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改善城市贫困老人社会适应状况效果观察

2015-01-15王皎姜明霞鲍勇

上海医药 2014年24期
关键词:效果观察

王皎+姜明霞+鲍勇

摘 要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后健康干预对改善城市贫困老人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上海某街道随机抽取200名研究对象。通过基线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身体状况、日常活动能力、体力精力等。随后,根据签订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及管理。18个月后进行干预效果观察,了解研究对象健康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睡眠状况、日常活动能力、体力状况、精力状况、自我评分好于基线调查。结论: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对提高城市贫困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 签约服务 贫困老人 健康干预 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4-0020-03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1]。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对内在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及对外社会环境的学习、应对和防御以达到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平衡的过程和状态[2]。社会适应的内涵包括心理和社会两方面因素[3],是个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4]。城市贫困老人因为经济收入低、缺乏医疗保障,而且卫生服务利用不足、健康水平差[5]等原因,其社会适应状况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以社区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对改善城市贫困老人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上海某社区内实际居住1年以上,由街道民政部门界定家庭月收入低于当地生活水平,并且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约定保健服务协议、愿意接受研究的贫困老人。

方法

采用自制《家庭医生对社区老人健康干预效果评估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近期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等。通过基线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等。干预完成后通过终期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干预效果做出评价。

样本含量与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从某社区全部12个居委中随机抽取8个居委,每个居委抽取25名愿意参加研究的贫困老人,最终确定的样本数量为200人。研究过程中,失访19人,共181人完成研究。

干预措施

与每例研究对象签订健康管理协议,建立健康档案,在门诊服务中即时更新和利用档案对研究对象实施动态管理,提供个性化健康干预服务,为每位研究对象配备固定的家庭医生,通过家庭医生开展健康干预,干预期18个月。

门诊预约服务

向研究对象提供包括医疗及就医指导、中医体质辨识及膳食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

健康自我检测(健康自测体检馆)

配备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健康自我检测设备,包括血压仪、血糖仪、血氧饱和度仪、身高体重记录仪等,数据与区域健康服务信息系统相连接。核心服务内容包括健康检测、健康干预及健康维护。

社区健康训练

以“居民健康家园”为服务平台,家庭医生根据个性化健康指导方案中的项目,定期开展健康训练主题活动,为期4个周期,包括居民健康学校的心理咨询与指导、中医适宜技术俱乐部及传统体育训练指导,由家庭医生及协同服务医疗机构健康顾问共同参与。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配对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中男性25人(13.8%),女性156人(86.2%),平均年龄75.1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6人(47.5%)、高中或中专61人(33.7%)、大专及以上34人(18.8%);婚姻状况已婚130人(71.8%)、丧偶46人(25.4%),其他状况5人(2.8%)。

慢性病患病状况

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患有1种或多种慢性病,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3.4%(151人)、24.3%(44人)、27.6%(50人)、37.0%(67人),效果调查时分别上升为88.4%(160人)、30.4%(55人)、29.3%(53人)、46.4%(84人)。

睡眠情况

基线调查时48人(26.5%)对自己的睡眠情况感到满意,效果调查时53人(29.3%)对自己的睡眠情况感到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10.742, P<0.001)。

日常生活能力

基线调查时64人(35.4%)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感到满意,效果调查时87人(48.1%)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力感到满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78.009, P<0.001)。

精力状况

基线调查时48人(26.5%)多数情况下感觉有精力,效果调查时53人(29.3%)多数情况下感觉有精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71.433, P<0.001)。

体力状况

基线调查时35人(19.3%)感到自己的体力状况较好,效果调查时44人(24.3%)感到自己的体力状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130.549, P<0.001)。

自我评分

基线调查时研究对象对自身人际关系的自我评分平均为74.97分,效果调查时研究对象的自我评分平均为77.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52,P<0.001)。

讨论

社会适应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面对生活、工作、人际、情绪等各方面所产生的新问题时,心理功能在有效与和谐方面调整的过程与状态[6]。城市贫困老人因为经济收入、医疗保障、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劣势,导致其社会适应状况较差。家庭医生制通过契约式服务的形式[7],依托全科团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签约服务,为城市贫困老人提供了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满足城市贫困老人基本的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贫困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困难,对改善贫困老人社会适应状况有积极的作用。

本次研究对象是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订服务协议的辖区内贫困老人,他们年龄较大,文化程度、收入较低,社区人际关系、社会支持较弱、情绪不稳定、健康意识较差,大部分研究对象都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患病率较高。由于家庭贫困,医疗负担较重,大部分调查对象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就医的首选,有利于研究的开展。针对干预对象的特殊性,我们采用了个性化健康干预措施及社区健康自我管理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以健康管理为核心,在为研究对象提供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服务的同时,发挥其个体健康自我管理积极性,提升了健康干预措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可以有效提高城市贫困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体力状况。效果调查时,研究对象对自身睡眠状况、日常生活能力、体力状况、精力状况感到满意的人数,都较基线调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通过家庭医生健康管理服务,为城市贫困老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市贫困老人抵御健康危险因素的能力,进而影响城市贫困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改善社会适应状况。

参考文献

曹志芳. 31例肢体残疾孤儿社会适应能力的缺陷与补偿对策[J]. 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23): 3088-3090.

王海涛, 李辉, 浦昆华. 初中生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性[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1): 120-122.

刘斌志. 社会工作视域下艾滋患者家属的社会适应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 (12): 45-49.

江巧瑜, 许能锋, 汪雪莲. 福州市大学生社会适应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8): 703-704.

练乐尧, 毛正中. 我国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健康状况调查[J]. 卫生软科学, 2008, 22(5): 327-331.

包陶迅, 叶芳. 贫困与富裕家庭儿童社会适应的比较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 19(6): 704-706.

宋丽洁, 赵金芳, 杨志伟. 社区实施家庭医生制服务的问题及对策[J]. 上海医药, 2013, 34(6): 24-26.

致谢:本研究项目获2012年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科研基金经费资助(项目编号2011-6-12)

(收稿日期:2014-09-17)

猜你喜欢

效果观察
剖宫产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研究
优质护理用于外科患者护理的效果
无痛胃肠镜用于儿童胃肠病诊治的效果观察
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施综合性系统性护理的效果观察
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及效果观察
前房穿刺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