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始于1931

2015-01-20李乾坤

小学生时代 2015年9期
关键词:江桥赵一曼抗日

□李乾坤

记忆始于1931

□李乾坤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提起这场战争,美国人总是对1941年念念不忘,因为那一年的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珍珠港,让他们的海军遭受重创。俄罗斯人也会记住1941年,因为那年夏天,德国纳粹用“闪电战”撕开了苏联的国境线,将战火烧到了他们的家园。而在我们中国,大家通常提到的则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从那一天开始,中华民族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先辈们反抗法西斯侵略者的战斗早在1931年就已经打响了。自1931年的“江桥战役”直至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华夏土地上的抗日烽火整整燃烧了14个春秋!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守护着祖国母亲,留下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打响抗日第一枪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受制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节节败退。事变后仅一天,日军就占领了沈阳、鞍山等20多座城市。不到一周,辽宁、吉林两省就都落入了日寇手中。

敌人的气焰越发嚣张了,下一个目标就是黑龙江!

此时,黑龙江省省长兼东北边防副司令万福麟正随张学良在北平,黑龙江一时群龙无首,形势非常危急。

在这关键时刻,马占山挺身而出,临危受命,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军民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

马占山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但在就任前,他已担任过黑龙江省陆军步兵第三旅旅长、黑龙江骑兵总指挥以及黑河警备司令。他从给地主家放马的贫寒少年一路走来,是一个真正经受过战火考验的将军。

马占山一到任就亲自视察阵地、整顿防线,积极准备抵御敌人的袭击。那时,黑龙江省的省会在齐齐哈尔市,日军要进攻齐齐哈尔,就必须经过洮昂铁路上的嫩江桥。这里注定要成为两军厮杀的战场。

1931年11月4日,江桥战役打响了。拂晓时分,日军在飞机和重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在江桥北侧防守的官兵,遵照马占山的指令,将敌人放入有效射程之后以猛烈的火力还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守军趁势跃出战壕,与敌人展开白刃战。

激战多时,日军溃逃。埋伏在江岸芦苇丛中的官兵突然杀出,前后夹击,大败敌军。日军的援兵赶到,但马占山部队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立即用骑兵发起冲击,直杀得敌人血肉横飞、狼狈逃窜。

4日这一天,中国守军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1000人以上,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自“九一八”以来骄横无比的日本侵略者,终于在江桥阵地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江桥战役消息传出,全国一片欢腾。爱国学生成立“援马抗日团”,奔赴东北;各大报纸纷纷报道江桥战况,号召大家捐款捐物;国民政府也通令嘉奖,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主席。然而,本该奉命前来支援的军队却“毫无战斗准备”,致使江桥守军孤军血战,陷入困境。

战斗持续到18日下午,守军弹尽粮绝,伤亡大半。马占山不得不忍痛下令总撤退,率部退往黑嫩平原腹地的海伦,继续组织抗战。

11月19日晚,日军在付出5000多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后,占领了齐齐哈尔。江桥战役结束。

这一仗,最终没能让侵略者止步,但却打响了中国武装抗日的第一枪。马占山将军率部抗日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志气。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由此拉开帷幕,无数的英雄儿女将自己的热血抛洒在中华大地上,为民族的独立和自由不懈奋斗。

不屈的母亲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这短短几行文字,就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烈士临终前留给儿子的遗书。那一年,她31岁,她的“宁儿”才7岁。

她本名李坤泰,“赵一曼”是她到了东北开展革命工作以后取的化名,当时,就连她的丈夫也不知道。

20年之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宁儿”陈掖贤才被正式通知,大家广为传颂的英雄“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他赶到东北烈士纪念馆,见到母亲的遗嘱,几乎哭晕过去。他用钢针蘸着墨水,在自己的左臂刺下“赵一曼”三字。直至离世,母亲的名字仍然印在身上。

宁儿对母亲爱得深沉,可母亲却没办法给予他太多。生下宁儿不久,赵一曼就把他寄养在亲戚家里,转身投入到紧张的抗日斗争之中。

在东北,她担任过工会秘书,做过区委书记,不管是组织工人举行反日罢工,还是发动群众建立游击队,她都干得非常出色。群众亲切地称她“李姐”,战士们就称她“我们的女政委”。

1935年11月,赵一曼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负伤,不幸被捕。

敌人为了获得抗联部队和地下党的活动机密,把赵一曼转到哈尔滨的警察厅(现东北烈士纪念馆)看押。在那里,日本宪兵对她严刑拷打,鞭打、吊拷、老虎凳、竹筷夹手指……几十种酷刑轮番摧残着赵一曼。敌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最后得到的却只有“不知道”。

酷刑让赵一曼变得十分虚弱。日寇还不死心,想套出口供,就把她转进医院进行监视治疗。赵一曼却趁这个机会,说服感化了照顾自己的护士韩勇义和看守警察董宪勋,于1936年6月28日逃出了哈尔滨。

遗憾的是,在离游击区只有20多里地时,敌人追上了他们。赵一曼再次被捕。

又是一番残酷的审讯,但日军仍一无所获。发疯的敌人决定对赵一曼实施最残忍的电刑。日寇留下的资料记述:“拷问断断续续持续了七个多小时,赵女士的头无力地垂了下来,全身像被抽掉筋一样软软地挂在刑架上……但赵女士始终丝毫没有屈服的意思。”

魂归乌斯浑河

13岁是怎样的年纪呢?应该是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的年纪吧,应该是还可以在爸妈怀里撒娇的年纪吧,应该是像蓓蕾一样等待绽放的年纪吧。

然而,13岁的她,却无法享受这些美好的生活。

她是王惠民,东北抗联部队里一名普通的女战士。1938年10月,奔腾的乌斯浑河将她的生命永远定格

敌人终于失去了耐心,决定把她送回被捕地——珠河县(现黑龙江省尚志市)处死“示众”。

1936年8月2日,在开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纸笔,给儿子写了那封催人泪下的遗书。

1946年,距离赵一曼牺牲过去了10年,此时,凶狂的日本侵略者早已投降。为了缅怀这位英勇的战士、不屈的母亲,哈尔滨市将赵一曼战斗过的一条大街更名为“一曼街”。现在,关押过赵一曼的警察厅改建成了东北烈士纪念馆,告慰着无数像赵一曼一样的英雄。

在哈尔滨,除了一曼街,还有很多以革命烈士的名字命名的地方,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公园……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悲壮的故事。推至全国,类似的地方还有北京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山西的左权县,等等。革命先烈用自己的生命浇灌祖国的土地,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那段峥嵘的岁月早已远去,但为国牺牲的英灵,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了13岁,将她和她的7名战友定格在了抗日英雄的史诗里。

是的,她们的故事叫作“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的一支队伍行进到牡丹江下游的乌斯浑河附近,13岁的王惠民也在队伍当中。

就在部队准备过河时,枪声响起,大股的敌军突然围了上来。王惠民等8名女战士原本处于隐蔽的位置,并没有被日军发现。但指导员冷云分析了形势之后,毅然指挥大家向敌人开火,掩护大部队突围。

日军一下子慌了神,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进攻河岸边的女战士。大部队趁此机会,发起冲锋,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敌人发现女兵只有8个人,就一步步包围过来,企图活捉她们。已经冲出去的部队几次组织攻击,想要营救她们,无奈敌人火力猛烈,没有成功。女兵们急得大喊:“同志们!不要管我们,快点儿冲出去,保住手里的枪,抗战到底!”

为了保存力量,大部队只好撤离。敌人没有达到目的,气急败坏地全部朝女兵们扑来。

面前是步步紧逼的敌人,身后是奔腾不息的大河,面对这样的处境,女兵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们摔掉枪支,唱着象征自由的《国际歌》,相互搀扶着走进了汹涌的乌斯浑河,壮烈殉国!

几十年光阴飞逝,乌斯浑河的水流依然湍急。八女的英魂沉入河水,沉入了祖国母亲的怀里。

冷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安顺福,这一串名字如同一串天星,在漆黑的夜里闪烁着光明。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记住这些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国家和民族自由的英雄!

这样感人的故事一定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行动起来,去你的故乡、母校,甚至你偶尔访问的地方,聆听、记录那些不曾听闻的抗战故事。相信这样的经历会让你坚强、促你奋发,因为那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且因此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正能量啊!

这样的故事我们无限收藏,并特设专用收藏邮箱:kangzhan1931@sina.com。期待正在阅读的你,找到更多不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与大家一起分享。

猜你喜欢

江桥赵一曼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赵一曼:用“红枪白马”书写抗日传奇
永丰恩江桥:罕见的折弯桥
致敬钢铁女战士:赵一曼鲜为人知的原名曝光
走进江桥抗战纪念馆
罗拥军艺术作品欣赏
民族英雄赵一曼之歌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