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5-01-06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评价

2014年10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西南大学博士生耿富云撰写的《批判性思维培养重在求真求证》的文章,该文以“今年暑假以来,高校接连出现学生失联、被害、陷入传销陷阱、为钱财而走私枪支弹药的悲剧”为话题,说明当前我国高校不少学生不但没有学会独立思考、严谨分析和正确决策的能力,还存在行动盲从现象,缺乏求真和反思的精神。文章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些思考。该文章受到了加拿大董毓、华科大刘玉等教授的一致好评,在国内高校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我国大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刚跨入新世纪时,我国就提出了在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广大教师在此要求下,为落实新课程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锐意进取,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方面作出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笔者在大量的教研和交流中发现,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课堂并不多,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主动建构知识、自觉猜想和推理能力不强,质疑问难以及批判性意识差等等。应该说,这些现象反映了当前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究其原因,虽然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与教师对创新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刻,课堂教学氛围呆板化,教学内容模式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等因素是有关系的。在全社会都在呼唤“自主创新”的今天,教师如何去理解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而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创新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增加的核心概念,解释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如何理解创新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必须要理解创新意识,并在课堂教学中予以重视和运用。

第一,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在课标总目标中,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目标,这是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表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数学研究的核心。提出问题是创新式教学的重要标志。大量的事实表明,当学生会提出问题时,他们不仅能获得一些基本的能力和方法,而且也会形成一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重视发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所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数学情境出发,从数学的角度积极思维、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猜想,能主动、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

第二,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独立思考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进行能动思维的过程,即在坚持观察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独立地、能动地思维认识的过程;是指不仰仗他人意志,不受他人干扰,自主地对某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刻而周密的思维活动。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核心。没有独立思考,谈不到创造,只能亦步亦趋,照猫画虎。在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即让学生独立地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独立地检查结论和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即思考某一问题的时候,要多角度、多方面找原因,求答案,同时辩证地、发展地看待相关问题。

第三,归纳概括、记忆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其一,小学生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一般是从特例问题猜想到数学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这样的思维方法正是实现创新的方法之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特例感悟出他们的共同特征,抽象形成概念、法则,形成规律性认识,用概括方法将抽象概念、法则形式化。其二,善于验证,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方法。一般来说,由归纳概括所得到的结论具有或然性,因而,验证结论就成为认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验证结论包括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特例。例如,当学生发现锐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其他三角形中加以验证。由于这些基本的思维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施创新的保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倍重视。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

多年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方面,大家总结出了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和方法,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第一,让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必须使小学生亲历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过程,然后将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高到思维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归纳概括,形成用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的能力,最终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面对如下计算题目:

(6+4)×56×5+4×5

(21+29)×321×3+29×3

(41+49)×841×8+49×8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1)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2)根据你的发现猜一猜:11×7+19×7与怎样的一个算式的结果相同?(3)你能自己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4)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出来。(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5)能把刚才用语言描述的规律用字母a、b、c表示出来吗?(6)你能证明你发现的规律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具体算式进行观察、比较,通过归纳概括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出来,即(a+b)×c=ac+bc。由于他们还是小学中年级学生,不可能将归纳概括得出的结论通过演绎推理进行证明,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大量的具体事例进行验证,以此说明猜想是正确的,进而得到乘法分配律。

第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

首先,积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因,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一些贴近生活、新颖别致、能激发兴趣、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提问、乐提问,从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在展示各种钟表时问学生:“看到这些钟表,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兴趣盎然,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随之冒出来:“钟表上的长针、分针怎么走?”“钟表上的针为什么会不停地走?”“我妈妈的手表没有数字,可她为什么能一下子就看出是什么时间?”等等。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操作、比较等学习活动,学生的感知从浅表的生活经验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认知,生疑就水到渠成转化为求知了。

其次,努力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提问。诚然,影响“提问”的不仅有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问题的产生除了问题情境这个重要条件外,决不能排除课堂物理环境对心境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信任的眼光、多给学生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以宽松、愉悦的心态提出问题。

最后,留出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在“静”中求疑。生疑之处往往是学习的重难点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教师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经历“做角”的过程,并鼓励他们与同桌交流。这样,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发散思维,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有个学生在做角时发现,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可能是平角,他惊喜地问:“老师,这是平角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新“问题”的产生:什么是平角?还有学生提出:“角”是平面图形吗?它有面积吗?由此看来,只要教师愿意留出时间,给孩子们空间,允许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而提升。

第三,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加强思维训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一是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这将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教师出示问题: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再据此设问:“同学们解答此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的提出了这样的方法:(30×7+49)÷7=(210+49)÷7=37(千克);还有的想到了这样计算:(40×7-21)÷7=37(千克)。学生能用到这样的两种方法,应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

二是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下图),求它的内切圆的面积。

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变换成S=π[(R2)]2=[π4]R2(R为圆的直径)来解,由于R2正好是正方形的面积,即R2=8(平方厘米),所以列式 S=[π4]R2=[3.144]×8=6.28(平方厘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完善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创新。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激发、爱护学生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的创新性火花,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设想。只有这样,才能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完美的评价中乐于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还要将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巧妙结合、灵活运用,既要及时掌握情况,做出反馈,又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适时精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享受着成功与快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时做到心中装着创新,问题中蕴含着创新,方法上尝试着创新,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与创新交朋友的“游乐场”。我想,只有从小开始在学生心中埋下善于批判和勇于创新的种子,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才会独立辨别、分析、判断、思考,才会创造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 严 芳

其次,努力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提问。诚然,影响“提问”的不仅有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问题的产生除了问题情境这个重要条件外,决不能排除课堂物理环境对心境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信任的眼光、多给学生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以宽松、愉悦的心态提出问题。

最后,留出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在“静”中求疑。生疑之处往往是学习的重难点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教师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经历“做角”的过程,并鼓励他们与同桌交流。这样,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发散思维,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有个学生在做角时发现,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可能是平角,他惊喜地问:“老师,这是平角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新“问题”的产生:什么是平角?还有学生提出:“角”是平面图形吗?它有面积吗?由此看来,只要教师愿意留出时间,给孩子们空间,允许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而提升。

第三,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加强思维训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一是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这将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教师出示问题: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再据此设问:“同学们解答此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的提出了这样的方法:(30×7+49)÷7=(210+49)÷7=37(千克);还有的想到了这样计算:(40×7-21)÷7=37(千克)。学生能用到这样的两种方法,应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

二是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下图),求它的内切圆的面积。

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变换成S=π[(R2)]2=[π4]R2(R为圆的直径)来解,由于R2正好是正方形的面积,即R2=8(平方厘米),所以列式 S=[π4]R2=[3.144]×8=6.28(平方厘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完善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创新。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激发、爱护学生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的创新性火花,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设想。只有这样,才能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完美的评价中乐于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还要将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巧妙结合、灵活运用,既要及时掌握情况,做出反馈,又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适时精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享受着成功与快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时做到心中装着创新,问题中蕴含着创新,方法上尝试着创新,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与创新交朋友的“游乐场”。我想,只有从小开始在学生心中埋下善于批判和勇于创新的种子,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才会独立辨别、分析、判断、思考,才会创造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 严 芳

其次,努力营造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提问。诚然,影响“提问”的不仅有智力因素,还有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问题的产生除了问题情境这个重要条件外,决不能排除课堂物理环境对心境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多给学生信任的眼光、多给学生鼓励的话语,让学生能以宽松、愉悦的心态提出问题。

最后,留出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在“静”中求疑。生疑之处往往是学习的重难点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引导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时,教师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经历“做角”的过程,并鼓励他们与同桌交流。这样,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大胆发散思维,创新的火花迸发出来。有个学生在做角时发现,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可能是平角,他惊喜地问:“老师,这是平角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开拓了新“问题”的产生:什么是平角?还有学生提出:“角”是平面图形吗?它有面积吗?由此看来,只要教师愿意留出时间,给孩子们空间,允许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将会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而提升。

第三,强化思维训练,激发创新意识。加强思维训练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应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一是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看问题。这将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例如:教学《平均数》时,在学生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发散思维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教师出示问题: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再据此设问:“同学们解答此题有没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的提出了这样的方法:(30×7+49)÷7=(210+49)÷7=37(千克);还有的想到了这样计算:(40×7-21)÷7=37(千克)。学生能用到这样的两种方法,应该说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

二是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打破常规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了《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正方形面积是8平方厘米(如下图),求它的内切圆的面积。

这样的题用常规的解法是比较困难的,只有通过想象分析,找出圆和正方形之间的联结点,把已有知识进行沟通、转化,想出新的解法才可以解答。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圆的面积公式S=πr2变换成S=π[(R2)]2=[π4]R2(R为圆的直径)来解,由于R2正好是正方形的面积,即R2=8(平方厘米),所以列式 S=[π4]R2=[3.144]×8=6.28(平方厘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心人,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一些不能用常规解法解答的题,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四,完善评价方法,让学生乐于创新。托尔斯泰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激发、爱护学生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的创新性火花,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和设想。只有这样,才能冲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教师完美的评价中乐于创新。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还要将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巧妙结合、灵活运用,既要及时掌握情况,做出反馈,又要能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适时精当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享受着成功与快乐。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教师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并在教学时做到心中装着创新,问题中蕴含着创新,方法上尝试着创新,课堂才会成为学生学习与创新交朋友的“游乐场”。我想,只有从小开始在学生心中埋下善于批判和勇于创新的种子,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才会独立辨别、分析、判断、思考,才会创造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丰硕成果。

责任编辑 严 芳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评价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