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音乐生活的现状反思与未来愿景

2015-01-05刘丹霓

人民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音乐

刘丹霓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的音乐生活日益丰富,演出市场空前繁荣,与之密切相关的音乐评论事业亦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亟待反思与改善。有鉴于此,“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主委会主办了“2014上海·音乐评论与中国当前演出业态发展前沿论坛”,于2014年5月18日在森海塞尔上海音乐厅南厅举行。论坛针对当前中国音乐演出和评论状况,特邀众多相关专家学者、业界经营者和媒体人士,共同探讨有关音乐评论、观众教育、市场培育、媒体宣传等方面的问题。

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音乐评论与音乐演出的关系及目前的问题;观众培育与学术引导的途径和方式;媒体宣传与演出和评论的互动及存在的问题。论坛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主持,随后共有14位正式代表进行主旨发言,最后由上海文联党组书记宋妍女士作总结发言。

一、音乐评论现状的反思

音乐评论的现状及问题是本次论坛热议的重点。当前音乐评论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音乐生活的需求,这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本次论坛的发言,关于音乐评论的探讨大致包含以下几个问题:

(一)音乐评论及乐评人的当前处境

这一问题大约是整个论坛中最频繁被提及的话题,因为大多数参与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参与音乐评论的写作,对乐评的性质、定位以及所遇到的难题有着切身的体验。这一问题包含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乐评人自身的定位和素养,乐评与受众的关系,以及乐评与媒体的关系。

首先,正如明言教授所言,中国当下没有职业乐评人,因而乐评人的身份主要是依据音乐教育背景而大体分为所谓专业乐评人和爱乐者。关于这两类乐评人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次论坛的参与者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居其宏教授认为,目前的音乐评论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呼吁要加强音乐评论写作的专业性训练,包括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系开设相关课程,以及相关音乐组织开办培训班,对音乐类报刊记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乐评人李严欢强调将专业表演艺术工作者也吸收到乐评队伍中。上海音乐学院金毅妮副教授则从专业乐评人的角度指出,如果乐评要得到大众的接受,应当像业余乐评人那样具备对音乐的热情。此外也有一些专家指出乐评人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弊病。居其宏指出,当下音乐评论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评价体系的混乱,很多乐评脱离了基本的审美和艺术标准,而依循所谓的政治标准、国粹标准、官方意志,并受制于人际关系和与金钱有关的暗箱操作,失去了乐评人的独立性和音乐评论在广大公众中的公信力。因此若要解决乐评的现存问题,首先要提升乐评人的职业道德。于庆新编审认为,业余乐评人是一支不可忽视的乐评队伍,但这类乐评要注意扬长避短,面对技术领域要谨慎从事。其次,此次论坛中,很多专家都意识到,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读者群体、媒介载体,要求有不同的乐评形式和写作方式。但目前更为常见的情况是,一篇乐评要同时面对众多不同的群体、满足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给乐评定位,如何在多种维度之间进行调解和融合,就成为每个乐评人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明言指出,音乐批评家应该放下身段,以谦卑的心态与听众群体沟通交流,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引导听众往较高品位的音乐审美方面发展。伍维曦副教授主张首先考虑将知识分子群体作为音乐评论的潜在读者对象。

再次,媒体作为音乐评论的载体和渠道,与音乐评论的生存息息相关。众多学者和媒体人也从各自的角度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明言认为,具有专业艺术品位的音乐批评之所以在社会音乐生活中严重缺位,主要是因为音乐批评赖以生存的媒体环境的变化:在“自媒体”时代,已经没有权威,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杨燕迪也指出,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具有零碎性和即时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要加强正规报刊乐评的长度和深度。孙国忠教授提出,真正有效的乐评应当至少在三四千字,应当可以在时效性上有一定的宽限,内容不仅停留在对音乐演出的评述上,而应当有更多维度的关联,而且真正高质量的乐评应当是可以经受时间的检验留存下来的。

从媒体人的角度出发,《新民晚报》记者杨建国认为大众媒体的音乐评论与专业评论有本质性的差别,前者由于主要面对普通观众,而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乐评在接受方面存在困难。《东方早报》记者陈晨主张不要过分强调乐评的时效性,而是看重乐评人经过深思熟虑而在乐评中注入的文化价值,将特定的演出与当下的音乐现象、热点话题相勾连。《文汇报》记者邵岭则提出,媒体自身也面临着与乐评人相似的定位问题:虽然作为大众媒体,需要尽可能面对公众,但与此同时也希望能够自觉承担起一定的文化使命,起到提升乐迷审美品位和能力的作用,并可以在这个行业里发挥一定引领作用。

(二)音乐评论的体制化问题

此次与会的不少专家学者均表示,音乐评论若要真正有实质性的推进和完善,根本之策在于建立音乐批评机制。

韩锺恩教授提出:“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职业音乐批评体制机制并成就规模作业。”在他看来,目前的音乐评论总体而言是一种“游击队”的状态,如何从“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是当下需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关于职业体制机制的建立,他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音乐节、演出团体和演出机构中设立驻节、驻团、驻院批评家,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杂志上设立音乐评论专栏,加之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协作单位的共建,逐渐确立起一个音乐批评职业体制,成为音乐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于“规模作业”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演出前期应聘请专家进行策划,撰写高质量的节目单,重要的演出由专家撰写学术性导读或进行专题演讲,制作有内容含量的节目预告,举行演出前的导赏,演出后发表音乐批评,最后将音乐评论文章辑集出版为年度文集。由此确立和巩固音乐评论在音乐生活中的影响力和重要地位。

杨燕迪则指出,中国音乐评论最根本的问题即是尚未形成一个与西方相类似的完善的报刊专栏制度,而且目前在这方面前景渺茫。音乐批评非常根本的一点是要保持立场和观点的独立,在西方,即便是报刊的主编也无法左右评论人所写的内容。唯有形成这样的制度才能保证音乐评论的良性运转,而在中国建立这样的体制需要学界、业界、媒体界的共同努力。endprint

于庆新认为,音乐评论的滞后与缺失由来已久,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率先主动参与当地诸多媒体的音乐评论,从而在教学与实践、演出与评论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值得学习!

(三)音乐评论的写作原则和方式

根据音乐评论的现状,一些专家学者就如何写作有效的音乐评论,从学理层面和实用层面提出了颇具系统性的主张。

杨燕迪在其发言中提出了音乐评论(以及节目单写作和音乐普及)的“四个坚持”。首先是坚持饱满的“人文”内核,强调音乐的人文意义。其次是坚持适度的“技术”路线,不可能抛弃技术术语来描述音乐。这就需要对普通观众进行渐进的、恰当的、智慧的引导,逐步实现受众整体音乐素养的提升。再次是坚持踏实的“音乐学”数据,即对于音乐的交代要有可靠的史料信息。最后是坚持鲜活的“个人”体验,即感性经验和审美判断必须个人性的。这种感性直觉不是神秘的,而是有经验的积淀作为基础。

王丹丹副教授的发言聚焦于音乐会评论这一特定的乐评体裁,总结了音乐会评论文的五种形态:归纳描述型、聆悟阐释型、分析解读型、思询质疑型和评判提升型,并相应地提出了音乐会评论文能够和应当达到的五重境界:传播音乐会信息、交流个人聆赏体验、探讨创作真谛、评判作品价值、提升音乐审美。

除了对音乐评论的总体设想,还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议题在本次论坛备受关注,即如何对新作品予以评论。钱仁平教授主张,在新音乐首演之前的宣传要以鼓励推广为主,演出后的评论则要相对严厉和直率。陆培教授则从作曲家的角度倡导乐评人在面对新作品时,应当对作曲家本人进行必要的采访,多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最新的创作动态,采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介绍、分析和评价新作品。于庆新提出,作品评论中技术层面的分析与社会人文阐释的相互脱节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音乐分析是创作评论的学术基础。因此,音乐学系的学生应加强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学习。

二、音乐演出业态的经验交流

除了音乐评论,本次论坛的另一主题是音乐演出业态的发展,当然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多位专家,特别是来自演出机构的业界人士在这方面进行了观点和经验的交流互动。主要涉及到演出机构的经营和宣传,音乐普及与观众培养方面的工作,演出市场的现状等。

于庆新针对演出市场目前存在的一些弊端表达了自己的关切。在他看来,虽然当今艺术传播形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态势,但剧场演出仍然以独有的现场真实感的审美体验优势而成为广大观众的首选。但演出市场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近年来,缺乏民主监督的体制严重干扰了文化体制的改革,致使违背艺术规律的错误甚至愚昧无知的决策大行其道。媒体应全面宣传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使各界正确理解“国八条”,艺术管理和经营也需要重新调整思路,以适应新的形势。

国家大剧院院长助理李志祥结合他在国家大剧院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剧院的使命和文化价值问题。他说,国家大剧院成立七年以来,以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艺术的宣传推广为使命,秉承“艺术改变生活”的理念,以节目经营和剧目制作为核心,多方位开展艺术宣传推广的滴灌工程,特别是注重观众的培养。在这样的定位下,国家大剧院每年组织商业演出近九百场,举办歌剧节、音乐节、舞蹈节、戏剧节和各类主题艺术活动,开展艺术教育普及演出和讲座等活动上千场。此外,国家大剧院也非常重视宣传营销环节,特别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宣传。

天津音乐学院周小静教授多年积极从事音乐普及和音乐生活建设工作,对天津市相关方面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介绍,以钱程领导下的天津大剧院的成功运作为例,探讨了“艺术市场对城市文化的深刻影响”。在音乐普及方面,周教授认为应当将有含金量的专业知识与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相结合。她在音乐学院的教学中也有意培养学生写作多种不同的音乐导赏文章的能力,并强调从事音乐专业教育不应该与演出脱节,也不应与爱乐者脱节。

深圳音乐厅副总经理徐霞女士也分享了在观众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该音乐厅的“美丽星期天”公益音乐会自音乐厅2006年开业以来,已达到270场,同时还创办了子品牌“音乐大讲堂”,邀请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21位名家举办52场讲座。同时尝试加入许多新元素进行策划,用普通观众能听得懂的方式来讲音乐和艺术。本次论坛有效实现了学界、业界、媒体界之间关于音乐评论与演出业态发展的对话交流,触及了当前现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音乐评论的提升与演出市场的繁荣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音乐创演与评论的良性运转需要政府、社会、各类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这不仅事关音乐生活的健康发展,也对一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特约编辑 于庆新)endprint

猜你喜欢

音乐
开启你的音乐之路
他用音乐悬壶济世
黑暗中的她赤着脚,随着音乐起舞……
音乐从哪里来?
能播放189种音乐的可口可乐
音乐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