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学课堂设问的一些思考

2015-01-14戴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发展规律设问个体差异

戴萍

[摘 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支点,让设问自然生成;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设问;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换角色设问。

[关键词]数学课堂 设问 支点 发展规律 个体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41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当美丽的图景出现后,教师应当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智慧及时捕捉并灵活把握,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但课堂上也会有意外的情况出现,如一些学生无论教师怎么启发就是不开窍,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一位特级教师曾打过这样的比方:“当学生的思维已经到达山顶的时候,我们硬要把他拉回到半山腰,因为跟着我们走才能看到美丽的风景,学生会愿意吗?当然是不情愿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预设时,一定要顺应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学习而教。

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支点,让设问自然生成

案例: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读写”

师(出示自然数3):你能在下面的蝴蝶图中找到数字3吗?

生1:圈出3只蝴蝶并涂上颜色,表示数字3。

师:3还可以表示什么?

生2:这只蝴蝶排在第3个。

师:也就是说,数字3既可以表示蝴蝶的数量(有多少只),还可以表示次序(第几个)。那么,能在图中找到分数吗?

生3:表示把这10只蝴蝶平均分成10份,取出其中的3份。

师:人们需要统计猎物的数量,于是产生了1、2、3、4、5……这样的自然数。分数和平均分有关,那么小数为什么叫小数?小数是不是一定很小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小数的世界。

……

“一切学习应从经验中学习。”心理学家布鲁纳十分肯定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并坚持教学应该从经验入手。本案例中,教师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读写之前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自然数和分数的意义,于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小数意义的教学,并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引导学生走进小数的世界,使新课的引入水到渠成。

二、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设问

案例: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

师:研究数学问题时可以有什么方法?

生:举例、猜想、验证等。

师:把数学书打开到第50页,用举例的方法,任意选两个自然数,求出它们的和,再看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生操作思考)

师:仔细观察你填写的表格,两个数的和什么时候是奇数,什么时候是偶数?你有什么猜想?

生1: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师:怎么验证?

生:再举例。

师:分几种情况?自己对应黑板上的三种情况举例验证。(生举例验证)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是不是都符合?有没有不符合的?(生答略)

师:翻开数学书,连续的两个数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和是多少?你有什么想法?

师:3+( )(和是奇数),3+( )(和是偶数),( )+( )(和是奇数),( )+( )(和是偶数)。你们有什么想法?只要填什么?(生答略)

师:有没有继续验证的必要?任意写几个不连续的自然数,并写成连加算式,先想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再通过计算加以验证,你有什么发现?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是一只等待灌输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燃烧的火把。”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和认识发展规律,而举例、猜想、验证、发现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述教学中,教师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浅层次的经验得到有效提升,新生成的经验自然地嵌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转换角色设问

案例:教学“乘法分配律”

师:听说同学们的计算能力特别强,下面就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10×25等于多少。

生:250。

师:这么快!那12×25等于多少?

生1:我知道,等于30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12×25比10×25多了2个25就是50,所以250+50=300。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12变成10+2的和,再乘25。下面继续,13×25+87×25等于多少?

生2:合并成(13+87)×25,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得2500。

师: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已经有人知道了,那怎么研究呢?请知道的同学先思考,再举例说明乘法分配律;没听过的同学看书第62页,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个记号。最后小组交流,把你知道的尽情地跟同学分享。

……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之所以采取分层教学方式引入新课,是因为课前教师做了深入的调研: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了解程度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课外已经完全掌握并会应用了,而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接触。面对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果教师还是按照教材设定的程序进行教学,那对于一部分已经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索然无味的,这样的设问对他们来说太“小儿科”了。因此,在这节课上,教师让已经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进行举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的角色转换和设问,带给不同层次学生巨大的成就感。

四、设问不成,应顺势而导

案例:教学“年 月 日”

师(呈现2014年年历表):请给表中的大月涂上红色,给小月涂上绿色,再向你的同桌介绍自己是怎样涂的。(生动手操作)

师:再观察表格,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1:大月有7个,小月有4个。

师:大月比小月多几个?这7个大月是哪7个?你有办法记住哪个月是大月,哪个月是小月吗?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

生2:用手帮助记忆。(学生说得很好,可并不是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师迫切希望学生能说出“7月以前单数是大月,8月开始双数是大月”)

师:你是观察表格得到的吗?(生迷茫)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

如何记住大小月的方法是“年 月 日”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课堂上学生回答“用手帮助记忆”,这个回答多好啊!可是,教师认为这并不是他需要的答案,于是出现了上面的情况: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回答他预设的问题,学生却露出迷茫的神情。试问授课教师:“有这个必要吗?”“教学的一切灵感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学生。”学生自己思考创造出来的方法,他们更感兴趣,更容易理解,教师又何必纠结于自己的预设呢?

正所谓:设问不成,不问又如何!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发展规律设问个体差异
幼儿美术活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历史课堂的双翼:设问和史料
东家人传统服饰艺术发展的规律性及制约因素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本细读
“支架式”设问,点燃思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