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零翻译的原型范畴解读

2015-01-17薛海滨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源语译法范畴

薛海滨 王 斌

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

邱懋如教授依据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和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 Savory)的观点,认为语言总体上具有可译性,但同时不排除语言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境,为此,他提出了零翻译(Zero Translation)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译者在翻译困境中是如何实现语言可译性的。邱教授(2001)给零翻译所下的定义为:“1)源语中的词语故意不译;2)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语中的词语。”第一类具体的方法是省略法;第二类具体的方法是音译法和移译法。

如果是源语中的词语故意不译,有两种可能:第一、的语缺少源语当中的某些功能性词汇,导致翻译时需省译,如英译汉时,冠词常常不必译出;第二、因文化冲突等因素而导致译者故意不译源语可译之处。第一种情形是源于源语和的语的差异,译者无法也没有必要将源语的功能词在的语中再现,而第二种情形中明显有译者认知介入的成分。如果不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语中的词语,也有两种可能:第一、使用异化译法,如将Tom译为“汤姆”;第二、使用归化译法,如将Carrefour译为“家乐福”。第一种译法是纯粹的音译,尚没有明显的译者认知介入的痕迹,但第二种译法虽然没有用的语中现成的词语,但的语中的三个汉字明显反映了译者的中国文化情结。因此,邱教授提出的零翻译概念虽然为语言差异而带来的翻译困境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及解决的办法,但忽略了译者认知介入的因素。既然译者认知介入会导致的语对源语或多或少的改变、破坏或扭曲,那这样的翻译还能算不译而译的零翻译吗?因此,必须考虑译者认知介入的因素,才能更加明晰地界定零翻译的概念。

二、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体验在认知客观世界中的作用,语言是人的认知与客观现实互动的产物。语言并非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通过人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继而经过人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形成概念,每个概念都有一个对应的范畴。“范畴是指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应,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王寅,2009:91)

范畴理论本身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典范畴理论肇始于亚里士多德,即将范畴视为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元素的集合体,认为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之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一直信奉该理论,直到哲学家维根斯坦(Wittgenstein)对此提出质疑。他通过研究指出范畴边界具有不确定性,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的概念。此概念把范畴比作家族,认为家族成员容貌有相似之处,但彼此又很不一样。20世纪70年代,在“家族相似性”理论的基础之上,E-leanor Rosch和她的同事们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

原型范畴主要指的是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范畴。Rosch&Mervis曾将家族相似性定义为:“… a set of items of the form AB,BC,CD,DE.That is,each item has at least one,and probably several,elements in common with one or more other items,but no,or few,elements are common to all items.( 能 构 成 AB、BC、CD、DE关系的一组成员,就是说,每个成员至少有一个,也可能有几个,与其他一个或更多成员享有共同成分,但没有一个或很少几个成分是所有成员都共同享有的。)”。其中,“原型”指抽象的对范畴成员的图式表征(Schematic Representation),即范畴成员的属性集合。范畴中的原型可以是该范畴中的典型代表。“…categories often exhibit typicality effects,where certain members of the category are judged as ‘better′or more representative examples of that category than other members.Members of a category that are judged as highly prototypical(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at category)can be described as category prototypes”(V.Evans and M.Green,2006:265)。例如,“鸟类”这个范畴的原型应该具有有翅膀、会高飞、会鸣叫、嘴巴长或尖等典型特征,麻雀和燕子均具有此典型特征,因此可以被称为该范畴的原型。与经典范畴理论截然不同的是,范畴的边界绝非明确的二分法,而是具有模糊性(fuzziness),无法加以准确的区分。例如,在“鸟类”范畴中,鸭子和鹅已经处于范畴的边缘,因为有不会高飞,但适于家庭驯养等特征,一般不算鸟类,而算禽类;鸵鸟则介于鸟类和禽类之间,既不会高飞,也不适于家庭驯养,很难说清算鸟类,还是算禽类。

如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翻译,首先,在翻译过程中,源语是一个客观世界,译者本身作为认知主体,必然会对源语进行认知加工,的语就是译者认知和源语互动的产物。也就是说,源语和的语并不一定是绝对对等的关系,的语中往往包含译者的主观认知。译者认知是多维度的,至少包含三个层面:译者对源语的认知,译者对的语的认知以及译者在源语和的语之外的其他认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三种认知架构相互交织在一起对源语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进而形成的语译文。因此,译者认知是渗透在源语解读、源语向的语转换以及的语译文形成的各个环节当中的,是探讨翻译时不可或缺的因素。其次,译者认知对源语世界进行加工进而形成的语译文的过程被称为翻译,该过程会产生翻译中的各种概念,包括本文所探讨的零翻译,每个概念都应该有一个对应的范畴,因此,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来解读零翻译,更能反映此概念的本质。

三、

零翻译是一种独特的翻译概念,其意思是为避免源语和的语的文化冲突而采用的“不译而译”的翻译方法。问题在于何为“不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则结论不同。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说,不将源语信息带入的语就是一种零翻译,如邱教授提出的省略法。但是,从翻译的过程来说,这又未必是零翻译,因为故意不译源语恰恰是译者有意采取的翻译策略,即故意不译其实是一种“译”。从翻译的结果来看,“不译”应该是将源语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植入的语,不做任何改动,导致的语出现新的信息。这样说来,音译法就未必是零翻译,除非音译的结果不带的语文化的痕迹,但如果是前文所举的例子,将“Carrefour”译为“家乐福”,就是译者将的语文化强加于源语文化,使读者产生有别于源语文化的联想。综上所述,为什么零翻译的概念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主要在于视角的不同,而问题的焦点是是否考虑翻译过程中译者认知的作用。

其实,零翻译的概念是一个原型范畴,理想中的零翻译是一个原型概念,即源语信息在的语中没有任何改变。邱教授所谈及的零翻译现象大多都是此概念的家族成员,成员间边界模糊,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重新梳理此概念,就能揭示零翻译的全貌。

首先,零翻译的原型是保证源语信息在的语中不发生任何的改变。要满足这一结果,零翻译的原型必须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一)翻译背景:源语和的语存在文化冲突。

(二)翻译目的:消除源语和的语的文化冲突。

(三)翻译过程:译者认知不介入,源语信息(包括内容和形式)原封不动地植入的语。

(四)翻译结果:的语中产生全新的信息,即源语信息。

(五)不考虑语境意义,因为即便源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不做任何改变,也可能在的语语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根据以上条件,零翻译的原型其实只有一种可能,就是移植译法,就是的语中直接使用源语文字,不做任何改变,例如Windows,iphone等。如果上述条件不能全部满足,就只能属于零翻译范畴的家族成员。

零翻译范畴的家族成员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形:

1.音译法(异化)。该译法是指使用的语文字,将源语读音再现于的语中,而忽略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译者认知没有介入,源语的内容和读音基本保留,的语中产生了全新的信息,但毕竟形式上使用的是的语文字,不能算绝对意义上的不译而译。该译法比较常见,如前文“Tom”译为“汤姆”一例。二、译者认知没有介入,读音基本保留,的语中产生了全新的信息,但形式上也是使用的语文字,而且,虽然在译文中产生了新的信息,但因文化冲突,源语的部分信息可能丢失。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科波菲尔的继父名叫“Murdstone”,该名字是由“murder” (谋杀)和“stone”(石头)两个词组合而成,作者杜撰该名字的意图是暗指此人阴险毒辣,铁石心肠。然而,汉语译本中将其译为“摩特斯通”,虽然在汉语文化中是个陌生的全新信息,但原文当中的隐含义荡然无存。

2.音译(归化)。如同上面一种译法,该译法也是指使用的语文字,将源语读音再现于的语中,的语中产生了全新的信息,唯一不同的是译者想要尽力顾及的语读者的接受度,因而将的语文化强加于源语信息,使的语读者产生了超越源语信息的联想,明显存在译者认知介入的痕迹。前文已有现成的例子,即将“Carrefour”译为“家乐福”。

3.音意兼译。该译法一般是一半采用源语信息音译,一半采用的语信息意译,例如,“唐装”译为“Tang Wear”。译文保留了源语的读音和意义,但意译部分完全采用的语信息诠释源语,的语中一半是全新的信息,一半是熟悉的信息,这明显是译者认知介入的结果。

4.移植加注。该译法是在原型移植译法的基础上增加的语注释,以增加的语读者的接受度。例如,“WTO”译为“WTO(世贸组织)”。 本来移植译法本身没有译者认知介入的痕迹,但注释部分明显体现了译者关心的语读者认知的情怀。

5.直译。该译法指的是直接翻译源语信息的字面意思,产生的语中原本没有的信息,并且导致的语读者产生陌生感。这种译法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源语信息的植入在的语文化中导致陌生感,但的语读者不会因此产生多余的联想,也不会误解源语信息。例如,“human resources”译为“人力资源”。 虽然“人力”和“资源”是汉语词汇,但汉语中原本不存在“人力资源”这个词汇,这完全是当今跨国公司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将英语说法直接植入汉语,汉语现成的说法应该是“人事部”或“人事处”。然而,虽说该词对汉语文化来说比较陌生,但汉语读者依据“人力”和“资源”两个词的意思依然可以判别词义,不至于引起误解。二、源语信息的植入在的语文化中导致陌生感,但的语读者很可能会因此产生多余的联想,进而导致误解。例如,将“Facebook”译为“脸书”。 “脸”和“书”的意义组合与该词真正意义所反映的形象几乎毫无关联,在汉语读者不熟悉英语文化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误会该词的含义。上述两种情况都是译者在使用的语已有的信息来诠释或取代源语信息,因此也明显具有译者认知介入的痕迹。

6.意译。这种译法完全是利用的语已有的信息来取代源语的信息,虽然译文可以保留源语的全部或部分信息,但是形式会发生较大改变,的语中不会因此而产生全新的信息,因此,译者认知介入的痕迹非常明显。例如,“你这人真是杞人忧天。”,这就话可以译为 “You are really of unnecessary anxiety.”。 源语中,“杞人忧天”是汉语中的成语,出自《列子??天瑞》,讲的是周朝初年,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下来,因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后来有位智者对其进行开导,才打消了他的疑虑。现在,该成语用来比喻必要的担心。可见,译文保留了源语中的比喻义,但源语中丰富的文化背景信息则全部丢失,当然,更谈不上的语中出现从源语而来的陌生信息。译者或是因为源语信息无法在的语中再现,或是认为源语信息不必在的语中再现,总之,译者认知介入明显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上述六种翻译方法及零翻译原型移植译法构成环状结构的零翻译范畴,如图一所示:

图一:零翻译范畴(The Category of Zero Translation)

图一中,数字1代表零翻译原型(移植译法);数字2代表音译(异化)译法;数字3代表音译(归化)译法、音意兼译法、移植加注法和直译法;数字4代表意译法。其中,音译(异化)译法最接近零翻译原型,其余五种明显有译者认知介入,而且介入的痕迹呈递增趋势,最后一种意译法已经处于零翻译和非零翻译的边缘地带,更接近非零翻译,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会认为意译法根本不应该算作零翻译。

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策略,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源语和的语之间的文化冲突所引起的不可译性问题。理想中的零翻译应该是不译而译,即将源语原封不动地植入的语。但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么是源语信息无法全部植入的语,要么是源语信息植入的语后产生的语读者无法接受的不良反应。这个过程当中,译者如何去把控植入度的问题成了零翻译的关键,因此,在解读零翻译的概念时,必须考虑译者认知介入的因素。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零翻译本身是个原型范畴,真正意义上的零翻译应该是其原型,即移植译法,而其它各类译法都是该范畴的不同成员,这些成员都与零翻译原型有或多或少的关联,即家族相似性,但同时又存在程度不等的差异。与原型差异越小,则译者认知介入越少,越近似于零翻译;反之,与原型差异越大,则译者认知介入越多,越远离零翻译。

[1]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Evans,V and Green,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3]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罗国青,王维倩.零翻译与不可译——零翻译本质辩[J].外国语文,2011(1).

[6]石春让,覃成强.《语篇零翻译:名与实》[J].外语学刊,2012(5).

[7]李家春.零翻译类型研究[J].外语学刊,2013(3).

[8]石春让,杨蕾.术语零翻译的类别与功能[J].外语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源语译法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倒译法在韩汉翻译中的应用探究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正反译法及其原则
“好”字译法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