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框架

2015-01-17王兰凤许敏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

王兰凤 许敏

摘 要:人口较少的民族布朗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采用科学的分类体系,建立莽人语言文化资源元数据框架。要参照科学的标准规范,建设莽人语言与文化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关键词: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框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194-02

我国的莽人,在云南金平县境内,2009年被划归到“布朗族”,系少数民族中的人口较少民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有利于将原始资源纳入数字化保存和信息化管理之中,对数字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对莽人语言、口传历史和文化记忆等珍贵的资料进行保存,是抢救和保护进入严重濒危状态布朗族莽人语言文化的科学有力的手段与方法,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为保护其他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化提供借鉴,推动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进行。本文主要探讨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框架、标准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数据库的建设以数据为中心,在确定了分类体系、描述字段、数据库策略后,再进行资源的加工[1]169。在分类体系方面,参考“民族文化资源元数据库框架”[2]143,在核心元素上尽量采用DC元数据。在字段描述方面,由于资源形态表现为图片、视频、音频等计算机文件形式,所以使用字符型、日期型、整数型、词组型、正文型、分类型、文件型7个字段来完整地描述该资源[2]172。数据库建设策略方面,首先对资源的内容进行收集,然后对数字资源进行加工、分类、入库。选择涉及同一资源的数据库,选择质量较高的资源。限定资源库的逻辑组成部分,针对资源的收录情况,确定数据库的描述字段和资源类型,避免重复收录,提高加工效率[2]169。

一、建设科学的非遗数据库分类体系[3]58

(一)传统的“十分法”存在弊端

我国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的过程中,采取分批评定的方式,而其分类标准与名称也经历了数次微调,第一版名录分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第二版名录分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目前,我国已经或正在建立的地区非遗数据库基本按照“十分法”进行项目分类,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许多项目的归属混杂,存在疑义。如民间音乐与民俗之间存在交集,民間文学中口头文学中如民间歌谣与表演艺术存在交集。传统手工业生产知识与技能与工艺美术类下属项目存在类属判别标准不清成的归类混乱的情况[3]65-66。

(二)非遗普查的“双分法”值得借鉴

我国非遗普查的分类表,分类的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对象,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3。全国非遗普查分类采取了双层分类法,这种精细化分类适于数据的检索与管理,应该在非遗分类体系中被沿用。

(三)采用“双层四分法”,建立莽人语言文化资源元数据框架

参考“民族文化资源元数据库框架”[2]143,在核心元素上尽量采用DC元数据。为了实现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统一管理,通常采用三层元数据结构[2]143。“民族文化资源元数据库框架”结构如下,第一层:民族文化核心元数据。第二层:模型元数据、音频元数据、视频元数据、动作元数据、图像元数据、文本元数据。分别对应:模型片段元数据、音频片段元数据、视频片段元数据、子动作元数据、子图元数据、文本片段数据。第三层:如,模型元数据分为:场景元数据、道具元数据、角色元数据……结合数字资源的属性与特质,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时,参考信息技术领域分类的国家标准,增加科学性与共享性。参考《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GB/T7027-2002)确定的“双层四分法”。莽人语言文化资源元数据库框架,结构如下:第一层分为四大类: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美术;传统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传统节庆与仪式。第二层为:(1)传统表演艺术,包括:口头文学(或称讲述文学、口述文学);音乐演奏;口头演唱;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染技;其他。(2)传统工艺美术,指各类高于生产、生活实际需要的工艺美术技艺。包括:雕塑工艺(包括: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煅冶工艺(包括:铜器、金银器、景泰蓝),烧造工艺(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艺(家具等);髹饰工艺(漆器等);织染工艺(丝织、刺绣、印染等);编扎工艺(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编织扎制);字画工艺(书法、国画、篆刻、年画、铁画、内画壶等);剪刻工艺(剪纸、皮影等);其他类。(3)传统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包括:生产方面:农、渔、林、牧、商、工及其他生产知识与技能;生活方面:衣、食、住、行、医、其他生活知识与技能。(4)传统节庆与仪式。包括:节庆、仪式、其他[3]74-76。

二、数据库采用科学的标准规范

非遗数据库缺乏基于顶层设汁的标准规范体系。数据库元数据、存储结构、数字资源格式标准等的统一是当务之急[3]21。数据库按照标准与规范建设,才能与国际和国内数据库接轨。

莽人语言与文化数据库采用我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4],该规范包括六类规则:第一,核心元数据著录试用规则;第二,数字资源建设技术标准,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数据数字资源建设技术标准;第三,资源提交规范;第四,资源质量验收试用办法;第五,资源建设选题范围规则;第六,资源库结构规范文档。

在著录方面,规范提出25项中文核心元数据,其中,“名称”必须著录,其他元素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汉语采用汉字简体,外文根据规范的外文规范字和标点符号。信息源上无法表述的文字和符号,用汉语拼音代替,并附注说明。力求简洁、准确。

数字资源技术标准方面,推荐XML作为内容标记方面的建设标准,推荐HTML作为内容标记方面的最低的标准。文本文件推荐标准采用XML格式,最低标准采用TXT格式,图像文件,推荐标准格式为PDF格式,最低标准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公司目前的电子图书格式,即JBIG、J2K格式。数字图像根据不同的用途,按A、P、D三个级别的标准执行,在扫描精度、格式上符合相应的用途[1]8,不同内容的文本,在压缩的时候,按照文献的类型,对应相应的标准进行扫描,并用其相对应的格式进行保存[1]9-10。音频文件,按照资源内容,采用相对应的标准进行保存和压缩,具体执行“音频数字化存用标准”和“音频文件一般使用标准”[1]10-12。按照数字图书馆视频资源建设的不同需要,采用从低到高的四级标准,DV资源推荐了中级和高级两个级别,流式视频资源用从低到高的五个标准[1]12-13。

特色数字资源转换方面,按报纸、手稿、乐谱、古籍、善本、奥图拓片字画、龟甲、竹简、器物、织帛等,早期文物地图、大型设计图、航空航天遥感图等不同种类参照相应的数字化转化标准[1]13-18。从介质的角度,根据反射类原件和透射类原件的不同,按照特色数据资源加工扫描的通用标准进行[4]19-20。介质类型中图片、视频、音频,采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库素材加工标准”[4]21。图片介质,直接获取数字图片按来源格式存储,扫描图片最好用TIFF格式,一般存储为JPEG即可。JPEG格式,按小图、中图、大图、宽带图四种服务方式采用对应的数字化标准。视频介质,存档方面,直接获取数字资料按来源格式存储,自行制作转换的可储存为AVI或MPEG1格式;服务方面,两种服务方式,一般用MPEG4格式。音频介质,存档方面;直接获取数字资料按来源格式存储,自行制作转换的可储存为WAVE或MP3格式,服务方面,采用MP3格式。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需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标准与规范与国际和国内数据库接轨

数据库的设计遵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原则:在全国性的体系架构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区域范围内的数据库要从高的层次进行规划和顶层设计。同时注意永久保存原则、尊重现状原则、促进共享原则、结构优化原则、技术兼容原则[3]46。

(二)注意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理念

美国特别重视数字化保存与访问。对美国民俗中心(http://www.loc.gov/folklife/index.html))的相关研究,启示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digitized data protection)和数字化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上来[3]24。數字资源的物理存储稳定性堪忧,一旦无法使用会带来很多问题。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发起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项目——LOCKSS系统影响较大,某些方面的理念值得借鉴[3]29。美国等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标准规范及技术指标方面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体系,较之国内,研究进入了更为深入的阶段[3]32。

(三)注意学习先进的技术

从数据管理功能角度,数据库系统功能的演化过程表明,我们已经度过了数据库最初的收集、创建过程,经历了包含数据检索、存储和一些事务处理的数据库管理阶段,进入了高级数据分析阶段。即:通过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实现功能强大的数据库高级管理。可以说,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已经成为数据管理的未来趋势[3]53。

参考文献:

[1]谈国新,钟正.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与产业化开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贾磊磊.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现——中美文化论坛文集[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4]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标准规范[M].北京: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国家中心,2003.

收稿日期:2014-10-06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2资助项目“信息技术在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化抢救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金平布朗族莽人为例”(JD12YB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兰凤(1973-),女,吉林九台人,讲师,从事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研究;许敏(1965-),女(哈尼族),云南元阳人,教授,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数据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
框架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WTO框架下
浅谈大数据信息化及数据库建设
高校图书馆专题数据库结构探析
谈美术学院图书馆动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一种基于OpenStack的云应用开发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