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频超声在小儿肌性斜颈诊疗中的价值

2015-01-04姚洁瑾

当代临床医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肌性斜颈肌纤维

姚洁瑾 高 敏 单 蕊

(江苏省常州市儿童医院 213003)

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儿童运动系统畸形,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SCM)挛缩变性引起的头颈歪斜,可继发面部和头颅的左右不对称畸形。如不及时治疗,该畸形会日渐加重,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肯定,应尽早治疗,较西医的单一手术治疗有其优势。本文总结分析了6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在推拿治疗前后的声像图变化,探讨高频超声在小儿肌性斜颈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5月间小儿推拿科门诊收治6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其中男36例,女24例。首次检查时年龄1个月至12个月,经推拿治疗后予复查。手法推拿治疗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可间隔1-2天再进行下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P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变频探头,频率10-12MHz。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检查区,先观察患侧SCM的形态、大小、内部肌肉纹理及回声强度,有肿块者了解肿块位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后方效应,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可测及动脉频谱者测量其阻力指数。同时对比检查健侧SCM,测量计算双侧SCM的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差值。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及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第二版),可分为三种。痊愈:患儿颈部两侧旋转角度基本相同(相差<10°),颈部居中无偏向一侧,二维超声检测SCM上下径、前后径、左右径均与健侧相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SCM血流丰富。好转:患儿颈部患侧旋转角度<30°以内,颈部稍偏向患侧,二维超声检测SCM上下径、左右径减小≥50%(肿块型),或前后径与健侧对比相差<30%(增厚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SCM血流较丰富。无效:患儿颈部患侧旋转角度无改善,颈部明显偏向患侧,二维超声检测SCM上下径、左右径减小<25%(肿块型),或前后径与健侧对比相差>30%(增厚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SCM点状血流信号。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0例患儿中探及肿块型者37例,增厚型者23例。肿块位于SCM中上部者2例,中下部者35例,均为单侧病变,其中左侧32例,右侧28例。肿块大小1.3×0.8cm-3.8×2.5cm。声像图特点为:一侧SCM局部呈梭形肿大,边界尚清,无包膜,上下端与SCM相连,可见条状肌纤维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后方回声无明显改变,动态观察显示肿块与SCM同时移动。增厚型者患侧SMC前后径及左右径测值均较健侧明显增大。

本组患儿均经我院小儿推拿科同一医师治疗,经2-3个疗程后大部分痊愈、好转,现对各疗程治疗后情况予对比观察分析,结果见表1、2。

表1 肿块型与增厚型各期疗效比较

表2 3个疗程后各年龄段疗效比较

经3个疗程治疗后肿块型患儿的痊愈率分别为0%、16.2%、81.1%,增厚型患儿的痊愈率分别为 21.7%、65.2%、87.0%。经统计学分析两型患儿第1、2个疗程痊愈率存在显著差异(U1=2.78,U2=3.63,P <0.05),第 3 个疗程后痊愈率无明显差异(U3=0.55,P>0.05)。总体分析增厚型较肿块型临床疗效更好。

各年龄组患儿的痊愈率分别为100%、84.6%、45.5%,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龄组患儿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差异(x2=15.99,P<0.05)。可见就诊年龄越小临床疗效越好。

3 讨论

3.1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发病率较高,约为 0.3% -1.9%[1]。是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形成的畸形,如未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继发头面部畸形,甚至引起颈椎侧弯、椎体楔形变等。一般经早期诊断,并采取非手术疗法,痊愈率可达80%以上,预后良好[2]。本组病例痊愈率达83.3%,与文献相符。

本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由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感染性肌炎、宫内姿势不良、生长停滞、遗传或者多种因素混合造成[3]。病变的MCS内肌纤维水肿、变性,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日后逐渐纤维化、挛缩而致肌性斜颈。肌性斜颈患儿出生时颈部并无异常,多在2-3周时开始出现隆起的索带状硬结,后逐渐增大,约半数患儿可在4-5个月内自行消退,消失后肌肉开始挛缩,形成斜颈。

3.2 高频超声分辨力强,能多切面连续扫查SCM,正常声像图表现为纵切面呈带状,内部由许多肌肉纹理组成,横切面呈透镜状,中间见网状、线状分隔及点状高回声。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声像图表现为患侧SCM局部梭形肿大或均匀性增厚,肌纤维纹理紊乱,内部回声欠均。本组病例肿块型者大部分病变位于SCM中下段,可能因该处肌纤维发育不够成熟,有颗粒变性及空泡形成,成熟的纤维细胞转化为瘢痕组织,肌肉与肌腱分界线消失[4]。与健侧SCM比较病变处回声可分为等回声、低回声和高回声等类型。回声强弱与肿块内胶原纤维含量相关,强且均质回声提示纤维化程度重,强弱不均质回声提示部分纤维化,等同且均质回声提示肌肉比较正常,低回声提示间质以梭形细胞为主,肌纤维很少。随访发现回声持续增强患儿预后较差,这可能是肌肉组织纤维化加重的表现,应考虑尽早手术治疗。以往推拿治疗的效果多凭医师经验,缺少量化数据的支持,应用高频超声能够正确诊断并动态观察SCM的形态,了解肿块部位、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两侧对比可显示细小差别,通过测量数据来量化推拿治疗效果。研究证明适宜的推拿可减少肌纤维增生,促进肌肉的组织修复和生物力学功能恢复,治疗的时机是关键,治疗越早疗效越好[5]。本组病例中肿块型与增厚型各期疗效比较,发现增厚型较肿块型临床疗效更好,3个疗程后各年龄段疗效比较,发现就诊年龄越小临床疗效越好。

3.3 同时本病需与其他斜颈相鉴别,如颈椎畸形、颈椎外伤半脱位、单侧颈部淋巴结炎、颈部肿瘤、视力性斜颈、听力性斜颈、姿势性斜颈等,这些疾病SCM内未见明显改变,颈部淋巴结炎、颈部肿瘤等超声能直接检查到病灶,鉴别诊断并不困难。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能够早期准确诊断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并能随访观察临床诊疗效果,而且具有无创伤、可重复、价格低廉等特点,易于被家长接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

[1]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03.

[2]孙安达,王莉莉.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中医评述[J].中医研究,2007,20(5):62 -64.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五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03.

[4]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小儿实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39-341.

[5]刘玉献,周光辉,范彦伟.超声指导下早期手术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5):10-11.

猜你喜欢

肌性斜颈肌纤维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以整体观为指导运用推拿联合舒筋消斜膏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临床观察
武定鸡肌纤维特性形成规律研究
探讨不同年龄段先天性肌性斜颈婴儿的康复效果
先天性斜颈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及其临床意义
推拿结合牵张康复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分析
重复经颅磁刺激结合”五心穴”刺法治疗痉挛性斜颈1例
婴儿斜颈174例病因及转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