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一核心两阶段三重点”班级建设模式探索

2015-01-19李冬霞

关键词:班委班风学风

李冬霞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1]可见,大学班级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对大学生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班级建设的重要性

1.1 班级建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基本场所的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发展。优秀的班团干部作为班级的“领头雁”,起到典型示范,号召身边同学积极进取的作用。优良的班风、学风、浓厚的班级文化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陶冶着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着学生交际、协调能力;良好的班级建设为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成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 班级建设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评价班级的作用:“不管用什么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2]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班级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班风、学风是学校校风的具体体现,也是一个学校校风的基础。因此,加强班级建设是维护学校整体稳定、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的前提[3],也是一个学校持续发展的必然。

2 高职院校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班级组织松散,班委的作用发挥不足

在实际班级工作中,由于班主任所带班级较多、事务性杂事繁琐,或因教学、科研等任务,无暇顾及班级管理,出现班级事务不管不问,学生思想教育欠缺等问题;一些班委职责分工不明,班级事务过多依赖班长、团支书等个别学生干部,多数学生班干部没有机会参与,学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做事效率低下,班级凝聚力不强;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系统培养,部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与方法不够理想,班级领导核心的示范效应不足,直接影响班级的建设,影响班级凝聚力形成。

2.2 以寝室代替班级,班风建设困难

一方面由于学生宿舍社会化之后,班级学生住宿相对分散,宿舍安排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学生之间的思想、文化、政治和价值观的交流,空间的阻隔造成班级同学不够团结,班级缺乏凝聚力;另一方面绝大多数高职学生通常以宿舍为单位形成自己的“小家庭”,宿舍以外的同学很少一起进行沟通与活动,班级概念逐渐泛化、淡化,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以致良好的班风难以形成。

2.3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风建设面临瓶颈

首先,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自控力差,高考失败的自卑心理严重、学习动力缺乏,不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其次,一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学相对抽象,加之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不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出现困难,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课堂学习“消极怠工”,玩手机、睡觉、说话、坐后排、课后不复习、贪玩、抄作业等现象普遍,学风建设面临难题。

2.4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班级凝聚力弱化

高职生源遍及到全国各地,不同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的高职生在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其在交际、适应、学习、活动能力等许多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当前班级独生子女偏多,很多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存在自私、孤僻、叛逆等心理问题;偏远山区、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学生自卑,不愿与人交往;部分单亲学生的情感缺失等。班级成员在文化背景、地域风俗、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弱化,班级活动开展困难,班级的凝聚力弱化,班级建设难度增大。

3 高职“一核心两阶段三重点”班级建设模式构建

高职班级应结合专业特色与学生特点,积极探索“一核心两阶段三重点”班级建设模式,即以班委建设为核心,分两阶段培养学生能力,大一新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大二、大三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重点是凝练班级文化内涵,加强班风建设,形成优良学风,增强班级凝聚力,推进班级体建设,使班级每一个同学在班级大家庭中得到成长。

3.1 以班委建设为核心,增强班级凝聚力

当前,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各班级学生生源的差异,以及“90 后”学生个性的不同,给班级建设、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班级建设要充分了解分析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特点,采取相应的班级建设措施。

3.1.1 以班委建设为核心,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委是班主任的助手,是班级学生的领导核心,是联系和沟通师生间的桥梁与纽带,是班级活动与班级文化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良好班级班风、学风的建设者和领头羊,是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

(1)民主竞选班委。坚持“公开、公平、公证”原则,通过学生自荐、演讲、投票、考察等民主选举,让学生自主推选出自己信任的班委,形成班级的领导核心。

(2)明确班委职责。根据班委、班级建设的需要,制定具体的班委工作职责制度,班委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服务全班同学,在班级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模范表率作用,通过自身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增强班级凝聚力。

(3)定期开展班干部培训。通过新锐训练营、专题讲座、党课等形式,培养班级学生干部的基本素质与工作技巧,在各种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中锻炼班干部工作能力。

(4)班委的监督考核。在每学期期末,班委要向全体同学做“班级工作报告”;通过问卷开展学生对班委工作的满意度调查,监督考核班委的各项工作,并对工作满意度差的班委进行教育或调整。

3.1.2 明确班级建设主体,提升建设能力

班级管理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整个班集体由班主任、班委、班级同学三方组成。班主任把握班级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班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个别学生的心理引导;班委形成领导核心,带领班级同学设计班级文化,组织班级活动,建设班风学风;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三方有序协同与合作,共同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3.2 分阶段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一年级阶段,针对大一新生的陌生感与好奇心,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作为教育重点。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熟悉学校、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知晓专业的基本情况等;在开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适应与自我调适能力;积极组织各种班级活动,融入班级文化,增强班级凝聚力。

两个阶段学生能力培养

(2)二、三年级阶段,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时期,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本阶段的重点。充分利用专业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提高;在专业实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竞赛、企业兼职锻炼等,培养自身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大三阶段的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适应社会,提高职业技能。

3.3 突出三个重点,打造特色班级

班级文化、班风、学风三者是班级建设的重点。班级浓郁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促进了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良好班风为优秀的班级学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优秀的学风反过来也为班风建设与班级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氛围,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3.3.1 凝练班级文化内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班级文化,是构建班级集体精神的载体,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1)融入专业元素,精心打造班级特色文化。组织全班同学参与,集思广益,融入专业元素,精心打造班级特色文化,凝练出自己的班徽、班旗、班服、班歌和班级口号等作为班级和班级特色的标志,使学生们在班级文化设计、使用过程中增加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作意识。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2)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既是宿舍小家庭成员间协作精神与人际关系的现实反映,也是学生个性与良好生活习惯的体现。通过班主任不定期检查,班长、生活委员每日督促与通报,形成检查、督促、教育、反馈循环体系,以培养学生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宿舍文化内涵建设。

3.3.2 加强班风建设

良好班风是学生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也是班级同学共同进步的体现,是整个班级建设的“奠基石”。因此,加强班风建设,培养班级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至关重要。

(1)制定班级公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成立之初,要根据学院及系部各项制度,结合本班实际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班级公约”,对学生的日常出勤、卫生、早操、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进行量化考核,与班级推优评先、奖助贷直接挂钩。

(2)建立“两会制度”。每周一次班级会议,每月一次班委会议,通过班级会议与班委会议讨论对近期班级工作进行计划、梳理和总结,及时了解班级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班委、团支部策划组织“春游”“寝室文化评比”“个人才艺大比拼”等活动,开展班级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友谊赛等体育赛事,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系列活动,既增进了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了解与友谊,培养了大家的团队协作精神,也提高了班级凝聚力。

3.3.3 培育优良学风

学风是一个班级发展的基础,是班级一切活动延伸和发展的基石,是班级建设的关键。

(1)制定学习计划。每学期初班级每一个同学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张贴上墙,时刻提醒大家按计划分阶段、有计划、有目标地主动学习,期末比对计划完成情况以便进一步改进。

(2)组建“帮扶共进小组”。每学期由学习委员带头,成立班级“帮扶共进小组”,组织成绩优异的同学为成绩相对薄弱的同学补习功课,互帮互带。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增进了彼此友谊,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3)参加企业实践。利用节假日,鼓励班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车间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同时,提前接触社会,总结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开展导师助学。针对班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课代表积极与任课教师联系,请教师现场指导、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开展师生“一对一”助学活动,将专业学习较差的学生组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分派一名专业导师进行定期辅导。导师助学既及时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

(5)寓教于乐,提高学生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和高职学生特征,将专业学习与能力提高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让大家在趣味、生动的活动中学习。如营销专业学生需要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等,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举办“方言大赛”“专题研讨”“辩论赛”等活动,让大家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能力。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号) [Z].2004.

[2]马卡连柯全集( 第三卷) [M].南致善,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3]欧阳文根. 初中班级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班委班风学风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爱心·言行·思想·制度·班风——班主任工作“五部曲”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班风:班级教育的场域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班服风波”折射出的带班理念
换位思考·民主协商·和谐发展
浅谈家风与班风的良性互动关系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
学风建设——高校发展的基石
“终极班委”诞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