7d复查1次,观察时间为发病后2个月内。(1)行颅脑CT及MRI检查前均经患者或家属同意,CT检查采用GE/e型螺旋CT和PHILIPS Brilliance CT 16,磁共振检查采用Marconi开放式0.23TMRI和GE Sigha HD 1.5TMRI。(2)图像均由2位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独立分析。于后处理工作站对CT数据进行分析,重建层厚为l mm,再经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对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边缘、形态、密度以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进行全面评价。0.23T MRI和1.5TMRI常规扫描轴位T1WI、T2WI及FLAIR序列,矢状位T1WI序列,以观察病灶大小及特点,部分病例建立ADC图观察DWI序列中的病灶弥散与受限情况。脑梗死分型:按照病灶的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直径5cm以上,超过一个脑叶;中面积梗死:直径3.1~5cm,小于1个脑叶;小面积梗死,直径1.6~3cm;腔隙性梗死,直径<1.5cm。

1.3 治疗与转归 HT观察时间为发病后2个月内。经影像学确诊,即停止溶栓、抗凝、扩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纤等药物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根据个体情况给予脱水、脑保护剂等治疗。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率(%)或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HT的CT及MRI信号特点 CT梗死灶表面为低密度,出血灶表现为高密度,根据出血量及出血性质的不同,表现为片状、圆形、条形或斑点状阴影。MRI图像中,梗死灶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出血灶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与T2FLAIR呈等或低信号。

2.2 CT、MRI检查结果 45例患者中脑内血肿34例(75.6%),脑梗死病灶内片状、斑点状或条状出血11例(24.4%)。其中大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24例(53.3%),中等面积继发出血15例(33.3%),小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6例(13.3%)。

2.3 HT的CT、MRI检出率比较 45例患者中,CT检出HT 10例(22.2%),MRI检出45例(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260,P<0.05)。

2.4 不同部位HT的CT、MRI检出情况比较 CT检出幕上出血9例(20.0%),幕下出血1例(2.2%);MRI检出幕上出血39例(86.7%),幕下出血6例(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845、11.644,P<0.001)。

3 讨论

脑梗死后继发出血(HT)是指在脑梗死的基础上继发的出血,既被视为脑梗死的自然转归之一,也可发生在抗凝、溶栓治疗后。发生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下述几种因素有关:(1)侧支循环的形成是造成迟发性HT的主要原因:脑梗死后发生的脑水肿使得周围组织毛细血管受压,发生缺血、坏死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随着病程进展,第2周左右脑水肿开始出现消退,侧支循环形成,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引起梗死灶周围出现点状和片状出血;(2)闭塞血管再通:栓子的碎裂、溶解及远端血管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后者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而造成HT;(3)早期应用溶栓抗凝药及扩张血管药物的患者易发生HT;(4)CT、MRI检查结果显示,梗死后脑水肿及大面积脑梗死是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高血压、动脉硬化及高血糖均为出血不可忽视的病理基础[3-4]。

HT的诊断现阶段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段,一直以来人们认为CT为HT检查的首选,可于发病后即刻发现出血及血肿现象,但CT成像亦有其局限之处,如成像参数较少,对亚急性出血、慢性期出血、微小出血及陈旧性出血均显示不佳[5]。MRI即磁共振成像,作为一项新的医学影像诊断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用于医学临床检测。磁共振成像是断层成像的一种,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电磁信号,并重建人体信息。MRI所提供的信息量远远多于其他成像技术,且可提供某些特有信息,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优越性[6]。在对HT的诊断中,具有如下优势:(1)能明确显示出CT不易显示的发生于脑干或幕下的少量出血HT;(2)能发现亚急性期CT检查难以发现的出血灶;(3)即使在数月后也可显示降解产物,对陈旧性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4)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能更加清晰分辨出发生于白质、灰质及深部灰质核团的出血灶。本研究结果表明,MRI对HT的检出率优于CT(P<0.05),MRI对幕上及幕下出血的检出率均优于CT(P<0.05)。

HT在CT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脑梗死病灶中出现高密度阴影,形态可为条状、斑点状、片状出血或类圆形脑内血肿,同时可伴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HT在MRI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信号特点,出血初期呈现出等T1WI与低T2WI信号,DWI序列表现为高信号病灶中出现不均匀性低信号。随着出血时间的延长,演变为CT低密度和MRI的高T1WI与T2WI信号。在HT的检出中,MRI比CT更加敏感,尤其在扩散加权序列与梯度回波中,出血表现为特征性的低信号或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7-8]。

报道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时HT的发生率52.9%~71.4%,是小面积梗死的12倍,说明继发脑出血的几率与脑梗死面积的大小有密切关系,大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或与脑水肿压迫毛细血管造成破裂有关[9]。本研究中大面积脑梗死继发出血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患者。

综上所述,在对HT的诊断中,MRI比CT更加准确和敏感;MRI对幕上及幕下出血的检出率均优于CT。HT的发生与大面积梗死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具有高出血性转化危险的患者,及时调整血压及血糖水平对防止HT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燕桂新,陈文静,孙亮,等.急性外伤性颅内出血低场强MRI的诊断与分析[J].罕少疾病杂志,2012,19(4):20-23.

[2]黄守先,王满侠.头颅CT及MRI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价值[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7):668-670.

[3]沈武钢,邱哓平.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14-15.

[4]杨飞,崔书君,刘怀军,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CT、MRI比较[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 632-1 635;1 651.

[5]李伟峰,魏定远,肖卫民,等.TIA继发脑梗死的TCD、EEG与CT、MRI的动态研究初探[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3-4.

[6]黄巍,王文浩,周政,等.CT中脑背侧脑池出血对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2):145-147.

[7]陈丹,张亚林,瞿中威,等.张力性脑出血的CT及MRI特征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09(4):17-19,38.

[8]许开喜,卞光荣,符大勇,等.低场MRI对早期颅内脑出血诊断及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85-187.

[9]江静雯,丁蓓,郑超波,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4):300-302.

猜你喜欢

磁共振脑出血脑梗死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进展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