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立校 合作发展

2015-01-12蒋邕平蒋科新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师资校企办学

蒋邕平+蒋科新

近年来,我区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的招生状况不容乐观,往往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经过数次补录后,尽管录取分数线已经低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仍然有不少高职院校还是没有完成招生指标。相对那些重点院校来说,普通高职院校的招生难现象日益凸显。事实上,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已经到了艰难的十字路口。

一、我区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挑战

1.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带来的“上盖式”挑战

早在2013年,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35所以应用技术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正式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教育部在今年年初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务院2月26日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教育部3月25日召开的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河南省驻马店市在4月25日举办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形成了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这一系列的教育战略、政策、“共识”的出台以及“联盟”的成立,意味着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已经或者即将转型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这无疑给已经步履艰难的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2.中职学校的沟通衔接办学带来的“下顶式”的挑战

一方面,中职学校吸引了近50%的初中毕业生,而由中职毕业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生源数量却始终徘徊在较低水平,特别是升入普通高职院校的中职毕业生更是寥寥无几。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正通过多种途径把学生“挤进”高等学校。例如: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式,中专—大专衔接(自学考试)的途径,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等形式,中职学生都可以提升学历,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就不可能是“香饽饽”了。中职学校的这种灵活发展模式,给地方高职院校一种“釜底抽薪”的感觉。

3.重点高职院校不断“挤压”带来的“受迫式”挑战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办学更加开放,那些拥有学校品牌和优质专业的重点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办学空间上对普通高职院校形成了不断挤压的态势,使普通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办学动力不断受到冲击。这些平行层面带来的影响使得地方普通高职院校更是雪上加霜。

二、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成因分析

1.传统的观念

在一般人眼里,就读普通高职院校本身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是学历层次低;二是社会接受程度不高;三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优势并没有得到明显体现;四是就读普通高职院校在别人看来似乎已经是低人一等。如此种种,高职院校的发展困难重重。

2.难舍的生源

随着中职学校不断扩招,本科院校招生不断“下探”,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的招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自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后,普通高职院校就更难以为继了。重点高职已经开始尝试注册入学了,普通高职却还在苦苦等候高考生源(实际上更多的是几经筛选的考生)。而对于那些经过“百般挑选”入学的学生,学校早已失去了培育的激情。

3.尴尬的办学

下有中专,上有本科,专科学历似乎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文凭。中专已经有了就读本科的“直通车”,中专生也有多种途径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专科文凭。另外,不少普通高职院校就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很多学校只是名称不同,其他的并没有太大实质性的改变。这样的高职院校实在难以吸引优秀学生。

4.鸡肋的师资

师资力量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之一。从总体上说,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的师资难以满足高职院校职业化、专业化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双师型师资比例偏低;具有职业背景的师资数量偏少;普通文化课师资数量大,且其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高于那些“职业师资”。而且,不少教师由中专教师“直接升级”而来,加之学历及培训未能及时跟上,教学水平可想而知。同时,由于学校编制、体制及财力等多方面原因,引进或外聘高水平师资的难度太大,造成高职院校师资既不“高”,也不“专”,更不“职”的局面。

5.无奈的学校

不少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是出于政策或者形势发展所需,并非其自身实力。诸多因素造成这些高职院校缺乏应有的“造血”功能,后续的发展失去了内在持续的动力。一旦外在的推力减弱甚至“断奶”后,这些学校只能止步不前。缺少持续的投入和明确的办学思路,使得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地方普通高职院校的出路:特色立校,合作发展

1.倾力打造特色专业

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定位,集学校之全力打造优势专业是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首选之策。特色立校是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在某种程度上说,专业重于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关系到具有更强的招生吸引力。而特色专业建设则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龙头和坐标。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优胜劣汰的竞争局面早已成为现实。学校竞争靠品牌,树立品牌靠专业特色。只有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校校联合,共同发展

这里的合作办学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高职院校间的合作办学;二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合作办学;三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的合作办学。第一,高职院校间的合作,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水平间的合作。如文理合作、理工合作,甚至是文工合作,互为补充。优质普通高职学校间的合作会达到意想不到的的效果,如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就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第二,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顺应了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学校转型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普通高职院校能够主动与本科院校“攀亲接轨”,不但能够优势互补,而且也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际上,自考衔接为专本院校的合作提供的一种有效途径。第三,高职院校与中职合作,能够有效保障优质生源,也为中职生发展提供便利。

3.校企合作,内涵发展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能直接进入一线关键技术岗位熟练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培养必须将学校培养与一线岗位相结合。这一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必须与企业紧密结合。因此,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真正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条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是促进学校教育更好地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平台。可以说,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法宝。

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发展最紧缺的要素分别是:真实的职业环境,跟踪前沿技术,校内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和资源,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如果在高职院校与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办学机制,这些紧缺要素都将迎刃而解。引企入校有助于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校企合作可以打造实力雄厚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可以建设更贴近企业实际需要的教材体系,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和主要目标。

总之,地方普通高职院校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明确特色立校的理念,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为发展的根基,加强内涵建设,在推动其他学校或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宋正富.东西部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猜你喜欢

师资校企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