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浅析

2015-01-08曹成俊

装备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部队装备信息化

曹成俊

(国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在全球向一体化迈进的今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世界军事强国为提升其综合实力,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其军队信息化建设。就我军而言,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作为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对部队建设提出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对提高部队履行新世纪新阶段使命和任务的能力有着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只有重视和抓好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着眼存在的现实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使部队的装备保障水平有新的跃升,才能缩小同世界强国在部队装备建设中的差距,才能为部队的核心军事能力乃至全面建设效益的提升提供可靠保证。

1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前提

部队作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主体力量,在有效应对国家周边安全面临的严峻威胁,以及未来作战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具备“能打仗、打胜仗”的基础能力,必须重视对影响和制约战斗力提升的“装备保障”这一核心要素,紧盯信息化发展潮流,着力加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使装备保障建设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制胜机理相适应,使装备战技术性能向满足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求聚焦,促进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能力的有效提升,为赢得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胜利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1.2 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国家安全核心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按照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加紧完成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力争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摆在重要战略位置,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针对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军委、总部关于不同类型、不同方向、不同地域、担负不同作战任务部队的改型换制发展规划为根本遵循,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区分、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进而带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如期实现。

1.3 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以美国、俄罗斯为代表的世界大国陆续研制并列装信息化含量极高的尖端武器装备,一些新的作战理论也相继提出,促使战争形态发生深刻的演变。提高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已成为部队全面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要有相应的装备保障信息化能力作支撑,只有以融合先进保障理念、前沿科学技术、综合保障平台、一流装备设备于一体的装备保障能力作基础,才能有效适应战争形态演变对部队装备保障带来的严峻挑战,才能使我军拥有与强敌抗衡相对等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慑止战争发生及获取战争胜利增加必要筹码。

2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需遵循的原则

2.1 作战牵引

抓好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其主旨是为部队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能力提供强有力的装备保障。因此,要充分考虑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特点规律及表现形式,使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战”“一体化联合作战”“网络中心战”等新的作战样式相适应[1];与信息化军队体制编制发展,部队作战趋于一体化、多功能化的编成相适应;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高技术使用频繁,装备战损增多,保障难度加大,保障任务繁重的任务特点相适应;与装备保障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带动部队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根本衡量标准的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的提高相适应。

2.2 经济支撑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作为部队信息化全面建设的组成内容,是一项技术含量高、涵盖内容多、实施环节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当数量的经费支撑作后盾,才能确保该工作的有序推进。因此,要坚持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全面考虑国家经济实力与发展现状,对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各要素、各环节进行科学周密的经费预算,按照“主次分明,急缓区分,先后有序”的原则,统筹好各项建设与相应投入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在国家经济可承受的前提下,推动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整体战略部署和规划顺利进行。

2.3 技术可行

实现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预期目标,涉及综合信息系统技术、状态检测技术、远程维修保障技术、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多种技术的应用[2];涉及智能数据库、专家维修系统、智能机器人、全军联通的网络系统和平台等多项软硬件设施的完善;涉及战略、战役、战术多个层次;涉及军队内部、军地之间多个环节。因此,对涉及的内容,要在前期进行全面调研和综合评估,确保各项建设与我国、我军的科技实力相适应,避免因关键技术无法在预期内实现突破而影响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进程,避免对部队全面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3.1 注重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探索创新

一要注重树立“大建设”观。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覆盖战略、战役、战术多个层次,涉及多个部门,与作战、训练、供给等多个环节相关,因此,要求各层级、各职各类人员树立“大建设”观,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确立“一盘棋”的观念认识,建立完善“上至总部,下至旅(团)”的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领导和组织机构,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体系架构,明确领导分工和组织职能,抽组懂训练、懂信息技术、懂装备专业的方方面面人才,并专设工作场所,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确保该工作积极稳妥、高质高效推进。

二要注重借鉴国外先进保障理念。针对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全国、全军深化改革为契机,更新装备保障的思想观念,针对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所涉及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信息战”“超视距作战”“精确打击”[3]等现代军事理论对装备保障的需求,充分借鉴国外在保障工作中提出的“精确后勤”“聚焦式后勤”“全资产可视性研究”等先进保障理念,结合我军装备保障现状及发展路线图,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装备保障理论,使之与军队信息化总体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三要注重合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国情、经济实力及技术基础等现实条件,创造性地运用自动识别技术、智能化检测诊断技术、虚拟与仿真技术、网络技术等前沿技术,借助其提高装备保障、故障检测与诊断、装备研制、装备训练及装备远程维修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使装备保障信息化成果不仅应用于平时的“管理、供应、维修、训练、战备”等装备全寿命、全系统[4]的过程中,而且应用于战时装备情报侦察、指挥、抢救抢修、防卫等战场装备保障,使先进技术在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2 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合理统筹规划

一要注重编制体制设计的“提前量”。由于装备生产、定型、配发等环节都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在装备保障的编制体制方面,要注重规划计划的科学性,将部队的装备调整补充、退役报废、加装改装与相应的装备保障人员岗位需求一并纳入其改型换制的规划计划,并根据时间节点要求及时下达部队,进而在其装备各项变动未完全到位前,实现装备保障人员的调整和必要储备,做到“宁让人才等装备,不让装备等人才”,确保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不因某一环节受到影响和制约。

二要注重技术标准制订的“规范性”。由于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不仅体现在列装新装备,更体现在对原有装备进行加改装和信息系统装备综合集成建设,因此,要针对该工作涉及的硬件、软件类型和数量较多这一实际,在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初期,着眼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达到“前瞻性、科学性、统一性”的要求,制订规范的技术标准,使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涉及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数据库及硬件接口等实现标准化和通用化,进而实现不同装备、不同系统之间有效互联互通和相互兼容。

三要注重保障装备配备的“同步性”。在型号装备研制过程中,针对其功能设计及编配用途,由总部牵头,根据其研发进度,适时指定相关单位进行保障装备的设计与研制,着力使保障装备达到“便携式、小型化、智能化、配套化”的标准,使各类便携式检测设备、维修设备及与新装备配套使用的新型弹药等与型号装备同时配发部队,真正使新型装备的战斗力和保障力能够同步形成,避免出现因保障装备不能及时到位而影响装备保障信息化整体能力。

3.3 注重深化军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一要注重推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军民融合。充分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装备科研生产中,区分“专用型”及“通用型”2种类型,对军地人员相关参与单位及人员明确担负的责任及任务区分,健全装备“设计、研制、生产”的军地对接机制,进而缩短装备科研生产周期和列装部队后形成有效保障能力的周期,同时提高装备的“通用化”“系统化”“系列化”水平,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装备保障资源浪费和装备保障训练效益的降低。

二要注重推动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的军民融合。依据部队装备保障的专业类型,与地方院校相关专业及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探索完善“单有专业单独训,共有专业合并训,相近专业联合训”的军地联合培训模式[5],拓宽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和地方人才资源的渠道,健全地方高层次人才服役制度,进而满足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人才数量、质量、规模、结构等方面的需求。

三要注重推动科技资源体系的军民融合。完善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科技资源体系建设,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交流融合,实现军地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制约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诸如资金不足、信息不够前沿等瓶颈问题,避免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耗费时间长、综合效益低等问题的发生。

3.4 注重对接实战标准,确保“瞄准打赢”

一要建立装备作战效能评估体制。着眼“保障面向实战”的标准要求,以不同战区作战预案为牵引,在部队列装信息化含量较高的装备或对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后,由战区装备部门牵头,会同司令部门,结合战区内不同部队在不同阶段担负的不同军事训练任务,制订装备保障训练统一计划,抽组有关技术力量和使用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有计划、分批次进入与未来作战环境近似或相同的地域进行装备效能试验,对装备的战技术性能进行全面检验和评估,为未来实战提供依据。

二要建立装备保障信息互通平台。依托网络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建立“科研院所、装备生产和维修工厂、战役装备保障机构、友邻单位、部队自身”多位一体的装备保障信息互通平台,实现“军民融合保,上下结合保,部队协同保,平战结合保”的装备保障信息体系,并将其运用于部队演习、训练等各项军事任务的装备保障工作中。通过实现实时信息传输与互通,达到装备保障资源共享的目的,确保装备保障中的问题能够得到快速解决,尤其在提高战时装备抢救抢修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急需的装备保障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要探索后勤保障与装备保障一体化建设。着眼提高保障效益,简化保障环节,缩短保障时间,下大力探索后勤保障与装备保障一体化建设的方法路子,针对部队后勤保障与装备保障的内在联系,找准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6],加强人力资源及配套场地、设施、设备、器材的综合建设,使后勤保障与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进而实现一体化综合保障,形成体系保障能力,实现保障由要素向单元体系的逐级递进,最大限度满足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体系制胜”对综合保障的需求。

四要注重加强装备保障数据库建设。利用新列装或经加改装后的装备进行实弹射击、高原高寒或其他环境条件下野外驻训、跨区训练等各种时机,对其环境适应性、机动性及战技术指标等性能进行全面检验,并对装备所处环境、训练条件、所用场地、消耗器材及装备性能的具体数据逐一详细登记,建立和完善装备保障数据库,注重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及执行不同任务时,对相关数据进行动态更新,进而为下一步加强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时可查、有据可依的数据参考。

4 结束语

部队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认清其复杂性、艰巨性,又要认清其重要性、必要性,因此,要不断研究其特点规律,并创新理论指导和实践运用,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为引领,扎实细致推进该工作的深化与细化,为部队真正实现“强军目标”提供可靠保证。

(References)

[1]吕晓滨.现代科技下的战争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4-164.

[2]赵春红.现代科技发展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5-197.

[3]任连生,乔杰,严正峰,等.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3:32-42.

[4]余高达,赵潞生,马改河,等.军事装备学[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7:59-60.

[5]赵明.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系统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136.

[6]于洪敏.通用装备保障[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3.

猜你喜欢

部队装备信息化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俄部队军演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儿在部队又立功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防晒装备折起来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