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看有效教学

2015-01-06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接收者教学资源资料

移动互联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开放教育资源、翻转课堂、实践学习等极大地冲击着基于纸质课本的、以课堂讲授为核心的、局限于理论知识学习的传统教育。这一变化使教师失去了对教育资源的控制权和优先权,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共同面对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而且,大部分教师对海量教学资源的检索和利用还难以赶上自己的学生。这一新的教育格局使教师从教学内容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资源的选用者、开发者和管理者,从学生学习的监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显然,在这一背景下讨论有效教学,不能局限于备课、讲课、布置和批改作业等传统的话题,而是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如何在教学资源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实现积极的互动,共同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本文将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简要的解析。

一、以资源为中心的有效教学“3E”模型

根据有效教学的“3E模型”,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实现教学目标”“维持良好状态”“优化资源管理”三个方面,分别对应于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把这三个方面割裂开来,而是要将它们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此,需要建立以开放教育资源为中介的有效教学“3E模型”。

在这一“模型”中,教学效果的达成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帮助学生从海量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中遴选出最适合的学习资源,并加以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教学效率的提升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在学生利用资源开展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来维持其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自主的学习习惯;教学效益的改善则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是否能够对开放的教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重新组合,从被动的碎片化学习走向主动的碎片化学习。

当我们围绕教育资源来讨论有效教学时,就不得不借鉴管理学领域中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知识管理理论了。因为,知识管理理论的核心,就是探讨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将有用的信息概括为通用的知识。

二、知识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对“数据”“信息”和“知识”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说明。

一般认为,“数据”是关于事物或事件的外部特征和具体事实的客观描述,如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或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数据通常数量庞大、零散,仅描述事物或事件的部分事实,并不提供对事件的整体判断或解释,也不为人的行为提供持久可靠的依据。一定数量的数据汇集在一起,被称为“资料”。在教学中,各种教科书中的文字和图形、教师课堂讲解的内容等,在性质上都属于资料。

关于“数据”与“信息”的关系,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信息是具有关联性和目的性的数据。从功能上看,信息是能够使接收者(如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产生某种改变的数据,因此,接收者才能为数据赋予意义,才能将数据转换为信息。不过,数据并不是只在接收者对其赋予意义时才被称为信息,当发出者(如教师)对数据进行解释,为其赋予意义时,也将数据转化为信息。从这一视角看,信息就是被赋予了意义的数据。对数据赋予意义的心理加工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①解释,说明为什么目的而收集数据;②分类,指出数据的组成单元或关键成分;③计算,对数据进行数学或统计学的分析;④发现、修正并剔除数据中的错误;⑤归纳,以更为简明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归纳。

说到知识,知识管理学者普遍认为,知识产生于信息。发出者或接收者将信息转换为知识,主要用到以下四种心理加工方式:①比较,找出不同情境中的信息之间的区别;②关联,找到信息之间的联系;③推论,分析特定信息对决策和行动的价值;④对话,了解其他人是怎样考虑这一信息的。

需要强调的是,数据转换为信息、信息转换为知识的过程必须由人来完成,不仅由数据、信息或知识的发出者完成,而且也由数据、信息或知识的接收者完成。具体说,发出者通过观察、实践、阅读等途径获得数据,将数据转换为信息,将信息转换为知识,并利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形或图表、视频或动画、模型等媒体来呈现这些数据、信息或知识,构成各种形式的资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

对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资料,接收者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处理:

①通过拍照、复印、拷贝等方式,将全部或部分资料以纸质文件或数字文件的形式存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资料中的数据、信息和知识并没有进入接收者的头脑中,因此,没有学习行为发生。

②通过反复背诵,将全部或部分资料记住,存储在自己的大脑中,并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接收者只对数据、信息或知识进行了记忆,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意义的深度加工,因此,也没有真正的学习行为发生。

③在阅读、听讲或观看资料的过程中,选取自己认为重要的、有意义的片段。对于这些片段,接收者可以将它们摘录下来,记录在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中;也可以通过背诵直接记忆在头脑中;还可以通过上面提到的各种加工方式将其转换为信息或知识,变成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显然,前两种做法是死记硬背的学习,后一种做法是理解的学习。

前两种方式都没有真正的学习行为发生,只有第三种方式才包含着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其中,对资料片段的记录或背诵是浅层学习,对资料片段赋予意义的加工是深度学习。显然,接收者对知识素材的撷取和加工是理解学习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鉴于资料片段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描述特定数据、信息或知识的有意义的资料片段称为“知识素材”。从内容上看,知识素材可以是数据、信息或知识;从形式上看,知识素材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图表、一段音频或视频等。

接收者对各种形式的资料进行复制或背诵,或者从资料中选取知识素材,并将它们转化为个人知识的路径图可以表示如下。

三、一种基于素材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在信息爆炸和知识激增的时代,资料和素材会很快积累到一个庞大的数量,因此,对资料和素材的有序存储和管理就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然而,以windows系统资源管理器为代表的各种资料管理软件对资料和素材不加区分,将知识管理等同于资料管理,导致有价值的知识被淹没在资料的“海洋”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信息爆炸和知识激增使人们模糊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界限,用“数据积累”“信息浏览”代替了“知识理解”,用“碎片化阅读”代替了“系统性阅读”或“连续性阅读”;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使得资料的复制、保存、编辑和检索变得非常容易,记笔记、做资料卡片等从资料中提取重要片段(即本文所定义的“知识素材”)并分类整理的习惯日渐消退。以上变化的核心,是用“浅层学习”代替了“深度学习”。

为了克服以上倾向,需要理清“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将资料和素材明确地区分出来,分别进行系统的管理。这就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思想。所谓个人知识管理,就是提供将零散的资料片段转化为系统的知识的工具与方法,将自己认为重要的资料片段有效地集中和组织起来,使其成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帮助知识工作者方便、快捷地管理自己的资料和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知识的有效转换和解释。

近年来,出现了Evernote(印象笔记)、Onenote、NoteExpress、360doc个人图书馆、Mybase等个人知识管理软件。以印象笔记为例,这类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①创建文本、照片和音频笔记;②剪藏网页,包括文章、链接和图片;③在多个设备之间同步笔记;④在照片和图片中搜索文本。这里的文章、网页和图片,是本文所说的“资料”;而这里的笔记,则大致相当于本文所说的“知识素材”。

现有的各种个人知识管理软件的一个普遍缺点,就是没有为知识工作者撷取、编辑、存储和检索知识素材提供支持。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开发一种基于素材的知识管理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建立目录体系】 在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分别建立完整、合理的资料目录和素材目录。在资料目录中,根据媒介形式、资料作者、创作时间、资料来源等对资料进行分类;在素材目录中,根据素材的性质、时间、作者等对素材进行分类。

【管理资料文件】 将多种形式的资料文件(office文件、pdf文件、图片文件、音视频文件、网页链接等)导入到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中,将每个文件标注到资料目录的分类结点上,实现对资料文件的管理、检索、查看和分享。

【选取知识素材】 在阅读导入系统的资料文件时,帮助使用者从资料中快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知识素材,将其保存为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的片段性文件。

【管理知识素材】 将撷取的知识素材标注到素材目录的分类结点上,并对其设置分类词(标签),实现对知识素材的管理、检索、查看、分享和引用。

四、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看有效教学

从表面形式上看,个人知识管理是从各种资料文件中选取知识素材,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内在过程上看,个人知识管理是帮助学习者将资料中的数据、信息或知识以知识素材的形式系统地选取出来,并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从而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然后优化知识,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对于数据类素材,主要进行解释、分类、计算、修正、归纳等方面的加工;对于信息类素材,主要进行比较、关联、推论、对话等方面的加工;对于知识类素材,主要进行比较、概括、系统化等方面的加工。

从以资源为中介的有效教学的“3E模型”来看,无论是教师这一方面,还是学生这一方面,有效教学的核心都是通过对资料的有序管理,高效率、高效益地获得一定的教学结果,从而实现或者超越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结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或超越的程度,就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素材的知识管理方法,各种形式的素材既是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深度学习的加工原料。没有这些加工原料,深度学习就成了无米之炊,有效教学也无从实现。从这一意义上看,对知识素材的选取、管理、检索、查看、分享和引用,是深度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因此,有效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好教学资源,更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教学资源中有效地选取和加工知识素材。

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的观点:实现有效教学,从有效地管理资料和素材做起。

上一期,本刊刊登了李亦菲教授的《有效教学视野下的教学资源管理》,老师们积极参与讨论,本期选登部分观点并“在线”与李教授互动。

【上期“跟帖”】

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教学资源。李教授所说的开放教育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只是对其进行了分类。分类固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但教师更应该有善于撷取、利用资源的能力。

在有固定教材的学科领域,资源的取舍是定向的,会相对容易。比如,我们在为学习某篇课文、某个数学知识而寻找教学资源时,就会比较有针对性——向着哪种资源类型、用哪种方式获取。在另一些没有固定教材的学科领域,资源的利用就比较复杂,似乎是所有资源皆可用,却又无从下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完全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原本应该是天地广阔大有作为,结果很多教师问:“我究竟要做什么?”自由来得太突然,反而不知所措了。

因此,当你去用时,资源才是资源;你不去采用,资源就形同虚设。教师对身边的事物要有资源意识,这样教学资源才有意义和价值。

(湖北省红安县教研室 余向红)

有效教学的达成,需要丰富广泛的教学资源作支撑。资源无处不在,要增强其使用效果,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重教学资源的创建与共享。学校应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库,做好资源的创建工作。比如,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教师日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资源,并按一定的类别进行整理。

二是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创编。对于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情境予以整合,实现最大效益。

三是注重教学资源的筛选与运用。近年来兴起的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录制课程教学的微视频,或从网络资源中选取与课程教学相符的视频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前置学习。然而,就现有情况来看,不少学校和教师不具备自己录制微视频的条件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筛选资源,找到最适合班级学生学习的内容。

(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至德小学 秦 斌)

【专家回复】

从余向红和秦斌两位老师的“跟帖”中,我发现对有效教学的讨论聚焦到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来了。这正是当前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挑战。回顾一年来的专栏写作,我是在与读者的互动中,逐渐深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的。

我在第一期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一个初步的有效教学的“3E模型”。读者的反馈使我认识到:在有效教学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行政的过度干预源于对教育目标的主体、内容和形式的认识与追求不同。这一认识使我用4篇文章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及其与有效教学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一些读者对将“在每一节课中同时实现三维目标”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提出了不同看法。我强调这一倡导意在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涵,并将讨论话题引向有效教育与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上来。

接下来,我将家庭、社区、社会等学校以外的因素排除在有效教学的研究范围之外,重点关注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业情绪、学习习惯等个体因素,并强调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作用。这一视角得到大部分读者的认同,但有一位读者专门写信,认为研究有效教学应该考虑家庭因素。我的观点是,就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教学来看,教师重点要做好自己在学校的分内工作;家庭因素需要考虑,但不由教师解决,而是由家长解决。

在前期讨论的基础上,我开始在“3E模型”的基础上,从运行机制、影响因素、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系统地构建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并从“教师-学生-资源”的三角互动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有效教学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在最后一期文章中,我提出一个以资源为中介的有效教学“3E模型”,并从个人知识管理的视角分析了有效教学的核心,得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实现有效教学,从有效地管理资料和素材做起!

感谢《湖北教育》杂志给我一个探索有效教学的平台,感谢责任编辑对我的督促和建议,感谢广大读者对这些专栏文章的“跟帖”和“评论”。有效教学的探索之路没有尽头,我将继续探索下去!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接收者教学资源资料
基于SDN的组播安全机制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单粒子未知态的分级量子通信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多用户MIMO系统基于消息块预编码的可信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