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品评体系的书法实践运用

2015-01-04陶宴萌

关键词:帖学风格特征魏碑

秦 琴,陶宴萌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书法品评体系是中国古代书学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品评体系的初步涉猎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伴随着人物品藻之风的盛行应运而生的。康有为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在《广艺舟双楫》中阐明了自己的书法品评体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碑学立场。

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的品评体系

(一)雄强博大、魏碑居上

魏碑主要是指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流行的书体。这些碑刻主要出自于当时的工匠之手,其风格特征是雄强博大、古拙质朴,表现出天真烂漫之趣。这些碑刻符合了康有为书法的审美标准。所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运用了大量笔墨来阐述“尊碑”思想,并且观点鲜明地肯定了所有魏晋碑刻的价值:“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1]105

他之所以对魏碑魏碑推崇备至除了受当时的学术氛围影响之外,还因为他对魏碑有着独到的审美感知,他列举了五个原因,提出了应该尊碑的道理:

“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

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1]111

接着,他在《碑评》中对《爨龙颜》《石门铭》等47种碑的审美特征作了高度概括,在《十家》中对有名的十家碑的风格审美、用笔特点及源流作了精到的分析,在《十六宗》中对48种碑的风格进行条分缕析。最终,康有为归纳出魏碑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这十美都是壮美,虽然有溢美之嫌,但是康氏改变了唐宋以来的细致的阴柔之美。

魏碑也在康有为振聋发聩的呼吁下在清代书坛大放异彩。

(二)状如算子、唐碑僵化

康有为在肯定魏碑的同时,也对唐碑进行了大肆批评。他认为唐碑具有规范化和程式化的特征,阻碍了书法艺术前进的步伐,对书写者是一种禁锢。

他认为唐代书法“专讲结构”而导致“古意已漓”,在他看来唐以前的书法逼近自然,多天籁而少人工,有密、茂、舒等优点;唐以后高度重视书法的技巧法度,失去了自然韵致,有着疏、凋、迫等缺点,不足为法。他说:

“自唐为界,唐以前之书密,唐以后之书疏;唐以前之书茂,唐以后之书凋……”[1]118

康有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看到唐碑过分注重结构,但是他的品评带有相当的主观色彩。他也能够看到当时唐碑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不可能完全杜绝,许多书家依然很钟爱唐代六大家欧、虞、褚、薛、颜、柳。故而他说,唐代书法家无不发端于六朝,欧、虞进入唐朝时,年事已高,实际上是六朝人。

康有为贬低唐碑的价值旨在引导人们取法乎上,师法六朝。他认为欧、虞、褚、薛等大家虽然古法未尽亡,但也是“磨翻已坏,名虽尊唐,实则尊翻变之枣木耳。”[1]120

可见,在他眼中,唐碑是状如算子、丑陋古怪的。正是一些书家奉唐楷为金科玉律,才导致书坛出现僵化的局面,终身寄人篱下,缺乏创造力。康有为“卑唐”的最终目的是引领人们借鉴民间书法,开创具有时代精神的雄肆书风。

(三)甜软虚靡、帖学末路

“帖学”这一概念,是康有为首次提出的。但其发展却有着悠久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是它的发源期,而后唐太宗奉帖学之祖王羲之为“书圣”,唐朝的书法家崇尚“二王”,宋代《淳化阁帖》的问世,使得宋朝至清初的书坛都是“帖学”的天下。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呼吁帖学不可取并非是对宋、元、明人的帖学的反对,而是对“国朝”帖学的反对,也就是对清初崇帖热潮的抵制。

康有为认为帖学已经由盛转衰了,尤其是在清代,帖学开始变得纤弱、媚艳、拘谨、造作,主要是因为“国朝”之帖学基本上以《淳化阁帖》为蓝本,多次翻刻,面目全非,工匠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愈演愈烈最终致使帖学走向衰败。康有为称:

“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1]115

可见,康有为把帖学不可学归结为“国人”不得见真迹,翻刻失真,距古远矣。加之明代就已出现“台阁体”,清代又出现“馆阁体”,帖学就更加丧失艺术生命力。致使清代帖学甜俗浅薄,已经偏离了“二王”帖学的精髓,最终走向末路。

康有为大力贬抑“国朝”帖学是让人们用壮美、雄奇、古拙的碑学来革除帖学的弊端,激发时人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开新求变。

(四)开新求变、以古为师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的“扬碑抑帖”“尊魏卑唐”的观念都是他“开新求变”的方法,也是其政治色彩笼罩下的一层华丽外衣,借艺术来寻求改造中国人心理的途径。康有为的书学理论和其社会政治理想是互溶互渗的。他在书法上也是以“复古为创新”,提出了系统的书法维新体系。

康有为看到了时代对书风的影响。清代碑学的大兴,也与时代风尚分不开的,“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1]102他认为书法也适用进化论,尊碑的出现也就符合他历史进化论的公理。

康有为并非凡帖皆非,而是要求师其所师,以古为师,取法晋人帖学。他说:“书以晋人为最工,盖资制散逸,谈锋要妙,风流相扇,其俗然也。”[1]135主要是不满国人背弃古法,竞尚姿媚之习。

欲求观今之弊,必须返回古代,以古为真。因而康有为在品评当朝书家时也是以是否合乎古法为标准的。他称赞张裕钊的书法“高古浑穆”,夸邓石如的笔法“苍古质朴”。他把当朝四大家伊秉绶、邓石如、刘墉、张裕钊成功的原因也归结为“集古之大成”。贯穿康氏《广艺舟双楫》全文的审美取向也是以古为美,如他在《碑评》中所运用的“奇古雄浑、奇逸古厚、体质古朴”等形容词,这足见康有为“以古为师”的品评观。

但康有为骨子里有具有叛逆精神,不会死于古法之下,只是以规矩方圆为准绳,然后变化出之,重新确立“法度”,是一个求新求变之人。

二、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品评体系的实践运用

(一)尊碑的品评标准及不同品评标准下的风格特征

“尊碑”是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核心的品评观。尊碑的品评标准为神、妙、高、精、逸、能六品,神品居首位,妙品以降又各分上、下,共11等。其中,高品是康氏首创。为了清晰可见,笔者将其品评模式整理如下表:

?精品高品妙品 逸品 能品 神品上 下品(上下上 下 上 下 上下 ( (((( ( ( ( ((级三十 十三六四 八 七 九 三五个二 五个个个 个 个 个 个个)个 个))) ) ) ))) ) )碑爨郑瘗古高太张伯刁像朱臧隽造品马碑偃刻龙文鹤朗植王猛达遵、君质修像、鸣、碑元道 元颜公铭碑墓巡龙造志 山碑罗、 寺 、宁 曹略 详王碑四、、志狩清像、 墓、碑 碑泰吊 张造 武 子三 造僧、十 、管德 志 、 、灵 山比秦 黑像 平杨建百苏像碑二境颂 、庙 经干从 女、敬五大碑人慈、、种碑、 赵 首定碑 石文三 贾 碑 显年眼、造碑、、 阿 温 山国阴晖峪、千巩思 、 俊灵造 像、嵩惠欢 泉 魏舍寺、福、 人伏伯 刹塔像石 般高 辅三 颂 灵利碑寺 造龙碑 前铭、门 若灵 造十 始、 藏塔、 像造、 铭、 崔铭梁经庙 龙 像五 刘平 造铭、像 、 敬石 碑鞠 藏 记人李玉公 像、、邕 宁阙 、彦赵寺 、造仲志造 、葛皇碑 甗云珊碑 像璇、像 张祚甫 源、碑墓造、 修 、沙 德碑 始 摐 磨凝 、志像 孔 门 寿贺额 兴 志 耶禅、、 子 惠 造若高晋王 、 祗寺高 庙 诠 像谊句丰碑 桓碑湛 碑 造 、碑丽县、 题、 魏李碑 长像 、故造 记 元报超 、 乐、城像 吕 、 华 预德墓定王刻 望 严 造碑志安造石 碑 经 像、、王像 李、杨、 菩、新 慈 元、 司宪翚太萨罗 香 燮 马碑碑妃明真 造 造 元、、侯难 王兴解 像 兴

从对魏碑这11等分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康有为的品评标准:“神品”是天性和功夫的结合,其风格特征为雄强茂美、意态奇逸、新理异态、古质天然。“妙品”的风格特征为浑穆简静、丰厚茂密、点画峻厚、气象浑穆,他与神品相比少了“精神飞动”之动态美,多带有“平和简静”之含蓄美。“高品”的风格特征是瘦硬、古朴、雄强。“精品”的风格特征是精能、峻整、意象雄强、秀美丰厚。它与前三种相比少天赋,多由人功而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逸品”的风格特征是奇逸、神采超俊、古厚宽博、俊朴庄美。“能品”的风格特征是方重、俊秀、端整研美、笔画完好。

综上所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的品评体系中对“尊碑”有着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后人把康氏的品评体系运用到书法实践中。

(二)康有为品评体系在书法实践运用中的得与失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学的发展、源流、影响、审美、笔法、风格、流派等一系列的阐释,让后人对碑学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有着更为深刻的感悟。后世书家在临摹过程中也可以对神品、妙品、高品、精品、逸品的代表书作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康氏对魏碑的尊崇使得书法实践中出现壮美、雄强的书风,只有这样才能使后人与唐代以下糜弱甜媚的书风断绝血缘,熔古烁今,重造书坛的辉煌,超越前人。

康有为卑唐,其言虽往往太过,但唐碑整齐过甚,间架结构状如算子的言论也给后人临习唐楷敲响了一个警钟,让人思考如何才能把唐碑临出神采。

当然,对于康氏的品评体系我们应该批判性的继承,绝不可盲目崇拜,也不可一笔抹煞。康有为“卑唐”“抑帖”的品评体系从宏观上来说的确是发前人所未发,但是其观点运用到书法实践中难免有不科学的地方。唐楷法度森严,技法几乎达到了完美,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范本。康有为之所以“变体”成功,也与其对唐楷的临池之功有关。他极力反对的“馆阁体”书家,只是在书法实践中缺乏创新,把字写程式化了,这与唐楷、帖学本身无关。

书法要适应时代,表现时代,固然要求变,但并不是摒弃传统,胡涂乱抹。康有为“开新求变”“尊碑抑帖”“尊魏卑唐”的品评体系是站在一定高度之上的,他有着很深的临池之功,技法精熟,继而求变学碑,而我们初学书法直接从魏碑、“穷乡儿女”造像等民间书法入手,难免会笔画生硬,结体怪异,以致形成“蓬头粗服,面目丑陋”的现象。因此,新时代的我们,要深思如何像康有为那样将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转换成适应时代需要的书法。我们更应该好好利用时代的大舞台,批判地吸收各种资源,走“碑帖兼容”的书学之路,创作出具有社会主义新时代书风的书法作品。

[1]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2]陈振江.简明中国近代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邓代昆.广艺舟双楫注译[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3.

[6]祝嘉.广艺舟双楫疏证[M].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9.

猜你喜欢

帖学风格特征魏碑
傣族舞蹈中基本体态短句的风格特征及训练方法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打铁老太
基于民族风格特征的云南原生态音乐分类研究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