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异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2015-01-17甘伟平陈元园

学理论·上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甘伟平 陈元园

摘 要:“消费异化(Consumption Alienation)”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用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围绕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如何摆脱消费异化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论”。大学生作为未来消费社会的主力军,消费行为逐渐呈现出异化的倾向。厘清消费异化概念,利用其对当前大学生进行分析,找出消费异化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异化;大学生消费;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139-02

一、消费异化理论

(一)马克思异化理论

马克思认为,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具体表现分为四个方面:

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产品本应属于劳动者,但事实却与之相反。工人生产了大量的劳动产品,但这些劳动产品却以剩余价值的形式被资本家占有,资本家通过销售工人的劳动产品赚取利润奴役工人,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成了统治劳动者的工具,与劳动者相异化。

2.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本应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使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劳动过程中对于人类而言是愉快和满足的。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劳动的成果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工人的劳动也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劳动由满足自身发展的手段变为目的,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成为了商品,工人为了生存不但不能自由自觉地决定自己劳动,反而变得厌恶劳动却不得不劳动,劳动从主动变为被动,工人和自己的类本质分离了。

4.人同人相异化。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占有工人劳动并榨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家站在了工人的对立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由合作劳动变为压迫剥削,人与人相异化了。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又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往返循环,再生产了商品,同时也再生产了劳动异化,工人陷入无尽的深渊。

(二)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

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是单向度的人。在单向度的社会里,一切事物都成为商品,个人完全为“虚假需求”所支配,“如果大众传播工具和谐地而且经常不引人注意地把艺术、政治、宗教和哲学同广告节目混成一体,它们就使得这些文化领域成为它们的公分母——商品形式。灵魂的音乐也是推销商品的音乐。计算的是交换價值,而不是真理价值”,“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或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

(三)弗洛姆的人道主义消费伦理

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要求不断地发展生产,因而必须不断地扩大消费。它动用一切宣传机器不择手段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在这种强大的宣传攻势下,“即使富裕的人也会感到贫困。”资本主义把人变成了贪婪的、被动的消费机器,弗洛姆还把它称之为“商品饥饿者”和“被动人格”。他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科学技术和匿名权威,认为二者是导致“商品饥饿者”和“被动人格”产生的根源。人们在技术、宗教和利润、市场的支配下,失去了主动性、创造性和自由,把贪婪地占有和使用新物品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四)本·阿格尔生态学异化消费理论

在系统地吸收和发展前人理论的基础上,阿格尔对异化消费做了系统的阐述:“异化消费是指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

阿格尔进一步指出,异化消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这种消费是在外部的诱导下而进行的,是一种虚假需要的消费。第二,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由于生产过程高度的集中化使人们觉得缺乏自由和自我,促使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去找人生的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异化现状分析

(一)冲动消费

冲动消费是指顾客在外界因素促发下所进行的事先没有计划或者意识的购买行为。冲动消费具有事前无意识、无计划,以及外界促发下形成的特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年轻有朝气,充满活力,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对时尚也有一种特殊的青睐,冲动消费非常普遍,尤其表现在女生购买服饰和化妆品上。商家为了营销自己的产品,将女大学生视为金钱的源泉,有的不惜花重金请来女大学生崇拜的明星做代言人,有的时常进行看似实惠的打折促销活动。据调查,女大学生业余时间最喜爱的活动就是和朋友一起逛街或在网上购物,可以试想,当上诉营销手段萦绕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时,大学生极易走入冲动消费的怪圈,购入一大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商品。

从异化的角度分析,消费本应是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手段,在上诉案例中我们发现,消费由手段变为目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解经济危机,通过广告以及其他一些媒介手段,促使人们把追求消费当作最大的需要和真正的满足,这种不良现象使人被消费所异化,阻碍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炫耀性消费

随着城市化的普遍发展,有钱人更重视把钱投入能够象征他们高人一等的实物消费,即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高度分离的表现。被消费的已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即阶级。韦伯认为,阶级是按照他们与商品生产和商品获取的关系而划分的。这种炫耀性本应始于有闲阶级于亦止于有闲阶级,但当前部分大学生也染上了炫耀性消费的恶习,身心的发展都受到较大影响。

部分大学生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达到了一年甚至半年一换,较为典型的是所谓的“果粉”,即苹果手机的忠实拥簇。分析人士预测,苹果的用户量今年有望突破6亿,每当这个品牌宣布要发布新产品时,以大学生为首的“果粉”便开始翘首以盼,省吃俭用,筹钱入手新一代的产品,痴迷者甚至会为在新品发布后第一时间拿到产品,不惜牺牲健康,彻夜排队等待专卖店开门。此前还有新闻报道17岁高中生卖肾买iphone。大学生中虽尚未听说有此种情况发生,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据北京晚报报道,一名大一新生要买“苹果三件套”,即所谓的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和macbook笔记本电脑,总价值高达两万元,母亲因买不起当场被该大一新生骂哭。

人类通过劳动生产劳动产品本应是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序,而“果粉”、“米粉”的这种行为则反其道而行之,牺牲健康和亲情来换取劳动产品,人与劳动产品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

(三)人际交往过度消费

1.人情消费

人情消费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步入大学的同时,人们交往范围前所未有的扩大,不可避免地步入了社会关系网之中,需要维系的亲情、友情、乡情、师生情等范围也在扩大,礼尚往来成为必不可少的支出。大学校园中,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层出不穷,名目繁多,较为常见有老乡会、同学会、部门活动、生日宴会等,大学生一来爱好娱乐,乐于社交,二则迫于人情压力不得不参加。但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对于人情消费往往有心无力,疲于应付。

2.恋爱消费

爱情是人类最基本和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必须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之上。大学生恋爱非常普遍,也无可厚非。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大多数父母都是尽力保证子女的经济充足,子女也应体谅父母劳动之不易,勤俭节约。但最近的调查表明,41%的大学生日常月均恋爱花销在100-300元之间,而花费在300-500元的占23%,超过500元的有8%。不少大学生还表示,除了日常开销,还有偶尔外出旅游,平均每次花费都在千元以上,约过半学生大学四年的恋爱花销超过1万元。在此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用国家所发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填补人情和恋爱消费的不足。国家发放奖助学金的初衷本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和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的实现,大学生的这种行为无疑与此背道而驰。

人与人和谐关系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稳定就是人与人处于和谐关系,人与人和谐关系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内在属性。但在上诉案例中我们看出,大学生之间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给自己和家庭背负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由劳动的内在要求变为劳动的目的,背离了人全面自由发展和自由自觉劳动的类本质,人与人的类本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

(四)透支消费

《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指出,信用卡消费和网购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形式。大学生信用卡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为36.7%。在这36.7%的信用卡使用者中,人均拥有信用卡数量达到1.9张。信用卡在大一新生中的普及率最高,达到46.1%,从拥有数量来看,大一、大二学生人均拥有2张信用卡;而研二学生人均拥有量仅为1.5张。

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极大發展,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的销售产品,通过广告宣传消费主义思想,鼓励大众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消费由目的成为手段,消费异化随之产生。信用卡和网购可以说是消费异化的代表产物,它们的产生使人们不再用去盘算自身的购买实力和时空的局限,更不用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消费成为人类现世的嘉年华。由于异化消费导致过度生产,浪费自然资源、污染环境,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最终导致人与自然相异化。

三、摆脱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对策思路

(一)学校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负有义不容辞的教育义务。学校应从理论知识、消费观和财商教育两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首先,学校应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等公共必修课的条件,向学生教授马克思关于劳动异化、消费异化的相关理论,使大学生掌握理论的武器,用批判的眼光发现自身和身边的异化现象,发自内心的与异化消费划清界限。

其次,学校还应充分利用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消费观教育活动,加强学风、校风、舍风建设,如将其融入新生教育、家长见面会、社团活动、党组织生活等,使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意识到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最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聘请财商教育相关专家,开设学术讲座,编写相应教材,使学生的财商得到真实的提高,掌握理财的基本能力。条件不足的学校可采取集中播放相关科教影片,鼓励学生自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二)企业

企业是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企业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消费,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企业自身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为准则,以过硬的质量和完善的功能去赢得市场,不虚假宣传,不诱惑大学生者盲目消费,追求合理、有限的利益,做一家有责任心,有良知的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永葆生机,消费异化现象才能从源头上得到解决。

(三)国家

国家产生自社会而后又跃居与社会之上,是人民让渡部分权力以期幸福生活的结果。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异化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的和谐和生态的稳定,国家理所当然应该行使权力消灭消费异化。第一,国家应利用强大的宣传机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他们改变错误的消费理念和方式。第二,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约束企业的生产和销售行为,对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以此来改变企业唯利是图,诱导大学生消费异化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蔡受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张一兵,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邓志伟.弗洛姆人道主义消费伦理思想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6(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3.

收稿日期:2014-10-14

作者简介:甘伟平(1991-),男,四川邻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理论与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陈元园(1991-),女,四川邻水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