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015-01-06李贝利

科技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区域经济

李贝利

摘要:信息消费的过程中能产生知识资源、创造财富,因而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从信息消费的投资功能这一角度来研究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构建模型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影响,西部地区则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信息消费;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随之提高。信息化的萌芽,催生了信息消费的成长。近几十年来,信息化极大地推动了信息消费的发展。然而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信息消费水平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1997—2012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信息消费水平都随着时间的增长在增长,如图1所示。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均低于收入,但城镇居民收入和信息消费的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且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约为城镇居民的1/3,人均信息消费支出约为城镇居民的1/4。

不同地区的信息消费支出也有较大的区别。2012年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4489元,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1098.3元,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高达4.09。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为3.65,中部地区为3.51,西部地区最高,为4.38。全国31个省中,广东省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最高,为5.81,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7130.8元,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却只有1226.7元;江苏省的城乡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最低,为2.31,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5767.3元,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为2 495.3元。

1 文献综述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陆铭等研究发现城市化能减小城乡收入差距;刘文勇认为城乡产业特性和非均衡发展战略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郭剑雄认为农村地区的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使得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姚耀军发现金融发展高规模和低效率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茶洪旺等认为二元制度安排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贺建清发现城镇化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工业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近年来,信息消费在消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而目前关于信息消费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并不多,主要集中于信息消费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张鹏发现我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农村。郑兵云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发现不同区域的城镇居民边际信息消费差异很明显。朱焱认为导致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首要原因是收入的巨大差距。马哲明等分别建立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与其收入水平之间均为相互促进的关系。而陈玉和分析发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信息消费的影响显著,而信息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国内研究信息消费支出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献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证研究并不多。且实证研究文献大多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开讨论,从消费的角度来研究信息消费水平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然而信息消费实际上具有增值的特性。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要将已有的信息投入其中作为消费的基础,把已有的信息与消费过程中获取的信息产品进行有机的结合于相互撞击,即进行知识处理与知识再生。在信息社会,知识就是财富,所以说信息消费也是一种投资。从消费角度来看,信息消费大体上由个人的收入决定;而从投资角度看,信息消费又能为消费者带来收入。那么,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特性的信息消费是减少还是增加了收入呢?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是拉大了还是减小了收入差距呢?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

2 变量选取及模型设定

2.1变量选取

本文实证研究的考察对象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故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因变量,选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以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为自变量。在国内的统计年鉴中,没有统计信息消费的专门数据。但在统计年鉴的居民消费结构部分,交通通信和文教娱乐这两项支出中除了小部分不属于信息消费的内容外,基本上都属于信息消费。交通通信支出指用于交通和通信工具及相关的各种服务费、维修费等支出。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指用于教育和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支出。因而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这两项数据之和来表示。仿照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方法,以城镇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人均信息消费支出之比来表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的差距。

样本区间选择1997—2012年,将全国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研究分析,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2面板数据模型设定

根据不同的地区,设定不同的计量模型,分别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以Y表示城乡收入差距,X表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将二者之间的模型设定为Yi=a+βXi+μ。考虑到不同区域各省份的城乡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差异,因此选用变截距模型。而且由于模型是对东、中、西3个区域整体进行研究,故宜选取固定效应模型。

3 实证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3.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3.1.1单位根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由于序列非平稳而造成的伪回归现象,先对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2个变量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原序列均含有单位根,是非平稳的,而两变量的一阶差分变量均平稳,因而东部和中部的变量y和X均为一阶单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西部地区的变量y序列是非平稳的,其一阶差分也是平稳的,为一阶单整过程。然而变量X原序列即为平稳的,与变量Y并非同阶单整,不满足协整条件,不能进行协整检验。

3.1.2协整检验

本文选用Kao检验方法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计量模型分别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Kao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3.2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利用Eviews软件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变量y和x进行分析,得到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由上述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只有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显著影响。虽然中部地区的两个变量之间形成了稳定关系,但是自变量x系数的t检验量为-0.1911,相应的概率为0.8488,远远高于0.05,说明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当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增加1%,城乡收入差距增加0.1882%,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由于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因而不同省份得到的截距是不同的,如表4所示。

3.3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3.3.1东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当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增加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之增加0.1882%。虽然影响额度较小,但是东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支出差距已经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正相关。随着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热点可以看成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它的形成可以引发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支柱产业。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东部地区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信息产业已经发展地比较成熟,特别是城市的信息产业。与城镇相比,农村的信息产业仍然较为落后,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是不对等的。而信息消费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进而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因而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信息消费水平的这种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3.3.2中部地区

协整检验表明中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关系,但是得到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在中部地区,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明显。与东部相比,中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并不发达,未能形成显著的影响。信息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消费,它对消费者的素质要求极高。信息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Ralph c等认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首先要能认识对信息的需求,能够定位和评价信息的质量,能够存储和取回信息,能够高效的运用信息,还要能够运用信息去创造信息和沟通信息。信息消费是一种知识型和智力型消费,这就决定了信息消费需要靠消费者的智力支配。信息素质和技能越高,人们在接受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时,接受能力就越强,‘获取信息的能力则越强,信息消费的能力也越强。而当前中部地区居民的信息素质相对落后,阻碍了信息消费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有限,导致中部地区的信息消费整体水平不高。

3.3.3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并没有通过协整检验,表明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较为落后。西部地区居民的信息消费支出很低,对收入也没有形成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居民缺乏信息消费的途径和能力造成的。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仍然处于发展之中,获取信息的途径也不完备。而获取信息的途径必须以信息基础设施为载体。信息基础设施较差,市场主体搜集信息、搜寻服务的成本相对较高,市场主体的交易范围也受交易成本的约束而被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信息消费水平较低。西部地区的人民,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民,没有机会进行信息消费或者无力进行信息消费,从而导致对信息、知识的占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地区或者城市地区的人。知识和信息占有量多的人有更多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反之则没有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从而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形成了恶性循环。

4 政策建议

4.1促进东部地区技术创新

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有核心位置,steve w指出新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对信息消费者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建议如下:第一,鼓励信息产品创新。开展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综合试点,建设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支持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等信息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发。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发展,增强电子基础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撑服务水平。第二,鼓励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府投资项目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当企业采购信息消费创新产品或信息技术服务超过一定金额时,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支持信息消费类企业与电信、广电、金融等单位开展定制、集中采购等合作。第三,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动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企业在创业板等上市。鼓励金融机构针对互联网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互联网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引进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互联网企业创新发展。

4.2提高中部地区信息消费

第一,加强信息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信息技术,以促进居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从根本上改善信息消费水平。加大信息消费宣传教育,提高我国居民信息消费意识,从而带动信息消费量的增加。以多种方式对个人进行网络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消费者的素质,提高信息消费力和信息消费水平,培育正确的信息消费观念,促进信息消费。第二,培育新的信息消费热点。加大信息消费内容资源开发和业务创新,推动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内容,可以扩大信息产业和内容消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组织实施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试点和推广,推进下一代商用互联网规模和前沿性布局。第三,营造信息消费环境。鼓励企业开发技术先进、自主可控、性能可靠的信息技术产品,大力促进终端产品信息化,普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加大信息消费宣传力度,推广新型信息消费模式,加强信息消费统计分析和市场监测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信息消费环境。

4.3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第一,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资金投入。西部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较落后,特别是交通和信息通讯的基础设施。政府应加大投入的力度,明确制定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在财政、税收、金融方面进行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消费类信息产业的投资与发展。第二,鼓励引进信息类企业。通过补贴或者减免税收来吸引信息类企业落户西部地区,提倡和鼓励企业投资消费类信息产业,提高西部地区利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扩大信息技术的需求,缩小“数字鸿沟”。除此之外,制定优惠政策,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对于投资额较高或者营业额超过一定范围的企业,政府可适当给予金额奖励和补助。第三,加强互联网建设。政府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通讯网络建设,尤其基础网络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也不容忽视。基础网络先行,有线网络和移动网络齐头并进,大力推进现有基础网络向以IPv6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演进。政府应联合重点终端厂商,加大对IPv6的支持力度,加快更新和替换步伐,全面实现现有终端IPv6化。

[编辑:徐状]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数据区域经济
滇中产业新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