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的世界

2015-01-08樊山冰生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儿子母亲

樊山+冰生

母亲的世界是什么?是儿女。儿女的荣辱得失,牵扯母亲的每一根神经。

——题记

引子

读2013年12月3日《大河文摘报》6版文章《感动你我的母亲》后,真的令人十分感动,心中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一位91岁高龄的农村老太太,白发苍苍,步履蹒跚,日常生活尚且需人照料,可是她却居然冒着可能会在遥远路途上出现的生命危险,冒着一旦有事就不能返回故里的最大忌讳,千里迢迢进京面见儿子,把自己收到的22000元钱交给儿子。她要求儿子一定得把钱退还给送主,并且教育儿子说,贪心是深沟,再多填不够。她谆诫儿子,一定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党的人决不能办一点对不起党对不起群众的事情……她的事迹太感人啦!说是位“当代岳母”一点也不过分。

她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娘家何处?耄耋之年的老人,怎么会有如此大爱如此之高的思想境界呢?带着这种种好奇,笔者探得老人家住河南省唐河县张店镇牛三门村,于是就拜访了这位值得万众敬仰的母亲。一位朴实而又亲切的母亲出现在面前,岁月的沧桑沉淀在她面部的皱纹之中,善良和睿智闪烁在她慈祥有神的目光里。她是一位平凡的农民母亲,一辈子就是种庄稼。但正如冰心先生诗歌里称颂的: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的细小的泥沙。多么可爱的母亲呀!吾心呼唤吾手:写出来,写出来,把母亲的生平写出来!让这位可歌可泣的母亲走向更多的读者,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教育世家  培养母亲

大家都知道,农村中90岁以上的高寿老人是很少的,90岁以上的老人当中耳聪目明的少之又少,90岁以上既耳聪目明又有文化的老人那就是凤毛麟角了。值得庆贺的是,这位老母亲就是这“凤毛麟角”!母亲的名字叫魏家成。一听这名字就觉得有文化味,充满男子汉气概!果不其然,她年龄这么大,居然还能背出《三字经》的前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能说出《琵琶记》中的句子,“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还能写出蚊子的幼虫“孑孓”二字。特别有意思的是,她能够记住很多谜语和字谜,当场说出“虾”谜和“義”谜:“小小鲤鱼未成龙,古鬚硬蓬松,刀杀不见血,死后满身红”;“王八上到我头上”。

原来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对文化比较重视,崇尚孔孟之道。她娓娓地道出了娘家人的情况。母亲1922年出生于一个破落人家,居住在唐河、南阳、新野三县交界之地——前魏岗自然村。解放前,这个村的老百姓多数归唐河县管辖,少数归南阳县管辖,解放后按政策统统划归唐河县郭滩区管辖,现属唐河县张店镇李宅村委。她家解放前是归南阳县管辖的。祖父魏泽国是南阳县秀才,教书一生;祖母卫氏是大家闺秀,文化修养很高。父亲魏桂庭年轻时教私塾,后来当洋学堂教师、校长。父亲的第一任太太岳妈妈生下大哥魏家运以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娶了第二任太太杨妈妈,杨妈妈生了姐姐魏爱荣,后来也不幸去世。她的妈妈段月桂出生于南阳县瓦店镇,娘家是名门望族,是瓦店镇数一数二的大户。外祖父兄弟六人,有土地850亩,民国初,堂舅父段歇峰当过河南省密县(现新密市)县长。妈妈和父亲结婚时,父亲已经40岁了,他比妈妈大15岁。当时,他的大孙子魏华选(新安)已经五岁,二孙子魏华举(新和)三岁,孙女魏华兰一岁。妈妈知书达理,和睦相处全家人,和两个年龄比她大得多的弟媳轮流做饭,轮流干其它家务。这时候的家是个大家庭,祖父祖母健在,全家19口人在一起吃饭。几年后人更多,一直到1939年祖父死后才分家。母亲说,她的二叔魏桂堂和三叔魏兆民都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人。尤其是三叔魏兆民,在日本留过学,1920年代以后曾经任教于南阳中学、南阳女子中学、镇平县中学、唐河县唐西中学,是名闻乡里的文化精英。母亲叔伯兄弟姐妹共12人,都接受过程度不同的文化教育,不乏成才之人。堂哥魏家范(子模),先后上过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是黄埔军校)、国民党南京警官学校,被委任西安市警察局局长(未上任),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堂姐魏家坤,南阳县女子中学毕业,解放后在湖北省襄阳地区农业局工作。堂弟魏家鑑,唐西中学毕业,南阳速成师范结业,解放后在唐河县郭滩区任教,是优秀的音乐、美术教师。侄儿魏华举高级小学毕业后当兵,升为国民党团级军官,后和家庭失去联系。

母亲虽然只读过初小,但上世纪1930年代农村姑娘上学的寥若晨星啊!这得益于她的当教师当校长的父亲,也得益于她的有文化的母亲。她认为自己之所以比较明事理,与自幼受到父母的教育培养密不可分。她说,父亲最爱说的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应该事事处处按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才对;最爱写的两幅春联是“积钱积粮不如积书教子,宽天宽地莫若宽量待人”、“苦读书书中有味,勤耕田田内生金”。她说她的母亲是满口文词,出口成章,文笑话,文侃子(歇后语)信手拈来。她举例说妈妈讲的两个秀才过沟的笑话,李秀才问先他而过的张秀才是“跳”过沟的还是“跃”过沟的,张秀才回答说是“跳”过去的,于是李秀才就“跳”,结果掉在了水沟里。张秀才连忙致歉说:说错啦,说错啦!张秀才解释自己不是像李秀才那样“跳”过去的,而是跑开以后“跃”过去的。李秀才一边埋怨一边鄙夷张秀才道:跳也,跃也,不能分辨之,枉为秀才也!言谈中,她不时地提及自己的父亲、母亲,感恩之情溢于言表。91岁的老人能够如此表达情感,如此连贯地倾吐心声,真不是寻常之人!

生逢乱世  历尽磨难

母亲的少年时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时期。那时候,社会动乱,豺狼当道,兵匪共同鱼肉乡民,老百姓的正常生活被打乱,每天都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她清楚地记得,七岁时的一天夜里,跟着父亲、母亲“跑反”,也就是杆匪来了跑到田野里躲起来。她被母亲叫醒后吓得“哇哇”直哭,出门后周围黑咕隆咚的,阴森可怕,恐怖极了。她说,现在诉说这事时,内心不由人还想打哆嗦。什么“老洋人杆”、“崔二蛋杆”、“老王太杆”等等,大小杆匪多如牛毛,一年四季不得安生。1930年代中期匪患稍微好转后,紧接着日本鬼子就来了。母亲端坐在椅子上,不紧不慢地诉说:1939年5月,小麦黄稍时的一天上午,听说大队日军要扫荡过来,人们乱作一团,都往村子外的小麦地里跑。她按照妈妈的交待,换穿了烂衣服,头和脸都抹上小灰,心里吓得咚咚直跳,跟随爹和妈跑到村西南的麦地里躲藏起来。不一会儿,远处空中就响起了日本鬼子的飞机声。那飞机飞得很低很低,从麦地上空轰鸣而过,一地的大人孩子没有一个人敢咳一声。因为不知道日本鬼子进村没有,何时进村,所以飞机过后很长时间也没有人敢站起身。有胆大的人猫起腰往外偷看之后,低声告诉人们看不到小日本的影子。这时,人们才敢小声说话,相互交谈着。那一天,村上的人都不敢回家拿吃的、喝的,好在是她的妈妈胆大心细,出门时带了几个黑馒头,她和弟弟妹妹才没有挨饿。到了晚上,听到东边的村子处传来有零星枪声,大家还怕日本鬼子会过来,不敢回家睡觉,就睡在麦地里。第二天上午,保公所来人高喊说:老日往南阳方向走了,大家都可以回村啦!来人还告诉人们,以后要特别小心才对,听说昨天东庄有一妇女没有跑及,就被日本兵奸污了,鬼子坏得很呀!当时有不少妇女在落泪,她也只想哭,但她忍住了,心里非常恼恨日本兵……她清楚地记得村里前后总共遭到日本兵四次袭扰,每一次都刻骨铭心,事后怕得更厉害。

母亲回忆,她是1945年农历6月6日结的婚,按那时说已经是老姑娘了。结婚晚的主要原因,就是有文化的母亲一定要她嫁一个有文化的人。在族人魏建堂的说合下,她嫁到了牛三门保,和有着初中文化程度的并且跟她同岁的“文化青年”结为夫妻。农历7月,村里人得知日本鬼子投降时,大家别提有多高兴啦!乡里保里唱大戏玩旱船,村里人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扭秧歌进行庆祝。那一年,是母亲新的生活正式开始。她和大家一样都认为以后能过太平日子了,内心憧憬着幸福。谁知道第二年就开始“两头拉”,也就是国民党和共产党重新争斗起来,中央军和解放军你来我往地打仗,老百姓称之为“两头拉”。虽然不像害怕日本人那样怕得要命,但也是心里恐慌,担心万一两下军队在自己的村子里打起来,哪个人都有死的可能。加之国民党宣传共产党“共产共妻”,婆家有地有财产,全家人都是人心惶惶的,生怕有一天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她的大女儿是1946年农历4月8日出生的,秋天以后,就随她经常住在姥姥家。那时,娘家已经很穷了,不害怕共产党过来。母亲感叹说,那时候过的就不是人过的日子呀!兵荒马乱,土匪横行,国民党的地方团队走到哪里祸害到哪里,搞得老百姓家里鸡飞狗跳,人人自危,谁也不得安生。她也多次抱着女儿东藏西躲,生怕遭遇匪兵,失了贞节,那就没法活了。在那个时代,她所受的教育,如果失节,就没有脸面见人,非自杀不可。因此,她每天都是胆战心惊的生活,晚上睡觉没有脱过衣服,剪刀就揣在怀里,随时准备拼命……时隔这么多年过去,她提起自己的少年和青年时代还长吁短叹,意犹不平。

是啊,如果换一个好的时代好的环境,像母亲这样遗传素质好,又能努力进取的人,谁能说她一辈子只能和黄土打交道呢?当代人才学专家总结人的成才公式是:成才=遗传素质×个人努力×环境×机遇。这就是说成才的四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为0,成才就为0。专家解读说:环境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指社会、时代,小环境指家庭、学校和所处的工作单位。母亲当然不知道这个公式,不如专家说的那样有学问,可是她知道人要成才的基本道理。谈话当中,她拿麦子比喻人说,要是好麦籽,种到肥地里,再加上种麦子的人辛勤管理,麦子肯定穗大粒饱。反之,麦籽不好,种到薄地里,又缺少人管理,麦子必然长不好。她说自己少年时聪明活泼,学习成绩优秀,深受祖父、祖母和父亲、母亲的喜爱。那时的她,骄傲得像公主。她憧憬自己能上中学和大学,成为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作为的人。谁知初小还没有读完,社会动荡不安,家庭就破败了,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于是,她的女强人梦灰飞烟灭。她的一生就沿着千千万万中国农民必须走的路走下去了。她走得很累,很心酸,但她义无反顾,坚持走下去,一直坚持到把五个孩子养活长大,成家立业,并且幸福地走到了现在。

命运多舛  天灾人祸

解放后土改时,婆家被化为富农成分,娘家哥、弟两家分别被化为贫农、下中农成分,二叔家和三叔家被化为中农成分。南阳大地是1948年秋后解放的,她这个富农分子在婆家实际仅仅生活了三年。她内心很苦恼,说实在话,在婆家没有享福,吃的穿的还没有在娘家好,并且受婆婆和丈夫不少委屈,但却稀里糊涂地当了富农分子,要接受无产阶级专政,很是想不通啊!至于说土地房子和其它财产被分走,她没有一点伤心和痛苦,也没有想不通,党的政策嘛,穷人没有田地,没有房住,这怎么生活呀,她骨子里是同情穷人的。

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不假呀!造化弄人。婆家本来是很风光的小康之家,一场土改,被打入了十八层地狱。她的二女儿是1950年出生的,当时的生活还算正常。1953年统购统销时就不行了,她和家人经常吃不饱饭,自己的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那时,丈夫和她特别想要个儿子,可十分艰苦的生活,基本的身体条件就不允许,考虑添子简直是异想天开!直到1955年,生活条件才稍好一点,自己的身体恢复了正常,这才又怀了孕,1956年生下了大儿子。她和丈夫如愿以偿,内心都很高兴。这段日子相对来说比较平和稳定,也没有“阶级斗争”的压力,走的是初级合作社的道路,饭虽不好,但能吃饱,还算说得过去。1957年,农村开始走高级合作社的道路,当时的顺口溜是:做不做(方言读zǒu),三百六,不够吃了再研究。土地重新大调整,村和村之间都是马马虎虎,干部和群众谁也不在乎,大家都是跟着党的政策走,你好我好,也没有相互斗争,日子就像河沟里的水一样慢慢地流淌过去。转眼到了1958年,开始走人民公社化道路,几百人聚在一起吃大锅饭。男女社员到白河、唐河淘铁砂,放树烧炭,大炼钢铁,集体的庄稼很少有人管,掉在村子里路上的红薯被车碾压也无人心疼。自上而下“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粮食收的很少,却虚报收的很多。生产队搞假粮食囤,下边是谷糠或麦草,上边装了很少的粮食。干部们弄虚作假,自欺欺人,种下隐患,最终酿成了大祸。但是,事后干部们说,他们也是迫不得已,谁不吹牛皮,谁就得挨打挨骂受批斗。有的干部说实话或者吹的小了,轻则被上级领导用人推打,重则让其站在三层方桌上,然后推下去,摔得头破血流,惨不忍睹啊!

母亲叹口气,继续往下说:人民公社的食堂饭吃到1959年冬季时,唐河县的绝大多数食堂都已经没有粮食了。唐河的县委书记毕可旦执行政策比南阳、新野等周边县更过激一些,因此食堂缺粮就更早一些,更严重一些。队长们被迫叫炊事员用白菜、萝卜或杂菜下锅,掺很少的杂面,做出来的饭能够看见人影,每个人每天最多只能吃到一两或二两粮食。不到腊月,她家的生产队就什么东西都没有了,食堂就不做饭了,有不少小孩和老人已经饿死,多数人身体出现了浮肿。自己值得庆幸的是,她很果断地在食堂还没有断伙时就带上两个女儿,抱着只有三岁多的儿子,到当时条件稍好一点的南阳县陆营公社要饭去了。她生怕走得晚了,就走不动了,娘儿几个都有饿死的可能。提起要饭的辛酸日子,她非常伤感,说话就失去了连贯。1960年的春节,她和孩子们是在要饭中度过的,凄凉而又悲酸。那年母亲才37岁呀!她说,要饭只有屈辱,没有尊严。她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年正月初三中午,到一个村里的食堂要饭,队长使坏调戏她,开始故意逗儿子说,你妈跟谁睡,跟谁睡?儿子不懂事,就说,跟你睡,跟你睡!他美得哈哈大笑,并且在给她红薯时,用红薯顶她的上怀。她一把夺过红薯,把红薯狠狠地摔在地上,然后扭头就走。母亲说,自己从小接受的是女子贞操教育,把受这样的调戏当作奇耻大辱,如果不是为了三个孩子活命,她很可能会选择死去。

说到此,她抬起头,不再悲伤,话锋一转,挺开朗地说道:自己也说不清是她保住了孩子们的命啊,还是孩子们保住了她的命——苍天有眼,党和上级政府在1960年农历3月,发觉了唐河的问题,调拨了粮食,家里食堂重新开伙。丈夫从鸭河水库工地回来接她们回家,这才结束了悲惨的要饭生活。但是就在回家的路上又发生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由于她和丈夫是分开走的,二女儿被丈夫带丢了。她到家知道后和丈夫吵了一架,撕心裂肺地大哭一场。儿女连心呀,万一女儿有个三长两短,当妈的可怎么活啊!当时虽然食堂开伙了,可还是吃不饱,仅仅能维持生命,陆营离家八十多里,隔河渡水的,她实在没有力气去寻找女儿,只有听天由命了。所幸的是,女儿遇到好心人收留了她。她一直等到那年秋天,自己的身体强壮了,才又跑到陆营,费尽周折,寻找到了女儿。那一刻,母女相抱,喜极而泣!她千恩万谢过收养女儿的全家人后,才把女儿领回家里。

1961年夏天,中央下政策,食堂正式解散,社员们才结束了吃这种荒唐可笑的大锅饭,过上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第二年,上级领导又安排给每人分了二分自留地,半亩“借地”,当年秋季大家都能吃饱饭了。母亲说到这里时,顿一下,长长地嘘口气,非常惋惜地接着说:这样吃饱饭的日子仅仅过了三年,上级就开始搞“四清”运动,在清理干部们资本主义问题的同时,把社员们的自留地、“借地”也清理了过去,一律不准个人种植。1965年,有些人家又重新为吃不饱饭而犯愁,社会上出现了怪现象:余粮户不余粮,缺粮户不缺粮。也就是说,劳动力多挣工分多的所谓“余粮户”,由于没小孩或小孩少,反而粮食不够吃;小孩多劳动力少的所谓“缺粮户”,粮食反倒是有节余。因为人头分粮占六成,工分只占四成(有些生产队人头占七,工分占三),劳动力是成年人,饭量大,所分的粮食就不够吃了。她点着指头说,这政策的确伤害了很多干活人的心啊!不过她家倒是沾了光,1964年和1965年她接连生了二儿子和三儿子,粮食够吃,多少还能卖一点。但她还是说,这不公平,亏了人家劳力多的户!母亲的正直之心,略见一斑。

这样平静的生活很快就结束了。随即而来的就是1966年狂风暴雨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年秋天,农村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大队的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立四新,把收缴社员们的旧书旧物(带龙字的物品)公开烧掉,然后把全大队所有瓦房上的“兽”统统砸掉。他们为了表现出自己革命立场坚定,能和阶级敌人划清革命界线,多次把全大队的地、富、反、坏、右分子集合起来游行批斗。母亲和丈夫自然不能幸免。抹黑脸,戴高帽,罚站罚跪,这是家常便饭。母亲幽默地说:第一次感觉很丑气,次数多了,脸也厚了,瞎子害眼病,也就那么一回事!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做对不起党和群众的事情,内心很坦然,乡亲们也都知道他们这些人是“死老虎”,是陪罪的,是不可能要翻天的。她说,那是自解自劝的话,实际上她每次被游斗时,内心都是非常痛苦的。她有一种负罪感,觉得对孩子们的心灵伤害很大是自己的罪过,往往回家以后就偷偷流泪,深感不安。可有什么办法呢?那是形势,形势不是我们一般老百姓能够违反的东西,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顺从,打掉牙也得顺从!是啊,母亲说对了,形势这东西很庞大,很厉害,即便是高层领导也不敢轻易违背,何况我们普通老百姓呢!黄鼠狼单咬病鸭子。母亲用这句话打比喻,说她年轻时的命运非常糟糕!就在文化大革命造孽的时候,家庭的不幸又无情地降临到了她的头上。1967年正月初八上午,丈夫步行到瓦店街乘汽车,然后准备往南阳买眼镜。当时交通落后,客车非常少,过来一辆货车停在公路边,几个人争抢着扒车上车。他的眼睛不好使,动作慢,手刚刚扒着车厢,司机突然开车而跑,他被摔倒在路面,当场死亡。同行的人转回来告诉母亲这一情况后,她的感觉是天塌地陷一般。那时,大女儿已经远嫁到新疆参加了工作,家里还有四个不到成年的孩子。二女儿不到17岁,大儿子不到11岁,二儿子3岁,三儿子只有1岁多。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她趴在丈夫的灵堂前嚎爹嚎娘地大哭了一场,把满腔的悲情宣泄出去。母亲叙述说,她的妈妈在她出嫁前的那天晚上教导她说:做人一定要坚强,做女人必须得更坚强!到婆家以后,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难自己也得慢慢克服,不能灰心丧气,当夹尾巴狗!妈妈的话给了她无穷的力量,使她一生受用不尽。他没有屈服于文革当中的不公正待遇,更没有屈服于中年丧夫的家庭灾难,而是义无反顾地挑起生活重担,抚养照料好几个年幼的孩子,迈过了沟沟坎坎,度过了严霜酷寒,告慰了丈夫的在天之灵。

含辛茹苦  育儿读书

上世纪1980年代,国人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句当代版重视教育的话,母亲说不来,但是母亲深深地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她用农家谚语说:养儿不读书,不如喂头猪;儿女能上学,穷也划得着。因此尽管她家很穷,自己很累很难,但她坚持让闺女儿子都上学读书,争取做对社会对国家有较大贡献的人。她说,她的爷爷晚年经常教育她们姐妹几个,将来出门到婆家,生儿育女之后,一定要尽量让孩子们多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要好儿孙必读书”,一个人不读书是很难有出息的,一个人家没有读书人,就意味着衰败。她牢牢地记住了爷爷的这些话,并且记住了爷爷书写的挂在中堂墙壁上的对联:忠厚慈善传家久,诗书礼义继世长。

她的大女儿1964年初中毕业,按当时的农村来说,已经是很有文化的女青年了。由于她有文化,选择的丈夫也有文化,并且是个转业军人,在乌鲁木齐市钢铁厂工作,她也顺利地到乌市参加了工作。二女儿也读了小学,由于政策的原因(1964年代前后,出身成分不好的,一般不能升初中),没能继续上学。大儿子是1972年初中毕业,因当时公社高中的录取政策是大队推荐,地主、富农成分出身的排除在外,故未能继续读书。二儿子上初中时,正是1976年代“批林批孔”时期,唐河县的“马振抚事件”使唐河县的老师们不敢再管学生,乡村小学、中学一片混乱,学生骂老师甚至打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不足为奇。母亲怕耽误成绩优秀的儿子上学,那年暑假开始就写信和大女儿、大女婿联系,想把他安排到乌鲁木齐市读书。征得女儿女婿同意后,她带上干粮,亲自护送儿子,早上起五更步行二十多里赶到官庄街,坐上汽车到南阳,然后坐五天的火车,才到达乌市。那时没有手机,自己也不知道找个公家单位用用电话,和女儿女婿联系不上,身上一分钱没有,所带干粮也吃个精光,急人得很哩!出火车站后只有边走边问,跑了一天,又渴又饿又累,直到傍晚,好不容易才找到女儿家。母亲说,她的两只脚都打了泡,疼得钻心,累得像害场大病一样,浑身又酸又困,吃罢晚饭俩眼皮直打架,顾不上和女儿女婿说话,就赶快上床睡觉。她的决策和付出,为儿子日后就读高中和军队院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没有母亲当年的那次艰辛行程,就没有二儿子今天的个人成就!她说,她的三儿子和二儿子年龄相差仅一岁多,不可能让女儿再承担这十分沉重的任务,出于无奈,只好让他在家里上学,因为基础教育太差,最终只能上大队办的初中,没能继续往高一级学校读书。母亲终生都在遗憾这个事情。

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吃粮靠工分,花钱靠鸡屁股的贫穷时代,农村绝大多数人家的生活都是非常困难的。母亲这个家,因为失去了丈夫,工分挣得少,生活就更加艰难。他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能够上学读书,就必须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她白天下地干活挣工分,夜晚加工纺棉花,真如豫剧《花木兰》里边唱的:不分昼夜把活干。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雨雪天,多少个工休日,母亲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纺花织布,换布换线(用布交换线或棉花,可赚手工费),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真可谓为儿女费尽了担山力!笔者在和母亲交谈当中,担心她那样没明没夜的劳动,累倒了怎么办?母亲呵呵笑道:那时候的她,一年四季就像充满气的皮球,怎么摔怎么蹦,怎么打怎么跳,横着竖着都没事。为了儿女好,为了家庭好,她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根本就没有害过病。她调侃自己说:整天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害病哩!是啊,母亲的坚毅精神是非常强大的,它抵御了病毒、病菌等微生物的侵袭,使它们见母亲而望而却步,退避三舍——不,也许是苍天有眼,悲悯慈怀,特别眷顾母亲呀!

女儿“换亲”  终生伤痛

1976年代虽然粉碎了“四人帮”,但是,整个国家政策并没有大的改变,执行两个“凡是”,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在农村,成分不好的男青年政治上还是受到很大的歧视,一般是很难找到对象的。

1977年,母亲的大儿子已经21岁,根据当地风俗,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是根本就没有人介绍对象,怎么办呢?母亲为此颇费踌躇。大儿子已经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整天在生产队干活,思想上受压抑,本身情绪就不好,当看到同龄或比他小的伙伴结婚时,他表现得更加惆怅和焦躁。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如果儿子不能够结婚,他的一生将怎样度过?可以想得出来,肯定非常糟糕。根据他的性格,他甚至有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到那时,当娘的后悔就来不及了,那不等于把孩子杀了吗……豫西南农村当时流行“换亲”和“转亲”,穷人家或成分不好的人家,解决婚姻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换亲”或者“转亲”。所谓“换亲”,就是说两户人家,各有男女青年二人,兄妹最好,其他关系也行,女青年互相往对方家里当新娘子,双方都不用花钱;所谓“转亲”,就是说三户人家,各有男女青年二人,张家的姑娘到王家去,王家的姑娘到李家去,李家的姑娘到张家去,这样转圈成亲,谁家也不用花钱。“转亲”和“换亲”的实质,都是拿女儿为儿子换个媳妇,因此广义上讲又统称为“换亲”。这些方法实在是摧残人性的无奈之举,谈何婚姻自由!可是这样的“换亲”和“转亲”,在1960、1970年代的豫西南广大农村司空见惯,平均每个生产队不止一家两家,其中以出身成分为地主、富农的居多。母亲悲切地说,她当时为大儿子的婚姻大事非常为难,非常痛苦。她仔细分析了自己家的现实情况,她家占了三个坏条件:第一是出身成分不好;第二是家里特别穷;第三是儿子没有父亲。谁家的姑娘会往咱家当媳妇呢?绝对没有一点希望。要想让长子结婚,必须叫他二姐给他“换亲”或“转亲”。但是“换亲”也好,“转亲”也好,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委屈了自己的二女儿。她肯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丈夫了,而是遵从媒人的安排,不讲条件,嫁个什么人就是个什么人。儿子是自己的孩子,女儿也是自己的孩子,手掌手背都是肉啊!母亲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为此事而纠结,苦苦难以决定。她说,她离开丈夫后很少哭过,但是在决定这个“转亲”后,她背着孩子们哭了,哭得非常伤心。她承认自己在这个事情上有错误,有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想有孙子传宗接代,想让自己当家的这个“家”,有个“家”的样子,才最终让女儿为儿子换回个媳妇。

母亲有错吗?我们大家评判,她肯定没有错,有错的应该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是母亲很大度,母亲没有抱怨社会。她反而非常豁达地说道:河还是弯弯曲曲七扭八扭的,何况我们这社会哩,谁掌中国权,谁不想叫老百姓们过好啊?她只是反复强调说,她觉得她一辈子就欠二女儿的!她心中的这块伤痛永远医治不好,这件事给她心理上造成的阴影永远挥之不去。

思路清晰  终生教育

有高人总结说,父母对儿女应该进行终生教育;老百姓的谚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证明家中长辈始终都能对晚辈进行教育指导,老人的位置非常重要;母亲说,人有二十四根筋,每个人不一定啥时候就少了一根筋,当父母的能为儿女找回那根筋。母亲不是哲学家,可是她这句话很经典,很富哲理。我们细想想,她说的的确是这样。有很多伟大人物,精英中的精英,超天才之类,大脑特别管用,尚有缺根筋犯大错误的时候,何况凡夫俗子!母亲的唐河同乡——大哲学家冯友兰不知道她说的这句话,假若知道,很可能会录入他的著作,能够传世哩!这是母亲爱说的一句话。

樊山采访母亲时,言及他的二儿子为大校军衔,现被选调到中共中央机关为一名局级官员,年龄也已接近知天命之年,政治上已经成熟了,但老人家仍不放心,亲自跑到北京,让儿子退还所收的礼钱,在家观察儿子接触的是什么人,到办公室看儿子读的是什么书,殷切地谆谆地教导儿子呢?母亲是用这句话回答的。她说,人啊,都有三昏三迷的时候,遇事不怕迷,就怕没人提。不是特别亲近的人,人家谁会说啊?尤其是当个稍大一点的干部,人家谁敢说啊?而当妈的啥时候都能说,啥时候都敢说,他要是不听话,说他是小事,还敢用拐杖打他哩!她说她吃苦受累为的啥,为的就是让儿子过得有出息一些,儿子如果犯错,做出丢人显眼的事,做出对不起党和国家的事,那将是要她命的事情。因此,她说她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会不管不问,她要管教儿子一辈子!

母亲不仅仅是只管教当官的儿子,对另外四个子女同样进行为人处事的品德教育。大儿子的胸怀不是太开阔,有时候放不下邻居之间过去的一些恩恩怨怨,她多次开导他,过去的事就过去了,都是些鸡毛翼蒜皮子,蚂蚱“蹬倒山”(方言,蚂蚱的一种)的小事情,没啥大不了的。谁也没有抱着谁的娃子扔井里,记那干啥哩!男子汉大丈夫,只能记恩不能记仇,记仇对自己不好,伤自己的身体,是个赔本的买卖,聪明人是不会干的。她说她自己就是个不记仇的人,心里坦荡荡的,宽展展的,大哥二哥麻子哥,都是咱的好哥哥。因此,每天能吃得好,睡得香,不生病。大儿子在母亲的教育下,反省了自己,摆正了为人处事的正确世界观,和村里的邻居和睦相处,再也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母亲过90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儿孙们和她团圆在一起,大家都说让她老人家说几句最想说的话。她说,她90岁了,吃的盐多一些,她感觉做人的关键是要忠厚,要宽容,宽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并且要经常检查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她又说,她清楚地记得,她少年时看到三叔家过春节贴的一幅对联: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天机。她说她不完全理解意思,但她知道是副好对联,就是教育人做人必须忠厚,让孩子们一定要牢牢记住。母亲笑着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年轻时她不相信人老话就多,现在她信了。她老了,岁月可能不多了,因此,不由人在儿女面前说得话就多一些,尤其在二女儿和小儿子面前说得更多。二女儿的丈夫去世早,外孙当时还未长大成人,女儿的命运和她一样不幸。她是过来的人,知道孤儿寡母在村子里混人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为人处事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找人帮忙时自己的诚意和态度,她都一一交代女儿,生怕她出什么差错。她经常询问女儿,关心女儿的生活疾苦,解决女儿的生活难题,帮助女儿度过了人生难关,将儿子抚养长大,并成家立业。

小儿子两年前被选为村主任,这让她心里很不踏实。她不断地找儿子谈话,要求他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不能占村里一分钱的光。她交代他,不论村里组里,不论任何村民的任何事情,一律要公正,一是一,二是二,公平对待,不分亲疏,不论远近,有理就是有理,没理就是没理,不偏不倚,不灭谁向谁。总之一句话,做人做事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她谆谆告诫儿子说,农村的小干部不好当,很多好人当成了坏人,前人有不少例子,这是务必需要小心的事情。对群众只能栽花,不能栽刺,尤其是对那些对自己有怨气的人,更要千万注意,要对他们更好一些,更亲近一些,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立住身,站住脚。母亲说的是金玉良言,给儿子指明了方向道路,使他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和乡亲们的好评。大家都说,人间大爱唯有母爱是最高尚的爱,最伟大的爱,最纯洁的爱。善良而又智慧的母亲用她的言语和行为,诠释了这句真理,使真理的光辉不仅照耀了儿女,也照耀了乡村大地!

天伦之乐  晚年幸福

莫道当年风霜苦,人生最美夕阳红。母亲魏家成的前半生或者说60岁以前过的是又苦又累,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说者百感交集,闻者唏嘘长叹。

令人欣慰的是,她的晚年赶上了太平盛世,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当代农民遇到了几千年不遇的黄金期,国家取消农业税,每亩地还实行补贴,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享受60元养老金,村村都实行了合作医疗,家家户户吃穿不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家都住上了楼房。这是母亲当年做梦也不敢想的事情呀!因此,她和广大村民一样,从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她希望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是啊,每个人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幸则家幸,家幸则人幸。这就像鱼和水一样,水好鱼就好,又像庄稼和土地一样,土地肥沃,庄稼自然茁壮。

母亲谈起她现在的生活时,脸上展现出灿烂的笑容。她说,她心中最大的幸福就是儿女们现在都过得幸福。她的大女儿和女婿在乌鲁木齐市退休后现居北京。他们的大女儿和女婿在洛阳市工作,外孙女在四川上大学;二女儿北京航空大学毕业后和丈夫现在北京搞软件开发工作,夫妇都是高级职称;三女儿北京某大学毕业后和丈夫均在北京市工作。母亲的二女儿的女儿襄樊经济学院毕业,现在安徽省省直机关工作,女婿在中铁四局工作;儿子在南阳市工作,儿媳在南阳市宛城区官庄镇政府工作。母亲的二儿媳妇在北京军队医院工作。母亲的长孙女和丈夫在北京市公安部门工作;二孙女北京大学毕业,现在北京市工作;长孙和次孙均为空军部队现役军人。母亲有儿子女儿五人,孙子孙女六人,外孙外孙女五人,重外孙外孙女七人。真可谓儿孙满堂,满堂皆福,天伦之乐,其乐融融。

上帝永远是公平的。上帝知道母亲当年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罪,晚年应该让她享享清福,补偿一下。因此,上帝安排让母亲的晚年很幸福。儿女们争着照料她,家庭充满了温馨,她的心情非常愉快,每天都能吃好,睡好,走好。也许你不相信有上帝,但是你要从母亲的人生中仔细思索思索,琢磨琢磨,领悟领悟,上帝是有的,上帝其实就是你自己。

母亲的人生经历坎坷曲折,晚年美满幸福,是雨后清新的天空遇到阳光的折射才会出现的彩虹——我们得以总结出:除了社会的原因外,抑或是她的正直、忠厚的优良品德,坚韧不拔的毅力、耐力,温和、宽容的良好个性,才真正决定了她名副其实的“家成”,决定了她的健康与高寿。儒家的奉献进取,百折不挠,拼搏奋斗之精神,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力量。佛教的因果报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从她的命运归宿中得到了最好的阐释。“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母亲虽然没有听说过诗人北岛的这句名诗,但是母亲的内心世界是在孜孜追求高尚,并且关怀教育儿女也追求高尚,严格要求自己和儿女都要永远做一个高尚的人!

母亲啊母亲!你是值得我们大家敬仰的一位伟大的母亲!你是个农民,你正像自己耕耘的小麦一样,经过风雪严寒,成熟时颗粒饱满,金黄色一片;你犹如亲手播种的高粱一般,根部扎实,坚韧挺拔,收获时露出笑脸,红红火火;你恰似你所栽培的芝麻那样,节节开花,节节增高,节节结果,果实榨出的油,香飘万家!你的高风亮节,可以与闪耀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孟母、欧阳母、岳母相媲美,被称为当代岳母也当之无愧!你的高大形象,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鞭策我们,鼓舞我们积极向上,做努力奋斗的人,做大度胸襟的人,做正直高尚的人。我们深情地祝愿您老人家健康地度过100年生日诞辰,衷心地希望您老人家能够品尝儿孙们为您献上的茶寿(108岁)蛋糕!

责任编辑/卢旭

猜你喜欢

儿子母亲
母亲的债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给母亲的信
多了或少了的岁月
吐血
完美的儿子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