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评沈心工《学校唱歌集》

2015-01-05李静

人民音乐 2014年9期
关键词:乐歌卖花唱歌

李静

沈心工先生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家,被誉为“学堂乐歌之父”。对于他的历史功绩,已经有许多文章进行了评说。当笔者重新翻阅现在仅存的两册《学校唱歌集》时(《学校唱歌三集》已经亡佚),虽然中间隔着一百多年的时光,但是它们仍然激发笔者再一次对其中呈现出的文化价值进行梳理。因此,本文拟从“近代中国唱歌游戏的开山之作”、“仪式歌曲的确立者”,以及“乐歌中的新女性形象”三个角度重新评述沈心工先生的音乐贡献与历史文化功绩。

一、近代中国“唱歌游戏”的开山之作

乐歌配以游戏是近代学堂乐歌重要的表现形式。沈心工先生于1904年出版的<学校唱歌初集>不但是近代学堂乐歌集的开山之作,也是这种乐歌形式的最初提倡者。

沈心工先生为部分乐歌配以游戏,应该是受到了近代日本音乐教育的影响。在1906年出版的《学校唱歌二集》中,先生将曲调的来源标注了出来。从中可以看出,先生曾参考过许多日本音乐书籍,其中就有《日本游戏唱歌》、《学校游戏法》等书。

受到近代日本音乐教育的启发,先生在编辑《学校唱歌初集>时,曾特辟专章《游戏法》,对利用“乐歌”做“游戏”进行指导:“游戏一事,我国讲求者少。是编于游戏法,说明特详,间附以图。”(《凡例》)在《游戏总则》中,先生开列出“相地势”、“定路线”、“分部”、“步伐”四项,对一边唱歌一边做游戏所应注意的各种基本常识——详加介绍:

一、相地势:游戏场之大小,与人数为正比例……

二、定路线:进行之式,有圆形、椭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及直线、曲线多种……

三、分部:……年相若者宜自为一部。支配身材之长短有三式:一前长后短,二长短相间,三首尾长而中短。派定各部立处(东南西北),派定各部名次(甲乙丙丁),指定进退方向。禁休息之学生倚卧喧哗;

四、进行时,当齐步伐。唱强声下左足,唱弱声下右足。但幼稚者,往往左右莫辨。教师但宜徐徐纠正,不可急切求合,而妨其活泼。

沈心工先生引入“唱歌游戏”有其特别的用意——“更参以游戏,期合乎儿童之心理”,“不可急切求合,而妨其活泼”。先生认为利用这种音乐形式可以培养学生一种“活泼”的人格。而对“活泼”人格的推崇是近代教育理念变迁和“救亡”的时代呼声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传统中国对人的评价以“举止稳重”、“根器端静”为上。但是在西方教育理念的冲击之下,近代教育者常常会认为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不符合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先生曾翻译过《小学唱歌教授法》,对教授之学颇有研究。他认为,泰西各国教育发达,“究其发达之由,则以教授法日益完备故。何者?教育者,仅示其目的:而教授法者,则达此目的之方法也。方法益多,目的遂无一不可达。”“游戏”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所以在音乐学习中掺以游戏一定会深受儿童的喜爱。另一方面,在“救亡”的时代背景下,国人开始看重“身体强健”、“精神活泼”的政治意义。梁启超就曾特别在《中国积弱溯源论》、《少年中国说》等文章中指出,对“老成持重”的推崇是造成“老大帝国”的主要原因,国人应该对之加以摒弃,并呼唤出现一种以“少年人”的“活泼”天性为基调的新的国民人格。

在教育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双重作用下,对“活泼之人格”的培养逐渐成为近代社会的普遍追求。通过提倡“唱歌游戏”,沈心工先生成为在音乐领域最先引领这种时代变革的教育家。在目前所见的两册《学校唱歌集》中,可以同时辅以游戏的乐歌有《赛船》、《体操(男子用)》、《雁字》、《鸡》、《花园》(以上见“初集”)、《小兵队》、《耕牛》、《卖花》(以上见《“二集”》)等乐歌。

“唱歌游戏”对“活泼人格”的培养,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活泼之体格”,其中含有“强身强国”的政治意图;另一个是“活泼之精神”,含有“新时代的新国民”的社会意义。配合这两个指向,先生在设计游戏动作时,也主要有“体操动作”和“游戏形式”两种方式。下面仅各具一例,以说明之。

《体操(男子用)》(后来改名为《男儿第一志气高》)是沈心工先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学校唱歌初集》中,先生为这首歌曲设计了游戏动作,这是目前所有的研究者都鲜少提及的地方。先生为这首歌曲设计的游戏动作是“体操”的形式,如第一句(歌词为“男儿第一志气高”)的动作是:“左手插腰,右手挺出,稍向右面之上方,目光直注拇指(四指皆拳)。”如第十、十一句的歌词是“操到身体好”和“将来打仗立功劳”,相应的动作是:“第十句:双手插腰,挺胸、瞪目,以示身体强健之意。第十一句:左手依旧插腰,右手握拳,屈向前方,头稍右转,怒目而视,巍巍如纪功之铜像然。”这些动作虽然是以锻炼身体为目的,但是有些动作的设计却很好地诠释了歌词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意义。“打仗立功”离儿童的生活颇为遥远,而“志气高”的期许对幼稚儿童来说也似乎太过抽象,但是“挺胸、瞪目”、“握拳”、“头稍右转,怒目而视”、“巍巍如纪功之铜像”等动作,却可以用具体而形象的方式强化儿童对这些歌词内在精神旨趣的理解。

《学校唱歌二集》中的《卖花》则是以“游戏”的形式体现了作者培养“活泼精神”的用意。歌词为:

(一)清早起,清早起,到园里,采几朵花来做小生意。生意得利籴饭米,要想吃饭靠自己。人与己,都弗欺,真弗欺,花朵朵新鲜价又便宜。

(二)卖花的,卖花的,好心地,我要买鲜花你来这里。你不说诳吾欢喜,多买几朵也愿意。卖花的,有志气,好志气,吾保你朝朝有好生意。

对游戏动作的指导是:

此歌系问答体,可分学生为二部轮唱之。

若欲参以游戏,则教师预备小篮一,或手巾一,盛以各种花朵,或各种色纸。唱歌时任指一生为卖花者,命其携之,游行于他生之前。卖花者唱前一首,其余各生接唱后一首。一遍唱毕,视卖花者行至某生之前,则此生即为买花者。起立向卖花者索买某花,卖花者即以某花,或相当之色纸授之。继行之前游戏。苟所授不当,则买花者指明其误,而代其卖花。否则邻生指明其误而代之。此时,前之卖花者,即退归本位。endprint

在严肃的教学过程中,让儿童互动游戏,不但在唱歌之外增加了生活常识的学习,而且还可以疏解儿童在课堂纪律中被压抑的天性。胡君复曾在《唱歌游戏·绪言》中说:“我国旧儒,夙守师严道尊之说,以束缚其生徒者。为之生徒者,徒苦拘挛,不见学校之可乐。今则反之。试一临学校之运动场,见其生徒之动作进退,皆具活泼愉快之精神,抑何与向者相去之远耶?”可见,“唱歌游戏”这种教育形式,对儿童“活泼之天性”的提倡与保养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手段!

对于沈心工先生提倡“唱歌游戏”这种音乐教育形式的意图,其哲嗣沈葆中先生曾回忆说:“父亲常这样想:一首歌曲,如果只会唱,而不明白歌词的意义,这歌起的作用不会很大;为使儿童们在幼小心灵里懂得歌词用意,教孩子不仅会唱,还要边唱边演,通过表演,孩子们就能深刻理解歌词意义,就能起更大的作用;这是他运用音乐来教育人的典型事例。……大哥葆琦就是父亲当时试行这种歌曲表演的第一人,演唱的歌曲是《男儿第一志气高》。”这段话对于研究者更深刻地理解沈心工先生的音乐教育理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先生对“唱歌游戏”的提倡,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顷岁以来,小学游戏之法,流入我国,远近仿效。内地之人,求师资于沪上,归以教其乡里者踵相接,可谓盛矣。”⑤此后,专门的“唱歌游戏”作品集不断出现。1906年,由王季梁、胡君复编译的《唱歌游戏》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到1924年,该书已经出到第13版)。1907年,上海科学书局也发行了一本由上海徐绍曾、阳湖孙口编撰的《表情体操法》(又名《唱歌游戏》)。1918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发行了《(小学适用)修身游技唱歌联络教材》(到1924年,该书已经印到了第10版)。1920至1930年间,又有《国耻唱歌游戏》和上海开文书局出版发行的《最新游戏唱歌集》等。

“唱歌游戏”作品的大量涌现,在“涵养儿童之德性,鼓舞活泼精神,唤起国民之思想”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讲,它们也为后来沈心工先生探索话剧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为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歌舞剧的发展,做了最初的尝试。

二、仪式歌曲的确立者

“礼仪”是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中国古代的“乐”教是与“礼”教不可分割的。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接触推动了中西文化在“礼仪”上的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学堂乐歌“仪式功能”的出现成为勾连古代中国礼乐传统与近代西方文明习俗的重要桥梁。而学堂乐歌“仪式功能”的首倡者即为沈心工先生。《学校唱歌初集》也因此成为最早将这一歌曲类别标示出来的乐歌集。

在《学校唱歌初集>中,沈心工先生将乐歌分为甲乙丙三种。甲乙之分为深浅难易之区别,而“丙种为礼式上特用之歌,故别之”(《凡例》)。丙种部分收乐歌四首:除《祝幼稚生》外,其他三首为:

始业式

兼旬休养气从容,上学人都勇。先生同学一堂中,相见乐融融。国民期我个个英雄,何以慰同种。愿及时共奋精神,先将科学攻。(第一段)

休业式

岁月去如流,又是残冬风雪候。去年今日仍如旧,自问进步否。愿明年开校,相期不落他人后。日月不可留,莫把青年等闲负。(第一段)

毕业式

佳气兮葱葱,春风广座中。吾曹到此间,学业修普通。慨流年似水,转瞬三年忽已终。学界渺无限,毕生研究未易穷。(第一段)

在时间的表述上,《始业式》、《休业式》、《毕业式》三首乐歌涵盖了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虽然前两首乐歌是由夏颂莱作词,但是将它们编辑在一起,作为一类乐歌出现,并且在标题上均以“式”结尾——特别是<毕业式>在《女子世界>第1期刊出时,标题为“放假时之歌”,后来收入书中,才改为“毕业式”——表现出编者已经注意到音乐在仪式上的重要作用。

沈心工对音乐仪式功能的认识很快就得到了实践的机会。《女子世界》第8期(1904年8月11日)曾报道过沈心工任课的务本女塾为师范科毕业生举行典礼的情况,其程序如下:一、全校学生合唱《乐群歌》;二、经理人报告该校创办以来之历史,及此次毕业生之学业;三、来宾演说;四、给凭;五、同学致颂词;六、同学祝歌;七、毕业生致答词:八、合唱《毕业歌》。除了大会的开幕与结束均是乐歌演唱外,还有同学为庆祝毕业而演唱的“祝歌”。可见,在沈心工先生的参与下,乐歌的仪式作用已经得到了相当的肯定。

后来,《新民丛报》上曾出现过梁启超作词的《终业式》(首句“国旗赫赫悬当中”,收录在赵铭传编辑的《东亚唱歌》(1907年)中,无锡城南公学堂编<学校唱歌集>(1906年)中也有《毕业式》(徐承治词,首句“长长长学期,考试冠军意飞扬”)、《休业式》(俞粲词,首句“光阴忽忽暑假兮”),王德昌、毛广勇、赵骧合编的《中华唱歌三集》(1912年)中也有《始业式》(首句“学堂今朝开校”)。近代教育家、音乐工作者侯鸿鉴(字保三)创办的无锡竞志女学校,在开学时举行始业式,在放假前举行休业式时,学生都要合唱相应的《始业歌》和《休业歌》。这两首乐歌也被收录在侯鸿鉴编辑的《单音第一唱歌集》中。这么多同标题乐歌的出现可以说明,“仪式”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尤其是“学堂乐歌”在“仪式”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这些专门为典礼、仪式准备的歌曲外,依据不同的情况,《学校唱歌集》中的部分乐歌作品也会成为集会、仪式上的重要角色。

1904年7月22日下午,接受了沈心工先生主持的“速成乐歌讲习会”培训的蒋维乔在家乡常州举行了一场演说会。受到沈先生的启发,这次大会的程序也采用了新的仪式规程:先合唱《开会歌》,然后是三个人的演讲,最后散会时以大家同唱《合群歌》为结束。所谓《合群歌》即为收录在《学校唱歌初集》中的乐歌《乐群》(首句“合群之乐乐如何”)。这首乐歌因为表达了近代非常重要的“合群”理念而受到大众的追捧,在许多集会上都被演唱过。前举务本女塾的毕业典礼就是以“全校学生合唱《乐群歌》”为开幕的。endprint

1917年,刘口在《教育周报(杭州)》上连载《小学唱歌教材之研究》。他在文中强调,乐歌之感化力,比道德书为尤大。故应与修身联络,以涵养学生完全之德性,及指导道德之实践。然后他开列了唱歌教材与修身科相联络的甲、乙、丙、丁、戊、已六类紧要歌题。其中列于首位的甲类即为“仪式方面”的乐歌。作者认为,这类作品应包括国歌与校歌,除此之外,还应该有:

1.圣诞歌;2.共和纪念歌;3.国庆歌;4.元旦歌;5.端午歌;6.中秋歌;7.冬至歌;8.始业式歌;9.终业式歌;10.毕业式歌;11.送别歌;12_留别歌;13.开校纪念日歌;14.学艺会歌;15.远足会歌;16.展览会歌;17.恳亲会歌;18.运动会歌;19.欢迎会歌。

刘口的文章具有总结意味。可以说,近代的仪式乐歌,几乎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段。在近代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逐渐确立的过程中,乐歌的“仪式”功能得到了近代国人的肯定。在演说会、欢迎会、运动会上,在开学、放假、毕业等学校仪式上,后来甚至是在新式的婚礼、葬礼上,都飘荡着学堂乐歌的旋律。这些歌曲的加入,清晰地推动了仪式的进行,恰切地传达出集会的主题,极大地鼓动了与会者的热情,成为近代社会传播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思想观念、新的道德情操的有力武器!而最先将乐歌的仪式功能确立下来,并在近代中国推而广之的人正是沈心工先生!

三、乐歌中的新女性形象

1903年2月,从日本东京留学归来的沈心工先生开始在务本女塾等学校教授唱歌课。先生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乐歌作品表明,为了配合新的时代,他开始借助于乐歌,表达对新时代女性的期许与赞美。

近代的女性解放开始于争取“天足”的努力。早期参与放足运动的晚清志士大多借助于民间歌谣的形式向普通民众宣传缠足的害处。当学堂乐歌逐渐得到国人的喜爱与认同的时候,为配合女性的放足运动,先生特别创作了一首《缠脚歌》,发表在1905年的《女子世界》第11期上。因这首乐歌未被收入目前所见的两册《学校唱歌集》中,故将歌词录出,以备研究者考察:

缠脚的苦,最苦恼,从小那苦起苦到老。未曾开步身先袅。不作孽,不作恶,暗暗裹一世上脚镣。

想起初,你年还小,听见那缠脚你就要逃。都谢旁人来讨好。到说道,脚大了,你将来攀亲无人要。

你怕痛,叫亲娘,叫杀那亲娘像聋。亲娘到底亲身养。强做作,硬心肠,你看他眼睛也泪汪汪。

眉头皱,眼泪流,咬紧那牙关把鸡眼修。怕他干痛怕他臭。撒石灰,榻菜油,贴好了棉花再紧紧地收。

假小脚,真罪过,装到那高底要缎带多。还怕冷眼来看破。没奈何,只好把,那绣花的裤脚地上拖。

真小脚,爱卖俏,吊起那罗裙格外高。闲来还向门前靠。便没人,赞他好,自己也低头看几遭。

《女子世界》是近代女权运动的重镇,对“缠足”问题的声讨是近代解放女权的重头戏,所以先生创作的《缠脚歌》就选择了一种血泪控诉的语调。歌曲将缠足的整个过程——揭示,其中的痛苦、残忍与病态也清晰地表露出来。以最后一段为例,“真小脚,爱卖俏,吊起那罗裙格外高。闲来还向门前靠。便没人,赞他好,自己也低头看几遭”,歌词对妇人“以小脚为美”的心理刻画惟妙惟肖,但是语气中毫不掩饰的嘲讽,甚至是鄙视却令人心惊!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启蒙心态跃然纸上。妇女受尽千辛万苦缠出小足,不过是要博取男人的青睐,其背后是女性生活地位低下,甘当附庸与玩物的社会现实。可是,这首歌曲却让那些愚昧的女性认识到,自己不仅白受痛苦,更因为奴隶心态而受到鄙视,这种心理触动才是巨大的!先生用这首歌曲不仅清晰地表达了对传统陋俗的无情揭露与厌恶,讽刺了妇女的奴隶心态,同时更在隐秘的层面表达了对具有“新的世界观”、健康而独立的“新女性”的召唤!

戒除缠足恶习是近代女性追求身体自由与独立的体现:而争取受教育的权力则是她们追求精神自由与独立的体现。作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沈心工先生在音乐教材的编写上不分男女、一视同仁的态度,为近代女性争取受教育的权力送去了有力的支持。

沈心工先生在编辑《学校唱歌集》时将女性置于与男子同等的地位。以《初集》为例,先生在《凡例》中特别强调:“女子之音调较男子为高,而歌词则区别甚少。”检视歌集中的作品,从劝学的《早起》,到附以“游戏法”的《赛船》、《鸡》,从培养公德的《花园》,到宣传爱国的《何日醒》,无不体现出“歌词则区别甚少”的创作意图。在1904年的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在为女性缠足,许多人仍然在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沈心工先生却无声地赋予女性以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有些歌曲在歌词中直接表述出“拟想对象”为“小妹妹小弟弟”(《祝幼稚生》开头第一句)时,编者已经清晰地表明,在受教育、作运动、品性培养与国家责任等层面,他对男女学生有着同等的期待!

沈心工先生用乐歌呼唤“新女性”的出现,用乐歌塑造“新的女性形象”,其集大成者即为收录在《学校唱歌初集》中的《体操(女子用)》:

“娇娇”这个好名词,决计吾们不要。我既要我学问好,我又要我身体好。操操,二十世纪中,吾辈也是英豪。

“娇娇”这个好名词,决计吾们不要。弗怕白人那样高,弗忧黄人这样小。操操,二十世纪中,吾辈也是英豪。

“娇娇”这个好名词,决计吾们不要。吾头顶天天起高,吾脚立地地不摇。操操,二十世纪中,吾辈也是英豪。

晚清志士曾言:“无国家思想者,人类之野蛮也;无爱国精神者,人群之禽兽也。”近代“救亡”的历史使命迫切要求占国民总数一半的女性也化身为“振兴国家”的力量。这成为推动近代女性解放的主要助力。在《体操(男子用)》(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大获成功后,沈心工先生特别为女学生们创作了这首“女子用”版的《体操》,清晰地表达出他对女性也应该承担“强身强国”责任的无限期望!

歌曲以对“娇弱”的否定开篇。在新时代里,传统的“好名词”被决绝地抛弃。新时代的新女性,追求的不仅是“学问好”,还要“身体好”。在“二十世纪”大潮涌动的时代,在高大白人的欺凌之下,女性毫不犹豫、毫不退缩地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承载起国家命运的“英豪”!这是多么豪迈的激情,这是多么无畏的勇气!沈心工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这么激动人心的乐歌,是因为他已经明了,“国家需要”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标准对传统的“女性定位”进行彻底的颠覆与重新塑造。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女性!伴随着风雷成长的新女性必将被煅造成光芒万丈的新一代。

这首乐歌对新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呼唤得到了许多人的欢迎和肯定。在1911年出版的《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中,就描述了在一次提倡“天足”的大会上,与会者用风琴伴奏演唱这首乐歌的情景。弹词作者最后评论道:“击掌完时琴韵高,一曲清歌声宛转,原来是振兴女权训儿曹。心工沈氏传佳制,淑性陶情耍算第一挑!”。乐歌传唱的情形进入到弹词的创作中,可见当时这首乐歌的流行程度。

近代是女性的身份、地位、形象大变革的时代。作为心怀天下的教育家,沈心工先生用他的乐歌创作充分表达了他对女性解放的响应与支持。

沈心工先生一生勤勤恳恳致力于音乐创作与实践,是近代大变革时期心忧国事的爱国志士,是桃李满天下的教育专家,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杰出代表与推动者!通过对其学堂乐歌作品的再解读,本文希望可以为深入理解先生在近代音乐史、近代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乐歌卖花唱歌
寄秋声
卖花歌
卖花姑娘和小鸟
龙榆生与钱仁康:新体乐歌的创作实践研究初探
卖花歌
牛大爷卖花
学堂乐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影响
学堂乐歌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