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官员如何表达民意

2015-01-03王贞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8期
关键词:魏征参政议政皇帝

“朝参”与“集议”

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难免有局限性,因此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 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古装戏中常出现的君臣在朝廷上问答的场景,其实就是“朝参”。一般在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参”。

“集议”则由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集议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其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与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功能有点接近。

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有一次集议的议题之一是讨论并颁布官员的工资制度,结果集议了好几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见。由于工资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导致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资。

谁能议事

古代的“议事代表”都是些什么人?从史料上来看,主要有四类人。一是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高官的“二千石”以上的驻京大臣,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三是“专业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议郎这些专职谏官。这类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强,因为都是领俸禄的,实为“公务员”群体代表。

另外,在需要时还会有“基层代表”。这类代表以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文学”人士为主,表面看是来自地方和基层,但由于是相当于今省市的国主和地方富豪推举出来的,实为学术界和富人的代表。虽然这些代表并没有代表性,但其素质要求并不低,必须敢说话,善表达,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集议的开会气氛比仪制森严的朝会活跃得多,人人可以畅所欲言,即使无所倡议,最终也必须行使表决权,然后由会议主席向皇帝如实汇报。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请罢郡国宗庙,参加集议的70个人都赞成这个提案,皇帝便可颁诏。汉成帝时,集议郊祀礼仪,车骑将军许嘉等8人是一种意见,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议郎翟方进等50人又是一种意见,皇帝遂按多数派的提案颁诏。

还有“谏议”

除了“朝参”和“集议”这样的形式外,还有一种“谏议”制度。所谓“谏”本义就是规劝君主,谏议自然就是给皇帝行为和决策提意见,专挑毛病和不足。谏议既有会议形式,也可个人约谈,有时还会与集议混在一起,但与集议明显不同的是,谏议多有“提案”。

魏征本是太子党集团中的成员,为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官。唐太宗并未因此冷落他,夺取皇位后,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后继任侍中。魏征所交建议中,最著名的当属“民如水”理论,“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规劝唐太宗要善待百姓。

西汉中早期皇帝都重视谏议制度的建设。当时,最著名的一位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董仲舒,他上交给汉武帝的提案《举贤良对策三》,可以说是古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提案。

猜你喜欢

魏征参政议政皇帝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魏征身后的落寞
关于开展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政治效能研究的若干思考
皇帝怎么吃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能力提升研究
既要把握正确方向又要“接地气”
当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思考